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点亮智慧人生全集(白金版)
5426300000022

第22章 明哲保身,审时度势(5)

芭蕉长大了,株大者有一围余,叶长一丈或七八尺,宽也有一尺或两尺。怀素望着这些亲手种植的芭蕉,心中充满了喜悦。他每日摘来蕉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写好一张后,就钉挂在墙上,仔细观察,反复琢磨,看什么地方写得成功,什么地方有败笔。直到墨干后,才将蕉叶取下,堆放在一间空屋里,如此日积月累,他练过字的蕉叶竟堆了满满的一屋。

有时大的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下,他就干脆对着鲜叶书写。无论是酷暑、严寒,他都坚持不懈地练习。工夫不负有心人,怀素终于成为一代书圣。他的存世墨迹《自叙帖》、《苦荀帖》至今仍为许多书法家所推崇。

一幅书法作品的成功,是从认真地练习每一个字开始的,怀素正是因为有了蕉叶练字的勤奋,才有了日后伟大的成就。我们做其他事也是这个道理,先有日复一日的付出,后有一鸣惊人的收获。

李世民智救父亲

隋炀帝是个无道的昏君。有个奸臣素来与李渊不合,想借隋炀帝之手害死李渊。于是,他投隋炀帝之好,提出让李渊百日之内为皇帝修建一座豪华的宫殿,若到时不能修好就处死李渊。隋炀帝同意了这个建议。

李渊接旨后,知道奸臣想借此加害自己,一百天怎么修得好一座宫殿?看来是死到临头了。他的次子李世民对父亲说:“百日之内修一座宫殿是不可能的,大宫殿完不成,我们就修一个小的。只要宫殿的布局符合皇上的心意就行。我认为修造宫殿的关键在于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要我们肯出重金,我们就一定能够收罗到人才的。”

李渊听了儿子的话后觉得他言之有理,便派人四下寻访又贴告示,广招京城内外的能工巧匠,匠人们因重赏而趋之若鹜,果然,百日不到宫殿就修建成功了。宫殿虽不大,但精致堂皇很合隋炀帝心意。

奸臣继续向隋炀帝进谗言,说宫殿是李渊早就修好了的。宫殿修好没几天,隋炀帝又召李渊到朝廷上,厉声道:“你真是胆大包天,竟敢欺骗我,百日之内怎么能造起这座宫殿?听说这是你早就造好准备自己用的,你私造宫殿有何居心?”

李渊知道这一定是昏君听信了小人的谗言,连喊“冤枉”。突然,殿下传来一阵高喊:“陛下,冤枉!请刀下留人。”

原来是李世民听说隋炀帝又把父亲叫去,知道事情不妙,便紧随其后跟来了。李世民跪下叩拜,报了姓名身世,就说:“陛下,我父亲是冤枉的!这座宫殿是我和父亲一起监造的,确实是百日之内造好的,请陛下查验。”

“那么你有何证明它是百日之内造好的?”隋炀帝问。

李世民说:“新修的宫殿,钉子没有生锈,瓦泥还是湿的。请陛下派人拔钉验锈,揭瓦验泥。如果是早修好的,钉子一定生锈了,瓦上也会生霉斑。”

隋炀帝立即派人检查,果然见钉子无锈,瓦上无霉,泥土也是湿的。这就证明了宫殿是新造的。于是隋炀帝重赏了李渊父子,同时处罚了进谗言的奸臣。

李世民深谙这一点:事实胜于雄辩。有些事情与其用嘴说了半天,还不如拿出真凭实据来,让别人一目了然,谗言也就不攻自破。

宋太祖射猎

宋太祖赵匡胤很喜欢射猎。

一次,他在后苑射鸟,玩兴正浓,忽然有位大臣口称有急事求见,他接过奏章一看,发现里面说的并不是什么急事,不由得有些恼火,当即训斥了几句。不料那位大臣竟胆大包天地回敬道:“这些事虽不是很急,但总比射鸟急些吧。”

赵匡胤一听,火冒三丈,顺手抄起一把玉斧,朝那人扔去,一失手,大臣的两颗门牙被击落在地。那位大臣默不做声,却跪在地上,将牙齿捡起来装在衣服里。宋太祖见状便质问他:“你想拿这个来控告我吗?”那位大臣说:“不敢!不过陛下身为天子,一言一行自然会由史官记录在案的。”这话触动了赵匡胤,他沉默半晌,若有所思。赶紧向大臣道歉,还下令赐大臣金帛以示慰问。

从这件事上,宋太祖认识到自己一言一行至关重要,射猎终究不是正经事,它可以作为一种爱好,但不可影响国事。

每一个人都要有自省的精神,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这样我们的品行就会越来越完善,达到一种新的境界,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也就更受欢迎。

东坡肉

北宋着名的文学家苏轼堪称一位全才,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此外,他对于吃也很精通。他一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走到哪里吃到哪里,连他自己也曾毫不掩饰地自称为是馋嘴的“老饕”。

苏东坡最爱吃猪肉,他曾留下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因此谁要宴请苏东坡,自然少不了猪肉。

苏东坡不仅喜欢吃猪肉,而且善于烹饪。他在黄冈做团练副使时,曾把自己烹饪猪肉的经验写成《食猪肉诗》以流传后世。他在诗中写道:”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在苏东坡看来,烧猪肉,水要放得少,要用文火,火候到了,味道自然很美。这可以说是他的经验之谈。

苏东坡在杭州做通判的时候,疏浚了西湖,使得四周的田地涝旱不愁,加之风调雨顺,杭州四乡的庄稼都取得了大丰收。老百姓感念苏东坡的好处,到过年时,大家都抬着猪肉来给他拜年。苏东坡无论如何推辞不掉,结果收下了许多猪肉,他叫人把肉切成方块,焖得红酥酥的,然后再按照疏浚西湖的民工花名册,每家一块,将肉分送给大家过年。

老百姓吃了苏东坡差人送来的猪肉,觉得味道特别好,他们尊敬这位贤明的父母官,把他送来的猪肉亲热地称呼为“东坡肉”。

当时杭州一家大菜馆老板,见人们都夸说“东坡肉”味道鲜美,便也按照苏东坡的烧制方法推出一道红烧猪肉的菜,并在菜单上以“东坡肉”命名。自从“东坡肉”这道新菜推出后,菜馆的生意立即兴隆起来。接着其他菜馆也相继仿效。一时间,“东坡肉”名声大振,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后来,“东坡肉”被定为杭州的第一道名菜,几百年来,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东坡肉”流传至今,苏东坡好民如子的好名声也流传至今。广大人民的眼睛是雪亮而公正的,他们不会忘记那些有恩于他们的人,以他们最淳朴的方式表达着尊敬与喜爱之情。

魏舒弃车从步

魏献子名魏舒,是春秋后期三晋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公元前541年夏天,山戎部落大举进犯中原,晋国主帅荀吴与副帅魏舒率军抵御。双方在太原相遇,当晋国的战车艰难地沿山路向前开进时,魏舒登高远眺,见前方山道崎岖,战车根本无法展开,列阵也无从谈起,而不用兵车的山戎却凭着轻捷的身手,舞戈挥盾,作好了围攻晋军的准备,只要晋军的战车开上去,就必然会陷于无用之地。转身不灵,被动挨打。鉴于此,魏舒立即向主帅提议,马上弃车步战,让车上的甲士下车,充做步卒,然后先敌抢占险要,再居高临下,突袭破敌。

当主帅还在犹豫时,魏舒已经下令全军弃车从步,结果不大工夫,晋军顿成步兵之师,只有一个有宠于主帅的贵族甲士深恐有失身份,执意不肯下车为卒,被魏舒当即下令斩首示众。由此,全军震动,改革顺利进行。接着,魏舒又以伍为单位,改组车兵,由于每辆车上有三名甲士,五乘车的甲士恰好组成三个伍的步兵。接着魏舒又将每五个伍排成一小方阵,而全军递进排成五块方阵。一块在前,两块在中,两块压后,互为犄角之势。而五阵中最前边的方阵,多为老弱残兵,以为诱敌之用。

晋军调度布阵已毕,并不急于进攻,而是静候山戎上钩。果然,一心专候晋军战车陷于山险的山戎见晋军半天没有动静,只是把战车推到了一边,有些沉不住气了,鼓噪着杀下山来,等看清楚晋军是把车兵改成了步兵,就更放心了,因为山戎一惯擅长步战,以为这下晋军更不是对手了,遂乱糟糟地裹成一团向晋军方阵扑来,晋军第一个方阵一战即溃,更滋长了山戎轻敌之心,遂不成行列,互无统属地向晋阵中杀去。这时魏舒下令方阵进攻,只见晋军小方阵联成大方阵,如一把利剑向乌合之众的山戎砍去,前面的士兵倒下,后面的马上补上位置,卒与卒之间并肩配合,伍与伍之间如齿轮般衔接,一环扣一环,如波浪,似海潮,一浪高过一浪向山戎冲击。山戎从未见过这种组织严密,梯队行进的阵式,很快就招架不住,四散逃命。晋军大获全胜。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变化,要主动去适应环境,这样,我们才能顺应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取得成功和进步。

乐毅伐齐获全胜

从前,魏文侯的将军乐羊,领兵攻取了中山国,魏文侯便把灵寿(今河北平山东北)赏给乐羊作为封地。乐羊死后,世居此地,即使中山国恢复,乐家也没迁移。到赵武灵王再灭中山国时,乐家的后人只有乐毅了。

乐毅贤明,善于领兵,被赵王委以重任。不久赵武灵王由于被公子成、李兑围困而死在沙丘。乐毅感到赵国内乱不安,找不到明君,没有用武之地,便离开赵国到魏国当了一名使者。

燕王哙愚昧昏庸,用子之为丞相,昏君加庸臣,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齐国趁机讨伐燕王,燕王哙死,子之被剁成肉酱。燕昭王即位,恨透了齐国,总想为燕国报仇。但自知国小地僻,力量对比又悬殊过大,遂屈身礼贤下士,先礼待郭隗为上宾,请他帮自己招贤纳士。乐毅以魏昭王使者的身份来到燕国,燕王用宾客之礼接待他,被乐毅婉言谢绝,并在昭王面前声声称臣。燕昭王高兴地任他为亚卿,把国家大事交他处理。

这时,强大的齐国,南边打败楚相唐昧,西边观津一役打败韩、赵、魏三国,又带领韩、赵、魏攻伐秦国,帮助赵国灭了中山国,又打败了宋国,扩大了千里江山。齐南侵楚,西侵三晋。与燕昭王争霸天下,欲灭周而称天子。齐国野心大,树敌多,齐王又自高自大,百姓不能忍受残酷统治,民心相背,外强中干、危机四伏。

燕昭王经过几年的努力,国力日盛,同时看到齐国潜在的危机,逐渐暴露,便与乐毅商讨如何征伐齐国。乐毅说:“齐国土地广大,人口众多,单靠燕国的力量很难取胜;而齐国称霸诸侯,结怨的国家多,不如联合韩、赵、魏,合力攻打。”燕昭王赞成乐毅的意见,就派乐毅去赵国联络,派其他使者联合楚、魏两国,并以赵国用伐齐之利引秦国共同出兵。诸侯各国深受过齐王骄矜暴戾之害,都主动参与讨伐齐国。

乐毅等回来禀报昭王,昭王见时机成熟,即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带领全国军队。与此同时赵惠文王也把相国的印交给了乐毅,授给他全权。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乐毅统领赵、魏、秦、韩、燕五国的军队攻伐齐国,在济水西侧首战告捷,把齐军打得大败。首战告捷后,诸侯各国的军队都凯旋班师;而乐毅则率领燕军,乘胜追击齐军。一鼓作气,攻到齐国都城临淄。齐王逃出都城临淄,最后逃到莒城。乐毅继续领兵作战,攻城略地,攻破临淄后,把齐国的珠宝玉器、财物祭品全都运送到燕国。燕昭王特别高兴,亲自到济水岸边犒赏全军,并把昌国之地赏给乐毅,封他为昌国君。慰劳完毕,燕昭王带着俘虏及掠获的物品返回燕国,派乐毅继续攻取尚未投降的城邑。乐毅留在齐国五年,继续攻城,前后攻下七十多个齐国的城邑,归属于燕园的郡县。当时只剩下莒城和即墨尚未攻破。

燕昭王死后,儿子燕惠王即位。此时,齐国的田单早已获悉,惠王从来就不喜欢乐毅,便暗施“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只剩两城未破,是因为乐毅与惠王有仇,想连军队都留在齐国,自己想当齐王。齐人现在不怕乐毅,只怕换成别的将领代替乐毅,把齐国灭亡。”燕惠王一听,对乐毅更加怀疑,于是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并召回乐毅。乐毅知道燕王不怀好意,担心自己被杀,就返回赵国老家。赵国把观津之地封给乐毅,号称望诸君。赵惠文王尊重和信任乐毅,并警告燕、齐两国,而燕、齐两国也就奈何不得乐毅了。

战争是一种政治手段,而不是目的。燕国弱小,齐国强大,于是乐毅正确分析局势,利用齐国树敌较多的弱点,联合韩、赵、魏等国家合力伐齐,大获成功。这种思想用在今天,也有实用价值。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也要善于分析矛盾,寻求帮助。

城濮之战

当初晋文公落难逃到楚国时,楚成王曾以贵宾的礼节接待他。一次宴会间,酒酣耳热之际,楚成王曾问公子重耳:“要是有一天公子回到晋国,做了国君,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当时曾回答:“将来万一晋楚两国交兵,我一定叫晋军退避三舍。”楚成王听完抚髯哈哈大笑。不想当时一句戏言,后来却果然为历史所演绎。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为夺取中原霸权,亲率精兵强将与郑、陈、蔡、许诸国组成联军攻打宋国,很快兵临宋都商丘城下。宋成公慌惧之间,赶紧派大司马公孙固赴晋求援。

当着宋国使者的面,晋文公很为难,首先,楚势强大,加上盟国帮助,如虎添翼。其次,宋国不靠近晋国,鞭长莫及,有很多不便。加上晋文公曾欠楚成王的人情债。晋文公实在有些犹豫不定。这时大夫狐偃说:“卫国和曹国以及我晋国与宋国之间,如果我们攻击他们,作为盟国的楚国会不管吗?”大夫先轸也说:“这样做,避免了与楚国正面交锋,即便楚国寻上门来打,我们也不怕舆论的非难了。再者,对曹、卫作战,天时地利,均有利我军。”晋文公看见臣下为自己解了难题,也就理直气壮地告诉宋使公孙固道:“请回告宋成公,说我晋军马上就到。”

公元前632年正月,晋国精兵集结于晋、卫边境,借口晋文公当年流亡到曹国时,曹国公对他无礼,现在要带兵雪耻,向卫国借道伐曹。卫国担心晋军顺手牵羊之计,因有楚国做后台,就拒绝了。晋文公于是出师有名,下令晋军攻击卫国。卫国不过区区小国,晋军很快登堂入室,攻占五鹿城。卫成公急忙向晋求和,晋文公断然拒绝。又挥师南下,三月而下陶丘,连曹国国君曹国公也当了俘虏。攻下卫、曹两国,晋文公下令三军将士以逸待劳。结果楚国仍然围定商丘,致使晋文公的救宋计划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