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点亮智慧人生全集(白金版)
5426300000018

第18章 明哲保身,审时度势(1)

大禹治水

大禹,因受封为夏伯,所以又称为夏禹(夏地在今河南阳翟),他本姓姒,相传为黄帝的玄孙,颛顼之孙,鲧之子。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他采用疏导的方式治理住了泛滥的洪水,被舜选为了继承人,在舜死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舜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他首领的位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朝。

尧在位时,黄河流域发生了罕见的水灾,洪水滔天,包围了高山,没过了丘陵,平原地带到处是一片汪洋,庄稼被淹,房屋被冲毁,老百姓生计艰难,生死难保。为了战胜洪水,尧派鲧去治理水患。但鲧只知道水来土挡,造堤筑坝,堵截洪水,结果洪水冲毁了堤坝,“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尧杀掉了鲧。到了尧年老的时候,他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禅让给了舜,舜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泛滥的洪水。

大禹身负治水重任,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走遍黄河上下,西抵戎狄,东达黄海、东海之滨。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脚掌生了老茧,小腿上的毛也磨光了,“劳身焦虑,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有一天,禹的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禹正从门外经过,听见婴儿正哇哇地哭,他多想看一眼他那刚刚出生的儿子呀!可是他没有回家去,狠了狠心,又急匆匆地奔向了被水淹没的河滩。

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大禹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先是动员九州的百姓调查地势的高低,“左准绳,右规矩”,立“表木”为记,然后根据地形的变化,采用“开”、“通”、“疏”、“凿”、“引”等办法,让高处积水流往低处,使小河的水注入大江,最后流入东海。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堵住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酿成水患。禹带领人们凿开龙门,使流往东海的三江五河畅通无阻。

大禹终于治理好了泛滥的洪水,他的威望也大大提高,舜便把部落首领的位置禅让给他。大禹受禅为帝以后,实行善政养民,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继续保持着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作风,更加博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公而忘私,有着一腔热血与干劲,时工作能做到如此敬业,总会有成功的一天的。

伯乐相马

伯乐是一位相马大师。然而,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他的才能已大不如前。

一天,秦穆公对伯乐说:“先生,你的年纪大了,你的子孙中可以派得出去寻找千里马的人吗?”

伯乐说:“一匹好马,可以从它的体形、外貌和骨架上看出来。但是要找天下难得的千里马,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没办法用言语来描述。像这样的马奔驰起来,脚步非常轻盈,蹄子不扬起灰尘,速度非常快,一闪而过,好像看不到身影。真是惭愧,我的儿子都是些下等的人才,学艺不精,他们能够说出什么是好马,却不能识别什么是千里马。我有个打柴卖菜的朋友叫九方皋,他相马的能力不在我之下。请让我把他推荐给您吧。”

于是,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出去寻找千里马。

两个月后,九方皋回来报告说:“已经找到了,在沙丘那个地方。”

穆公非常惊喜,连忙问:“是什么样的马?”

九方皋回答说:“是一匹黄色的母马。”

穆公立即派人去把马牵来,牵回来一看,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

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叫来说:“你推荐来找马的人,连马的颜色和雌雄都分辨不清,又怎么能识别出天下的千里马呢?”

伯乐十分感慨地说:“大王不要生气,请听我向您解释。九方皋相马竟达到了这种地步,这正是他之所以比我高明万倍的原因啊。九方皋注重观察的是精神,而忽略了它的表象;注意它内在的品质,而忽视了它的颜色和雌雄;只看见了他所需要看的而忽视了他所不必要看的;只观察到他所需要观察的而忽视他所不必要观察的。以他这样的方法相出的马,才是比一般的好马更珍贵的千里马啊!”

后来实践证明,那匹马果然是天下少有的千里马。

看人如相马,不能光看表面,更重要的是看其实质,君不见当今社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多得数不过来吗?

杨朱的错误

杨朱南去沛邑,正碰上老子去秦国游历,于是就到郊外迎接,在大梁遇到了老子,走到半路,老子仰天长叹,对杨朱说:“原先我还认为你是可以教诲的,现在才发觉你是愚不可教的。”杨朱听了,什么也没说。

到了旅店,杨朱给老子送毛巾,梳篦等盥洗用具,然后把鞋脱在门外,跪着向前走,说道:“刚才先生说,‘原来我还认为您是可以教诲的。现在才觉你愚不可教。’学生想请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由于路上没有时间,所以没敢问。现在先生有空了,您能不能告诉我错在哪里?”

老子说:“你昂首阔步,目中无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谁还愿意与你相处呢?记住,最洁白的东西都像有点污黑,最有道德的人好像道德不足。”

杨朱听后,惭愧得满脸通红,说:“谢谢您的教诲!”

从此,杨朱仿佛变了个人。当初到沛地去时,旅店的主人对他远接近送,吃饭时老板在一旁亲自侍候,洗漱时老板娘亲自送梳洗用具;先坐在座席上的旅客为他让座位,烤火取暖的人也主动为他让出灶口。而在他离开沛地时,竟然有旅客敢于与他争座位了。

所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真正有修养的人,要不骄不躁,平静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样就能得到他人的尊敬。

孔子的难题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的齐国去旅行。

在路上,他看见两个小孩正在路旁辩论争吵,觉得很奇怪,于是就去问他们争论什么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一个小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像马车上的伞,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啦。这不是因为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冷飕飕的,到了中午,就热烘烘的啦。这难道不是近的感到热而远的感到冷吗?”

孔子听了两个小孩子的话,也不能判断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见他回答不上来,一齐笑了起来,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学识渊博的孔子也有被小孩子难倒的时候,由此可见,我们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做学问都应该谦虚。

孔子学琴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一生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对音乐也颇有研究。

相传,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还是学同一个曲子。师襄子对他说:“此曲你已经学会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曲调已经学会,奏曲的技巧尚未学好。”过了一些时候,师襄子又说:“技巧已学好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能领会此曲子的神韵志趣呢。”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你已领会神韵志趣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察到此曲作者为谁,并想象到其为人风貌呢。”又等了些时候,孔子穆然深思,疑神仰望,终于有所领悟地说:“我体察到作者的为人风貌了,此曲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得出来呢!”师襄子站起来,连连作揖说:“对呀!我的老师传授此曲时正是说此曲是周文王所作的《文王操》呢。”由此可见孔子学琴的态度是何等的认真,他对乐曲的理解是何等的透彻、深刻。

《论语》上说:“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连食肉也不知肉味。”在孔子看来,音乐对教育、对个人品德修养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意义,乐也是作为达到仁的最高境界的必由之径。他说:“诗有助于振奋精神,礼有助于立身处世,乐有助于完美情操。”

孔子学琴,一开始只是懂得皮毛,后来便渐渐深入,抵达音乐的精神内核了,正如此,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去认识。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就欲速则不达,也不可浅尝辄止,否则就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

孔子辩对错

鲁国曾经有这样一个规定:谁能赎出在其他诸侯国当奴仆的鲁国人,谁就可以从国库中支取一笔费用。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他是个大商人,在各个诸侯国做生意时赎出了许多做奴仆的鲁国人。但是,他回国后没有去领取该领的钱。子贡觉得自己这件事做得很好,便特意向孔子报告这件事,满以为老师会大加赞扬一番。

孔子却摇了摇头,叹息道:“子贡,你知不知道你做错了!唉,从今以后,鲁国在别国做奴仆的人再也不会有人去赎了。按照规定从国库支取金钱,并无损你的品行,而你不去支取金钱,就是破坏了规矩啊!”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有一次救了一个溺水的孩子。事后孩子的父亲用一头牛来酬谢子路,子路没有拒绝便将牛收下了。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赞赏地说:“今后鲁国人一定都会救溺水的人了!”

果然不出孔子所料,在子贡的影响下,以后鲁国人在国外赎回做奴仆的鲁国人的寥寥无几了;而在子路的影响下,鲁国经常有人救助溺水的人。

孔子从小中见大,从一些细微的事情中推知事物的发展方向,一叶知秋,管中窥豹,充分体现了孔子见微知着的大智慧。

晏子使楚

春秋时期,晏子是齐国的一代名相。他虽然身矮貌丑,但是学富五车、才能超群。

有一次,晏子前去楚国京城谈判。

当楚王得知晏子要来到楚国的京城时,想出了一个办法,利用晏子身材矮小的特点侮辱他,令人在京城城门旁边挖了一口小洞,让负责礼仪的小官带晏子从此洞进城。

晏子一行人到了,楚国负责礼仪的小官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领他从小门进去。晏子不进,看看周围等着看笑话的人群,十分惊讶地说:“今天我恐怕来到狗国了吧?不然怎么要从狗门进去呢?”那个楚国小官被说得面红耳赤,只好引他从大门进了城。

晏子走进楚宫,楚王腆着肚皮,高高地站在台阶上,傲慢地瞟了晏子一眼,问道,“你们齐国难道就没有人了吗?”

“臣不知大王这‘无人’是什么意思。”

楚王说:“寡人想知道你国中有多少人?”

晏子从容地回答:“齐国都城临淄有七八千户人家,房屋一片连着一片,街上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踩着脚跟,张开衣襟就像乌云遮天,挥把汗水有如暴雨滂沱,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板起脸吭了一声,又问:“既然这样,你们齐国怎么单单派你出使呢?就派不出比你更强的人来吗?”

晏子笑嘻嘻地回答道:“我们齐国委派使臣是有规矩的,有才干的贤人派去见有才干的国王,无能的家伙派去见无能的国王。我晏子是无能之辈,所以就被派来见您了。

楚王哈哈大笑,以此来掩饰自己的困窘。

用时方扔出的石头砸对方的脚,是最高明的反击技巧,那些想侮辱别人的人到头来只能是自取其辱。

老子妙解刚柔

这年,老子的老师商容快病死了,老子赶去探望。老子扶着商容的手问:“先生怕快要归天了,有没有遗教可以告诉学生呢?”商容缓缓回答:“你不问,我也要告诉你。”想了一会儿,商容张开嘴问老子:“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啊。”老子回答说。“我的牙齿还在不?”商容问。“一颗也没有了。”老子回答说。商容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老子想了想,答道:“知道了,舌头还能存在,不就是因为它柔软吗?牙齿全掉了,不就是因为它太刚强吗?”商容感慨地说:“对啊,天下的事情,为人处世的道理都在里面了,我再没有什么可告诉你了。”

老子说:“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干硬枯槁。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一类。”老子又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攻入天下最坚强的东西里面去。”“普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最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什么可以胜过水了。弱胜过强,柔胜过刚,这个道理普天之下没有谁不知道,就是没有人去实行。道的本体是最柔的,所以有无穷的作用。因此可以克制最刚强的东西。刚必然受折,强必然易败。”

为人处世,方圆并用,刚柔并济,才是全面的方法。如果只能刚却不能柔,只能方却不能圆,只能强却不能弱,只能进却不能退,这是几种可怕的坏毛病,它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失败。

纪昌学箭

甘赢是古代着名的神射手,只要他开弓放箭,利箭所至,野兽就倒在地上,飞鸟就掉下来。他的徒弟名叫飞卫,跟甘蝇学习射箭,勤学苦练,射箭的技艺超过了他的老师。

有个叫纪昌的人,也跑去跟飞卫学习射箭。飞卫对他说:“要想学好射箭,你先要下工夫练好眼力,要牢牢盯住一个目标不眨眼,然后才能学射箭。”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他仰面躺在妻子的织布机底下,两眼盯着织布机来来去去的梭子,就这样练习了两年。纪昌的功夫练得很好了,就是梭子的尖刺向他的眼眶,他也能不眨一下眼。

纪昌对自己的学习很满意。认为自己可以学射箭了。于是又跑去找飞卫,把自己练习的经过和成绩告诉了飞卫。没想到飞卫却说:“还不行,你必须进一步练习眼力才行。要练得能把很小的东西看得像很大的东西一样,到那时候,你再来找我。”

纪昌没有灰心,他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就用牛尾上一根细细的长毛缚住一只虱子挂在窗口,每天站在窗口,一动不动地望着它。

渐渐的,虱子在纪昌眼中越来越大了。三年以后,那只缚在长牛毛上的小小的虱子在他眼里已像车轮那么大啦!于是,纪昌就用牛角造了一张结实的弓,又用蓬竹造了尖利的箭。他拈弓搭箭去射那只虱子,箭从虱子的中心穿过,而悬挂虱子的长牛毛却没有射断。

纪昌再次跑去见飞卫,把自己练习的情景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已经把射箭的门道学到了。”

后来,纪昌更加勤学苦练,技艺超过了飞卫,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射箭如此,做任何事情也都如此。高超的本领是不会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必须得有一个循序渐进、精益求精的过程。要想成就一项事业也应如此,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薛谭学歌

在我国古代,有一个人叫薛谭。

薛谭很好唱歌,但是他的家乡没有音乐老师。虽然先天的条件很好,但由于得不到名师指点,再加上缺乏音乐基本功的训练,他不能成为最好的歌手。

于是他决定离开家乡,到外地去寻访名师。

当时,有一位名叫秦青的乐师,不但精通乐理,而且还会弹琴唱歌,非常有名。薛谭寻访到秦青,要拜他为老师。秦青看到薛谭一路克服了很多困难,千里迢迢来寻师学艺,很受感动,就同意了他的请求,收薛谭为徒。

开始的时候,薛谭很用功,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巩固,不懂就问。这样,他学习扎实,进步很快,不仅学会了乐理,而且也学会了唱歌。秦青很高兴,多次在众人面前表扬他。

两年过去了,薛谭自认为已经全部掌握秦青的艺术技巧了。于是,他就向秦青告辞,要回家去。秦青就说:“好吧,咱们相处的这一段,有了师生之谊,明天为师给你送行。”

第二天,秦青带着其他学生一起到郊外十里长亭给薛谭送行。在送别会上,互相敬酒,当喝得兴致正浓时,学生们每人唱一支最优美动听的歌献给薛谭。最后,有人提议老师也唱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