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挑事
5389300000016

第16章 挑事的心态控制(2)

有一位同事做事很有能力,遇事又不会推卸责任。因此很得上司的赏识,上司本想提拔他,却在无意中了解到,这个同事处理不好与其他同事的关系。于是,两年过去了,他还在原来的职位上停留,工作的热情慢慢消减,对上司的意见也越来越大。

他经常跟同事们诉苦,自己那么勤奋地工作也没能得到上司的赏识,很多不如自己的人都在职位上超过了自己,上司肯定是有意跟自己过不去。然而,他却不知道做人最失败的地方就在于不会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你和同事常来常往,为的是大家能够在工作中愉快地相处,而并非来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不要骄傲自大,你的工作经验固然十分重要,但并不是什么金科玉律,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情况。同理,绝不要对同事的错误不闻不问。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婉转相劝,叫他在错误中吸取教训。

很多公司都爱聘用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因为他们没什么社会经验,而且用起来比较顺手。但是,他们在工作经验方面比较缺乏,所以你在工作中跟他们合作的时候就更应该多一些耐心。不要情绪化,对他们一点小小的错误就大加指责。

职场是非常忌讳情绪化的,过于情绪化的人很容易造成工作的失误,甚至有时会因为自己的情绪化给自己的前程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

“点球!点球!点球!格罗索立功了,格罗索立功了!不要给澳大利亚队任何的机会。伟大的意大利的左后卫!他继承了意大利的光荣传统。法切蒂、卡布里尼、马尔蒂尼在这一刻灵魂附体,格罗索一个人代表了意大利足球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球进了!比赛结束了!意大利队获得了胜利,淘汰了澳大利亚队!他们没有再一次倒在希丁克的球队面前,伟大的意大利的左后卫!马尔蒂尼今天生日快乐!意大利万岁!伟大的意大利,意大利人的期望,这个点球是一个绝对理论上的绝杀!绝对的死角,意大利队进入了八强!这个胜利属于意大利,属于卡纳瓦罗,属于布冯,属于马尔蒂尼,属于所有热爱意大利足球的人!”

“澳大利亚队也许会后悔的,希丁克在下半时他们多一个人的情况下打得太保守、太沉稳了,他失去了自己在小组赛的那种勇气,面对意大利足球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他失去了他在小组赛中那种猛扑猛打的作风,他终于自食其果。澳大利亚队该回家了,也许他们不用回遥远的澳大利亚,他们不用回家,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在欧洲生活。再见!”

我想大多数人对黄健翔的这段解说词并不陌生,在2006年的世界杯足球赛上,黄健翔激情亢奋的解说振奋了所有的观众,同时他也因此在不久以后“下课”,最终不得不离开央视。作为一个球赛的解说员,在解说时应该不偏不倚,而他却在解说时过于情绪化,完全忘记了这一点,把自己的好恶完全表现出来,最后影响了自己在央视的发展。让我们看看他给球迷和电视观众的信:

“全国的球迷朋友、观众朋友:在昨晚世界杯足球赛意大利队同澳大利亚队的比赛的最后几分钟,我的现场解说评论夹带了过多的个人情绪。今早一觉醒来,又重新看了录像带,再次感受到解说中确有失当和偏颇之处,给大家造成了不适和伤害,在此我向观众郑重道歉!

我对意大利足球相对比较熟悉,内心里比较希望意大利队出线,使后面的比赛更加精彩,但解说中我不恰当地把个人对球队的热爱和自己的岗位角色相混淆了。昨天,我在最后几分钟内的解说不是一个体育评论员应该有的立场,所说的话引起了观众的不满、意见和批评,我再次真诚地表示歉意!

今后,在工作中我将总结经验,时刻提醒自己把握好自己的岗位角色,处理好情感和理智之间的平衡。我们转播的时候总希望裁判公平公正,作为评论员,我也一定会做到公平公正,做好CCTV体育评论员工作。”

从他的信里,我们能够看出他正是因为过于情绪化,才导致解说违反了中立的原则。

世界知名的家乐福商场要招聘一名收银员,经过多轮筛选,到最后只剩下三位小姐有幸参加最后的复试。

复试是由老板亲自主持的。第一位小姐刚走进老板办公室,老板便丢了一张百元钞票给她,并命令她到楼下买包香烟,看到这种情况,女孩很气愤,心想:自己还未被正式录用,老板就这样颐指气使地命令她做事,以后指不定还要受什么气。越想越气愤,认为老板这样做伤害她的自尊心。于是,老板丢出来的钱,她连看都不看,便愤怒地转身离开。她一边走,还一边还气呼呼地说道:“哼,凭什么支使我,这份工作不要也罢!”

第二位女孩进来之后,也遇到了相同的情况,只见她笑眯眯地接了钱,但是她也没有用它去买烟,因为钞票是假的。因为她已经失业了很长一段时间,急需一份工作,只好无奈地自己掏钱为老板买了一包烟,还把找回来的钱,全交给了老板。不过,尽管她如此尽职卖力的买完了烟,但最后却没有被老板录用。因为,老板录用了第三位面试的小姐。原来,第三位女孩拿到钱后,就发现钱是假的,于是她微笑着把假钞还给老板,并请老板重新换一张。老板开心地接过假钞,并立即与她签定合约,将收银工作放心地交给她去做。

三位面试者采取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第一个面试者过于情绪化,这种情绪化的人是多数老板最害怕的类型,只会用情绪来处理事情的人,老板很难放心地将工作托付给他。第二位面试者的处理方式,则是最不专业的表现,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虽然这种人比较有安全感,给人一种稳当的感觉,但万一真的遇到重大问题,却很难做出正确的决断。老板需要的不是员工的委屈与退缩,而是冷静与理性的处理能力。

于是,第三位面试者成功了,在这件小事上,她的做法充分表现出敬业态度和专业能力。从“接过钱”与“发现假钱”的两个动作中,我们便能看见她的“配合度”与“专业能力”,而这些才是老板所期待的员工必备的素质。想面试成功,除了要有自信与正确的态度之外,别忘了要多了解工作本身的需求,不要让自己情绪影响到工作才行。同时避免情绪化,也是避免挑事的重要方面。

学会让自己镇定自若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出现挑事的现象也是非常正常的。关键在于遇到挑事时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去应对。

苏轼有一句名言:“泰山崩于前而心不惊,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眨”。这是大将军的素养,也是领导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它是一个人气度的凛然程度,也是其心理承受力强的表现。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心理素质:处变而不惊,临危而不乱。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却是十分不容易的,必须对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都有充分的了解。事情发展到哪一阶段,最好可能到达什么程度,最坏可能坏成什么样子,都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最坏时自己是否能承担后果,如果发展到最坏,自己仍然能承担,那就毫不犹豫地做下去。这样,事到临头,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情形都已经在自己的预料之中,也就不必再有什么担忧。

在职场中,面对同事的挑事,尤其是对付那些小人型的同事应该有决心,有信心,要善于总结、分析,面对这种同事的时候应该积极地寻求相处的方法,绝不能无章可循。

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变乱,在变乱问题上有成功地处理变乱的例子,这无不与领导者镇定自若的处事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三国时代,曹操让中郎将张辽去长化驻守。临出发的时候,张辽得知军队里有人将要谋反。当天夜里,安静的营寨里,忽然听到有人在喊“起火了,起火了”,将士们全都从梦中惊醒过来,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顿时空气变得十分紧张。在混乱的惊呼中,唯有张辽一人临危不乱,他对部将们说:“大家不要惊慌,这并非军队造反,只不过是少数人正在制造混乱,想扰乱军心,乘机浑水摸鱼罢了。”

张辽率领几十个亲兵,在军营里秘密暗中观察,结果没过多长时间就把谋反的首领捉到,并就地正法了,于是叛乱较快地得到了平息。

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这正是每个人应该学习的。然而许多人却缺乏这样的素质,不知道随机应变,更不知道怎样面对眼前的变故,结果在突然而来的打击面前被彻底击垮。

面对突发的事变,只会气愤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而应该静中观动,理智而清醒的处理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这需要有一定的勇气,能够承受住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并运用智慧和力量才可以达到。

东晋咸和二年,将军郭默假传圣旨,杀害了江州刺史刘胤,并自封为江州刺史。消息传出以后,全国上下非常震惊。

陶侃知道这件事情以后,觉得刘胤的死不明不白,这里边肯定大有文章。于是他把部将们召集起来,说:“郭默向来暴虐无道,所到之处,洗劫一空,他是国家的祸患。现在又假传圣旨,杀死了刘刺史,简直是天理难容,罪不容诛,我想兴师讨伐,伸张正义,为国家除掉这个祸患。”

然而,将士们全都劝说:“郭默胆子再大,如果没有奉皇帝的圣旨,怎敢擅杀大臣。如果兴师问罪,也应该等到朝廷下诏允许以后,才可以兴兵讨伐。”

陶侃说:“皇帝尚且年轻,与刘刺史毫无怨仇,而刘刺史又没有什么过错,这件事情一定不是皇帝的意思,圣旨肯定是假的。而且,刘胤向来对朝廷忠心不二,出任江州刺史以来,政绩很好,就算有些小过错,也不必处以极刑呀!”

经过冷静而慎重地分析,陶侃果断地下令大军出征,征讨郭默。陶侃不仅迅速地派将军宋夏、陈修率领人马守住湓口,而且还亲自率领大军征讨;与此同时派使者赴京城上表朝廷,要求讨伐郭默,还写信给丞相王导,陈述其中的利害。

郭默本是中原地方割据武装的首领之一,以骁勇善战,残暴成性着称。郭默在中原地区常常与石勒、赵国等人交战,许多人都害怕他的英勇。

祖逖在收复中原的时候,很多割据武装都投降了晋朝。郭默在投降晋朝以后,被封为属后将军。然而,当他看到东晋王室起了内讧之时,再次爆发出了军阀的本性俨然成了一个土皇帝。当他听说陶侃的讨逆大军逼近湓口的时候,连忙派使者送给陶侃很多美女以及丝罗绸缎。郭默还写信给陶侃,声称自己是奉旨行事,让陶侃不要插手,不然的话,一切后果由陶侃来承担。陶侃看完了信,并不加以理睬,亲自督军从湓口沿江向武昌进发,一日千里地扑向敌军!

为了让宰相王导支援他讨伐郭默,在给王导的信中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郭默今日杀了州官,就叫他当州官,明日杀了宰相,难道也让他当宰相不成?”宰相王导看了十分震惊,于是决心支持陶侃,立即回信表示支持陶侃兴兵征伐。

很快,陶侃接到了皇帝下达的讨伐郭默的圣旨,信心大增。讨逆大军势如破竹,武昌已经指日可下。陶侃深知郭默的威名,骁勇善战。假如和硬碰硬进行决战的话,即使最后能够胜利肯定也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应该选择一个不仅可以破敌而且还能保存自己实力的好办法。

陶侃了解到郭默的部将宗侯与郭默有杀父之仇,决定说服宗侯,利用宗侯做内线,叫他找机会杀了郭默,或者作为内应,来一个里外夹击,一举击败逆贼。

就这样,陶侃写了一封煽动性极强、义正严词的信,派密使送给宗侯,接着调兵遣将,为攻打武昌做准备。

宗侯接到陶侃的信以后,心潮澎湃,满腔仇恨涌上心头。经过沉思以后,他决定为陶侃做内应。结果,双方里应外合一举打败了逆臣郭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