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点亮智慧人生全集(白金版)
5426300000002

第2章 掌握智慧,成功做人(1)

没必要为自己辩解

晏子在官位不保时,没有急于为自己辩解,而是靠着韬光养晦,不仅戴稳了原来的那顶“帽子”,而且还得到了景公的理解和赞赏,这可以说是韬晦术的成功运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子,是一位有抱负有才干的政治家,很想为振兴国家干一番事业。一次,齐景公命他去治理东阿,晏子非常高兴,准备到那里去大展宏图。可是,三年之后,向朝廷告状的越来越多,景公非常恼怒,他将晏子召回来,要罢免他的官职。

晏子毕竟是有头脑的,他早已知道了自己的“过错”,为了保留继续施展才能的机会,他非常谦恭地说:“臣已知错,请大王再给臣三年的时间,那时,人们必然会说臣的好话了。”景公见他有知错必改的勇气,且言辞恳切,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又过了三年,景公果然听到不少称颂晏子的话,他大为高兴,于是又召晏子入朝,要予以封赏。不料,晏子却诚惶诚恐地不肯接受封赏。

齐景公感到奇怪,就问究竟是什么原因。晏子回答说:“第一次我去东阿,让人修筑道路,施行有利于百姓的措施,于是坏人责怪我;我主张节俭勤劳,尊老爱幼,惩治偷盗无赖,于是无赖怨恨我;权贵犯法,我也严加惩治,毫不宽恕,于是权贵们忌恨我;周围的人如果有超出法度的要求,我就拒绝他们,于是周围的人责骂我。这些对我的恶语中伤四处传扬,甚至有人还在背后告我的黑状。第二次,我改变了做法。我不让人修路,拖延实施利民措施,坏人为此开心了;我轻视节俭勤劳、尊老爱幼,还释放鸡鸣狗盗之徒,无赖们为此高兴了;权贵们犯法,我不依法惩治而予以偏袒,权贵们为此无怨了;周围的人无论有什么请求,我都有求必应,周围的人为此满意了。于是这些人又都到处颂扬我,您也信以为真了。三年前,您要处罚我,其实我该受赏;现在您要封赏我,其实我该受罚。大王,这些就是我不能接受封赏的原因。”

齐景公听后,恍然大悟,深感晏子是一位有德有才的良臣,就拜晏子为相,交给他治理全国的重任。后来,齐国实力大增,成为争霸天下的强国之一。

晏子在这里两次用到了韬晦之策。前三年治理东阿,他所采取的政策应该说是正确的,但由于得罪了人,面临着丢官免职的失败。如何挽救自己的仕途呢?晏子没有像平常人那样急于申辩、急于表功,而是老老实实地“承认了错误”,请求齐王再给他一次机会,齐王果然答应了。如果这时候就说自己是如何如何地能干,如何如何地受了委屈,那么齐景公肯定不能相信,反而会认为他狂妄自大,自吹自擂。在这里,晏子隐藏了自己的才能,装成确实犯了错误的样子,便是第一次用到韬晦之策。

第二次去东阿,晏子收敛锋芒,暂时放弃自己的治政之道,几乎是无所作为。但好名声却纷至沓来。如果晏子永远都这样下去,那他肯定成不了大器,而且日后那虚假的好名声终究是要消失的。晏子之所以高明,就高明在他走这一步时已经看好了下一步。当景公要封赏他的时候,他就乘机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讲述了自己的治政之道。这时候,有事实摆在面前,景公非常信服,也乐于接受。他于是得到了治理全国的机会,所以,后三年的无所作为,隐藏着更大的作为。这是第二次用到韬晦之策。

表态不用着急

在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面前。不作明确表态,此亦是之,彼亦是之;不即不离,不偏不倚。貌似公允之至,实则圆滑至极。此种手段,既是庸官俗吏不可离身的“护身法宝”,又是野心家们常用的投机手段。

当争斗双方势均力敌、争斗前景尚不明朗之际,介于双方之间的第三者常常从明哲保身的意图出发,采用“首鼠两端,模棱两可”的手段,力图避免过早陷入是非纷争,以便保留充分的选择余地。汉武帝时期,丞相田蚧因私怨构陷失势的将军灌夫。灌夫之友魏其侯窦婴极力营救他。在当众廷辩时,窦婴“盛推灌夫之善”,田蚡则“盛毁灌夫所为横态,罪逆不道”。汉武帝询问朝臣:“两人孰是?”御史大夫韩安国极尽“首鼠两端”之能事,做出了一番“模棱两可”的回答。他首先重复了窦婴的发言,然后表态说:“魏其侯言是也”;接着他又重复了丞相田蚧的发言,再次表态说:“丞相言亦是”;最后他又把“皮球”踢回给汉武帝:两人言俱是,“唯明主裁之”。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韩安国之类的圆滑官僚比比皆是。

他们从容身保位的私利出发,对于政治风向极为敏感,在没有确定胜负前景之前,绝不肯将“赌注”轻易押向任何一方。

“首鼠两端,模棱两可”的政治态度,往往与政治投机行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当争斗前景趋于明朗、争斗双方的实力对比产生明显差距之后,那些貌似公允的人便会改变不偏不倚的立场,极力挤入胜利者或强盛者的一方,政治“天平”也就开始出现明显的倾斜。例如那位“魏其侯言是也”、“丞相言亦是”、“唯明主裁之”的韩安国,在丞相田蚡占据上风之后,立即改变了模棱两可的态度,不仅不再坚持原来的立场,而且积极为田蚡出谋划策、主动参与了陷害窦婴和灌夫的活动。在实际政治斗争中,“首鼠两端,模棱两可”往往表现为政治投机行为之前的准备与过渡阶段。经过窥测风向、掂量轻重、观察事态之后,态度暧昧的过渡阶段便会过去,终将作出立场明确的政治抉择。

万历四十一年(1613),春闱大试刚刚落下帷幕,参加会试的四方学子焦急地等待着考试结果,发榜后,名列榜首的是宜兴才子周延儒。按照科举规定,接下来便是殿试,这位周延儒又独占鳌头,由皇上钦定为头名状元。当周延儒披红挂彩、身骑高头大马游历京城、招摇过市之时,人们方亲眼看见这位状元郎的风采,竟是位二十来岁的少年书生。

周延儒少年得志,机敏过人,他本人也自视甚高,一心想在官场中混出个名堂来。他的仕途也还一帆风顺,天启年间,周延儒被派往南京掌管翰林院,他为人机巧,善辨风色,在处理与东林党和阉党的关系时,他左右逢源,两面不得罪,虽与东林党人时有往来,却从未受到阉党的排挤,因而乌纱帽一直稳戴头顶;就是后来的东林党祸和阉党逆案,他也都圆滑地逃过了。

熹宗在位只有七年,便短命而死。崇祯皇帝登基后,坚决查处党私之徒,整顿朝纲,在惩治魏忠贤逆党之时,唯恐网疏有漏,凡是与魏忠贤集团有过一两次交往的人,一概连坐罢黜,一下子牵连进去百十余人。由于阉党一案惩罚的官员过多,造成朝官严重缺员,于是,崇祯将南京的一大批官员调回京都,各派其职。就在此时,周延儒也被召进京,升任礼部右侍郎。地位改变了,官职提高了,使他有机会能够接触皇上,他便利用这绝好的机会,察言观色、伺机而动,积极创造条件,为实现其夺取朝中大权的野心做准备。

崇祯元年(1628)的冬季,锦州边防军发生哗变。抚臣袁崇焕闻讯调查后得知,因军官们层层克扣粮饷,士兵们忍无可忍才采取这种过激行动,以引起朝廷的重视。袁崇焕在奏章中详细汇报了事件的起因、性质和危害性,建议朝廷从速补发粮饷,以解燃眉之急。

边地军心不稳,自然事关重大,崇祯皇帝紧急召集朝中大臣,在文华殿论证此事,商议办法。大臣们一致赞同袁崇焕的建议,请求皇上速发内帑,以解救边地之急。听了大臣们的意见,崇祯脸色阴沉,只是一言不发。崇祯虽然雄心勃勃、励精图治、致力于振兴朱明王朝、一心做个贤明君主。但是,他生于王朝的末世,从小在钩心斗角的皇宫内长大,目睹了一出出夺权争宠的丑剧,心里留下了浓重的阴影,从而养成他敏感多疑、刚愎自用的性格,加之他初登帝位,年纪轻、阅历浅,不善识人,所以处理朝政时往往失于明察,但他却偏要自作圣明。此时此刻,崇祯对锦州边防兵闹事的成因仍然疑窦丛生。

周延儒最是老谋深算,他非常了解崇祯的脾气,见崇祯对大臣们的意见不表态,早已揣摩透了皇上的心思。于是,他不慌不忙地站出朝班,发表了与众不同的意见,阴阳怪气地说:“朝庭设立边防,旨在防御敌兵。不想,如今敌兵未犯,边防先乱。宁远哗变,连忙发饷,锦州哗变,又急忙给饷,倘若各处边关都来效仿,该当如何是好呢?”崇祯一听周延儒说出了自己所想,大为高兴,便问他有何上策,周延儒只回答道:“此事有关边防安危,粮饷不得不发。只是,须得谋求一经久之策。”细想周延儒的话中意思,也不过是赞同发饷以息兵怒,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高见。不同的是,他提出了一个“经久之策”的说法,就显得与众不同。其实,那个没有一点实际内容的说法,不过是他哗众取宠的借口,就这样,周延儒骗取了崇祯的好感,在皇上心里留下了一个急公负责、站得高看得远,能处置事情的好印象。崇祯当场褒奖了周延儒,而责怪了众朝臣。

过了几天,崇祯又把周延儒召到宫中单独密谈,商量给饷一事。周延儒再一次替皇上分析说:“军饷首先是粮食,而山海关并不缺粮,那么军兵哗变,是为缺银,其中必有原因。恐怕是下属军官从中作梗、煽动闹事,以此要挟袁崇焕,迫袁崇焕向朝廷要银。”崇祯听后,大为赏识,感到周延儒分析情况真是入木三分。周延儒又一次受到皇上的青睐。

其实,此事与袁崇焕毫无关系,戍兵哗变,是由辽东巡抚毕自措施失当造成的,三个月后,袁崇焕才到达山海关,着手处理了善后事务。他以抚为先,罢黜了几个有责任的将领,斩处了十几个破坏性最大的肇事者,毕自引罪自杀。由此看来,周延儒的分析完全是自作聪明,毫无根据。

时隔不久会推阁臣,周延儒与温体仁早已觊觎入阁,但由于资历较浅,未被推荐,二人心中十分不满,便相互勾结,结成政治联盟,先由温体仁发难在先,继之以周延儒从中协助,旧案重翻,借题发挥,矛头所指,集中攻击钱谦益,使崇祯疑心此次会推掺有结党营私之嫌,从而否定了全部会推名单,并罢黜了钱谦益。通过此次事件,周延儒又进一步取得了崇祯帝的好感,不到一年,周延儒被“破格”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准许参与机务,从此挤入了最高决策层。

但是,野心勃勃的周延儒并不以此为满足,为了达到独揽大权,夺取首辅地位的目的,他又施展了一系列的阴谋诡计,竟然不顾国家的利益,勾结温体仁,利用皇太极的反间计杀害了大将袁崇焕,其真正的目的在于除掉权势居于自己之上的钱龙锡、成基命等人,以便夺取内阁首辅的荣耀权位。

果然,袁崇焕一案了结后,周延儒的异己力量也被消灭。不久,他被加官晋爵,当上了太子太保,阁阶由东阁改为文渊,最后到武英殿大学士,真可谓一路顺风、青云直上,崇祯朝廷的大权,尽在周延儒手中。

周延儒一朝大权在握,便迫不及待地引用私人,安插亲信,他所荐用的大同巡抚张廷拱、登莱巡抚孙元化等人都属私亲之流。他还让自己的哥哥周素儒冒籍锦衣卫,并授予千户之职,周延儒还荒唐地把家人周文郁委任为副总兵,这简直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周延儒在政治上玩弄权术,在生活上腐化堕落,他又奸又贪,是个酒色之徒;秽行丑闻,几乎人所共知。连同他的子弟们也近墨者黑,在家乡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欺压百姓,万人指背。

周延儒当上内阁首辅后,只顾沉湎于权力所带来的快乐,而忘乎所以,自以为老谋深算、位高宠固,不成想被他亲手提拔的温体仁一脚踢翻,贯于玩弄权术,耍弄阴谋的周延儒栽倒在另一个更为奸诈阴险的厚黑温体仁手中,在这出黑吃黑的丑剧中,周延儒灰溜溜地卷铺盖回了老家。

几年后,随着温体仁的垮台,周延儒又靠着阴谋手段东山再起,官复原职,再度把持朝纲。遂使朝政一误再误,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就在周延儒机关算尽之时,崇祯帝终于发现了这个误国奸臣的真实面目,于是将他逮捕入狱,最后降旨赐死。

不善养晦的智者

刘宋大将谢晦联合其他大臣废掉少帝,另立文帝。他以为自己废昏立明,功在社稷,可文帝不这么想。

南朝宋高祖刘裕临终前,任命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

太子即位后,却亲近左右小人,游戏无度。不是在宫中操练兵马,便是在皇家花园华林园中设立市场,与左右侍臣和嫔妃假扮商贩和行人,自己亲自做起小买卖。

大臣多次上书劝谏,这位少年天子却置若罔闻,我行我素,谢晦和徐羡之、傅亮便暗中密谋,欲将新帝废掉,另立明君。他们又找来镇北将军檀道济,一同商量。

四位顾命大臣意见一致,并且掌握内外军权,便领兵进入皇宫,将新帝捉住,以太后的名义下诏,宣布新帝的罪过,废为营阳王,另立宜都王刘义隆为帝。

谢晦、徐羡之等人觉得营阳王终究是个后患,便派人把营阳王杀害,又把平日看不顺眼的庐陵王刘义真也杀了。

刘义隆即位后,也就是宋文帝。谢晦等人虽然认为自己废昏立明是为了江山社稷,也担心文帝为兄弟报仇,便让徐羡之、傅亮在朝中执举朝政,自己和檀道济手提重兵据守外镇,一旦有事,足可制朝廷于死命。谢晦便出镇荆州,檀道济出镇广陵。

文帝即位初期,表面上尊崇谢晦四人,加官晋爵。等到掌握京师禁卫军后,使开始策划除去这几人了。

他注意到檀道济一开始并未参与谢晦的废立阴谋,便找来檀道济和他一同商议讨伐谢晦,檀道济果然从命,并主动请命讨伐谢晦。

宋文帝使用禁军逮捕徐羡之、傅亮以及谢晦在京师的家属,下诏宣布三人杀害营阳王、庐陵王的罪行,派大军讨伐谢晦。

谢晦知道后,便发兵造反。他开始时并未把朝廷的军队放在眼里,自以为谋略当世无双,指挥才能也无人可比;自己又据长江上游,顺流而下,夺取京城指日可待,到时不过另立一个皇帝而已。

两军相接,谢晦才知道是檀道济领兵攻打自己,心理防线一下子便被突破了,况且檀道济是当时最善于打仗的将领,威震敌国,谢晦面对这样的对手,真的是彷徨无策。

谢晦的军队被檀道济打得溃不成军,谢晦本人也被生擒,送到京师斩首,家中男子也都同时被斩于刑场,而徐羡之、傅亮及家人早已被文帝诛杀了。

谢晦四人废昏立明,是为了不负刘裕所托,安定江山社稷,出发点虽对,方法却不对头;首先不该废帝之后又加杀害,杀人有时并不能显示自己的权威,反而是种心虚无能的表现,至于无故杀庐陵王,更是只能给自己增加罪名,后来宋文帝诛除徐羡之、傅亮,讨伐谢晦,罪名就是弑上杀王。

当然宋文帝决意去除谢晦,主要原因还不在此,更重要的原因是不能容忍臣子有可以轻易废除皇帝的强权。

所以谢晦废昏立明后,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养晦,既不杀营阳王,也不眷恋权势,放弃一切权位,回家闭门不出,以此表白自己的忠心,宋文帝既得帝位,又无威胁,也不会无端加害,反而会施以厚恩,何患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