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中外名人教子经典60篇
5355700000010

第10章 能力--走好实现目标的每一步(1)

家庭是人生的摇篮,担负着抚养和教育子女的双重责任。家长不能把孩子放在理想化的生活环境中,而应以社会生活实践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不能总是把眼睛盯在孩子的考试分数上,更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能力,特别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20.林则徐--“读书贵在用世”

林则徐简介: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历任江西、云南乡试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和陕西等省按察使,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皇帝以则徐“出膺外任已历十年,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靠”,擢升为东河河道总督,主持修浚黄河、运河等工程。十二年升江苏巡抚,十八年(1838年)任湖广总督,严禁吸食鸦片,成效卓著,十一月,钦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并节制广东水师。林则徐在广东宣誓旦旦:“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英商义律等慑于林则徐的正气,被迫缴出鸦片2万多箱,即于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林则徐因此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第一个民族英雄。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病逝。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赐祭葬,谥号“文忠”,晋赠太子太傅。林则徐逝世后,全国哀悼,福州建祠奉祀。

林则徐教子故事:

林则徐以销禁鸦片的壮举而青史留名,也因治家严谨、教子有方而被人称道。

他为官常匹马上任,把妻子、儿女留在家乡,平时教育子女通过鸿雁传书。封建社会把读书看得很重,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林则徐却不然,他一方面教子要“敬师勤读”;另一方面教子学种庄稼,向儿子灌输“农民为世间第一等最高之人”的思想,督促他们“黎明即起,勤学稼穑”。

古时读书人多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流,林则徐强调“读书贵在用世”,即读书的目的在于为社会作出贡献。他告诫儿子既不能“只读死书而全无阅历”,也不可“阅历深,而才学薄”,而要做到读书和实践并重,希望儿子既有真才实学,又能为社会多做贡献。

林则徐要求子女像自己一样,为官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不为功名利禄所累,绝不要在俸禄之外,妄取民间或下属一文一毫。正如他留在家中的一副对联所述:“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育子点拨:

林则徐的教子精神确实令人钦佩。他的读书贵在用世的观点至今也是一个普遍的真理。

作为父母应该使孩子明确,善待学习要从实际出发。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学儒教授还是达官显贵,或者是工农商贾,他们都在善待学习中实践和表现自我,乃至达到一个又一个光辉的顶点。从实际出发的目的就是要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学以致用。读书要博览群书,取百书之长;学习要博采众长,吸千家之优。既不好高骛远、抓大放小、贪图虚荣,也不走马观花、囫囵吞枣、随学随忘。

有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在家里养猪,可他养的猪老是不长肉。相反,这个大学生所在的农村有个“五包户”老人,老实巴交的农民,全队数他养的猪最早肥,最壮,最早上市售卖。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学历只代表过去,学什么东西都要能学以致用,现在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社会,死读书,读死书,最终是行不通的。如果连最起码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都没有,将来肯定是不能适应变化迅速的社会的,是会被社会淘汰的。

做父母的要多带孩子外出,增加其生活体验;要多买好的书籍,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积累好词好句;要严要求教育孩子,使孩子在品德方面不误入歧途。

教子小径:

1.林则徐教子要敬师勤读,另外也让其接触稼穑之事,以此树立子女对人平等的思想。

2.林则徐告诫儿子读书要与实践并重,这样才有真才实学。

3.林则徐教育子女要不为功名利禄所累,应该刚正不阿。

名人教子名言:

读书不教活用之道,虽读万卷书,不能活用,又有什么益处?

--培根

每一个懂得如何读书的人,就懂得如何利用所学来增进自己的能力,改善自己生活的方式,并使生活充满意义与乐趣。

--赫胥黎

无论你腹中有多少知识,假如不用便是一无所知。

--萨迪

21.冯玉祥--“不要做废物点心”

冯玉祥简介:

冯玉祥(1882-1948),字焕章,安徽巢县人。中华民国时期军事家、爱国将领。清末入淮军当兵,后投北洋军,升任河南督军及陆军检阅使等职。反对袁世凯称帝,讨伐张勋复辟。1927年一度附和蒋介石、汪精卫清党反共。因与蒋发生利害冲突,1930年联合阎锡山、李宗仁等举兵反蒋介石,爆发中原大战,失败后下野,所部被蒋收编。“九·一八”事变后,冯积极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3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与吉鸿昌、方振武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后被蒋介石所迫辞职。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冯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兼政治委员会主席。是年7月应中国共产党邀请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于9月1日因所搭轮船经黑海时失火,不幸遇难。冯玉祥勤奋好学,崇尚简朴。以治军严、善练兵、注重近战和夜战著称。

冯玉祥教子故事:

冯玉祥对自己的孩子是很宠爱的,但对他们的教育也极为严格。他经常教育孩子从小要爱劳动,“不要做废物点心”。要子女们学会洗、缝补衣服,练习刺绣、学做木工和种地。他家从山西晋祠移居泰山时,冯玉祥给每个孩子都分了一块地,要他们学会耕种、管理和收获。还叫他们开展种花生比赛,看谁种得最好,收得最多。冯玉祥只要发现哪个孩子偷懒,就要对他说:“少爷小姐是废物,不要做废物点心了”。他还常以古语教育子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就是说一个人要成大器,就得先在苦日子里熬熬,磨炼意志,以后才能不避险阻,有所作为。

冯玉祥有感自己的文化水平低,于是对孩子们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他规定每个孩子每天写一百个大字和五百个小字。如果谁没有写字,冯将军就告诫他:“你们现在的条件多好。我小时候要练习写字,买不起纸笔,就用一根细竹管,顶端扎上一束麻,蘸着稀薄的黄泥浆,在洋铁皮上涂写,后来改在砖上练习。”冯将军还要求孩子们练习画画、背唐诗和每天写日记。吃饭时,如果有人将饭粒掉在桌子上,冯玉祥就和孩子们一起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然后再把饭粒拣起来吃掉。

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时,他的大嫂侣夫人来访,看见洪国和洪志两个侄子一个学木匠,一个在放羊,便嗔怪起冯玉祥来。冯将军赔着笑脸对大嫂说:“那些整日拎着鸟笼子,东游西逛,除了吃喝嫖赌,再无别的本事的人,好一点的,是个废物;不好的便是国家和民族的罪人,我们家里可不能培养那样的少爷。我想让他们知道创业的艰难,尝尝吃苦受累的滋味,不要忘了做人的本分。”大嫂被说得哑口无言。

冯玉祥的孩子们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日后个个成为国家有用人才。

育子点拨:

在这个故事中,冯玉祥对孩子们进行了爱劳动的教育;学习上严格要求孩子们;生活上要勤俭节约(这点可从冯玉祥让孩子们拣掉在桌子上的饭粒看出来)。家长或父母们从这几点上可得到一些启发。

由于故事中体现了冯玉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多个方面,因此我们不能一一论述,这里我们仅就如何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给出一些建议和做法,使家长们得以借鉴。

如今,“让孩子吃点苦”,成了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一门新科目。让孩子吃点苦,到底好不好?有些孩子深有感触:“参加‘吃苦’夏令营,时间不长,却影响终生,团结、合作、为别人服务的理念及永不放弃的精神,让我受益很多。”有的说:“去贫困地区体验生活,体验同龄人不同的生活,很受教育,刻骨铭心。”

需要家长们注意的是,对孩子进行一两次“吃苦”教育,不会一劳永逸。也就是说,想让孩子通过参加一两次“吃苦”训练,或者体验几天农村生活,就会培养孩子健康正确的道德观念,积极向上的精神意志,就会在孩子的心灵里牢牢扎根,这个想法是不现实的。一个人承受、克服困难与挫折的精神素质,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还要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或者反复进行“吃苦”训练,才能巩固“吃苦”教育的成果。

现在,有许多父母清醒地认识到“让孩子吃点苦”的必要性。城市中的孩子与农村的孩子结成“帮助小组”,利用周末或假期,让孩子去农村体验生活,培养孩子吃苦的能力。暑假期间,以学校为龙头,家庭、社会积极配合,分期分批地把孩子组织起来到农村去,参加实践,体验生活;到工厂去,做一些零工,这或许是“吃苦”教育中值得探索的一个路子。

再看看美国家长的一些做法吧!相信会给中国的家长们一些启迪。美国从1996年起在学校和社区开展了广泛的“感触性”教育运动。美国各地根据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分别建立了一些教育基地--交流村。学校和社区组织孩子们到交流村集中生活、劳动、锻炼,请交流村所在地的老人讲过去的生活;或组织孩子们到敬老院和老人交谈,为老人们服务;或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到大自然中开展活动;或者把不同年龄的孩子混编组开展活动。孩子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感触性”教育活动,对大自然、周围的环境、生活有了切实的感性体验,从中体会到做人的乐趣,感受到大自然的奥秘,激起了学习欲望,并且在集体活动中逐步培养起关心别人、携手并肩、共同生存和发展的优良品德。

人生的道路不会那么平坦,试想一下,那些被捧在糖罐里的孩子,当他走向社会,面对着风风雨雨,怎么生存和应对呢?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无论是家庭富裕的,还是处于小康的,无论是生长在大都市的,还是生活在小城镇的,对孩子进行一些“吃苦”教育对孩子是有益处的。

教子小径:

1.冯玉祥教育子女要热爱劳动,要他们学会洗、补衣服,耕种庄稼,还对他们说一个人要成大器,就得先在苦日子里熬熬,磨炼意志,以后才能有所作为。

2.他对孩子们的学习要求也非常严格,规定他们每天要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3.如果在吃饭时有人将饭粒掉在桌子上,冯玉祥会和孩子们一起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然后再把饭粒拣起来吃掉。以此培养孩子们的勤俭节约的品质。

名人教子名言:

劳动是一切美德的源泉;最有益的劳动应当是最受尊重的。

--圣西门

人们真正的财富是劳动的本领。

--伊索

生活中没有一样东西是不经过巨大的劳动才得到的。

--贺拉斯

22.李嘉诚--“还是你们自己去打江山”

李嘉诚简介:

李嘉诚1928年生于广东省潮州市北门街面线巷,1940年,随父母到香港定居。1943年冬其父辞世,至此少年李嘉诚开始了学徒、工人、塑胶厂推销员的生活。1948年,20岁的他就开始在新蒲岗担任了一家塑胶厂的业务经理、总经理。1957年,在北角创立了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发展塑胶花、玩具生产等。1958年,1960年先后在北角、柴湾建造了两座工业大厦。1972年9月31日,李嘉诚创建了长江实业有限公司,11月1日,“长实”股票在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并相继在伦敦(1973年)、加拿大的温哥华(1974年6月)挂牌上市。1974年5月,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联组恰东财务有限公司。到1991年间,“长实”系财团已发展成为有重要国际地位和重大影响的跨国多元化企业集团,拥有1200多亿港元资产。1996年分拆长江基建集团上市。目前集团在全球41个国家投资经营,总员工人数超过16万名。李先生一向的经营宗旨是“发展不忘稳健,稳健不忘发展”。

李嘉诚教子故事:

李嘉诚是香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他的经济王国中,有两个接班人:长子李泽钜和次子李泽指。李嘉诚不仅事业有成,大力支持内地公益事业,在教子成才上也有独到的见解。

李嘉诚对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的教育抓得很早。他要求儿子生活上克勤克俭,不求奢华;事业上注重名誉,信守诺言。

他的两个儿子从美国斯坦福大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想在父亲的公司施展才华,干一番事业。不料李嘉诚沉思片刻说:“我公司不需要你们!”兄弟俩都愣住了,说:“别开玩笑了,您这么多公司不安排我们工作?”李嘉诚说:“别说我只有两个儿子,就是20个儿子也能安排工作。但是,我想还是你们自己去打江山,让实践证明你们是否合格到我公司来任职。”兄弟俩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把他们俩推向社会,去经风雨,见世面,锻炼成才。

兄弟俩到了加拿大,李泽钜开设了地产公司,李泽楷成了多伦多投资银行最年轻的合伙人。李嘉诚打电话问兄弟俩有什么困难,他可以帮助解决。兄弟俩总是说:“谢谢爸爸关心,困难是有的,我们自己可以解决。”其实李嘉诚不过是随便问问,并不真的想帮助他们解决什么困难。当然兄弟俩对父亲的用意再清楚不过了,真的要他帮助解决困难,他也不肯帮助。父亲“冷酷”得似乎不近人情,但兄弟俩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后来兄弟俩在加拿大克服了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把公司和银行办得有声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

育子点拨:

李嘉诚真是用心良苦啊,他让儿子们吃点苦遭点磨难,是为了磨砺他们的意志,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阅历。他把做人的道理和生存的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孩子。给孩子的财富是天下最大的财富,是人世间最好最完美的财富。

一般父母对子女呵护得很仔细,什么都帮他们做得好好的,看起来是父母的爱心,实际上却抹杀了许多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其实,孩子开始学习走路,就是尝试“独立”的开始。

孩子一出生,生理的各项功能尚未健全,心智也还没有成长,当然无法独立生存,他必得靠着亲人的照料,提供给他生存的必需品,才能一天天长大,而他向哪个目标长大呢?他是自然而然地朝向“独立”,朝向成长、前进发展的!他一步步地会爬、会走、会跳,渴望脱离大人的摆布,使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这个世界,以自己的双脚走向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作为家长应认识到,“独立”是一个人、一个孩子成长的必备条件--代表各项生理心理功能上的成熟。例如:能自己走路,能自由呼吸……这一连串的过程,他人是无法替代经历的,正如母亲不能替挚爱的孩子呼吸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