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犹太人的智慧
5360900000047

第47章 思考决定你的未来(2)

希拉里可能在语言方面最有天赋,她的兴趣反映出这一点。她想成为导演和女演员。她用录像学习音乐剧,只要有可能她就参加演出,她对所有看过的节目中的编导和表演评头论足,同时还对许多导演的风格和表现手法耳熟能详。对她这个年龄的儿童来说,如此强烈地想成为导演,实在是不同寻常。像希拉里这样在学业或美术领域具有超凡天赋的儿童,通常对自己的发展前途都有清醒的认识。这些儿童对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非常清楚,于是专心致志地朝这个目标努力。

希拉里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她对玩耍的兴趣首先表明了这一点。当她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她就拒绝玩洋娃娃。青少年时,她对男孩和服饰都不感兴趣,并且对主流文化嗤之以鼻。她不讲求物质享受,也不喜欢花钱。12岁时,她成了素食主义者,还自认为是假小子和女权主义者,并对此非常自豪。她针砭时弊,尤其关注社会的不公现象和女性的不平等地位。她甚至在演戏时仔细计算对比男演员和女演员的台词量,然后告诉导演,男孩的台词比女孩的多。

希拉里的这种强烈的独立观念与价值观同样表现在对老师的挑剔上。6岁时,她去上星期日学校,老师告诉她,上帝保护每一个人,那些不服从上帝意志的人会下地狱。她回到家里“谴责”老师在朗诵“童话故事”。三年级时,在一次辨别“事实和观点”的课上,老师说“华盛顿种了一棵樱桃树”这是观点,希拉里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理由是既然有事实为证,就该认为这是事实。她强调说,华盛顿种了一棵樱桃树是一件可以被检验的事实,它不像“红的比蓝的好”那种抽象的概念,说某种颜色比某种颜色好,那的确是一种观点。希拉里紧紧抓住了对事实阐述的错或对与主观观点之间的区别来反驳。老师没有弄清这种区别,说书上说这是一种观点,那么它就是一种观点。老师给了她一个“B”分,希拉里没有被吓倒,只是因此不再尊敬这位老师了。

即使是在天才青年中心暑期学习班里,她也敢对老师提出质疑。她觉得她的戏剧老师不愿意接受关于莎士比亚作品的其他解释。“评论家们怎么知道莎士比亚究竟是怎么想的呢?”希拉里挑战说,“或许他所写的正是他所想的。”然而,和她三年级的那位老师一样,戏剧老师说她所介绍的是一些权威学者的解释,他们很清楚自己在说什么。她的独立思想即使在这个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习班里,也使老师感到愤怒。希拉里谈到天才青年中心的老师时说:“他们说我们做的好极了。明年夏天我们还会来的。”她对自己的要求甚至高于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暑期学习班的要求。

希拉里的不墨守成规和有主见的个性很自然地使她成了带头人。她在学校很有影响,在天才青年中心,她是辩论会的主要发言人和戏剧的导演。很显然,希拉里非常有领导才能。

循规蹈矩的人不容易犯大错误,但是也难于成就大事业;不墨守成规和有主见的人,才容易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要敢于怀疑权威

《塔木德》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乌斯地有一个人名叫约伯。他完全正直、敬畏上帝、远离恶事。为此,一直得到上帝的赐福,生有7个儿子,3个女儿;家产丰饶,有7000头羊、3000头骆驼、500头牛、500头母驴;还有许多男仆婢女。在东方人中,约伯是第一个大户人家。

约伯虽然十分谨慎地侍奉上帝,有一天还是突遭横祸,而这无端之祸竟然还是来自于上帝。

上帝在魔鬼撒旦面前因为约伯的虔诚而自豪。撒旦却认为,约伯之侍奉上帝,只是因为上帝赐福于他;如果上帝毁了约伯的家产子女,约伯必当面弃掉上帝。

上帝一时争胜心起,便将约伯交在撒旦手里,随他处置,以便从无端遭祸的反应中,验看约伯是否真的虔诚。

于是,在一天之内,约伯的牛羊驴和骆驼被人抢去的抢去,被火烧死的烧死,全部子女也在吃饭时因狂风吹塌房屋而被压死。

约伯突然遭此大变故,却没有改变他的虔信。

上帝为此在撒旦面前大大地炫耀。撒旦却回答说,这些毁掉的,都是身外之物;要是伤了约伯的身体,他一定会弃掉上帝。

好胜的上帝便又将约伯的身体交付撒旦处置。

于是,约伯从头到脚长出了毒疮,整天坐在炉灰中,拿瓦片刮身体。妻子劝他弃掉神,死了吧。约伯却认为,人可以从神手里得福,也可以从神手里得祸,坚持不改自己的虔信。

后来来了3位朋友,想安慰他,看到他的这副惨状,都放声大哭,陪着约伯一声不吭地坐了7天7夜。

到此时,约伯终于开口抱怨,诅咒自己,而这3位朋友则轮番劝说他。

这些对话,占了整卷《约伯记》的主要篇幅,概括起来就是:约伯百思不得其解,自己没有行恶事,何以突然遭此惨祸?上帝降祸于他,究竟为的何事?为什么不给他说明,也不给他一个辩白的机会?恶人得福,义人遭祸,上帝行事究竟有没有道理?

而朋友们的劝解都是,上帝善恶必报,约伯必有罪恶,才会招致如此之祸,上帝不会不公道。

由于3个朋友没有一个说服得了约伯,故事中又突然插进了一个布西人以利户,他滔滔不绝地批驳了约伯,意思无非是,作为一个人,约伯根本不可能知道全知全能的上帝的道理。

以利户的长篇大论刚说完,上帝就在旋风中出现,并对约伯痛加训斥。

可上帝只字未提约伯遭祸的理由,只是大谈了一番自己的全知全能,以及对比之下约伯的无知无能。

约伯一见上帝显现,马上转过意来、虔诚忏悔,再无一点怨意。

有意思的是,接着,上帝却说,约伯的3位朋友所说的维护上帝公义形象的话,还不如约伯的抱怨正确,令他们去到约伯那里献上燔祭,否则,就要向他们发怒气。

最后,上帝重新赐福给约伯,让他重新生了7子3女、家产则增加了1倍。约伯自己又活了140年,直到年纪老迈,满足而死。

从这篇议论风生的《约伯记》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充分体现犹太民族智慧的若干独特的观念和理路。

约伯怀疑上帝的公义,而3个朋友维护上帝的公义,结果反倒是约伯的怀疑比3个朋友的维护来得正确。这决不能理解为上帝承认自己的非公义,而只能理解为约伯所怀疑的和3个朋友所维护的“对象”有问题。

约伯怀疑的不是上帝本身,而是他所知晓的上帝的道理。3个朋友维护的,也只是他们所知晓的上帝的道理。然而,以人类的这点智慧怎么能保证他们所知晓的上帝的道理便是上帝的真正道理呢?

既然不是真正的道理,那么对这种道理加以怀疑,当然要比对其加以维护来得正确。

要大胆怀疑。怀疑可能引发出对真正道理的认识或接近;而维护则只能永远停留在某一纯属误解甚或曲解的境地。

选择好观察生活的角度

《塔木德》上说:“一个人应该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角度来观察生活。”

一个以色列人、一个英国人和一个法国人被一群强盗劫持。

为首的一个强盗发了善心,允许他们在被杀死前做最后一件事。

法国人说他临死前想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想和女朋友再亲热一番;英国人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写份遗嘱,强盗们给他找来了纸笔;以色列人却站着一动也没动。

好生奇怪的强盗头子走上前去,问以色列人:“你怎么不说说你的心愿?”以色列人却说:“我别的不想,只想让你踢我屁股一脚。”

“哈哈!”强盗头子被他这奇怪的心愿逗得大笑起来。笑完后,猛然间,抬起大脚,狠狠地踢了以色列人屁股一脚。

以色列人一个趔趄,就在这一瞬间,他转身取出藏在身上的枪,“啪啪”几声枪响后,强盗们便立马成了他的枪下之鬼。

见此情景,英国人和法国人便问那个以色列人:“既然你身上带着枪,强盗们刚劫持我们时你为什么不开枪,要乖乖做人家的俘虏?”

以色列人满脸疑惑地说:“当初,我的身体又没有受到他们的伤害,我没有理由开枪打死他们。我让强盗头子踢我屁股的原因,他就是在伤害我,对我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那我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以自卫的名义开枪打死他。”

这个以色列人并不是办事呆板,而是因为他深谙法律条文,采用了一种既能报复对方又属于合理自卫,还不违反法律的最好方式。要做守法的楷模,不可违法经营。但是,要花费很多精力研究各种法律,以便找到漏洞,以便充分地利用它们。

听从上天的安排

从前,在欠债不还便足以使人入狱的时代,伦敦有位商人,欠了一位放高利贷的债主一笔巨款。那个又老又丑的债主,看上商人青春美丽的女儿,便要求商人用女儿来抵债。

商人和女儿听到这个提议都十分恐慌。狡猾伪善的高利贷债主故作仁慈,建议这件事听从上天的安排。他说,他将在空钱袋里放入一颗黑石子,一颗白石子,然后让商人女儿伸手摸出其一,如果她捡中的是黑石子,她就要成为他的妻子,商人的债务也不用还了;如果她捡中的是白石子,她不但可以回到父亲身边,债务也一笔勾销;但是,假如她拒绝探手一试,她父亲就要入狱。

虽然是不情愿,商人的女儿还是答应试一试。当时,他们正在花园中铺满石子的小径上,协议之后,高利贷的债主随即弯腰拾起两颗小石子,放人袋中。敏锐的少女突然察觉:两颗小石子竟然全是黑的!

如果你是那个不幸的少女,你要怎么办?

故事中的女孩不发一语,冷静地伸手探入袋中,漫不经心似的,眼睛看着别处,摸出一颗石子。突然,手一松,石子便顺势滚落到路上的石子堆里,分辨不出是哪一颗了。

“噢!看我笨手笨脚的,”女孩呼道,“不过,没关系,现在只需看看袋子里剩下的这颗石子是什么颜色的,就可以知道我刚才选的那一颗是黑是白了。”

当然,袋子剩下的石子一定是黑的,恶债主既然不能承认自己的诡诈,也就只好承认她选中的是白石子。

一场债务风波,有惊无险地落幕了。

思路宽阔的人出路就多。不管形势对我们是多么的不利,只要你思路灵活,肯动脑筋,总能够逢凶化吉,把最险恶的危机变成最有利的情况。

一个聪明的裁决

《塔木德》上有这样一则故事:

所罗门时期的某个安息日,有3个犹太人来到耶路撒冷,由于身边带钱过多不方便,大家商议将各自带的钱埋在一块,然后就出发了。结果,其中有个人又偷偷溜回来,将钱挖走了。

第二天,大家发现被盗了,便猜想一定是自己人所为,但又没有证据证明是哪个人所为,于是,3人便一起去素以断案英明的所罗门王那里,请求仲裁。

所罗门王了解事情经过后,什么话也没问,只是说:“这里恰好有道题解不开,请你们3位聪明人帮忙解一下,然后我再为你们裁决。”

问题是这样的:有个姑娘曾答应嫁给某男,并订了婚约。但不久以后,她又爱上了另一个男子,于是她便向未婚夫提出解除婚约。为此,她还表示,愿意付给未婚夫一笔赔偿金。但这个男青年无意于赔偿金,痛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由于姑娘很富裕,不久又被一个老头拐骗了。后来,姑娘对老头说:“我以前的未婚夫不要我的赔偿金就和我解除了婚约,所以,你也应该如此待我。”

于是,老人也同样答应了她的要求。

所罗门讲完故事后,询问那3个人:姑娘、青年和老头,谁的行为最值得赞扬?

第一个人认为,男青年能够不强人所难,不拿一点赔偿金,其行为可嘉。

第二个人认为,姑娘有勇气和未婚夫解除婚约,并要和真正喜爱的人结婚,其行为可嘉。

第三个人说:“这个故事简直莫名其妙,那个老头既然为了钱才诱拐姑娘的,可为什么又不拿钱放她走了呢?”

这时,所罗门王大喝一声:“你就是偷钱的人!”

然后,他才解释道:“他们两人关心的是故事中人物的爱情和个性,而你却只想到钱,肯定你是小偷。”

如果按现在的审判程序来看,所罗门王的断案方法难免有些主观武断,但他用旁敲侧击、转移视线的方法来突击窥测罪犯的心理,也有其一定的道理。第三个人问得确实合乎逻辑,但所罗门正是借悖谬来洞察人的心理,那两个人都被故事转移了视线,说明其心里很坦然,唯独第三个人却只注意钱,这岂不是和偷钱有关系?

解决问题的时候思路必须灵活,当采取直接的方法。有困难的时候,就要考虑采用旁敲侧击、迂回曲折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