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点亮智慧人生全集(白金版)
5426300000047

第47章 良好习惯,事业基石(13)

郑武公死后,寤生即位为国君,是为郑庄公。封弟段于京邑,国中称为太叔段。这个太叔段在母亲的怂恿下,竟然率兵叛乱,想夺位。但很快被老谋深算的庄公击败,逃奔共国。庄公把合谋叛乱的生身母亲武姜押送到一个名叫城颍的地方囚禁了起来,并发誓说:“不到黄泉,母子永不相见!”意思就是要囚禁他母亲一辈子。

一年之后,郑庄公渐生悔意,感觉自己待母亲未免太残酷了点,但又碍于誓言,难以改口。这时有一个名叫颍考叔的官员摸透了庄公的心思,便带了一些野味以贡献为名晋见庄公。庄公赐其共进午餐,他有意把肉都留了下来,说是要带回去孝敬自己的母亲:“小人之母,常吃小人做的饭菜,但从来没有尝过国君桌上的饭菜,小人要把这些肉食带回去,让她老人家高高兴兴。”

庄公听后长叹一声,道:“尔有母亲可以孝敬,寡人虽贵为一国之君,却偏偏难尽一份孝心!”颍考叔明知故问:“主公何出此言?”庄公便原原本本地将发生的事情讲了一遍,并说自己常常思念母亲,但碍于有誓言在先,无法改变。颍考叔哈哈一笑说:“这有什么难处呢!只要掘地见水,在地道中相会,不就是誓言中所说的黄泉见母吗?”庄公大喜,便掘地见水,与母亲相会于地道之中。母子两人皆喜极而泣,即兴高歌,儿子唱道:“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母亲相和道:“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颍考叔因为善于领会领导意图,被郑庄公封为大夫。

作为下属,平时要多长心眼,深入仔细揣摩、熟谙领导的习性,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领导的意图。否则你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就会发生很大偏差,甚至南辕北辙,与领导的想法完全背道而驰,这样你就惹下麻烦了。

建安三年(198)三月,曹操再次征讨张绣。行军途中,曹操有感于汉末以来战祸连连,军纪太坏,平民受苦最烈,听说有军队到来,无不谈虎色变,逃之夭夭,因此,向各军下达指令:

“吾等奉天子明诏,出兵讨伐叛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事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

官兵闻知,经过麦田时,无不小心翼翼,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偏偏只有下命令的曹操,自己轻松自如地坐在马上,欣赏着随风起伏的黄金色麦田,对这次命令的政治效果,正在得意地暗自估评着。

不料马到之处,麦田里突飞出一只鸠鸟,曹操的坐骑吓了一跳,窜入麦田中,践坏一大片麦子。情急之下,曹操脑筋一动,立刻到主簿处请罪。

主簿很为难地表示:“军令怎可用在丞相(当时曹操已由献帝授以丞相职位)身上呢?”

“我自己下的命令,怎可先不遵守,这样如何让别人心服呢?”曹操说完,便作出一副准备自杀的模样。

郭嘉看出曹操的心意,立刻阻拦,并表示说:“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怎可自戕?”

曹操想了很久,面带严肃地说:“既然春秋有法,不加于尊,我姑且暂免死刑,但仍以头发代替之。”说完,拔剑割下一绺头发,交给主簿,并传送各军营示众:“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于是,全军悚然,没有人再敢轻忽军令,纪律大整。

将自己的头发割下来掷在地上,表示自己受了髡刑,髡刑是古代剃去头发的一种刑罚。在封建社会,人们认为身体发肤是父母给的,毁伤了就是不孝。因此,割发被列为一种刑罚。曹操的割发,即表示受了髡刑,又有以发代首的意思。

郭嘉就很会来事儿,及时领会领导的意图,给领导找台阶下。

领导的意图有时不会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需要下属仔细揣摩去做。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种情况是,领导碍于自己的地位,不便随意表态,但倾向性意见已不难忖度,这时你应该比较乖巧,不能强迫领导明确表态;另一种情况是,领导需要助手帮腔,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台戏才能演好,这时你就不能附和领导,和他一个调子;还有一种情况是,领导还没有拿定主意,但迫于形势只好模棱两可地敷衍几句,这时你就得稳重,私下找领导商量,不要贸然行事。

不要让上司失望两次

人在工作中难免会有失误,下属偶尔犯了错误,上司也能理解。但聪明的下属应该明白,不要在相同的问题上再犯错误。再犯同样的错误就是你的不对了。

汉武帝在位时,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已由张骞打通。起初,这些国家喜好汉朝送给它们的财物,它们对远道而来的汉使也彬彬有礼。后来,其中的有些国家觉得汉朝与它们远隔千山万水,不构成武力威胁。于是,就纵容一些人在汉使往来的路上行劫,掠夺财物。当时汉武帝很喜欢大宛贰师城的良马,故派使节带着千金和一匹用黄金铸成的马送给大宛国王,以求获得贰师马。没想到大宛国王不但不以贰师马回报,反而暗中指使其下属在汉使归国途中拦截攻杀,抢走财物。汉武帝闻信大怒,于是派李广利为将军率兵前去讨伐大宛。

李广利第一次远征西域,对困难估计得不足。他带领三万多兵马,由于路途无给养供应,结果,军队还未到大宛就不得不撤回了,当回到敦煌时,士兵生还者仅十之一二。恶劣的自然条件对当时人们的限制太大了,非战斗减员非常严重,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事。

武帝也没有特别怪罪,又再次派李广利率兵六万,带上足够的粮草兵器西征大宛。当他们到达大宛都城时,军队还有三万人。大宛出兵迎战,汉军则用乱箭把他们顶回去,将大宛都城围得严严实实,大宛人则因城内有足够的给养,登城坚壁固守。长此下去,显然对汉军不利。

这时,一名校尉向李广利献计说:“大宛城内没有水井,生活用水都得取自城外的小河,如果在上游改变小河水道,断了城内水源,那么,大宛都城就不攻自破。”李广利采用了这一计策,切断了大宛城的水源,同时又发兵攻破了大宛外城。果然,大宛城内的贵族们觉得再行守城已很困难,于是,他们就杀了国王献给汉军,并把他们的好马全都拿出来让汉军挑选,与汉军签订了盟约。汉朝的这次远征终于取得了胜利。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产生一些联想:人在工作中难免会有失误,下属偶尔犯了错误,上司也能理解。但聪明的下属应该明白,不要在相同的问题上再犯错误。不要让上司失望两次。

开明的上司通常都是允许下属犯错误的。索尼公司有一种观点,即只要能知错即改,引以为戒,那就还有可取的余地。盛田昭夫就曾对属下说过:“放手去做好认为对的事,即使你犯了错误,也可以从中得到经验教训,以后就能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体现了索尼公司的容人之心,宽容之心。正因为这样,该公司的员工才敢放心大胆探索、实验,发挥创意,充分施展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才有了索尼今日的辉煌成绩。

有一次,盛田昭夫还对一位总裁说:“即使你找出了犯错误的人,你也不好处理,这个人肯定已经在公司干了一段时间,即使你把他开除也于事无补,你还得另找一位熟悉情况的员工接替他。如果他是一位新员工呢,那犯点错误更不奇怪,你就像对待小孩犯错误一样,要帮助他而不是抛弃他。所以只需要特别有耐心地找出犯错误的原因,避免他或别的人重犯,而不是因此而追究责任、责罚犯错的员工。要记得犯错并不是损失,反之,也许能获得一种极其难得的教训,避免今后犯更大的错误。”

下属犯了一次错误的时候,上司还在给他机会,一定要记住:不要让上司失望两次,除非你是个不求上进的人。

爽快地接受任务

领导就喜欢这种充满自信、保证完成任务的下属。接到任务后,就应该给领导一个满意的承诺:保证完成任务。不要讲任何借口。

光武帝刘秀刚即位时,群雄割据,天下未定。他派大将耿弁去讨伐张步。耿弁是员猛将,有点拼命三郎的劲头,向刘秀保证完成任务,领命而去。

当时,张步盘踞剧县(今属山东),以此为都城,派他的弟弟张蓝率领精兵二万人在西安县驻守,令各郡太守集合一万多人守卫临淄,两地相距四十里。

耿弁决定先拿下临淄,这样西安和剧县间的交通就断绝了,西安就孤立了,要不了多久守军一定会弃城逃跑。果然不到半天时间,临淄就将被攻下了。军队进城后,耿弁约法三章,严禁军队抢掠,说要等张步进犯后再掠夺财物,以激怒张步。西安的张蓝听说后,非常害怕,就率领军队逃回剧县。

张步听说临淄被攻下,就集合二十万大军,抵达临淄城东,准备进攻耿弁。

看到这种情况,耿弁自信地向刘秀报告说,自己采取深挖战壕,高筑城墙,避实攻虚,以逸待劳的方法迎战,十天之内就能斩获张步的脑袋。

两军开始交战,打得难舍难分。耿弁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出城从侧面攻击张步,一鼓作气,大败敌军。期间,有流箭射中了耿弁的大腿,而他毅然用佩刀砍断箭杆,接着投入战斗。这时刘秀身在鲁城,听到耿弁受伤的消息后,便火速亲率军队赶往临淄增援。

部将曾劝耿弁,暂时关闭营门,休养士兵,等待皇上驰援。耿弁听后,厉声斥责说:“身为臣子的应当杀牛备酒,恭迎皇上,怎么能把贼寇留给皇上去处理呢!”于是耿弁继续出兵与敌人交战,从早晨一直战到黄昏,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张步哀叹这次遇到不要命的了,丢下几千车辎重,仓皇逃回剧县老巢。

过了几天,刘秀抵达临淄,亲自犒劳军队,大会群臣。

刘秀激动地握住耿弁的手说:“从前,韩信攻破齐国,开创了汉朝大业的基础。今天将军立下奇攻,功劳可比当年的韩信啊!以前你说保证完成任务,我总觉得任务艰巨,还有点不敢相信,但现在证明,有志者事竟成啊!”“有志者事竟成”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因此,当员工接受任务时,不管你内心是否认为负荷过重或不喜欢这项任务,都要表现得斗志昂扬而欣然接受。

《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书为何风靡不衰,成为许多大公司的员工必读书。就在于这本书中极力倡导一种敬业精神。美西战争时,军官罗文接到美国总统的任务,去寻找古巴丛林中的加西亚将军,把总统的一封信送到他手中。加西亚确切位置在哪,没有人知道;这次任务会遇到无数艰难困苦,是可想而知的。但罗文没有向领导提条件,谈困难,而是坚定地接受了任务,义无反顾地出发了。

领导都需要罗文式的下属。我们来做个试验:你此刻坐在办公室里,周围有六名下属。把其中一名叫来,对他说:“请帮我查一查百科全书,把某某的生平做成一篇摘录。”

你希望那个下属爽快地说:“好的。”然后去做。

可事实常常不是这样。下属会满脸狐疑地提出一个或数个问题:他是谁呀?他过世了吗?哪套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放在哪儿?这是我的工作吗?为什么不叫小李去?急不急?

这样的下属不是领导喜欢的下属。领导希望听到的是坚定的承诺:保证完成任务。

当然,对这个问题也要灵活地掌握。假如你是一个参加工作的低层职员,领导的命令当然要无条件执行。可是,如果你是一名中层领导,而你的上司又不比你高明,怎么办呢?执行他的命令就要灵活一些了。

做朵快乐的“蘑菇”

无论多么优秀的人才,初次工作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经历对成长的年轻人来说,就像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

有一个有趣的“蘑菇定律”,是形容初学者或年轻人的。刚入道的人处境很像蘑菇: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批责、代人受过),任其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

据说,“蘑菇定律是20世纪70年代由一批年轻的计算机程序员“编写”的,这些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人早已习惯了人们的误解和漠视,所以在这条“定律”中,自嘲和自豪兼而有之。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段“蘑菇”的经历,但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尤其是当一切都刚刚开始的时候,当上几天“蘑菇”,能够消除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对一个组织来说,新进的员工都是一张白纸,能力和经验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给员工的起薪和工作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贞观年间的名臣马周,早年就是一株不为人知的蘑菇。马周出身孤贫,早年遭遇颇为坎坷,虽然他饱读诗书,毕竟因为社会地位低下,也不被家乡父老所重视。后来,他谋到了一个教书匠的差事,他大概是不屑于此吧,也不认真讲授,常混迹于酒楼茶肆之间,被地方官屡加谴责。于是他拂袖而去,漫游于曹州、汴州一带,又被一个小县令所羞辱。他一愤之下,直奔长安。

来到京师长安之后,他便投奔在中郎将常何的门下。贞观三年,唐太宗命大臣百僚上书,评论朝政的得失,常何是个武官,对于政治上的事情说不出个所以然,这却给马周提供了一个大展身手的好时机,于是,他代常何起草了一份奏书,就朝政得失的二十余件事加以评论,条分缕析,引经据典,很有见地。唐太宗一见,大为赞赏,奇怪常何怎么会有这种能力,常何老老实实回答:“我可没这个能力,这是我的家客马周拟写的。”唐太宗惜才如命,连忙传令召见。当见到马周之后,与之交谈,谈得很投机,当即便将他留在了朝廷。常何因举荐能人也得到赏赐。从此,马周官运亨通。

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过生命中的这一段历程,尽可能地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是每个刚踏人社会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很多年轻人,当他们走出校园时,总是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自己一开始工作就应该得到重用,就应该得到相当丰厚的报酬。他们喜欢在工资上相互攀比,工资似乎成了他们衡量彼此价值的唯一标准。但事实上,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缺乏工作经验,是无法委以重任的,薪水自然也不可能很高,于是他们就有了许多抱怨。

一旦得不到重用,工资也达不到他们的预期,曾经在校园编织的梦想也逐渐破灭了。没有了信心,没有了热情,工作时总是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能少做就少做,能躲避就躲避,敷衍了事。

因此,对他们来说,参加第一份工作时必须消除不现实的幻想,他们应该认识到,没有任何工作是卑微的。

对于初出茅庐者来说,在做完工作、取得成绩之后,总是希望上司和同事会注意自己,最好还能加上两句赞赏;如果遇到挫折或做错某事,总以为别人时刻在盯着自己,随时准备责备自己。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繁重的工作、生活的烦恼,没有人有时间刻意去注意别人。

所以,年轻人应该磨去棱角,适应社会,不断充电,提升能力,时间久了,你自然会得上司的青睐。

学会幽默迂回地批评上级

上级有失误不是不能批评,但一定要注意方式。在批评过程中,要对事不对人,一切言辞都要实事求是,要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说得太满,夸张是大忌。

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宋太祖在臣子张思先面前说过大话:“因你这次为君为国作出如此重大贡献,我决意让你官拜司徒。”

张思先左等右等总不见任命下来,可是又不好当面质询,这会让皇帝面子上不好看,也可能此事就吹了。左思右想,只能幽默一下,来个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