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情商老师
5358700000015

第15章 情商型孩子审美心理结构(2)

有证据表明,音乐的调性感大约在6岁之后开始出现。到了8岁,这种能力明显提高,他能领悟一个没有终止的旋律是“不完整的”,还能分辨音阶中主音和属音的区别,理解“完全终 止的作用;到10岁左右也能掌握“半终止”了。

关于和声技能的发展,国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在从二部、三部和四部赋格曲中找音乐主题的游戏中,9~10岁的儿童在这个游戏中表现得越来越好。当然,即使是12岁的孩子某些方面也还有困难。这表明,和声技能在小学阶段有明显的发展变化。

(2)美术感兴能力的发展

到小学高年级,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常见的几何图形和各种颜色,而且对颜色差异的敏感性也在不断地提高。小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虽然总的说来是“写实主义”的,即以画的像不 像实际物体为主要标准。但小学高年级儿童已明显地能够区分不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了,例如,他们能够区分什么是中国画,什么是素描,什么是油画或水粉画。但他们最为称赞的还是中国画中传统的“工笔重彩画”,他们认为画这样的画需要很高的技艺。对中国画中的“写意画”的欣赏力还较差。

小学生的绘画虽然以“写实”为主,但他们已经开始对夸张的漫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个别学生已经开始模仿着“创作”漫画。涵义比较明显的漫画,小学生能够看懂;蕴意较深的漫 画,他们还是看不懂。

(3)美感的发展

小学生的审美情感已经相当丰富,不仅优美感、喜剧感、悲剧感都变得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深刻,而且,到了小学高年级,部分学生出现了崇高感和幽默感。但荒诞感还是很少见。

上述三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已经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中已有一部分学生开始从一般的审美心理水平向艺术性的审美水平过渡。

四、审美偏爱与理想的发展(审美偏爱与理想及创作活动的发展)

少年期和青年初期(13~20岁)

加德纳先生研究了这个时期审美感知的发展,揭示了青少年审美感兴力的年龄特征。学生进入中学后,审美心理结构所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审美态度和审美趣味的变化。有学者在1989至1993年之间曾在辽宁省的一些城市中学里对部分中学生和高中生进行过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统计结果概述如下。

1.初、高中生的审美偏爱

在调查问卷中让中学生和高中生对15种艺术形式中最偏爱的一种艺术形式进行选择,其统计结果见表6.1。

表6.1中的统计结果表明,初中生和高中生最偏爱的艺术形式是中国的相声和当时流行的喜剧电视小品(23.1%);其次是旅游观赏名胜古迹及自然风光(20%);再次是欣赏流行歌曲(11.7%)。初中生和高中生中喜欢欣赏戏剧的人数最少,仅占被调查人数的0.8%;其次是欣赏书法的人数较少,占被调查人数的2%;再次是欣赏舞蹈的人数较少,占被调查人数的2.7% 。

中学生的审美偏爱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从性别上看,女生比男生更偏爱歌曲 、音乐、舞蹈、文学作品、时装表演和欣赏人的相貌仪表。而男生比女生更偏爱美术、书法 和体育艺术(指体操、跳水、花样滑冰等体育运动项目)。从年龄上看,高中生偏爱文学、摄影和音乐的人数比初中生多。

在调查中,采取让被调查的学生选择他喜欢的所有艺术形式的办法,得出了中学生和高中生所偏爱的艺术形式的广度。其统计结果是:高中男生喜欢的艺术形式的广度最大,平均是8项,高中女生平均是7.4项;初中女生平均是6项,初中男生平均是4.4项。其不同广度的人数百分比分布如所示。

初中生和高中生喜欢的艺术形式的广度

从统计的结果来看,中学生所喜欢的艺术形式的广度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的趋势。这说明高中生比初中生喜欢的艺术形式更多,审美广度(范围)更大。审美广度的扩大表明了审美态度的发展。

被试最偏爱的艺术形式的选择结果(%)

艺术形式。

人。

次统。

计百分比歌 音 舞 戏 美 书 文 电 电 体 摄 时 名 相 相。

视 育 影 装 胜 声 貌。

剧 艺 作 表 古 小 仪。

曲 乐 蹈 剧 术 法 学 影 术 品 演 迹 品 表。

被 试

初 中 男9.6 2.2 0.6 0.3 5.8 0.8 3.0 3.2 4.0 13.3 3.3 1.4 25.1 26.7 0.7

初 中 女12.0 3.8 3.9 0.9 3.1 2.2 3.7 4.1 4.7 8.1 3.8 3.8 19.1 23.7 3.0

高 中 男12.0 4.0 3.0 0.9 6.0 3.4 5.6 3.9 3.9 7.2 6.8 1.6 20.0 20.0 1.7

高 中 女13.3 4.0 3.2 0.9 3.3 1.6 6.2 3.5 3.6 5.2 5.1 3.9 15.6 22.2 8.4

总 体11.7 3.5 2.7 0.8 4.6 2.0 4.6 3.7 4.0 8.5 4.8 2.6 20.0 23.0 3.4

中学生向往从事的艺术职业(%)

艺术形式。

人。

次统。

计百分比歌 音 舞 戏 美 书 文 影 摄 服 建 旅 曲 园 服。

唱 乐 蹈 剧 术 法 学 视 影 装 筑 行 艺 艺 装。

家 家 演 演 家 家 家 演 师 设 设 家 演 师 模。

员 员 员 计 计 员 特。

师 师 儿。

被 试。

初 中 男6.6 4.0 0.4 0.2 8.8 9.0 8.6 3.6 16.8 0.4 18.9 12.8 4.9 5.0 0

初 中 女8.8 7.4 2.8 1.6 4.9 7.6 18.9 9.4 13.4 15.5 5.0 1.2 0.8 0.7 2.0

高 中 男4.9 3.6 0.2 0.4 6.9 8.4 8.9 4.9 16.4 7.4 20.2 9.0 3.9 4.8 0.1

高 中 女5.0 6.4 1.2 0.8 5.0 6.9 16.4 7.8 9.4 18.5 7.6 8.7 1.2 3.2 1.9

总 体6.3 5.4 1.2 0.8 6.4 7.9 13.2 6.4 14.0 10.5 12.9 7.9 2.7 3.4 1.0

2.初、高中生的审美理想

我们在调查问卷中列出了15种艺术职业,让被调查的学生从中选出一种自己最向往从事的艺 术职业,其选择结果见表6.2。

从表6.2的统计数字来看,初中和高中生最向往的艺术职业是摄影师(14%)、文学家(13.2% )、建筑设计师(12.9%)和服装设计师(10.5%)。

我们将初中和高中生向往从事的艺术职业的多少作为测量其审美理想广度的指标。调查统计结果见图6.2。

P131

图6.2 初中和高中生的审美理想广度

图6.2的曲线表明,高中生的审美理想广度小于初中生;从性别差异来看,男生的审美理想广度略大于女生。

3.初、高中生的审美创作活动

我们调查的审美创作活动是指学生在一定审美或艺术创作动机的驱使下,所从事的艺术品的 创作或审美环境创作活动。这些活动是学生乐于创作并创作过3次以上的。这里面不包括艺 术知识学习、艺术技能练习和艺术技能模仿等活动。在我们回收的问券中,大约有20%的初中生和25%的高中生填写了艺术创作活动的空格。经统计,各种艺术创作活动的人数百分比分布如图6.3所示。

图6.3 初中和高中生艺术创作活动类型

统计结果表明,中学生的艺术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文艺节目和生活艺术方面(生活艺术指学生自己设计居室陈设、修剪花草、编织小的生活用品等)。

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审美态度调查结果表明,该阶段的学生审美态度在提高,审美范围在扩大。除了在小学阶段所能接纳的审美形态之外,初中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崇高感和 幽默感,悲剧感变得更加深刻。高中生普遍能够接纳和理解优美、喜剧、悲剧、崇高、幽默和丑感等形态的文学艺术作品。但个体差异较为明显。造成个体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学生的文学和艺术修养水平有关。一般来说,阅读文学作品范围较广的学生,其审美态度的发展较全面。

五、审美心理的定性分析

经过对儿童审美心理发展过程的综合性描述,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大致轮廓。根据上面的综合描述,作出下列定性分析:

1.初生婴儿没有审美心理。只有审美心理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生物学潜质和心理潜能。

2.零岁至3岁婴儿的审美心理潜能有较快的发展,但必须在正常的文化环境氛围内。音乐、 色彩和图形刺激有利于婴儿审美心理潜能的发挥和发展。婴儿期以内的婴儿还没有形成审美心理结构。所以,将其称之为“前审美阶段”。

3.3岁左右的婴幼儿很可能发生最初始的审美心理活动,是审美心理发生的敏感期。其标志是对优美的事物特征发生审美感兴,产生美感体验,并有初步的审美偏爱和选择优美事物的 审美标准。这就是幼儿最初的审美心理结构的雏形。

4.整个幼儿期至学前儿童,其审美感兴力在迅速地发展,有了初步的审美偏爱和审美评价 活动,也有了模糊的审美标准,审美标准和非审美标准处在分化之中。但幼儿的审美感兴力和审美趣味都局限在优美的审美形态之内,幼儿还没有优美感以外的审美情感,也不能接纳优美以外的其它审美形态。将此阶段称为“审美心理的萌发阶段”。

5.小学时期的学龄儿童接纳审美形态的范围开始扩大,到小学高年级阶段,儿童已经能够 接纳优美形态、丑感形态、悲剧形态、喜剧形态,但除了优美形态外,对其它审美形态的领悟(或理解)还非常肤浅。对应地,小学儿童已经有了优美感、喜剧感、悲剧感和丑感的美感体验,其中以优美感和喜剧感的体验较为深刻。小学生有了相对稳定的审美偏爱,偏爱优美的歌曲、音乐和舞蹈,喜欢看喜剧,喜欢看有色彩的图画,喜欢听有情节的故事,喜欢看故事片电影或电视剧。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具体的优美与丑陋的审美评价标准,他们能鉴别美与丑的事物和美与丑的事物特征。小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还在持续地发展,审美感知的敏感性在提高,主要表现在鉴赏音乐、歌曲和美术作品方面。但他们对抽象的、浪漫的、荒诞的、幽默的和崇高的艺术品还缺乏敏感性或鉴赏能力。所以,是加德纳所描述的处于“写实主义”的高峰期。由于这个时期的儿童有明显的接纳和理解艺术形态和艺术风络的困难,而且在审美评价活动中正处在主要采用非艺术审美标准时期,故将此时期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命名为“前艺术的审美阶段”,或称为“非艺术审美阶段”。这与加德纳的看法基本一致,即儿童还不能用艺术的眼光接纳和理解艺术品。

6.进入中学的少年,由于其认知能力的提高、兴趣的广泛、情感的丰富,他们对许多艺术 形式、艺术风格和审美形态发生浓厚的兴趣,表现为宽泛的审美偏爱,萌发过各种审美理想,并有试图从艺术家的角度审视艺术品的愿望和尝试艺术创作的欲望。如果我们的教育允许中学生选择所学的专业,并不受将来就业和发展的制约,以及不受功利的影响,那么,相信会有许多中学生选择钻研艺术的专业或课程。无奈,中学生课程的增多,升学和就业的现实压力,使他们不得不去学习和钻研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另外,科学和社会文化知识对中学生也有吸引力。这样就使得他们不得不放弃对艺术问题的钻研和思考,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这在决定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审美心理、特别是艺术性审美心理的持续发展。所以,加德纳将这个时期称为“危机期”是不无道理的。到了中学以后,只有少数认定为有艺术天赋的学生选定艺术学习方向,接受严格的艺术技能的训练。然而,这些专业性的艺术训练常常是十分艰难和痛苦的,同样需要耐心和毅力。由于,他们被限定在狭窄的专业艺术领域之内,且主要注重艺术技巧的训练。所以,那种轻松、自由的审美心理也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反而形成了专业的、功利的、僵化的审美个性。这些在艺术专业领域上有展露的孩子,从中学生开始就进入了艺术性 审美心理的发展时期。然而,能否得到持续的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这就要看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兴趣是否有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