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礼仪教材:小学生礼仪(4-6年级)
5429800000007

第7章 社交礼仪(1)

(第一节)接拨电话 彬彬有礼

在日常生活中,电话早已成为了现代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之一。正确地使用电话,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必须做到的事情。要正确地使用电话,不仅要熟练地掌握使用电话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自觉地维护自己的“电话形象”。

所谓“电话形象”,就是电话礼仪的主旨。人们在使用电话时应该给对方以及其他在场的人留下完整的、深刻的印象。学生在使用电话时,要注意维护自己的电话形象,在接打电话以及使用移动通信工具时,自觉、自愿地做到知礼、守礼、待人以礼。

一、拨打电话

使用电话时,总有一方是发起者。在通话的双方中,发起者通常被称为发话人,他的通话过程称作打电话。被动接听电话的一方,通常被称为受话人,他的通话过程则被称作接听电话。在整个通话过程中,发话人往往始终居于主动、支配的地位。作为“先发制人”的一方,若要使自己所打的电话能正确无误地传递信息、联络感情,又能为自己塑造完美的电话形象,发话人在打电话时,就必须时间适宜、内容简练、表现文明。

1.时间适宜

若要打好一次电话,首先就应当明确:通话只有在适宜的时候进行,才会事半功倍。打电话若不考虑具体的时间问题,便有可能会惹人不快。

考虑通话的时间问题,实际上是要注意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通话时间。

按照惯例,通话的最佳时间有两个:一是双方预先约定的时间;二是对方方便的时间。

除非有必须立即通知的事情,否则最好不要在他人的休息时间打电话。例如,每日上午七点之前、晚上十点之后以及午休时间等就不适合打电话,在用餐时间打电话也不合适。

第二,通话长度。

在一般情况下,每一次通话的具体长度应有所控制,基本的要求是:以短为佳,宁短勿长。

在电话礼仪中,有一条“三分钟原则”。实际上,它就是“以短为佳、宁短勿长”的具体体现。它的主要含义是:在打电话时,发话人应当自觉地、有意识地将每次通话的具体长度限定在三分钟之内,尽量不要超过这一限定。

第三,体谅对方。

发话人在打电话时,应当善解人意、将心比心,对受话人多多体谅。不论双方关系如何,对于这一点都不要疏忽大意。在把握通话时间时,须对此特别关注。

在通话开始后,除了要自觉控制通话长度外,必要时还应注意受话人的反应。比如,可以在开始通话时,先询问一下对方现在通话是否方便。倘若对方不方便,可另约一个对方方便的时间,到时候再把电话打过去。

倘若通话时间较长,应先征求一下对方意见,并在结束时略表歉意。

在节假日期间或用餐、睡觉时,万不得已打电话影响了别人,不仅要讲清楚原因,还应切记要对对方说一声“对不起”。

2.内容简练

在通话时,要求发话人内容简练,这不仅是礼仪上的规范,也是限定通话长度的必要前提。根据礼仪规范,发话人要做到内容简练,就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事先准备。

每次通话之前,发话人理应做好充分准备。最好的办法,是把受话人的姓名、电话号码、通话要点等通话必不可少的内容列出一张清单。这样一来,通话时便可照此办理,不会再出现现说现想、缺少条理、丢三落四的情况了。

第二,简明扼要。

通话时,发话人讲话要务实。问候完毕,即应直奔主题,少讲空话,不说废话,绝不啰唆,不节外生枝、无话找话、短话长说。

在通话时,最忌讳发话人讲话吞吞吐吐、含糊不清、东拉西扯。

第三,适可而止。

作为发话人,应自觉控制通话的长度。要讲的话说完了,即应当机立断地终止通话。由通话双方之中地位较高的一方终止通话,是电话礼仪的惯例之一。发话人在通话双方中居于地位较高的位置时,务必要注意长话短说、适可而止。

使用公用电话而身后有人排队时,一定要自觉、主动地尽快终止通话。切勿占用过长时间的电话。

3.表现文明

发话人在通话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以礼待人,表现得文明大度,尊重自己的通话对象。具体来说,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第一,语言文明。

在通话时,发话人不仅不能使用不文明的语言,而且还须切记有三句话此刻非讲不可。它们被称为“电话基本文明用语”,具体指的是:

一是问候语。在通话之初,首先要向受话人恭恭敬敬地问候一声“您好”,然后方可再言其他。切勿一上来就“喂”,或开口便道自己的事情。

二是介绍语。在问候对方后,接下来需要自报家门,以便对方明确是谁。

三是道别语。终止通话前,应先说一声“再见”。要是缺少了这句礼貌用语,就会使终止通话显得有些突如其来,并让自己的“以礼待人”有始无终。

第二,态度文明。

发话人在通话时,除语言要“达标”之外,在态度方面也应注意。

对于受话人,不要厉声呵斥、态度粗暴无礼。至于低三下四、阿谀奉承,自然也无必要。

电话若需要总机转接,勿忘对总机的话务员问上一声好,并且还要加上一声“谢谢”。此外,“请”、“麻烦”、“劳驾”之类的词,该用时也一定要用。

遇上要找的人不在,需要接听电话之人代找,或代为转告、留言时,态度同样要文明而有礼。

通话时电话忽然中断,依礼应该由发话人立即再拨,并说明通话中断是因为线路故障所致。不要不了了之,或干等受话人一方再把电话打过来。

若拨错了电话号码,应对接听者表示歉意。不要一言不发就挂断电话。

第三,举止文明。

发话人在通话时,在举止方面应对自己有所要求。当众拨打电话时,对这一点更是不能掉以轻心。

在打电话时,最好双手持握话筒,并起身站立。无论如何,都不要在通话时把话筒架在脖子下面,不要抱着电话机随意走动、趴着或坐在桌角上,不要高架双腿与人通话。拨号时,不要以笔代手。边打边吃,也是失态的行为。

在通话时,不易发声过高,免得令受话人感到刺耳。标准的做法是:声音宁小勿大,并使话筒与嘴保持3厘米左右的距离。

终止通话,放下话筒时,应双手轻放,不要用力一摔,令对方受到惊吓。

通话“半途而废”,或对方一再占线之时,要表现出应有的耐心。不要有粗暴的举动,拿电话机撒气。

二、接听电话

在整个通话过程中,受话人在接听电话时虽处于被动的位置,但也不可因此疏忽礼仪规范。

受话人接电话时,因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可以分为本人受话、代接电话,以下对其各自分别讲述。

1.本人受话

所谓本人受话,这里指的是由受话人本人亲自接听他人打给自己的电话。在本人接听电话时,按照电话礼仪的要求,需要了解的问题一共有三个。

第一,接听及时。

电话铃声一旦响起,即应立即停止自己所做之事,并尽快接听。接听电话是否及时,实质上反映着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是否诚恳。

因特殊原因,致使铃响过久才接电话的话,必须在通话之初向打电话的人表示歉意。

在电话礼仪中,有一个“铃响不过三声原则”。它是指接听电话时,以铃响三次左右拿起话筒最为适当。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遵守这一原则。

第二,应对谦和。

接电话时应努力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乎礼仪,特别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自报家门。拿起话筒后,即应自报家门,并首先向打电话的人问好。这是出于礼貌,也是为了说明有人正在接听。当对方首先问好后,应立即问候对方。不要一声不吭、装神弄鬼、故弄玄虚。至于自报家门,则主要是为了让打电话的人验证一下是否拨错了号码或找错了人。

二是聚精会神。在通话时,应聚精会神地接听电话。不要三心二意、心不在焉,或是把话筒置于一旁,任其“自言自语”。

三是与人道别。当通话终止时,不要忘记向对方道“再见”。当通话因故暂时中断后,要等候对方再拨进来,既不要扬长而去,也不要为此而责怪对方。

第三,主次分明。

平时,电话铃声一旦响起,即应以此为自己活动的中心,而不应当不分主次、随意分心。

接听他人电话时,不要与人交谈、看书,不要看电视、听音乐、吃东西。在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对打电话的人表示对方的电话“来的不是时候”。

2.代接电话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时会有机会为父母或其他人代接、代转电话。在代接、代转电话时,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其一,礼尚往来。

接电话时,假如对方所找之人并非自己,切勿口出不快、拒绝对方的请求。

同学、家人之间互相代接电话,本是互利互助之事。连电话都懒得替别人代接的人,在现实生活里是难以取信于人的。

其二,尊重隐私。

在代接电话时,不要充当“包打听”,不宜向打电话的人询问对方与其所找之人的关系。

即使所找之人就在附近,也不要大喊大叫,闹得人人皆知、四邻不宁。当别人通话时,不要站在一边“旁听”,更不要插嘴。

其三,记忆准确。

若打电话的人所要找的人不在,则可在向其说明后,询问一下对方是否需要代为转达。如对方有此请求,即应相助。

其四,传达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