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简单快乐的人
5360600000004

第4章 好生活就是拥有快乐感觉(1)

快乐不在未来而在现在。很多人不快乐,因为他们总是企图按照一个难以实现的计划而生活。

05让快乐成为一种习惯

快乐不在未来而在现在。很多人不快乐,因为他们总是企图按照一个难以实现的计划而生活。他们现在不是在享受,而是在等待将来发生的事情。他们以为等到自己找到好工作之后,买下房子以后,孩子大学毕业以后,完成某个任务或取得某种胜利以后,就会快乐起来。这种人一概都以失望告终。

快乐是一种习惯。萧伯纳说:“我们对小的烦恼、挫折、牢骚、不满、懊悔、不安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纯粹出于习惯。”根据“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的原理,从行为入手培养快乐习惯、快乐性格,是比较有效的策略。当你不愉快的时候,要想变得愉快的主动方式就是愉快地坐起来,愉快地看看四周,使自己的言行好像已经愉快起来。只要你模仿快乐的表情,就可激发大脑皮层产生相应的脑电波。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条件反射,自己越来越自然地感到愉快。

一个人要想生活得简单,必须充分认识到快乐的巨大意义和巨大价值,有积极、正确地追求快乐的强烈意愿,培养强烈的快乐意识、快乐观念,把快乐性格作为日常生活的必修课。史蒂文生说:“快乐的习惯使一个人不受——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外在条件的支配。”快乐,主要取决于我们自身。只要养成了快乐的习惯,进而养成了快乐的性格,我们就能成为快乐的主人,每时每刻都快乐幸福地生活。

不论你是百万富豪或是穷光蛋,每一天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目标,就是衷心喜悦地享受生活。患得患失的百万富豪会对自己说:“有人会偷走我的钱,然后就没有人理睬我了。”意志坚强的穷光蛋却会对自己说:“债主在街上追我的时候,我正好可以运动一下。”

不要愚弄你自己;如果你真的想要得到生活的乐趣,你能够找到,但要有一个先决条件:你必须有这份福气消受。查斯特·菲尔德爵士指出:“有许多无福消受生活乐趣的人。他们在功成名就之后,非但不能松弛,反而更趋紧张。在他们心目中,似乎老是受到追逐——疾病、诉讼、意外、负税,甚至还包括了亲戚的纠缠。直到再度尝到失败滋味以前,他们无法松弛心神。对学习快乐的追求,而非痛苦;他们尊崇快乐的效力,因而产生自我的价值感。”

生活乐趣应从微小事物中去寻求:美味的食物、真诚的友谊、温煦的阳光、欢愉的微笑。

莎士比亚在《奥赛罗》一剧中写道:“快乐和行动,使得时间变短了。”不论时间的长短,让你的时间充满愉悦的铃声。对于快乐并非生活中一部分人应该一笑置之,因为他们是无知的一群;但是你也要原谅他们,因为他们不像你这么睿智聪明。

快乐是真实的,是内发的;除非获得你的允许,没有人能够令你苦恼。

你每天都应该记住:快乐是你赠送给自己的礼物,不是圣诞节的点缀,而是整年的喜悦。

快乐本来就出自人的心灵和身体组织。我们快乐的时候,可以想得更好,干得更好,感觉得更好,身体也更健康,甚至肉体感觉都变得更灵敏。一项研究发现,人在快乐的思维中,视觉、味觉、嗅觉和听觉都更灵敏,触觉也更细微;人进入快乐的思维或看到愉快的景象,视力立即得到改进;人在快乐的思维中记忆大大增强,心情也很轻松。精神医学证明:在快乐的时候,我们的胃、肝、心脏和所有的内脏会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几千年前,贤明的老所罗门王有一句格言:“快乐的心有如一剂良药,破碎的心却吸干骨髓。”犹太教和基督徒都把欢乐、喜悦、感恩、开朗列为通向正义和美好生活的途径,这也是很值得重视的。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了快乐与犯罪行为的关系之后,得出结论说:古老的荷兰格言“快乐的人家不邪恶”在科学上是站得住脚的。他们发现,大部分罪犯出身于不幸的家庭,或有一段不快乐的人际关系。耶鲁大学对“挫折”做过十年研究,结论是,我们所说的不道德和对他人的敌意,很多是因为自己的不幸才造成的。

辛德勒博士说:不快乐是一切精神疾病的惟一原因,而快乐则是治疗这些疾病的惟一药方。看来,我们对于快乐的普遍看法有些是本末倒置的。我们说:“好好干,你会快乐。”或者对自己说:“如果我健康、有成就,我就会快乐。”或者教别人“仁慈、爱别人,你就会快乐。”其实更正确的说法是:“保持快乐,你就会干得好,就会更成功,更健康,对别人也就更仁慈。”

快乐不是挣来的东西,也不是应得的报酬。快乐不是道德问题,就像血液循环不是道德问题一样。快乐与血液循环二者都是健康生存的必要因素。快乐不过是“我们的思想处于愉悦时刻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果你一直等到你“理应”进行快乐思维的时刻,你很可能产生你自己不配得到快乐的不快乐思想。斯宾诺莎说:“快乐不是美德的报酬,而是美德本身;我们不是由于抑制欲望而享受快乐,相反,我们享受快乐才能抑制欲望。”追求快乐并不是自私。很多正经人不敢追求快乐,因为他们觉得那样做是“自私”或“错误”的。无私的确能带来快乐,因为它不仅使我们转向自己以外的东西,不注意自我反省、自己的过错、烦恼,或“自满”的骄傲,而且使我们能够创造一个新的自我,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充实自己。人类最快乐的东西就是想到有人需要自己,想到他很重要,很有能力帮助别人得到更多的快乐。然而,如果我们从快乐中探讨道德问题,认为它可以作为无私的一种报酬,那么,他们就很可能因为想得到快乐而觉得有罪。快乐是存在和行为的自然附属物,不是一种报酬和奖品。如果我们因为无私而得到报酬,那么下一个逻辑的推理是,我们越自我克制和越不幸,我们就越会导致一个荒谬的结论:想要快乐必须不快乐。

如果牵涉到什么道德问题的话,这个道德问题应与快乐和不快乐无关。詹姆斯说:不快乐的态度不仅痛苦,而且卑下。还有什么能比憔悴、哭泣和哀怨的情感更卑下、更不值钱的呢?还有什么能比不快乐的表现更容易伤害别人?还有什么比不快乐更不利于克服困难?不快乐的态度只能加剧和延长困境,使不利的情况更加不利。

快乐不在未来而在现在。很多人不快乐,因为他们总是企图按照一个难以实现的计划而生活。他们现在不是在享受,而是在等待将来发生的事情。他们以为等到自己找到好工作之后,买下房子以后,孩子大学毕业以后,完成某个任务或取得某种胜利以后,就会快乐起来。这种人一概都以失望告终。查斯特·菲尔德爵士指出:快乐是一种心理习惯,一种心理性格,如果不在现在加以了解和实践,将来也永远体会不到。快乐不是在解决某种外在问题后能产生的——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还会出现。生活本身就是一系列问题。如果你想要快乐,你就快乐吧,不要“有条件”地快乐,而要把快乐当成自己的一种心理性格。

06让心态“活”起来

人只要发挥一个目标追求者的作用,不管环境如何,他都会感到十分快乐。托马斯·A·爱迪生有一间价值几百万美元的实验室没买保险而被火白白烧掉了。后来有人问他:“你该怎么办呢?”爱迪生回答:“我们明天就开始重建。”他保持着进取的态度,可以断言:他绝不会因为自己的损失而感到不幸。

怎样才能获得快乐呢?也许能让自己的心态“活”起来,是最好的良策。正如阿伯拉罕·林肯说:“只要心里想快乐,绝大部分人都能如愿以偿。”

除了圣人之外,没有一个人能随时感到100%的快乐。正如C·肖伯纳所讽刺的那样,如果我们觉得不幸,可能会永远不幸。但是,我们可以凭借动脑筋和下决心来利用大部分时间想一些愉快的事,应付日常生活中使我们不痛快的琐碎小事和环境,从而使我们得到快乐。我们对小事的烦恼、挫折、牢骚、不满、懊悔、不安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纯粹出于习惯。我们做这种反应已经“练习”了很长时间,也就成了一种习惯性反应。这种习惯性的不快反应大多起因于我们自以为有损于自尊心的某种事情。一个司机无缘无故地向他人按喇叭,我们谈话时有人肆意插嘴,我们以为某人该来帮忙他却没有来,等等。甚至一些非个人的事情也可能被认为是伤害我们的自尊心而引起我们的反应:我们要乘的公共汽车不得已而来迟了,我们要打高尔夫球时偏偏下雨了,我们急着上飞机时交通忽然阻塞了,等等。我们的反应是愤怒、沮丧、自怜,换句话说:不高兴!

不要让事情把你搞得团团转。不知你是否参加过一个电视节目,看到过节目主持人操纵观众的情况?主持人拿出“鼓掌”的标记,大家就都鼓掌;主持人又出示“笑”的标记,所有的人又都笑起来。他们的反应像绵羊一样,告诉他们怎样反应,他们就奴隶般顺从地做出反应。你现在也是这种反应。你让外在事物和其他人来支配你的感觉和反应。你也像驯服的奴隶一样,等某件事或某种环境向你发出信号——“生气”——“不痛快”,或者“现在该不高兴了”——你就迅速地服从命令。

你的意见可能使事情更不乐观。甚至在遇到悲惨的条件和极其不利的环境时,我们一般也能做到比较快乐,即使不能做到完全的快乐——只要我们不在不幸之中再加深我们自怜、懊悔的情绪和于事无补的想法。

人是一个追求目标的生物,所以,只要他朝着某个积极的目标努力,他一定能自然正常地发挥作用。快乐就是自然正常地发挥作用的征兆。人只要发挥一个目标追求者的作用,不管环境如何,他都会感到十分快乐。托马斯·A·爱迪生有一间价值几百万美元的实验室没买保险而被火白白烧掉了。后来有人问他:“你该怎么办呢?”爱迪生回答:“我们明天就开始重建。”他保持着进取的态度,可以断言:他绝不会因为自己的损失而感到不幸。

心理学家霍林沃兹说过:快乐需要有困难来衬托,同时需要有以克服困难的行动来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

威廉·詹姆斯说:“我们所谓的灾难很大程度上完全归结于人们对现象采取的态度,受害者的内在态度只要从恐惧转为奋斗,坏事就往往会变成令人鼓舞的好事。在我们尝试过避免灾难而未成功时,如果我们同意面对灾难,乐观地忍受它,它的毒刺也往往会脱落,变成一株美丽的花。”

著名伦理学家爱默生说:“心理健全的度是到处都能看到光明的秉性。”

快乐或随时保持人的思想愉悦的观念,能够在漫不经心的练习中巧妙地、系统地培养出来。首先,快乐不是在你身上发生的事;而是你自己所做的、取决于你自己的事。如果你等着快乐主动降临,或者碰巧发生,或者由别人带来,那你可能要等很长时间。除了你自己以外,谁也无法决定你的思想。如果你等着环境来“验证”你所进行的快乐思维,你就可能要等上一辈子了。任何一天都有好与坏,没有哪一天、哪种环境是百分之百的“好”。这个世界上和我们的私人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各种因素和“事实”,它们不是体现出一种悲剧、抱怨的看法,就是一种乐观、快活的看法,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一个选择、注意和决定的问题,而不是思想上的诚实不诚实的问题,好与坏同样“真实”。

07快乐是自己最喜欢的世界

从许多人物传记中我们可以知道,许多天才式的人物都是乐观、豁达、心地坦然的人。他们蔑视权贵、淡泊名利,善于享受真正的生活,善于发掘蕴藏在生活中的无穷快乐。他们之所以总是充满着幸福和快乐,也许正是由于他们总是忙于从事各种最快乐的工作——他们那富有的心灵总是充满着创造的活力。歌德说:“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我们对工作、对事业高度热爱,就不仅能喜爱自己有兴趣的事,而且能喜爱自己不得不做的事,等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幸福的天堂中。一家报纸曾举办一次有奖征答,题目是:“在这个世界上谁最快乐?”获奖的答案是:正从事着自己喜爱的工作的人,是最快乐的。求乐与事业非但不矛盾,而且是和谐统一的。对工作有乐趣,可以得到快乐,事业成功了,可以得到更大的快乐。正如埃及著名作家艾尼斯·曼苏尔所说:“事业成功本身,便是一种最大的快乐,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力量。”因此,我们追求事业成功,就是追求最大的快乐。

很久以前,为了开辟新的街道,伦敦拆除了许多陈旧的楼房。然而新路却久久没能开工,旧楼房的废墟晾在那里,任凭日晒雨淋。有一天,一群自然科学家来到这里,他们发现,在这一片多年未见天日的旧地基上,这些日子里因为接触了春天的阳光雨露,竟长出了一片野花野草。

奇怪的是,其中有一些花草却是在英国从来没有见过的,它们通常只生长在地中海沿岸国家。这些被拆除的楼房,大多都是在古罗马人沿着泰晤士河进攻英国的时候建造的。这些草的种籽多半就是那个时候被带到了这里,它们被压在沉重的石头砖瓦之下,一年又一年,几乎已经完全丧失了生存的机会。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旦它们见到阳光,就立刻恢复了勃勃生机,绽开了一朵朵美丽的鲜花。

其实,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一个人,不管他经受了多少打击,也不管他经历了多少苦难,一旦爱的阳光照耀在了他身上,他便能治愈创伤,便能获得希望,便能萌生出新的生机,哪怕是在荒凉恶劣的环境里,也依然能够放射出自己的光和热。

从许多人物传记中我们可以知道,许多天才式的人物都是乐观、豁达、心地坦然的人。他们蔑视权贵、淡泊名利,善于享受真正的生活,善于发掘蕴藏在生活中的无穷快乐。像荷马、贺拉斯、维吉尔、莫雷拉、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等都是乐观豁达的人,在他们的伟大创造活动中洋溢着一种健康、宁静的快乐。像这样心底快乐、本性宽厚的人还有路德、莫尔、培根、莱昂纳多·德·文西、拉法叶和米歇尔·安吉罗等等。他们之所以总是充满着幸福和快乐,也许正是由于他们总是忙于从事各种最快乐的工作——他们那富有的心灵总是充满着创造的活力。

弥尔顿一生历尽无数的艰难困苦,但他始终乐观、爽朗。他的眼睛意外地瞎了,他的朋友背弃了他,他连遭凶险,“前途一片黑暗,令人毛骨悚然的危险声音在前面吼叫”,但弥尔顿一点也没有失去希望和信心,而是“振作起来,勇往直前”。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十分勤劳、富有耐心而又乐观豁达的人。像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和拉普拉斯都是这样的人。数学家欧勒,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自然哲学家之一,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