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海盗王传奇
5379200000023

第23章 张保仔:中国史上最强悍的海盗(1)

——他使当时荒凉的香港岛兴旺起来,居民达20多万。香港至今还有不少张保仔活动的遗迹。

张保仔(1786—1822),又称张保,新会江门人。父亲张义,以捕鱼为生,因抗清水师勒索,船被击毁,全家失散。张保仔靠渔民抚养,少时习武艺,操渔业。他15岁那年随众出海捕鱼,被郑一掳去。

郑一见张保仔聪明机警,收留他在身边。这样,张保仔就被迫成为“海盗”。

张保仔后来当了小头目。在郑一死后,郑一嫂接替她丈夫的事业,而她看中张保仔,“明为主仆,暗为夫妻”,大权于是也逐渐落到了张保仔手中。

当时在香港一带活动的有在台湾举行反清起义失败后的散兵余部,其中的一支在广东沿海发展为“五色帮”,带给清政府很大威胁。五色帮是以各帮所使用的旗帜颜色为区别的,计有红、黄、蓝、白、青五种颜色,各帮各有一定的活动地区,但又互相帮助。

张保仔所在的是红旗帮。

在海盗首领中,没有人比红旗帮中这位勇猛的指挥官更有魅力了。张保仔是位穿着耀眼的男人。习惯身穿紫绸长衫,头戴黑色头巾。不过在他周围的人看来,他是一位行为受人尊敬、作风稳健、习性温和的男人。作为一个随机应变的首领,他从不滥杀无辜,他的为人赢得了其部下的忠诚。

与其他船民一样,海盗们起航出海之前总要向神祷告。每次劫掠之前,照例要虔诚地求神问卜,如果预兆凶险,海盗们便中止其事。为了方便行事,张保仔下令在一艘最大的船上建了一座庙宇,一遇大的行动,本帮重要首领便齐集其中,焚香祷告,求签问卜。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每当张保仔事前和和尚商议问题时和尚的预言总是与他的愿望相符合。

张保仔也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宗教卫道士。他经常在下属的陪伴下,到岸上寺庙里进香,向寺僧布施。其部属毁寺杀僧的事情绝少发生。

据说,惠州的一座庙宇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该庙所供之神素称灵验,海盗们每次途经此地,总要停船进庙烧香,磕头礼拜。有一天,几位海盗头目决定将该庙神像搬运上船,这样,他们就可随船供奉。但是,不知费了多大力气,就是没人能将它从神座上动弹一下。当张保仔双手搭上神像,它就很轻易地离开了神座,好像“被一阵风刮走一般”,随同海盗们到了船上。

尽管张保仔勇猛无双,但他对待部下却是公平合理,无所偏袒。

当一位姓刘的人的父亲被海盗虏获不久便死去时,刘某将这事归咎于张保仔,发誓要报此仇,他买了一柄宽刃刀,日夜以毒药浸渍。最后当他认为一切都准备好后,便将刀藏在身上,请求加入张保仔舰队。某日,张保仔发现此人面部掠过一丝奇怪的神情,即刻命人将他捆绑起来,当刘某身上的刀被搜出来后,张保仔并未发怒,而是仔细询问缘由。在说明自己的部下与刘父被绑架致死无关后,张保仔称赞刘某孝勇可嘉,并赏以四块银元。

红旗帮有一次在南海与葡萄牙船队冲突,全歼葡队,发现葡舰上的财物全是袭击掳掠中国客船得来,这引起张保仔极大愤慨,激发出民族感情,于是常集结大队,纵横海上,经常袭击侵犯我国领海的葡、西、荷、英等国船舰,使殖民者提起张保仔就心惊肉跳。

张保仔做了船长后,早期称霸珠江三角洲,曾经一次击沉葡萄牙海军18艘军船。当年,由于张保仔处事有度、有道,因而深得众人赞赏。他的队伍也迅速发展壮大,最盛时,拥有大船800多艘、小船1000多艘,聚众达10万人。活动于珠江出海口香港的大屿山一带,专劫官船、粮船和洋船。目的是要粮食、装备和武器。

红旗帮初时纪律良好,维护百姓利益因此得到沿海人民的支持。他们控制了上川岛、下川岛、赤溪半岛的铜鼓、北陡的那琴尾角等地。在上川岛沙堤东北面的七盘山和赤溪铜鼓设置炮台,设立联络信号——每当发现情况,扯旗为号,相互联络。直至现在,铜鼓角仍称扯旗角;上川沙堤的七盘山顶,仍有当年红旗帮土卒守卫时凿下的棋盘,七盘山又称扯旗山。

红旗帮日益强大,对清政府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朝廷于是分别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七月、八月派兵清剿,两度被红旗帮大败于马洲洋和阿娘滩,还擒杀了总兵林国良。嘉庆十四年,红旗帮又与清提督孙全谋所部大战于万山群岛,以后又再战广州湾,清军均被红旗帮打得大败而逃。

嘉庆十四年(1809年)九月十七日,张保仔率红旗帮掳获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囚船主索赎,得款万元及鸦片烟土二箱、火药二箱等物,因而被清政府联合英、葡帝国主义者不断围攻。

张保仔多次将清政府联军打败。后来,两广总督百龄上任后,采取围困张保仔的政策,让张保仔缺水缺粮。

就在这内外交困的时候,百龄派口辩能言之人向张保仔劝降,终于说动张保仔,归附清廷。

1815年,在广州官方拘捕主要活动于澳门一带的六名中国鸦片商事件中,张保仔曾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官方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张保仔“还在当海盗的时候就对鸦片贸易了如指掌”。

张保仔在升任副将职衔后,被派往海疆重镇澎湖任职。作为澎湖镇的长官,他辖有两营兵丁,独掌该处防务。在这里,他引起林则徐的注意。

林则徐对于一个投降的海匪,特别是像张保仔这样臭名昭著的要犯,在10年不到的时间里,已升至副将职衔感到十分愤怒,他向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建议此类罪犯投诚后最多只能升至副将。

然而,林则徐的奏议毫无效果,两年后,即1822年,张保仔在其36岁时死于澎湖任所。

纵观张保仔一生,功过各半。据史料记载,做海盗那些年,“张保仔之性,不喜劫其乡人。是以往来香港、澳门各处,专劫欧人商船,夺其军火”。从张保仔的“立法三章”就可以看见这帮“海盗”的性质。

“其法一曰,私上岸者,初犯割耳,再犯死刑;二曰,所得八成归公,二成作奖;擅取公物,死刑;三曰奸淫妇女者死刑。”

纪律如此森严,又是专门劫掠官船、洋船的举动,充满民族大义。与其他无恶不作的海盗实在不能相提并论。

但是张保仔自归顺朝廷后升官晋爵,由千总衔擢升守备,又从顺德营都司,调任澎湖协等职,直至1819年升福建闽安协副将,期间所作所为还被一些人唾骂,终“以怨仇多,不自安……怏怏而死”。

其实在张保仔出降时,内部就有分歧,反对投降的队伍相当庞大,骂他中途变节,是叛逆。张出降后,留在香港尚有六七万人,大小船只千余艘,不肯归附。

所以可谓“半世英雄,亏于晚节”。

郑一嫂: 中国历史上强权的女海盗船长

在中国的历史上,像郑一嫂这样的女海盗可谓凤毛麟角。

郑一嫂本姓石,乳名香姑,系广东新会籍蛋家女。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也略通文墨。她从小就和父亲一起出海,风里来,雨里去,不但增长了见识,还练就了一副好身手。

郑一嫂出身于珠江口郑、马、石、徐四大置户的石家。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受尽了地主恶霸的欺凌,因此,他们充满了反抗的精神。这样的人家一般都为群居,善团结,侠义豪爽,他们往往成为我国沿海一带海商或海盗集团的社会基础。

在清朝,大多数海盗都是难以忍受剥削的穷人。

由此可知,在郑一嫂的身上,天生地流淌着与珠江水相交融的英雄血液。 在石香姑23岁那年,她嫁给了当时著名的海盗首领郑一。郑一是郑成功的后代,在郑克爽降清以后,郑氏家族的一支就来到了珠江口一带,操起郑芝龙时代的海商祖业。他长得高大威猛,为人性情豪爽,打起仗来无人能敌。在珠江口上,他结识了石香姑,香姑迷人的美貌、泼辣的个性,使郑一为之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