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中外名人教子经典60篇
5355700000017

第17章 细节--成就事情不可缺少的基础(5)

作为父亲,戴维·洛克菲勒甚至亲自教男孩们自己缝补衣服,他告诉他们:烹饪和缝补之类绝不应只由妇女来干。正因为有了这种“基本功”的训练,半个世纪后的1968年,二儿子纳尔逊的一件小事曾令美国人大开眼界:那时,纳尔逊正在竞选美国总统,一天他坐在竞选飞机上,碰巧他的裤子后缝裂开了。这位家财亿万的总统候选人,竟不慌不忙地从自己的旅行袋中取出针线包,自己动手将裤子缝好。

戴维·洛克菲勒对子女们的严格教育,使子女们养成了很好的习惯,他的5个儿子个个事业有成。

育子点拨:

可以说戴维·洛克菲勒对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是他对孩子们的金钱教育,确实有我们现在的中国家长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孩子要想成为一个比较精明的消费者,能够量入而出,不会债务缠身,不经过多年的实践是不行的。作为家长,应当为孩子提供与金钱打交道的机会,让孩子早日学会理财。

在当代社会,对儿童进行金钱教育是不可忽视的,现今,金钱早已成了个人和社会一切生活的必要手段。因此,应该正视现实,以积极主动的姿态确认金钱的重要性,让孩子从小懂得金钱的价值、使用技巧、正当投资、节俭等正确的积累方式及金钱与人格的关系等,树立健全的经济意识,成为有精明的经济头脑和管理能力的人。正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说:“孩子不能在金钱无菌室里培养。”

适当给孩子零花钱,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经济观念的第一步。子女教育成功者一致认为,零花钱不能过多,不给或吝啬也会产生副作用。

零花钱的数额必须适合孩子的不同身心发展阶段和生活范围。孩子入小学就可以给零花钱,低年级时孩子的活动范围和特点,一般以自己为主,因此只考虑孩子本身的需要就可以了。而到了高年级,孩子的思想范围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到亲属、邻居、朋友,花销也就相应地增加。究竟给多少合适呢?这需要认真调查研究,考虑到家庭收入、当地经济生活水平和物价等各种因素,总的原则是比孩子所需数额稍低一些为佳,还要定期发给较合适,可以1个月1到4次。其原因是,如果孩子要多少给多少,想买啥就买啥,一切都能随心所欲,孩子就不会懂得金钱的价值和财富的宝贵。

反过来,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感觉到钱不能乱花,东西也不能乱扔,开始领悟到钱应该省着点儿花,动脑筋少花钱多办事。或者为了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积攒零花钱。再则,让孩子从小体验到因没钱或钱不足而买不到自己迫不及待地想要的东西而感到惋惜和无可奈何的情绪。这种情绪,使人不容易忘却,很长时间都会影响着人。这不仅使孩子进一步认识到金钱的价值和重要性,而且还能对想像力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为追求更有价值的和美好的东西进行设计、策划,增长智慧。著名政治家兼外交官皮尔利捷斯特对儿子进行理财教育时说:“贤明而聪慧的人,金钱和时间同样不浪费。”即使到了极富裕的年代,也要必须提倡节俭。因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是有限的。节约是人的美德,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生活注意节俭,管家理财合情合理,孩子就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慢慢也形成节俭的生活习惯和优良品德,为将来的独立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孩子学会正确的花钱方法是记账。白手起家成为大宇集团总裁的金宇中先生从小就有记账习惯,自己花的每一笔钱全部记在手册上。定期发给孩子零花钱,孩子就会计划用钱。让孩子每次花钱买东西都要一笔不漏地认真记录下来,然后一月一次或一周一次定期总结分析,和孩子一起坐下来一笔一笔仔细研究。哪一笔花得合适,哪一笔不尽人意,还有没有浪费现象和吝啬的地方?这样,孩子就能从实践中逐渐学到理财购物的技巧,以后就更能合情合理地有计划性地使用有限的零花钱了。

教子小径:

1.在孩子们7岁的时候,小洛克菲勒就向他们灌输“金钱”教育,还发给他们每人一个账本,让他们详细地记录金钱的出入。

2.他每月给孩子们很少的津贴,以让他们感到一定的经济压力,从而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要想有更多的钱,就得从事一定的劳动。

3.作为父亲,小洛克菲勒甚至亲自教男孩们自己缝补衣服、烹饪等基本生活技能,以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名人教子名言:

明智的用钱可以是大方而对人民有利的,至于不明智的用钱则是一种对公共的善毫无利益的阔绰。

--德谟克利特

既会花钱,又会赚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享受两种快乐。

--塞·约翰生

对于浪费的人,金钱是圆的,可是对于节俭的人,金钱是扁平的,是可以一块块堆积起来的。

--巴尔扎克

37.托尔斯泰--要鼓励孩子们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严格约束自己

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5年11月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19世纪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1910年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托尔斯泰教子故事:

托尔斯泰一生共有13个子女,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托尔斯泰常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但决不逼迫他们做不愿做的事情,并能及时发现孩子的特长和兴趣,加以正确的引导。

他给孩子们买了书,有时候晚上给他们读各种故事并为读过的书作图画,使孩子们非常高兴。他发现女儿对美术感兴趣,便亲自去图拉为她请来了美术老师,当全家迁居莫斯科后又把她送进绘画、建筑雕塑艺术学校。他更关心女儿的成长,不仅循循善诱地向女儿灌输自己的艺术观点,而且在赞许她谦虚谨慎的同时,教导她要认真学习绘画技巧,帮助她树立信心。托尔斯泰常请出入他们家的艺术大师列宾、盖伊等人指导女儿学习,致使女儿在绘画方面成绩斐然。

托尔斯泰对子女的教育决不表现为枯燥的说教或严厉的惩罚,只消他盯着孩子们看一眼,他们就会领悟到自己做得对还是不对。对父亲是不能说假话的,在他那锐利的目光下,任何东西都无法掩藏--这是托尔斯泰所有子女的共同感觉。他的这种做法培养了孩子们正直、善良、襟怀坦白的品质。他还鼓励孩子们写日记并常亲自翻阅,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也是为检查他们的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情绪时有波动,托尔斯泰总是能敏锐地注意到这些波动,尽一切可能恢复同他们的心灵接触,开导他们,启发他们,使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托尔斯泰鼓励孩子们完善自己的品格、人格,而不是外表的奢华,鼓励他们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严格约束自己。他教育孩子们不要为任何外在的东西感到羞愧,即使穿的不如别人也应根本不在意,因为这在真正的生活中并不是非常重要。有时候,尽管孩子们很努力,但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利己主义的欲望还是会对他们造成不良影响。一旦发生了这样的情况,托尔斯泰总是以慈父的谆谆教诲,帮他们迷途知返。全家迁居莫斯科以后,年仅18岁的大女儿丹妮亚有一阵子像贵族阶层的其他青年男女一样迷恋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然而在父亲的教导下她很快又找到了自己的正确生活方式,父亲不失时机地在信中称赞她:“你真是好样的,丹妮亚,我的好女儿,你转变了看法,这是我唯一的希望和不敢奢求的快乐”。

托尔斯泰还教育孩子们要懂得谦让,学会爱人,与人为善,不要高傲无礼,要严以待己,宽以待人。他对孩子们说:“当你同别人发生口角时,尽可试一试引咎自责,承认自己的错误。”当孩子们有过激的言辞、片面的想法或者轻率又浮浅地去评论别人时,他总是以温和委婉的态度进行纠正。

“这个人太蠢了。”女儿说。

父亲若无其事地问道:“比你还蠢吗?”

当女儿谈到一个男子令人讨厌,一个女子简直不像样,父亲总是这样问道:

“比你还令人讨厌,比你还不像样吗?”

这样的问法也许在当时不能一下子使女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它是恰当的,这种教训是有好处的,它使女儿即使成人之后也永远记着。

托尔斯泰用自己的方式对子女进行言传身教,使孩子们德才兼备,健康成长,在各方面做出成绩。

育子点拨:

托尔斯泰教育子女时,最明显突出的一点就是绝不逼迫孩子们做不愿做的事,这点值得我们现在的家长和父母借鉴。而我们也主要从这一点上进行一些论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命令孩子做事情,或强迫他去做,是在显示我们的权力,而这种权力无非是身份、年龄或体力的差别,孩子当然无法在这些方面去与大人竞争。我们这样做便导致了权力之争,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引导和影响孩子具有良好的习惯,而去做正确的事情,只是意味着我们应该找到不同的、有效的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方法。

看看下面的这个小例子吧,会对家长们有一定的启发的。

丽丽已经12岁了,妈妈成功地说服她洗自己换下来的衣服。两周过去了,事情很顺利。每到周末丽丽就把自己的衣服洗净叠好、放好。然而有一个周末,妈妈发现丽丽的脏衣服堆了一堆却不去洗,就批评她。丽丽答应下次不会忘了。接下来的一周,丽丽还是没洗。她已有两星期没洗衣服,几乎没剩几件干净的衣服了。这次妈妈准备冷眼旁观。她不再理会丽丽。丽丽的衣服留在那里没有洗,只好不换衣服。但脏衣服的堆积似乎并没有使丽丽为难,她从脏衣服里捡出一些稍微干净一点的继续穿,她心想:“我就是不去洗那些衣服。”妈妈天天看着那些脏衣服越来越恼火,终于有一天,她发了火,狠狠地说了丽丽一顿,当着她的面扔掉了一些太脏的衣服。丽丽流下了眼泪,但暗自高兴,你把太脏的衣服扔掉了,我还不想要那些衣服呢,正好合我心意。妈妈把她拉到洗衣机旁,强迫她把衣服洗了。“你记清楚了吗,下次记住及时洗衣服,否则没有衣服穿!”

丽丽没有按约定的规定按时洗自己的衣服,妈妈忍耐不住发了火,最终用强迫的手段让丽丽洗了衣服。在两人都很恼火的时刻要求丽丽按时洗衣服,妈妈用冷眼旁观作为一种惩罚,而丽丽最可能的反应是“还是不去洗,让她看一看”。事实上,如果妈妈能耐心一些,可以再坚持几天,看一看最后丽丽怎么办,她不可能永远穿脏衣服。其实丽丽是想让妈妈看一看,她并不愿意让别人强迫自己干什么事情。她宁愿穿脏衣服,也不愿受妈妈支配。

对这件事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妈妈应该对丽丽洗不洗衣服不再提出意见。当妈妈将照料脏衣服的事交给丽丽管理时,就承认丽丽已足够大,可以自己照料这件事,不再需要妈妈操心,洗不洗衣服是丽丽的事。如果丽丽不洗,她就穿脏衣服。一个女孩子其实很小就开始爱打扮,爱干净,她懂得什么是美观漂亮,什么是邋遢肮脏。她不可能长期穿脏衣服,但她决不希望妈妈干涉,一大堆脏衣服留在洗衣机旁,是对妈妈干涉的抗议。妈妈强迫丽丽洗衣服是运用权力,许多父母在无法实行有效的教育手段时,就去运用权力强制孩子入轨,这是很武断的,也是很难成功的。妈妈感到她的权力地位受到威胁,因为丽丽不听她的劝告。当然妈妈也非只有一个选择,除了使丽丽自觉地洗衣服,妈妈可以同丽丽谈谈话,发现她不洗衣服的原因。比如,先搞明白丽丽为什么洗着洗着就不洗了,不保持这种好习惯了,会不会是丽丽有几件衣服旧了,小了,她不想穿了。如果是这种情况,妈妈耐心地和丽丽谈谈话。丽丽会告诉妈妈,她不喜欢那几件衣服,这样,就会避免一场长时间的权力斗争。

教子小径:

1.托尔斯泰给孩子们买书,并给他们讲故事。他发现女儿对美术感兴趣后,给她请美术老师,还向她灌输自己的艺术观点,帮她树立学习的信心。

2.托尔斯泰总用目光注视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做的对与错。

3.托尔斯泰鼓励孩子们写日记,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也便于检查他们的生活。

4.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了情绪波动,托尔斯泰会及时地同他们交流、谈心,开导、启发他们,以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

5.托尔斯泰教育孩子们要注重内在的修养,而别太关注外在的美丽,应严格约束自己。

6.托尔斯泰教育孩子们要懂得谦让、与人为善、宽以待人,不要轻率而浮浅地评论他人。

名人教子名言:

能自制的人就是最强有力的人。

--塞涅卡

有了自制力,就不会向人翻脸,或暴露出足以引起不幸的弱点来。

--莱特

要进行严厉的自我克制,因为这种克制本身就可以作为人的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泰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