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点亮智慧人生全集(白金版)
5426300000020

第20章 明哲保身,审时度势(3)

平原君一行到了楚国,会见了楚王反复论说联合抗秦的好处,分析利弊,不联合抗秦,唇亡齿寒,各诸侯国,将被各个击破。谈判进行得十分艰难。从早晨一直到中午,楚王主心不定正所谓上昼属鸡,下昼属鸭,反反复复,谈判没有丝毫进展。那19个门客急得拿不出主意,就试探地对毛遂说:“还是先生您上去吧。”毛遂个子不高,很不起眼,他动作敏捷,窜几步跨上石阶,对平原君说:“纵之利、横之害,两言而决耳,今天早晨言纵,中午又反复不决,这是为什么?”楚王听了盛势凌人地道:“这位先生是负责什么的?”平原君答:“是手下办事人员。”楚王大声呵斥:“我在跟你主人谈判,没你的事,赶快给我走开。”毛遂紧握宝剑凑近楚王跟前说:“大王竟敢呵斥我,不怕欺了我主人,是依仗楚国军队多吧?现在大王与我距离在十步之内,大王此刻的性命就握在我的手里,你兵再多,也帮不上忙。听说从前商汤只有七十里地,后来做了天下之王,周文王土地也不多,诸侯都臣服他,难道他们都依仗军队吗?不!他们只是发挥他们在诸侯中的威望和把握有利的形势。现在楚国有五千里土地,百万雄师,本来可以做霸主了,您自己也以为邻国强大,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相比。但是白起只领几万兵力,就把楚国打败:第一仗取下鄢、郢二城,第二仗烧毁楚祖先坟墓,第三仗又使大王的祖先受辱。这应是楚国百年不忘的深仇国恨。连我们赵国人都以为可耻,都感到可恨。大王却一点也不感羞惭。因此联合抗秦,不仅为了赵国,更是为了楚国。您还呵斥什么?”楚王连连点头应说:“是,是,先生言之有理,楚国愿意与赵国联合抗秦。”毛遂对楚王身边侍从带命令的口气说:“快去端取鸡、狗、马血来。”毛遂捧着盛血盆子,跪着献给楚王郑重地大声宣告:“请大王领先歃血订盟;请我主平原君歃血。”最后毛遂作为公证人也歃血盆中。就这样楚王代表楚国,平原君代表赵国,在楚王殿上签了联合抗秦的盟约。

楚国按盟约与魏国两支军队日夜兼程赶到邯郸助援,打退了白起所率秦军,解救赵国之危。胜利班师,回到赵国后,平原君感慨地说:“毛遂先生的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之师。如果不是他自荐,岂不长期埋没了他,也不会有今日的胜利。”从此,毛遂成为赵国的上宾。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然而怎样让它尽快发出耀眼的光芒来呢?这就得学一学毛遂,敢于自荐。自荐除了以真才实学为基础外,还要勇气与自信心。在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具备毛遂自荐的精神。

在仓还是在厕

秦朝丞相李斯年轻时只是一名小小的粮仓管理员。

李斯26岁时,是楚国上蔡郡府里的一个看守粮仓的小文书。他的工作是负责仓内存粮进出的登记,将一笔笔斗进升出的粮食进出情况,认真记录清楚。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李斯不能说完全浑浑噩噩,但也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有一天,李斯进了厕所,尚未解手,却惊动了厕内的一群老鼠。这群在厕所内安身的老鼠,个个瘦小枯干,且毛色灰暗,身上又脏又臭,让人恶心之极。

李斯看见这些老鼠,忽然想起了自己管理的粮仓中的老鼠。那些家伙,一个个吃得脑满肠肥,皮毛油亮,整日在粮仓中大快朵颐,逍遥自在。与眼前厕所中这些老鼠相比,真是天上地下啊!

人也是这样,不在仓就在厕,位置不同,命运也就不同。自己在上蔡城里这个小小的仓库中做了8年小文书,从未出去看过外面的世界,不就如同这些厕所中的小老鼠一样吗?整日在这里挣扎,却全然不知有粮仓这样的天堂。

李斯想到这里,决定换一种活法,第二天他就离开了这个小城,去投奔一代儒学大师荀况,开始了寻找“粮仓”之路。

二十多年后,他成为了一国丞相。

我们也应该有李斯的那种自省精神,不时地反问自己是在仓还是在厕,这样我们便会不断努力朝着更广阔的生存空问不断发展自我。

错失良机的韩信

楚汉相争的时候,作为第三者的韩信实力最大,他完全能左右楚汉的胜败之局。辩士蒯通便对韩信说:“当今楚汉二王的命运操在你的手中,你投靠汉,汉就会胜利;投靠楚,楚就会胜利。我愿对你推心置腹,贡献计谋,对你有极大的好处。眼下,你占据齐国的地盘,如果你从燕赵两地空虚的地方出击,就可以控制楚汉的后方。此时,你满足人民的希望和要求,天下自能闻风而起,都来响应你。顺者则昌,逆者则亡,机遇来了不把握,失去反而会遭祸殃。希望你慎重考虑!”依照时局,韩信的势力,足以有称霸的资本,但他对此犹豫不决。几天后蒯通又劝谏说:“计谋大事在于时机,错过了时机而能永久处于安稳的地位,少见。在机遇面前要迅速做出决断。犹豫不决,是事业的大害。只看到小小的计谋,却失去了天下的大局面,已看清楚了,却不敢去做,是百事的祸害。猛虎的犹豫,还不如蜂虫的致螯;骏马局促不前,还不如驽马的安步。虽然有舜禹的智慧,默默不言,还不如聋哑人的手势指点。唉!功劳难成,却容易毁败;时机难得,却容易失去。时机呀,时机!不会再来了,但愿你细致考虑呀!”然而韩信仍然在犹豫,他不能下决心背叛刘邦,最后终被刘邦杀害。如果韩信当时听从了蒯通的劝告,鼎足而立,再招揽天下的贤人哲士,收服天下民心,汉室江山就会易主了。

韩信的悲剧在于他对机遇没有充分的认识能力,更没有决断机遇驾驭机遇的能力。罗兰说:“要把握时机确实要眼明手快地去捕捉,而不能坐在那里等待或因循拖延。”不管你知道多少金玉良言,不管你具备多好的条件,在机遇降临时,你若不具体地运用,就不会有进步。古谚说得好,时机老人先给你送上它的头发,当你没有抓住再后悔时,却只能摸到它的秃头了。

凿壁偷光

西汉有一位着名的学者,名叫匡衡。

匡衡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一到夜晚,屋里就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

匡衡很好读书,他见隔壁人家点着灯,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微微透过洞口的灯光映在书上,就这样,他常常看书到深夜。

他们乡下有个大户人家,目不识丁,但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家里有很多藏书,但是他从来都不看。

匡衡听说后,就卷起铺盖上他家去做佣工。每天五更起,半夜睡,辛勤工作,却不要一个工钱。

主人家很奇怪地问他要什么,他说:“只要能读遍你家的藏书,我就满足了。”

主人很感慨,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就是这样勤奋读书的,后来成了西汉有名的学者,汉元帝在位时还做过丞相。

古人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尚且能发愤学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务件不好而不好好学习呢?

孔融让梨

东汉末年的时候,孔融在当时的北海郡任太守,他是孔子的后人,非常注重礼仪修养。他小时候让梨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他孩童时期,他的一个亲戚远道而来看望他的父母,并且还带来了他的几个表兄弟,家里非常热闹了,妈妈叫他洗几个梨子出来招待客人。

于是孔融就在厨房里洗了几个梨,还分配好,一人一个,然后用盘子拿出来分给大家,可是这梨有大有小啊,怎么办?

孔融拿出一个最大的梨给了大表哥,然后按着顺序把大梨全都给了比自己大的表哥们。这时候,他那个最小的表弟伸出手来向他要梨,孔融从盘子里又拿出一个大梨给了小表弟,小表弟高高兴兴地跑出去玩了。然后,他自己拿出最小的一个梨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他父亲看到后就问:“你为什么把大梨给表哥呢?”

孔融回答道:“因为他们比我大,我得尊敬他们。”

父亲接着问道:“那你比小表弟大,为什么你给小表弟也是一个大梨?”

孔融又回答:“因为小表弟比我小,我得让着他。”

这时候,全家都齐声笑了起来。叔叔说:“孩子这么小就如此懂事,长大后,肯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为人处事,如果能像孔融那样,懂礼貌,知道谦让,人际关系会更加和谐。做到这一点,在于我们平时的点滴积累,哪怕是一件小事都要认真对待。渐渐地,将礼貌谦让变成我们的一种良好习惯。

管宁割席

东汉末年,在洛阳有三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们自称为“龙”,就是一个人为龙头,一个人为龙身,另一个则为龙尾。

由于他们三人才华出众,所以官场上也都得到了重用。下面这个故事是关于他们其中的“龙头”管宁和“龙身”华歆的。

管宁和华歆曾经是一对很亲密的朋友。

他们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两人在菜园里锄草,突然从泥土里翻出一块黄金。管宁目不斜视,就好像看到了瓦片石块一般,仍然不停手地挥锄,华歆却心中一动,弯腰拾起金块,端详了一阵,才把它扔掉。

又有一次,他们两人坐在炕席上读书。忽然外面鼓乐喧天,有位高官大贵乘坐华丽的马车经过门前。管宁仿佛没有听见一样,埋头读书,而华歆呢,连忙丢下书本,跑到街上去看了。当华歆回来的时候,管宁已经把炕席一割为二,说:“从今以后,你再也不是我的朋友了。”

管宁谨慎交友的原则值得我们借鉴,那就是结交志同道合、品德情操高尚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嵇康临终抚琴

嵇康,字叔夜。曾在曹魏时做过中散大夫,所以人称“嵇中散”,是魏晋时期着名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又是一位卓越的音乐家,他通晓音律,精于笛(即现在的箫),妙于琴。

嵇康拥有一张十分名贵的琴,当初为了得到这张琴,他卖去了东阳旧业,还向尚书令讨了一块河轮巩玉,截成十三个圆形的薄片,镶嵌在琴面上作“徽”(即泛音的标志);用玉帘巾单、缩丝制成琴囊。嵇康将它视为珍宝。有一次,他抱着这张琴去拜访山涛,两人饮酒弹琴,兴高采烈。不想山涛一醉,竟要剖琴。嵇康一惊,忙对山涛说:“你如果要剖琴,我就随琴而死!”嵇康以身护琴,才使琴免遭劫难。

嵇康生性耿直,不与司马氏集团合作,遭人诬陷,被判了死罪。当他与好友吕安同时被押向建春门外东市执刑的时候,他依然泰然自若,到了刑场,甲士为他们除去刑械,嵇康回头安详地看着日影,见行刑的时间将到,便对前来为他送别的哥哥说:“我的琴带来了没有?”哥哥为他取来了琴,他盘膝席地而坐,细心地调准了琴弦,然后用心演奏了一曲《广陵散》,闻者无不悲怆伤心,怨哀不能自禁。曲罢,嵇康抚琴长叹:“想当初袁孝尼要向我学此曲,我固执而没有传授给他,《广陵散》于今要消失于世了!”

《广陵散》并没有像嵇康所说的消失,反而因为嵇康的临刑弹奏而名震一时,流传千古。

临死之前,还不忘弹奏一曲,而且还弹得那样的从容不迫,实在是难得,这是一种多么优雅的气度。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在遇到任何事情时,都应该努力保持一种宠辱不惊的气度。

唯才是举的曹操

曹操是三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求贤若渴,十分爱才,其用人的主张也别具一格。

曹操在公元210年下达的《求贤令》中明确地提出“唯才是举”的主张。在217年,他又发布了《举贤勿拘品行令》,指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即使背着不光彩的名声,甚至不仁不孝者都应当举用。

曹操不仅在政治上用人唯才是举,就是选择女婿也以此为原则。曹操有个姣俏的女儿,他视若掌上明珠,当时上门求亲的人络绎不绝,可是曹操一个也看不中。后来他听说沛人丁仪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于是决定将女儿嫁给他。儿子曹丕听说,赶忙向父亲劝谏道:“丁仪虽有才学,然而相貌太丑,况且有一只眼睛是瞎的,妹妹的终身大事非同儿戏,请父亲三思。”曹操听后却严肃地说:“用人须唯才是举,择婿也应德才兼备,既然丁仪博学多才,就不应苛求他的相貌。”

过不多久,曹操派人将丁仪请到府内,他见丁仪果然谈吐不俗,才华出众,非常满意,当场将爱女许配给丁仪。

美可以分为外在美和内在关,形为外在,才为内在,大凡有修养有见识的人,往往注重一个人的内在美,即看对方有没有才学,有没有德性。外在美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凋零,而内在美则是历久弥新。

曹冲称象

东汉末年,曹操大权在握,实力雄厚。

东吴的孙权害怕有朝一日曹操率兵攻打东吴,于是就臣服了曹操。

为讨好曹操,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由于大象只有在南方的热带地区才能见到,中原一带的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庞然大物,所以这头大象让曹操感到非常稀奇。

曹操很想知道这头大象究竟有多重,可是当时没有称这样重量的大秤,曹操召集文武百官共同商议,每个人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任何办法。

这时,曹操6岁的小儿子曹冲从人群中站出来,对曹操说:“父王要称这头大象,这有什么难的?先把大象牵到木船上,水在船帮上淹到哪里就在那里刻个标记,然后把象牵下来,再抬石头到船上,使船下沉到刚才的那个标记为止,再称一块一块的石头,不就可以算出大象的重量了吗?”

曹操听罢,喜出望外,连忙命人照着曹冲说的办法去做。

做事要善于绕弯子,一种方法不行就试试另外一种,不要被常识束缚思维,更不要死钻牛角尖。

诸葛亮妙计出庄

诸葛亮少年时期,曾拜水镜先生司马徽为师。当时同他一起学习的还有十多个弟子。

满三年后,水镜先生对弟子们说:“三天后,我要考你们,合格的算出师,不合格的就请便了,以后在别人面前不能说是我的弟子。”

弟子们一听,个个心情紧张,捧着书本昼夜背诵。只有诸葛亮整日在水镜庄外游逛,逍遥自在得很。

第三天到了。一大早,水镜先生端坐堂上,对弟子们说:“我只出一道考题——从现在起到午时三刻止,谁能得到我的允许走出水镜庄,谁就算出师了。”

弟子们一听傻了眼,有的大呼:“庄外失火!”有的谎称:“大水漫到水镜庄了!”水镜先生听后笑而不语。

徐庶跑回宿舍,写了封假信,然后哭着呈给水镜先生:“今天早上有人带来家信,说我母亲病重。我不参加考试了,请先生允许我马上回家。”

水镜先生摇摇头说:“午时三刻以后再走也不迟。”

庞统接着上前说道:“得到先生允许从庄里出去,我是没办法了。但如果站在庄外,我倒能想出主意走进庄内来,请先生让我一试。”

水镜先生笑着说:“庞统休得耍小聪明,站到一旁去。”

诸葛亮呢?他早就伏在书桌上睡着了,鼾声大作,搅得大家不得安宁。水镜先生很气愤,要在往日,早就将他赶出去了,今天只好忍着。

眼看午时三刻就要到了。诸葛亮打个哈欠站起来,一脸怒气,踢踢打打直奔堂上,他一把拉住水镜先生的衣襟,发怒道:“你这个先生太刁钻古怪,尽出歪题害我们,我不当你的弟子了。还我三年学费,快还我三年学费!”

水镜先生是天下名士,现在见诸葛亮竟这样对待他,气得浑身颤抖,忙唤庞统、徐庶上来,生气地说:“快快把这小畜生赶出水镜庄!我再也不想见到他!”

谁知诸葛亮还拗着不走,庞统、徐庶死拉硬拽,才把他拉了出去。

一出水镜庄,诸葛亮便哈哈大笑起来。庞统、徐庶一时被他笑糊涂了,便问诸葛亮为何而笑。诸葛亮不答,在路旁找一根柴棒,然后返身跑回水镜庄,对水镜先生说:“方才为了考试,万不得已冲撞了恩师,弟子愿受重罚。”

水镜先生恍然大悟,转怒为喜,对诸葛亮说:“你可以出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