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使飞行——国际灵柩送还士
5410400000001

第1章 序言

天使般的职业

每一个人的存在都很巨大,留下的空缺永远无法填埋。

——摘自《天使飞行》

接到悦读纪的总编打来的电话,希望我翻译一本关于“国际灵柩运送”的书,乍一听,觉得很新奇,这样的题材还是第一次遇到。总编对于引进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做了一番说明,听来很有道理,便应承了下来。

起初,只是出于好奇,然而,通读了一遍之后,感觉非常震撼,的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报告文学。作者佐佐凉子通过对从事遗体运送业务的尔赫斯国际有限公司职员的采访,为读者细致描绘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女汉子范儿的总经理木村利惠,技术精湛、一丝不苟的董事长木村利幸(木村利惠的儿子),帅气勤奋的年轻员工川崎慎太郎,本分尽职的司机古箭厚志等人,都被作者刻画得有血有肉,个性十足。他们对死者的敬畏与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发人深省。

无论是多么严酷的情况,他们都千方百计地让遗体顺利回国,无论多么腐败的遗体,他们都一丝不苟地进行修复,力求把死者修复成健在时的模样,使得死者体面地回归故里,向亲人告别。

正如书名《天使飞行》一样,他们将逝者看作天使,他们在运送遗体的灵车上画着小天使,使路人根本看不出那是灵车,其实他们自己不正是天使一样的人吗?他们的工作让逝者得到了安息,连接了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他们的存在即是客死异乡的日本人和外国人的福音。对于逝者的关怀,也是对生者的体恤,使生者能够度过失去亲人的悲伤,好好活下去。

死亡,是人生最严肃也最重大的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深刻问题,关注死亡就是为了更好地关注生存。因此作家们往往将死亡作为创作的精神脉络和艺术关怀的焦点,借死亡来认识人类的困境,叩问生命的意义,表达对现实的深刻关怀。而尔赫斯的员工们的工作则是通过具体的“死亡关怀”,来搭建生死之间的桥梁,对社会和人生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人们敬仰。他们通过积极地面对死亡,展示出的人间温情,已经超越了死亡本身,引起世人对生命的价值、人的尊严的思考。

他们身体力行地体现了真正的生命价值,显示出了其生命力的高贵品质。尽管他们并没有信仰任何宗教,但对人的尊严的信仰,足以支持他们慈悲为怀。慈悲可以说是爱心的升华,是从爱心之中产生出来的圆满智慧。通过他们的工作,可以深入探讨世人所避讳却又无可回避的死亡,探讨如何透过死亡认识生命的真谛。

现代人明显地重视“生”而漠视“死”。在中国,乐生恶死乃是人之常情,认为死亡“不吉利”,不愿正视它。正因为如此,一遇上突如其来的重病或死亡时,难免张皇失措,任由医护人员、殡葬人员摆布,缺乏对于生命的尊重与体恤,对待临终者及死者也难做到生死两相安。国人对于生死之事,普遍抱着“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对生死学、临终关怀、死亡教育等主题的探讨不积极,了解也相当有限。

其结果,丧葬处理都成了与死者不相干的人如医生、法医、祭司、丧葬业者的专业。目前的医护急救,很少有人能够给予临终者心理上的支持。即便死后仪式浮夸铺张,哀戚之情也已失去了意义。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社会日益现世化与世俗化,死亡普遍被推挤到日常生活的边缘,“死亡”被当作“事”、遗体被当作“物”来处理的心态,使哀伤之情的表达仿佛都成了奢侈品。这种把死亡意识排除在日常生活之外的态度,不但使生命肤浅化、物化,也使生命失去了超越的意义。

《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指出,目前社会是个精神枯瘠的沙漠,偏重感性的物质享受,只知崇拜年轻、权势、钱财、性,对待老病残弱便显现不出体恤与关怀,弃置老弱病痛者不顾的情形屡见不鲜,对于死亡更是充满无知与困惑。有些独居老人死了多时都没人知道。

人们遇到死亡及与死亡有关的事,唯恐避之不及,更遑论前往关怀、照顾、体恤。

他认为,人们唯有在真正地面对死亡——也就是真正地面对自己时,才会真正尽力地生活。死亡的探讨绝不是消极、悲观的,或是病态、颓唐的,而是如实了知人生的实情,此严肃主题不是天外天,或是某些不幸者的专属,而是关乎每个人的切身问题,有必要正视它,才不至于畏避、恐惧,临阵张皇失措,毫无心理准备。

生死实为人生的大事,也是每个人需要学习面对的严肃课题,既然无法逃避,只能从经验中学习成长,让生存时活得有品质,临终时死得有尊严,显现人生的意义。

失去双亲就是失去过去。

失去爱人就是失去现在。

失去儿女就是失去未来。

这是《天使飞行》里的尔赫斯会长山科对失去亲人的悲痛的描述。

正如作者写的那样:“在某一时刻,死亡即是‘感情’,是痛彻心扉的悲伤和失去亲人的不安,以及恐怖,是一种比任何体验都要强烈的负面感情。这就是死亡的实质。”

对于尔赫斯的工作的意义,作者总结如下:

“当我在听尔赫斯的员工们的故事,每天思考死亡的时候,我便穿越了死亡带来的震惊和悲伤,这些激烈感情,寻找到了心灵深处的宁静。在我身处的世界无论如何寻找也找不到的人,却在我的心灵深处好好地‘活着’。

“我认为这就是跨越了悲伤之后的死亡的真正形态。

“他们(即死者)会回到人们心中,成为支撑悲痛欲绝的人们活下去的力量。他们会更亲密、更固执地陪在我们身边。所以才有必要对他们说一次‘再见’。

“即便人已经死亡,也是可以拯救的。只有我们在悲伤至极之后,才能好好活下去。帮助我们这么做的就是尔赫斯的员工们的工作。”

当我和女儿马梦瑶一起翻译完了这部作品后,感慨万千,仿佛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关怀课。本书告诉我们,尊崇死者,敬畏死亡,才能够真正体悟到活着的意义。

竺家荣 于北京

201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