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5428100000018

第18章 为心灵留下一片空白(5)

得到了猫之后,他又想到了:猫要吃什么呢?不能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持生命。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找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并将他带回山中,帮他照顾乳牛。

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跟修道者抱怨: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想一想,觉得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佚名)走进星星的世界

打败自己的不是环境,而是自己。

有一个美国年轻军官被派到一处接近沙漠边缘的军事基地。

他不想新婚的妻子跟着他离开都市生活前往沙漠受苦,但妻子为了证明夫妻同甘共苦的深情,执意一同前往。

军官只好带着妻子前往,并在驻地附近的印第安部落中帮妻子找了个木屋安家。

该地夏天酷热难耐,风沙多且早晚温差变化大,更糟的是部落中的印第安人都不懂英语,连日常的沟通交流都有问题。

过了几个月,妻子实在是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于是写了封信给她的母亲,除了诉说生活的艰苦难熬外,信末还说她准备回去过都市生活。

她的母亲回了封信跟她说: “有两个囚犯,他们住同一间牢房,往同一个窗外看,一个看到的是泥巴,另一个则看到星星。”

妻子倒不是真的想离开丈夫回都市,只是发发牢骚罢了!接到母亲的信件后,便对自己说: “好吧!我去把那星星找出来。”

从此后她改变了生活态度,积极地走进印第安人的生活里,学习他们的纺织和烧陶,并迷上了印第安文化。

闲暇之余,她还认真地研读许多善于星象天文的书籍,并运用沙漠地带的天然优势观察星星,对此十分着迷,几年后出版了几本关于星星的研究书籍,成了星象天文方面的专家。

“走进星星的世界。”她常常在心底这样跟自己说。

(佚名)别让灰尘落到心上

只有那颖慧心不曾蒙尘的人,才能发现生活的缤纷色彩,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为之陶醉。

一粒灰尘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在天文学家洛韦尔预言在海王星外有一颗尚未发现的行星后,匹克林用望远镜拍照观察了十几年,却一无所获。直到冥王星被发现后,他才恍然记起自己拍的照片上有这个点,只是当时他记得镜头上有粒灰尘,正在如今冥王星的位置上。就是这粒灰尘,让第一张冥王星的照片静静躺了11年,也让匹克林错过了发现冥王星的机会,使得匹克林十几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同是一粒灰尘,却让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在他之前,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葡萄球菌现象,可是都没有能继续深入研究下去。他在培育菌种时,飘来一粒灰尘,落到了培养皿中,结果受到污染的霉菌周围清澈透明,葡萄球菌繁殖区域的黄颜色消失了……原来在灰尘中生成了青霉菌。就这样,弗莱明发明了抗菌新药——青霉素。

不过,真的是那粒灰尘叫匹克林功败垂成,而让弗莱明功成名就吗?镜头上是落上了灰尘,但更主要的是匹克林心上也落上了灰尘,他认为冥王星不可能运行在灰尘所在的区域中,否则他怎么会吝惜那丝吹灰之力呢?而当那粒灰尘飘到培养皿中时,弗莱明心上并没有因此蒙上灰尘,要不严谨的他怎能不把它倒掉从头再来呢?

世界灰尘蒙蒙,而只有那颖慧心不曾蒙尘的人,才能发现生活的缤纷色彩,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为之陶醉。恰如弗莱明于纷乱之中,以其不染尘的睿智,从那粒纤小的灰尘上抓住了成功的机会一样。

所以,那粒灰尘可以落到镜头上,落到培养皿里,落到任何地方,却一定不要让它落到心上,因为我们本来就是用心来观察触摸这个世界的!

(佚名)走过痛楚的心灵驿站

在人生的长路上,越往前走,我们越感觉到沉重。肩上的背篓里装载的很多东西都是沉重而无意义的,比如悔恨,比如伤害,比如亏欠。

很久没有联系了,同学若萍忽然从美国来电话,隔着千山万水,依然能听出她声音中的坚决: “我春节回国,你无论如何也要帮我联系到段莉莉,我想亲口对她说声‘对不起’。”

这么多年来,大家谁也没有对她提起过段莉莉,大学时的一段过节,曾经造成过持久的伤害,我们都以:勾她想忘却。

段莉莉的父亲在她很小时就离弃了她和母亲。长期的单亲生活及母亲的怨愤和偏执,造成了她孤僻倔傲的性格。紧张愉快的大学生活,渐渐抚平了她的伤口,到了大三,她已经常常参加一些集体活动。那时候她和若萍是室友,不知怎么就闹翻了,吵得不可开交,口不择言的若萍脱口骂了她:“你没父亲管教,所以这样没教养!”

段莉莉掩面而去,从此极少与同学来往,也不再参加集体活动,连毕业照都没有去拍……

几年过去了,昔日的老同学早已各奔东西,去谋自己的前程,若萍也远渡重洋去了美国。时光雕塑着面容和心灵,在生活里摸爬滚打着,大家都已有伤痕,心灵也渐渐蒙上一层:老茧,往事也渐渐如琥珀一样封存。

我以为若萍也一样,已将往事慢慢淡忘。

可是电话里她的声音如此懊悔。她说这几年她始终不能忘记当初那件事,不是她至今还对别人心存恨意,而是她无法原谅自己。当日冲口而出的那句话,从来没想到会成为如影随形的噩梦,在最欢愉的时候幽灵般到来,时时苦痛了她的心灵。当初以为伤害的是别人,时光流逝之后才渐渐发现,其实伤害最深的还是自己。

我劝慰她,也许别人早已忘记了当初的伤害,距离一旦拉远,沉淀下来的往往只有美好,而伤心与怨恨会在记忆的网眼里有意或无意地漏尽。就像我自己,偶然翻中学时的日记,发现有几张页码有意粘贴在一起。小心地打开来,天哪,上面用红色水笔气势磅礴地写着若干大字:我真是恨死他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他对我的伤害!每一句后面都有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感叹号,像一眼眼愤怒的机枪、口,虽然年代久远早已不再喷火,但仍然可以想象得到当初那种激烈的情绪。可不好意思的是,上面这个承载我强烈憎恶的“他”,我却再也想不起是谁。

然而,她坚持: “这么多年来,这是我惟一不能释怀的一件事,只有亲口对她说出抱歉,我才可以放下心中沉重的包袱,真正轻松。”

有些事情我不知道该如何跟她说。生命中很多话、很多事一经说出做出,可能就再也无法挽回。

很小的时候读了很多鲁迅的文章,最使我震动的却是那篇短短的《风筝》。严厉的大哥最鄙视玩风筝这类没出息的玩意儿,年幼多病的小弟却最喜欢,他背着大哥独自躲在堆放杂物的小屋里扎制风筝,被大哥偶然发现,将它扔在地上狠狠踩碎,只留下小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很多年以后,人到中年的两兄弟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的辛苦条纹,大哥的心却越来越难以释怀,终于向小弟说起少年时代的糊涂,无故地虐杀了他的快乐,希望能得到他的宽恕和谅解。然而,对方已经全然忘却,毫无怨恨,自然也无所谓宽恕。

当年读这篇文章,心中的伤感至今仍清晰记得,一是为了破屋中躲起来做风筝的小孩,他的心灵该遭受了怎样的戕害?一是为了人到中年的大哥,沉重地道出自己的忏悔,却永远也不会得到宽恕和谅解,因为遭受伤害的人已经全然忘记,而他却会毕生背负于身。它如此沉痛地展示了生命的一种无奈——郑重其事地负荆,满以为从此可以解脱,却不料再也找不到请罪的理由,沉重的负荆因而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负担。

然而,忏悔了的大哥还是幸运的,他毕竟能够有机会亲口对受他伤害的人说一声“对不起”,尽管遗忘已经永远阻挡了对面的回声。

假如当初受伤的人永远不在了呢?

段莉莉年轻丰盈的生命已经永远定格在很多年前那个落雪的黄昏。莫名其妙的腿疼,一串拗口的医学名词,就此宣判了一条年轻生命的死刑。那时我正和她一起读研,去医院看望时,她已经昏迷,从此再也没有醒来。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近距离观望死亡,无奈地看到生命的花朵在瞬间凋落。

仅仅只是一句话而已。但也许终此一生,若萍都将背负沉重的遗憾,在平凡的日子里时时体会到尖锐的刺痛。

在人生的长路上,越往前走,我们越感觉到沉重。肩上的背篓里装载的很多东西都是沉重而无意义的,比如悔恨,比如伤害,比如亏欠。当时以为解气了,胜利了,轻松了,没想到它们会随着光阴越来越重,成为心的“结石”。使我们的心痛楚的往往是来自它们的重量。其实想想当初,我们根本就可以不必背上的。

如何做到不去伤害一个人,在漫长的日子里如何化解因为伤害而造成的内疚,这真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佚名)也许生活并没有痛苦

许生活原也本就没有痛苦。人比动物多的只是计较得失的智慧以及感受痛苦的智慧。

法国纪录片《微观世界》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只屎壳郎推着一个粪球,在并不平坦的山路上奔走着,路上有许许多多的沙砾和土块,然而,它推的速度并不慢。

在路正前方的不远处,一根植物的刺直挺挺地斜长在路面上,根部粗大,顶端尖锐,格外显眼。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屎壳郎偏偏奔这个方向来了,它推的那个粪球一下子扎在了这根“巨刺”上。

然而,屎壳郎似乎并没有发现自己已经陷入困境。它正着推了一会儿,不见动静。它又倒着往前顶,还是不见效。它还推走了周边的土块,试图从侧边使劲——该想的办法它都想到了。但粪球依旧深深地扎在那根刺上,没有任何出来的迹象。

我不禁为它的锲而不舍好笑,因为对于这样一只卑小而智力低微的动物来说,实在是不会解决好这么大的一个“难题”的。就在我暗自嘲笑它,并等着看它失败之后如何沮丧离去时,它突然绕到了粪球的另一面,只轻轻一顶, “咕噜”一声,顽固的粪球便从那根刺上“脱身”出来。

它赢了。

没有胜利之后的欢呼,也没有冲出困境后的长吁短叹。赢了之后的尿壳郎,就像刚才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它几乎没有做任何的停留,就推着粪球急匆匆地向前去了。只留下我这样的观众,在这个场景面前痴痴发呆。

也许在生活的道路上,它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景;也许它活着,根本不需要像人一样,需要许许多多的“智慧”,也许在它的生命概念中,根本就不懂得输赢。推得过去,是生活;推不过去,也是一样地生活。

由此想来,也许生活原本就没有痛苦。人比动物多的只是计较得失的智慧以及感受痛苦的智慧。

(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