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被封杀的幕后真相
5359000000027

第27章 回到古代“e”时代(2)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广告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古人高超的广告创意。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大书法家王羲之在街上遇到一位卖扇子的老妇。王羲之见没人买老婆婆的扇子,非常同情,于是就径直走到老妇跟前,话也不说,在每柄扇子上都写了几个字。老妇不知他是何人,顿时面露愠色。王羲之说:“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不出所言,人们竞相高价来买老妇的扇子。一时传为佳话。

可见古人的广告意识、广告战术丝毫不比今人差,值得我们今人学习借鉴。

古人已有环保意识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很多国家开始反思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并纷纷订立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我国也于198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很多人也以为环保观念是现代才出现的,殊不知,我国古人早已懂得爱护环境。

在古代,人们已经有了很强烈的环保意识,如苏颂在《本草图经》中就忧心忡忡地谈到了丹砂对水体的污染。“春州,融州皆有砂,故其水尽赤,每烟雾郁蒸之气,赤赤黄色,士人谓之朱砂气尤能作瘴疠,深为人患也。”

雁鱼灯

荀子非常重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他说:“树成荫而众鸟息焉,硫酸而螨聚焉。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

而《淮南子》则主张要想获得更多更好的自然资源,人类就要优化环境,“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之,水积则鱼聚,木茂则鸟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周易》中写到“井甃无咎……井冽,寒泉食”,即井被污染了,不应该消极地舍弃不用,而应该进行修理整治,使之变成“井冽,寒泉”。

古人还用法律来保护环境。如夏代的“禹之禁”规定:“春三日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入夏三日,川泽不施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

更令今人想不到的是,古人的环境保护甚至不惜动用严刑峻法。据《韩非子》记载,商代“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随地乱倒垃圾是要被砍手的。秦国商鞅变法,这一条文更被改为“弃灰于道者被刑”,真是令人不寒而栗。同时,历朝还设立了“林”、“虞”、“牧”等环境管理的官员。

另外,古人还发明了一些绿色环保用具来保护环境。例如1983年山西朔县西汉墓出土的“雁鱼灯”就是非常科学的环保产品。它的外形是一只体态丰满的大雁,短尾上翘,双腿直立,脖颈向上延伸,然后回首张口,衔住一条肥鱼。大雁的背部还驮着灯盘、灯罩,其中灯罩的上边刚好卡在鱼的腹内。鱼和大雁的身体都是空心的。当灯盘上的灯油点燃后,所产生的油烟被灯罩挡住,不能乱飞,只能向上进入鱼的体内,再经过大雁的头部、脖颈,到雁的腹腔。由于人们早已在雁的腹腔里注进了一些清水,那些烟尘便自然溶入雁腹里的清水中。

这种带有烟管的灯,在汉代是比较多见的,其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目前已见到的有人形、牛形、鼎形、凤凰形等。

唐朝已有“老公”、“老婆”的称呼了

“老公”、“老婆”是近年来夫妻间的流行叫法。很多人以为,“老公”、“老婆”最初是我国港台的叫法,是随着港台片在内地的热播流行起来的。实际上,这个称呼在唐朝时就已经有了。

据说,唐朝时有一个叫麦爱新的读书人,考中功名后就开始嫌弃妻子年老色衰,想再纳新欢。于是,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妻子看到后,从联意中觉察到丈夫有了弃老纳新的念头,便提笔续写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以“禾稻”对“荷莲”,以“新粮”对“老藕”,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新粮”与“新娘”谐音,饶有风趣。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才思敏捷所打动,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不忘旧情,乃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也挥笔续写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

于是,这个故事很快流传开来,并传为佳话,从此,汉语中就有了“老公”和“老婆”这两个词,民间也有了夫妻间互称“老公”、“老婆”的说法。

“黄金周”——古代的“罗马假日”

“黄金周”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很多人盼望黄金周的到来,并且纷纷利用黄金周的时间出去游山玩水。有的人以为黄金周是现代才出现的休假方式,其实,古代早已有了这样的休假制度。

汉朝至隋朝,官员每五日放假一日,谓“休沐”,意即沐浴和休息。唐朝至元朝的休息日定成“十天”,叫“旬假”;唐、宋时期,最长的“黄金周”是新年和冬至,各放七天;明、清时期的“黄金周”改成了“黄金月”,由钦天监的官员选择腊月二十日左右的一天,作为全国官员“封印”的日子,停止办公;大约一个月之后,又会宣布另外一天来“开印”。

白居易《苏州郡斋旬假命宴》诗曰:“公门日两衙,公假月三旬。衙用决簿领,旬以会亲宾。公多及私少,劳逸常不均。况为剧郡长,安得闲宴频。下车已三月,开筵始今辰。初黔军厨突,一拂郡榻尘。既备献酬礼,亦具水陆珍。萍醅若溪醑,水鲙松江鳞。侑食乐悬动,佐欢妓席陈。风流吴地客,佳丽江南人。歌节点随袂,舞香遗在茵。清奏凝未阕,酡颜气已春。众宾勿遽起,群僚且逡巡。无轻一日醉,用犒九日勤。微彼九日勤,何以治吾民。微此一日醉,何以乐吾身。”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湖南被称为“四塞之地”,有“重湖之险”,为唐宋两代理想的旅游胜地。杜甫曾以诗记录了长沙“黄金周”期间的盛况:“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此都好似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出……”热闹程度跟我们现在的黄金周可有得比了。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在长沙至少度过了两个难忘的“黄金周”。他的第一个“黄金周”是在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行至橘树竹林的曲径中,看到数十株官梅在冰天雪地里绽放,于是登上定王台,远望岳麓山,想起曾经在西楼雅集的热闹情景,而眼前景色凄冷,遂写下“古城阴,有官梅几许”的著名词作。

他在长沙过的第二个“黄金周”在“七月十五”,是“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乘舟放于江流之上赏月的一个绝佳时日。当时在长沙过“黄金周”的姜夔,有个朋友在长沙承担类似于今天交通局局长的职务,专门负责管理湘江水面上的船只。这位朋友请他和一帮朋友坐上大船,浮于湘江之上,放乎中流,朋友们在船上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写诗,姜夔作了一首很不错的词《湘月》:

“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州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

“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玉麈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

还有,大文豪苏轼曾在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为官,负责档案管理和修订历史。苏轼乃文章高手,十天就能轻松完成全月任务。但当时官府也实行“签到制”,要求他早上签到、晚上值班,这就让他很不自由了。东坡就盼望“旬末”,一到这一天他就可以到处游逛。当时的汴梁城,很是繁华昌盛,热闹非凡。苏轼逛腻了汴梁城后,逢每年的春节、寒食和冬至长假时,到处游山玩水开阔眼界,由他的作品可知,他的许多佳作都是在游山玩水之际完成的。

后来苏轼调任杭州知府,上任时恰逢冬至黄金周,各大景区游人如织,他就避开旅游高峰地段,选择到人迹罕至的吉祥寺游览,留下“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的名句。几年后他又调黄州任职,节假日自然没少光顾附近名胜古迹,有一年七月黄金周,东坡独自南下湖北,泛舟赤壁探古访幽,所谓“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前赤壁赋》),甚是逍遥。

唐代婚姻:你若无心各自飞

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离婚协议书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法律公文,很多人也以为离婚协议书是近代才出现的新生物,更不会想到在倡导一女不侍二夫的封建制度下居然也会有离婚协议书。实际上,在我国唐朝时就已经出现了“离婚协议书”。

下面是从敦煌出土的唐代的离婚协议书,即“放妻协议”。“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之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冤家,故来相对……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妇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从这份协议书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份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离婚协议,夫妻因感情不和离婚,于是请来双亲父母和亲戚朋友,做此见证,好聚好散,最后,男方还不忘给妻子一些美好的祝愿。

在中国历史的多数时期,女子一直是处于被压迫地位,很多朝代妇女没有离婚自由,男子可以任意“休妻”、“出妻”,女子却只能忍受。同时,女子被“休”、被“出”,被认为是奇耻大辱,改嫁更是“丧失贞节”。于是我们以为古代女子在婚姻方面都是非常悲惨被动的局面,但是这份唐朝的“放妻协议”却告诉我们:并不是古代所有朝代女子的地位都是那么低下的,在《秋胡》中,秋胡几年不归,秋胡母就劝秋胡妻:“不可长守空房,任从改嫁他人。”婆婆竟然主动劝媳妇改嫁。可见唐代属“开放型”社会。

古代离婚协议书

《唐律户婚》对离婚有三条规定:

一、协议离婚。指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所谓“和离”,“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

二、仲裁离婚。指由夫方提出的强制离婚,即所谓“出妻”。

三、强制离婚。夫妻凡发现有“义绝”和“违律结婚”者,必须强制离婚。从史实来看,提出离婚者也不只是夫方,妻方提出离婚的也不在少数。女方再嫁也不为失节。这从唐代妇女不以屡嫁为耻中看得很明显。唐代公主再嫁的就不在少数。从唐代看,离婚改嫁和夫死再嫁习以为常,并未受贞节观念的严重束缚,它与前朝的“从一而终”和后代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形成鲜明的对照。而这份敦煌出土的“放妻协议”则被认为凸显了唐代的婚姻制度。

唐史研究专家孟宪实说:“古代曾有女子觉得丈夫没有出息,闹到官堂要求离婚的。当官者训斥该女子不应如此,但该女子仍然坚持离婚,最后当官者只得判离。可见在古代女子离婚并不如我们想象中困难。古代放妻书的存在,说明古代人比较重视感情在婚姻中的作用,在放妻书中多以感情不合为理由,有时还会出现‘今后将孤燕单飞’等表达悲伤的句子。当然如果真的悲伤就不会离婚了,这或许只是表面文章,所以说有时放妻书只是范文作用,在休妻的时候使用。”

事实上古代妒妇、惧内、离婚的事情在各个朝代都有,只不过唐朝的婚姻制度给人感觉更自由一些,高层离婚比较容易实现,比如太平公主就成功了。虽然不能确定协议书的具体年代,但它的存在却证明唐末五代宋初时,男女在婚姻问题上是相对自由的。虽然家中掌事仍然是男性,但妇女地位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低。

古代男人也擦粉

通常情况下,很多人都会认为擦粉是女人的事情,认为在讲究大丈夫气概的古代更是如此。但是,也许你没想到的是:古代男人也擦粉。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孝惠时,郎、侍中皆冠贝带,敷脂粉。”在孝惠帝时郎和侍中的官员全都擦粉化妆。东汉时刚正不阿的著名大臣李固也很喜欢擦粉饰貌,《后汉书·李固传》中记载:“大行在殡,路人掩涕。固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盘旋偃仰,从容治乐。”

著名的玄学家何晏,是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之孙。少年时代就被曹操收养,曾历官尚书、典选举。他与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开一时之风气。在汉儒经学渐失统治作用之后,何晏把老庄之学引入到儒教学说中来,宣称“天地万物以无为本”,主张君主无为而治,著有《道德论》、《无名论》、《无为论》和《论语集解》等书,可谓当时学术界的大师级人物。但是,他也很爱美,非常喜欢擦粉。《三国志·夏侯惇等传》里说:“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何晏脸白如玉,并不是“天生丽质”,而是经常用粉擦脸的效果。

在很多人都熟知的《颜氏家训》里有这么一段话:“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敷粉施朱,驾长担车,着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

在南北朝时期,贵族子弟还把擦粉当成一种流行趋势,涂脂抹粉把自己打扮得十分漂亮。

除了一般的男人喜欢擦粉,甚至连皇帝都喜欢擦粉。后唐的皇帝李存勖就是其中的一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中记载:“帝(李存勖)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敷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堂堂的皇帝之尊,如此迷恋演戏和化妆,这也许是后人难以想到的。

清人恽敬的《三代因革论》也记载了前代男子敷粉的情况,“妇人揄长袂,蹑利屣;男子敷粉白,习歌舞”,可见在古代男子擦粉并不是像在现代一样大惊小怪的事情。

而且,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古代男子可以擦脂抹粉,女子却不一定可以敷粉。例如南北朝时北国的周宣帝宇文斌就曾下令除了宫中之人外全国妇女不准“敷粉”。《北史·周武帝宣帝静帝纪》中记载,周宣帝“又令天下车皆浑成为输,禁天下妇人皆不得施粉黛,唯宫人得乘有幅车,加粉黛焉”。

我国古代也有木乃伊皇帝

一提到木乃伊,很多人一下子就想到古埃及的木乃伊,殊不知,中国古代其实也有木乃伊国王。

此人就是辽太宗耶律德光。公元927年,25岁的耶律德光成为契丹国的第二代可汗。此时,中原地区正是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野心勃勃的耶律德光养精蓄锐,一心想要吞并中原。

九年后,机会终于来了,后唐皇帝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为了取后唐而代之,以割让幽云十六州、岁绢30万匹、认比自己小10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等为条件,换取耶律德光出兵帮他消灭后唐,并建立了后晋小王朝。石敬瑭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继位。因为不甘心后晋财富源源不断流入契丹国库,石重贵向耶律德光提出了“称孙不称臣”的要求,耶律德光大怒,并以此为借口发兵南侵中原,很快就灭了后晋,在开封建立大辽,自立为帝。但遭到中原百姓的坚决抗击耶律德光不得不下令撤退。

公元947年,45岁的耶律德光在撤离中原途中染上一种热疾,在走到栾城杀胡林时口吐鲜血,一命呜呼。这时,远在辽国都城上京的述律太后传来懿旨:“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当时正是炎炎夏日,气温极高,保存尸体谈何容易,着实难坏了伴驾的文武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