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中外名人教子经典60篇
5355700000007

第7章 性格--个人完善自己的根本(4)

中国传统的民族品格很注重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家不齐而求治国,恐怕难以办到。因为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能成为优秀的小集体,都能成为开创社会新风的小单位,社会新风便会好转。所以,把治家放在首位,这是正确的。而治家首要的着眼点应该放在“教子”上,家里不出“败子”,其家也安,其国也宁,因此古今有识之士都重视孩子的教育。

正确的教育子女,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本身所具有的志气、豪气、节气和正气;另一方面引导子女成为国家,民族有用的人才,不要成为社会的累赘。

总之,要以自己的志气和正气教育子女,使他们能成为国家有用之人。这样的人才,首先要有气度,没有气度是难支大厦的。从做国家将相之才到个人修养,都缺不得志气和正气。

教子小径:

1.廖家在国外和香港的亲戚为廖承志的子女提供便利条件,让他们到国外去,廖承志都婉言谢绝了,并告诉孩子们,“国内不是挺好吗”以此教育他们不要轻易去麻烦、打扰别人,留在国内将来更好地致力于国家的建设。

名人教子名言:

两腿直立的人,比屈膝下跪的名人高大。

--古希腊谚语

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

--莎士比亚

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

--罗马尼亚谚语

14.徐悲鸿--“饿得直叫唤也不能忘记老规矩啊!”

徐悲鸿简介:

徐悲鸿(1895-1953),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人,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自幼随父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及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及个人画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他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教学上主张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代表作有:油画《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漓江春雨》、《晨曲》、《泰戈尔像》、《奔马》等。有多种画集、研究文集出版。著有《徐悲鸿艺术文集》等。

徐悲鸿教子故事:

徐悲鸿有一个女儿叫丽丽,徐悲鸿非常喜爱她,但也对她严格要求,3岁时就教背唐诗,4岁时便教她学法文。

一次,徐悲鸿刚从外面跨进家门,丽丽便连蹦带跳地扑到爸爸怀里,撒娇地说:“爸爸,饭菜都凉了。我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唤。”父亲吻了吻女儿那苹果般的脸,说:“饿得直叫唤也不能忘记老规矩啊!”

“谁忘记了,法文字母都会背啦!”丽丽开始用悦耳动听的声调,熟练地背了一遍。然后把头一歪,得意地说:“爸爸,现在我可以吃饭了吗?”

徐悲鸿微笑着摇了摇头,对女儿说:“慢来,我们今天还得增加一个新项目呢!”

“什么新项目啊?”丽丽像个小大人似的又叹了口气说:“可我的肚皮在咕咕叫了。”

“忍耐点,让它再叫唤一会。”徐悲鸿说:“丽丽,你能把字母默写下来吗?”

丽丽充满自信地点了点头,徐悲鸿说:“若是一个字母默写错误,我可是要刮你的小鼻子哟!”可调皮的丽丽趁爸爸不留神,踮起脚,用手指先刮了一下爸爸的鼻子。

默写时,徐悲鸿说一个,丽丽写一个,最后徐悲鸿满意地给丽丽打了个100分。

“现在总可以吃饭了吧!”丽丽心里想着,高兴地拍着双掌跳起来。

“丽丽,别高兴得太早了,还得背一首唐诗呢!”

“那好,我就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吧!"

丽丽提高嗓门开始背诵:“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最后,徐悲鸿笑着说:“蛮好,请吃饭吧!”父女俩这才走向餐桌。

作为一代著名的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从不妥协退让,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习惯的。

育子点拨:

徐悲鸿教育女儿时不妥协退让,可以说为我们做父母和家长的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下面,我们就从教育孩子时如何不妥协退让上说一说。

生活中,有的父母或家长们聚在一起,议论说现在的孩子都“说一套做一套”,说他们不遵守交通法则吧?他们个个都懂,个个都会说一大套道理,他们甚至懂得这样的行为是违反交通法规的;路边买了棒冰,棒冰纸随手一丢。说他们不懂得环保知识吧?他们懂。他们会编各种故事、童话,说明环境对人类的生存是多么重要,他们会出小报宣传环保知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大早辛辛苦苦把孩子送到学校,孩子突然发现他忘了戴红领巾或忘了什么学习用品,于是大声哭闹,指责长辈:“都是你们不好……”是他们不懂得尊敬长辈的道理吗?他们懂。在课堂上,他们会自编自演尊敬长辈的童话,令老师们感动不已。

那么,为何孩子们会说一套做一套呢?问题的症结在哪儿呢?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问题在我们这些大人的身上。

举例来说,如果您的孩子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线,您的孩子坐公交车抢座位,您的孩子在公共场所不守秩序,您会觉得难堪吗?也许您不会,还会觉得您的孩子蛮闯荡的。

我们请做父母的要注意下面的几点:

1.要求孩子一定不做自己知道是错的事。例如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在公园践踏花草,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这些事孩子都知道是错的。孩子犯了这些“小错”,我们一定不能因为孩子年龄小而原谅,要表现出很在意的样子,有必要给予严厉的批评,以表示父母重视的程度。

2.要求孩子认真做到自己知道应该做的事。例如对人要有礼貌,借东西要还,饭前要洗手,书写要工整……孩子都知道应该做到这些事,做到了应该表扬,坚持做了要好好夸奖。告诉孩子,坚持做这些小事是很不容易的,能一辈子做到这些小事,是一个了不起的好人。

3.要求孩子做好自己承诺的事。孩子很会保证,做父母的一定要孩子保证前仔细想想,自己的承诺能不能做到,不要轻易承诺。一旦做了承诺,就必须做好。例如孩子说明天一定早起,第二天,家长无论如何也要让他按时起床。他答应只看20分钟电视,我们决不应让他看21分钟。

4.对孩子的要求要始终一贯,成人的态度要一致,不能以自己的情绪为转移。比如,孩子做错了事,自己情绪不好时,就对孩子打骂,拿孩子出气;自己心情舒畅时,就姑息迁就。又如,妈妈叫孩子洗了手再吃饭,奶奶却同意孩子可以不洗手就吃饭。这样,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一个标准,久而久之,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不利的。

5.不迁就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现在的孩子见识多,常常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例如看到别的孩子有电脑,就要求爸爸妈妈买电脑;看到广告中有新鲜的玩艺,就要尝尝鲜。这一类要求,做父母的一定不要轻易答应。不论孩子怎么闹,都不退让。

6.父母要以身作则。在培养孩子某种好习惯的过程中,父母的表率作用很重要,所谓“谁家的孩子像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己不正,不能正人”,这句话用在好习惯的养成上也很合适。

7.反复练习,及时强化。习惯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非反复练习不可。当孩子按照要求去做时,父母应及时给予肯定。孩子有了兴趣和愉快的体验,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形成。

8.提供条件。形成习惯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能提供相应的条件,有助于孩子较快地形成习惯。比如,要求孩子饭后漱口,每次饭后为他提供一杯水,在他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之后,再让他自己倒水。比一开始就要他自己倒水漱口更容易形成习惯。

孩子的品德,关系到孩子的一生。培养一个品德优秀的孩子也需要我们的一片苦心。如果我们每一位做父母的都用心来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就会更美好。

教子小径:

1.徐悲鸿教育女儿时不妥协、不让步。当女儿说肚子饿时,徐悲鸿提醒女儿不要忘了定下的规矩;当女儿背完法文字母时,徐悲鸿还是没让步,又让女儿默写法文字母,直到最后女儿背完唐诗,父女俩这才去就餐。

名人教子名言:

我们想要涵养公正的品德,就应养成一种“不苟”的优良习惯。

--林肯

一个人的品格不应由他的特殊行动来衡量,而应由他的日常行为来衡量。

--爱默生

每天反省有没有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有没有愧对他人?这是个人修养中最重要的事。

--松下幸之助

15.任弼时--“送给你的就应该要吗?”

任弼时简介:

任弼时(1904-1950),原名任培国,湖南湘阴(今属汨罗市)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组织家。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7月任团中央总书记。1935年11月与贺龙率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长征中坚定地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同张国焘的分裂行为作斗争,力促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华北分会委员、八路军政治部主任。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1946年后,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转战南北,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制定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和开展土地改革工作。1949年初,指导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被推选为团中央名誉主席。任弼时对事业和工作恪守着“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的准则,长期抱病工作。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46岁。

任弼时教子故事:

1947年,解放区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农会委员忙着领导贫雇农斗地主、分田地,孩子们也跟在一边凑热闹,喊口号,跳秧歌。

一天,任弼时6岁的儿子乐呵呵地捏着一只会发出吱吱声的小皮老鼠,连蹦带跳地回到家里。

当时,任弼时正聚精会神地伏案工作,突然听到这吱吱的叫声,他抬头一看,只见小远远手中拿着一只小玩具,正站在他的桌子前边。便问儿子:“这个玩具是从哪里来的?”远远天真地回答说:“农会主席送给我的,是地主家的浮财。”任弼时和蔼地问:“村里贫农伯伯的孩子都分到这样的玩具了吗?”远远回答:“就这么一个,分给我了。”

任弼时认为,孩子应该从小懂得,不能随便拿公家的东西。如果小时候就贪便宜,那么,长大以后就很难做到公私分明。于是,他就问儿子:“咱们‘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有一条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你还记得吗?”远远申辩着说:“不是我自己拿的,是农会主席送给我的呀!”任弼时依然耐心地启发说:“送给你的就应该要吗?”远远想想平时父亲讲的解放军叔叔是怎样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故事,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他恋恋不舍地又捏了两下小皮老鼠,小皮老鼠又发出了吱吱的叫声。但看到父亲坚定期待的目光,他最后还是狠了狠心,跑着跳着把小皮老鼠送给农会去了。

任弼时望着远远的背影,高兴地喊着:“远远,你还要向农会主席检讨咧!”儿子一边往前跑,一边回答了一声:“我知道了。”远远到农会大院里退了玩物,并按父亲嘱咐的道了歉。

育子点拨:

教育孩子从小就把自己和别的伙伴同样看待,不要因父亲的身份而享受特殊对待,这正是任弼时同志的高明之处。在这个故事中,任弼时教育孩子别人的东西也不能随便要,最后远远把玩物退还给了农会。

不随便要别人的东西,拿别人的东西要经过批准。小孩在很小的时候,往往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东西,哪些是别人的东西,见人家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伸手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经常告诉她,除非父母同意,否则不能随意接受或伸手要别人的东西。经过长期的暗示以后,孩子就会觉得要别人的东西是一件丢人的事儿。

曾在某报刊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相信会对家长们有一些启发。故事是这样的:“前几天,一对朋友夫妇带着和女儿同龄的儿子伟伟来家里玩。伟伟很喜欢女儿的玩具熊,临走时非要抱走不可。她妈妈劝他不要随便拿人家的东西。我真心说道:‘既然他喜欢就送给他好了,反正月月也不爱玩。’她妈妈仍不同意,伟伟这时已哭了起来。我连忙劝道:‘你让他抱走吧,大不了等以后上你家再抱回来。’朋友说:‘这不是一个玩具的问题,不能惯孩子毛病。’最后她对儿子说:‘好吧!如果你一定要抱走月月的熊,就把你刚买的恐龙画册留下作交换。’我忙说‘不必不必。’朋友坚持要这样教育儿子:若想得到,就必须付出。朋友教育孩子的事例令我很感动,我不仅想到,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有多少父母能像伟伟妈妈一样不由着孩子的任性,而是站在更高的境界考虑对孩子的影响呢?”

“留下你的玩具做交换” 这其中涉及到公平,替别人考虑,避免以自我为中心,不随便要别人东西,喜欢的东西并非都属于自己等等许多内涵。孩子的一点一滴的成长都是与父母的教育和指导分不开的!

教子小径:

1.当任弼时的孩子得到农会主席给的玩物,任弼时知道后,问明了情况,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来教育孩子,并以坚定期待的目光使远远退还了玩物。

名人教子名言:

一个人对公众的感情越深,对他自己的正当利益的关心,也会随之溶化到对公众利益的关怀中去。

--雪莱

自私怯懦的人常不快乐,因为他们虽然保护了自己的利益和安全,却保护不了自己的品格和自信。

--罗曼·罗兰

一个人被称为自私自利,并不是因为他追寻自己的利益,而是在于他经常忽略了别人的利益。

--邓肯

16.谢觉哉--“去部队打仗目的不是挣钱糊口”

谢觉哉简介:

谢觉哉(1884-1971),生于湖南宁乡县。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是我国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之一。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持和参加起草中国红色革命政权最早的《劳动法》、《土地法》、《婚姻条例》等一系列法令和条例。1934年10月参加长征。红军到达陕北后,任中央政府司法部长兼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七七事变后任陕甘宁边区政府高等法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4月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1965年担任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71年6月15日在北京逝世。“为党献身常汲汲,与民谋利更孜孜”,这是谢觉哉革命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谢觉哉教子故事:

谢觉哉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知识渊博、勤奋好学,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他对自己子女要求十分严格,很注意对子女的教育。

在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他将革命事业放在首位,毅然将儿子谢放送到部队打仗。为了使儿子树立正确的思想,临行前他对儿子说:“放儿,去部队打仗目的不是挣钱糊口,而是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你一定要记住为人民服务啊。”谢放将父亲的教诲牢记在心,后来他被派到湖南老家附近执行任务,他很想念家里亲人,很想回老家探望探望,但一想到父亲对他说过的话,便放弃了回家的打算,一心一意办公事去了。谢觉哉听说了这件事后十分高兴,于是表扬了谢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