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海盗王传奇
5379200000028

第28章 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船长:著名的德国海盗(2)

由此可见,汉萨同盟势力已非同小可。汉萨同盟的成员数量也在不断增长,1367年在向丹麦国王宣战的文书中,参加签字的有77座城市。

各国对于与汉萨商人发生贸易关系时所获得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这类贸易活动,不但使他们本地区内剩余产品获得了出路,用来换取比它们本国所产的好得多的制成品,而且通过进出口税收,还可以使国库充裕,因此当汉萨商人在一些国家设立国外商业代理处时,受到了异乎寻常的欢迎,并尽量给予各种方便和利益。

当时,英国人对于商业还完全没有经验,因此从爱德华二世起,汉萨商人就垄断了这个王国的全部对外贸易。他们经营商业时完全使用他们自己的商船,因此那时英国的航运业陷于极度衰落状态。

而那些来自科隆的德国商人,在与英国有了长期商业关系以后,终于在1250年接受了英王的邀请,在伦敦设立了一个国外商业代理处,定名为“天秤”。这个机构名盛一时。英国输出的是羊毛、锡、皮革、奶油、矿产品和农产品,换来的是制成品。汉萨商人将从英国和北欧各国取得的原料品运到他们在布鲁日的机构(成立于1252年),在那里用来交换比利时产的织物和其他制成品以及来自意大利的东方产品和制成品,然后再把它们运回沿北海的各国。

1272年,汉萨商人在俄国的诸夫戈罗德设立了第三个代理处,在这里他们所取得的是毛皮、亚麻、大麻和其他原料,换出的是制成品,同年他们又在挪威的卑尔根设立了第四个代理处,主要从事渔业以及鲸油和渔产品贸易。

在汉萨同盟最为繁荣昌盛时,其同盟有数百个城市,但好景不长,不久就分裂为四个小的同盟,它们随着自身的发展都开始实施各自独立的政策,最终导致了整个同盟的解体。

更可怕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同盟自身中的有些商业贸易又蜕变成制造海盗行为的根源。有些同盟船上雇佣的水手,在巨额财富的诱惑之下,甚至与海盗相互串通勾结.暗地里为海盗提供消息,通风报信,使海盗们能够方便地抢劫商船并避开打击。

这些水手宁愿与海盗坐地分赃,而不再履行其缉捕海盗的主要任务了。

于是,波罗的海的海盗与同盟之间又展开了新一轮的较量。在这场较量中,波罗的海上势力最大、最凶悍也最为臭名昭著的大海盗当属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兄弟。

“粮食兄弟”: 船长的侠骨柔肠

当丹麦试图入侵瑞典的时候,被丹麦人围困在斯德哥尔摩的日耳曼人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吕贝克。

可是为什么那些日耳曼商人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吕贝克呢?而在一切都较为松散的中世纪,吕贝克城又为什么有着那么大的号召力呢?

吕贝克位于德国东北部与丹麦接壤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境内,距汉堡东北约60公里。这个州也是德国唯一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的联邦州。此地最早的一座城堡建于819年,人称“老吕贝克”。

122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雷德里希二世将吕贝克辟为自由城邦,行政上相当于今天的直辖市,直接隶属“中央”,不受地区行政官管辖;经济上则更像是经济特区或是自由贸易港,有着在税收和交通等方面诸多的宽松政策。这使得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的吕贝克,在海上商业贸易上更加蒸蒸日上。

1241年,当吕贝克与汉堡最先发起成立汉萨同盟后,它就扮演了商业中心的角色——从北海到波罗的海,从意大利到北欧,东西南北的货物都聚集于此,商人们更青睐这块风水宝地,纷纷在此开设店铺,一时间,吕贝克变成了中世纪的欧洲经贸中心,被美誉为“汉萨女王城”,成为汉萨同盟的核心城市。

它在所有汉萨同盟城市中,可谓一呼百应,他们以打击海盗、拓展和保护商业为宗旨,大力发展海上武装和建造金库。1358年,吕贝克正式成为汉萨同盟的总部,确定了它在当时的欧洲不可动摇的地位。

吕贝克城内的荷尔斯顿城门上的拉丁文便是当年汉萨同盟的口号——对内一致,对外和平。这句铭文,现在仍然可以看到。

随着汉萨同盟的建立与壮大,吕贝克也日趋受到政治界和经济界人士的青睐。1375年10月20日,德意志皇帝卡尔四世与皇后伊莎贝拉巡访吕贝克,赐名为“圣城”,使其与罗马、威尼斯、比萨和佛罗伦萨齐名。

随着吕贝克的名气越来越大,其海上商业贸易也越做越大,他们积极发展航海业,加快与西欧、北非、东欧和中亚地区的贸易往来,并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俄国等地开设办事处,形成了当时的全球商业网。

与此同时,汉萨同盟的政治色彩也十分浓厚。

在有些情况下,作为汉萨同盟中的“大哥”,日耳曼人通过汉萨同盟做起了北欧内陆与西欧和地中海地区的贸易中间商,一方面大发横财,一方面自我发展。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充当了经济掮客和政治首领的角色。这引得周边地区妒恨不已,也引来了海盗们的垂涎。

一时间,波罗的海上的海盗纷纷直奔吕贝克而来,他们或成群结队,或单打独斗,或突然袭击,或巧设陷阱,有时候干脆明抢明夺。面对海盗日益严重的威胁,吕贝克市政当局不得不加紧组织军队抵抗。

由于面临常年与海盗的斗争,吕贝克组建了一支常备的海军,并与汉萨同盟其他城市在军事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被围困的斯德哥尔摩居民不断地向吕贝克求援。

吕贝克当然不能袖手旁观,为了支持斯德哥尔摩,它以最快速度与罗斯托克、易宾、但泽、格莱夫斯瓦尔特、雷维尔、施特拉尔松、图恩和维斯马等城市结成了同盟,共同支持斯德哥尔摩。

与此同时,梅克伦堡公爵以瑞典国王的名义发布了一个公告。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公公告。

根据公告:“所有在海盗行为中因反抗丹麦王国和挪威王国而进行过抢劫、偷盗和纵火,但同时向斯德哥尔摩提供援助的人,可以在维斯马和罗斯托克领取特许证,这样他们就可以全副武装地自由进出这两个港口,同时也保证他们的战利品万无一失。”

这个以瑞典国王的名义签发的特许证,使很多北方的海盗船长突破封锁线,给被围困的、饥饿的斯德哥尔摩居民提供了必需的食品,从而产生了海盗们所谓的“粮食兄弟”联盟。

这是一个由古老的贵族和瑞典国王的亲属们以及自称为“均贫富者”的海盗们组成的联盟。作为一位著名的德国海盗头领,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也与吕贝克市政当局一直保持着秘密联系。

接到吕贝克的求援信和斯德哥尔摩的公告之后,这位海盗船长表现出侠骨柔肠的一面,他当即表示,即使赴汤蹈火,也要给斯德哥尔摩守城者送去粮食。

此时的斯德哥尔摩已危在旦夕,随时都面临着被丹麦人攻克的危险。

就是在这样的事态变化中,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率领的海盗船队犹如天兵天将突然降临在丹麦人的面前。

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船长之死:来自德国的审判

以德国人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为首的海盗团伙在哥得兰岛上的猖獗活动,直接危及北海和波罗的海地区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迫使他们不得不联合起来,集中各国的军事力量,共同打击海盗活动,以维护他们共同的利益。

以丹麦国王玛格丽特和英国国王理查二世为首的汉萨同盟,决定组织联手行动,出兵讨伐海盗。

但出人意料的是,第一次讨伐竟然以失败告终。此时的汉萨同盟也同样被海盗弄得焦头烂额,他们尝到了让海盗“合法化”的恶果。

由海上劫掠活动招致同盟各城市的商贸损失,远远低于海盗提供的效劳。就这样,由汉萨同盟各城市出面,又组织起第二次对哥得兰岛上的海盗团伙的征讨。

这一次汉萨同盟各城市出动了35艘战舰,3000多名骑士。可这次行动也同样空手而归,未能带来他们所期望的战果。

随着时间的流逝,波罗的海地区政治舞台上的力量对比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向不利于海盗的方向转化。丹麦女王玛格丽特毕竟见多识广,她看到,既然汉萨同盟无法把海盗一网打尽,便转而向十字军骑士团求援。这一招果然灵验。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汉萨同盟是一个由商人联盟的组织,而十字军骑士团却是由勇猛善战的骑士们组成。

在战争中,商人和骑士相比,绝对不是一个级别。更何况当时也正是十字军骑士团力量处于顶峰的时期,他们拥有身经百战的军人和强大的舰队。

1398年,在波罗的海地区各国的要求下,十字军骑士团开始向哥得兰岛发起攻击。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船长连忙指挥他手下的海盗迎战,但在十字军的猛烈攻击之下,海盗们很快就坚持不住了。

久经沙场的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感到,这一次是遇到了真正的敌手。他马上想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克劳斯·施托尔特贝克尔让海盗们赶紧收拾细软和财物,装载上船,从老巢撤离。

他们从此离开了波罗的海,转而隐蔽到北海地区,占领了现在属于德国的黑尔戈兰岛,作为新的基地,并把该岛建成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堡垒。

黑尔戈兰岛正对着易北河河口,处于河海交汇之处。这个岛面积较小,没有居民,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海盗们依仗海岛的地理优势,继续与汉萨同盟周旋。但此时汉萨同盟已经出现了两个实力强大的港口城市——汉堡和不来梅,其经济和军事实力已远非过去所能相比。他们自恃力量强大,不打算也不需要海盗向他们提供效劳,而采取了与海盗针锋相对的政策。海盗曾几次提出与他们讲和,都遭到拒绝,他们绝对不能允许海盗在他们的大门前面滥施淫威。

1401年的夏天,当施托尔特贝克尔和他的同伙驾驶着“红色魔鬼”号旗舰,在北海以之字形逆风航行时,遇到了一艘英格兰商船。奇怪的是,这艘英格兰商船见了海盗船不但不躲避,反而主动向海盗船进攻。

海盗们觉得这艘商船太狂妄了,便立刻予以还击。但是这一回他们大大失算了。

让施托尔特贝克尔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艘英格兰商船可不是一般的商船,而是一艘以商船伪装的英格兰旗舰。原来,他们是汉堡议员海尔曼·格朗和尼克劳斯·克尔指挥下的汉萨同盟的舰队,旗舰是一艘崭新的配有八门火炮的三桅高舷战舰,旗舰的名字令人印象深刻——“长着坚硬犄角在海上奔驰的母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