书城成功励志成就大事的83个性格要素
5351900000006

第6章 自信乐观的性格(5)

心态就是内心的想法,是一种思维的习惯状态。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意即“心”,是身体的主宰,是精神的领导。

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又说:“兵强于心而不强于力。”这都是在强调心态的极端重要性。生活中随时可见不同的人对同样一件事持有不同的看法,并且都能成立,都合逻辑。比如同样是半杯水,有人说杯子是半空的,而另一个人则说杯子是半满的。水没有变,不同的只是心态。心态不同,观察和感知事物的侧重点就不同,对信息的选择就不同,因而环境与世界都不同。心态给人带上了有色眼镜和预定频段的耳机,人们于是只看到和听到他们“想”看和“想”听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境遇并不完全是由周围的环境造成的。

文天祥被俘后,元朝统治者费尽心机劝降,均告失败。于是重枷大镣,把文天祥囚禁起来,企图通过肉体折磨使他屈服,一关就是四年。

文天样所处的牢房,是一间低矮狭小、昏暗潮湿的小屋,老鼠成群,恶臭四溢;夏秋之际,度日尤为艰难。“或时日杲果,或时雨淋淋,方如坐蒸甑,又似立烘熄,水火交相禅,益热与益深。酷罚毒我肤,深忧烦我襟。”

但这种肌肤之痛,文天祥等闲视之,丝毫没有动摇报国的坚强意志。他在被囚中吟哦不绝,以诗歌作为斗争的武器,“如精钢之金,百炼而弥劲。”

文天祥最终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实践了自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大誓言。后人赞道:“忠肝义胆不可状,要与人间留好样。”这就是文天祥的心态,文天祥的选择。

而犹太裔心理学家弗兰克在二战期间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三年,身心遭受极度摧残,境遇极其悲惨。他的家人几乎全部死于非命,而他自己也几次险遭毒气和其他惨杀。但他仍然不懈地客观地观察、研究着那些每日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的人们,包括他自己。日后他据此写了《夜与雾》一书。在亲身体验的囚徒生活中,他还发现了弗洛伊德的错误。作为该学派的继承人,他反驳了自己的祖师爷。

弗洛伊德认为:人只有在健康的时候,心态和行为才千差万别;而当人们争夺食物的时候,他们就露出了动物的本性,所以行为显得几乎无以区别。

而弗兰克却说:“在集中营中我所见到的人,完全与之相反。虽然所有的囚徒被抛入完全相同的环境,但有的人消沉颓废下去,有的人却如同圣人一般越站越高。”

有一天,当他赤身独处四室时,忽然顿悟了一种“人类终极自由”,这种心灵的自由是纳粹无论如何也永远无法剥夺的。也就是说,他可以自行决定外界的刺激对本身的影响程度。因此“什么样的饥饿和拷打都能忍受”。“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高僧一年四季只穿件单薄的袖衣而无严寒酷暑之苦;高士伟人镇定自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猛虎趋于后而心不惊”;关羽中毒箭!华佗为其无麻醉刮骨,铮铮有声,而关公一边接受“治疗”,一边谈笑风生,与人对弈。这完全验证了“幡动?心动!”的禅门机锋。说到底环境对人的影响程度,完全取决于自己;如何看待人生,也完全由自己决定,由我们的心态决定。

深禅师和明和尚云游四方,这天夕阳西下,他们来到了淮河边上。

一个渔人正在收网,满河的水都被夕阳映红了,那些入了网的鱼儿跳跃着,闪闪发光。

渔人边拉网边说道:

“罪过罪过,在师父们面前做这种活儿。”

明和尚闭目说道:

“俗家也要养家活口,阿弥陀佛!”

忽然,有条鱼儿身子一跃过网,仿佛箭一般跳入水中。

深禅师看在眼里,对明和尚说道:“明兄,真机灵啊!它完全像个禅僧。”

明和尚对着那泛起涟漪的水面,回答道:“虽然这样,还不如当初别撞进罗网里更好。”

深禅师笑了起来,说:“明兄,你省悟得还不够哩。”

明和尚一直不明深禅师的话,半夜仍在河边徘徊思索。

河水闪着幽幽的光静静向前流去--是了,是了,那鱼儿进了网里与没进网里,只是外在的区别,实质性都丝毫没变啊!

正如安东尼·罗宾所说:“除非我的意识同意,否则任何事物都无法影响我!”

心态使人做出超常的行为。

战国时卫国有一个叫弥子瑕的人,因为长得俊美而深得卫王宠爱,被任命为侍臣,随驾左右。有一次,弥子瑕因为母亲生病,就私驾卫王的马车回家探视。按当时卫国的法律,私下使用大王车马者,当处以斩断双脚的刑罚。

卫王知道此事后,不但没有处罚弥子瑕,反而称赞他:

“子瑕真孝顺啊!为了生母的病,竟然忘了刑律。”

又有一天,弥子瑕陪同卫王游果园,弥子瑕摘下一个桃子,吃了一半,另一半献给卫王。卫王高兴地说:

“子瑕真爱我啊!好吃的桃子不愿独享,献给我吃。”

多年以后,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王就不喜欢他了。有一次,弥子瑕因小事不慎,卫王就生气地说:“弥子瑕曾经私驾我的车,还拿吃剩的桃子给我吃。”在数落弥子瑕的罪状之后,就罢免了他。

卫王对弥子瑕同一桩事情前后的不同态度,就是因为卫王的心态不同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这些不平常的举动,就是心态在起作用。

10.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

有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优秀的闭门弟子。

事情是这样的: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的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烛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烛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快说,“您的思想光辉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优秀的承传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

“好的,好的。”助手很温顺很尊重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去寻找,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

苏格拉底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总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了。有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地回到苏格拉底病床前时,病入膏盲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抚着那位助手的肩膀说:“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还不如你……”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说到这里,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了,不知道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永远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这个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后悔、自责了后半生。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其中深刻的寓意却让我们每一个人感慨至今。

为了不重蹈那位助手的覆辙,每个向往成功、不甘沉沦者,都应该牢记先哲的这句至理名言:“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自信,使不可能成为可能,使可能变为现实。

缺乏自信的人总是把许多事情想得很难。如果你总是想问题会阻碍并击败你,总是想倘若再试一下的话,肯定会再遭创伤,那么你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又一种压抑性的思想:“我做不到,这对我不起什么作用。”一个消极的自我形象将会成为你的思想虎笼的另一道栏杆。

用有力的自信的断言来打破这条锁链吧!

“只要我相信,我什么事都能做到。”

一个旅游者走到一个码头边,看到渔夫正在拉上一条大鱼,他量了量长度,就把鱼扔回了水里。他又抓到了一条鱼,这回的小了点儿,量了量,把它扔进了自己的鱼桶里。奇怪,他抓到的10英寸或者更大的鱼都被他扔掉了,而小于10英寸的鱼却被留下了。好奇的旁观者满心狐疑地问,“对不起,为什么你留下了小鱼而扔掉了大鱼呢?”那个老头儿抬头看了看,眼都不眨地回答:“为什么?因为我的煎锅尺寸只有10英寸。”

愚蠢吗?当然。但如果因阅历有限、缺少自信而无法抓到上帝赋予的机会,从而丢弃了头脑中最大的主意和最美好的梦想,那么,你比他还要愚蠢。

现在起,开始成长吧。想得远一些。大器的人才能做大事,小器的人无法做大事。

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这是可能的。在你开始从“凡事不可能”的思想虎笼中摆脱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一点。

美好的生活就在你眼前。加入到这支令人兴奋的队伍中来吧.他们都是精力充沛、充满活力、朝气蓬勃、有着“凡事都可能”想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