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礼仪教材:中学生礼仪(初中版)
5440800000002

第2章 校园礼仪(1)

学校,是人生旅途中非常关键的一站,是一个人学习知识、发展人际交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较为关键的一环。在学校中,只有每名学生都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气氛。

作为中学生,所需要直接面对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集体关系。在协调、处理这些方面的人际关系时,既要摆正自己的具体位置,又要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校园礼仪,简言之就是处理学校内各种人际关系时所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第一节)师生礼仪

师生关系,通常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中学生所面对的校园各种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是人人皆需予以重视的一种基本关系,而且也是一种最重要的关系。就礼仪规范而论,每一名学生在具体处理自己的师生关系问题时,一方面要将自己自始至终地摆放在“学”的正确位置上;另一方面则要求在尊敬教师、认真学习、听从教诲等几个主要方面对自己从严要求。

一、尊敬教师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是学生处理疑难的向导。学校所担负的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也主要依靠教师来完成。教师们工作辛苦,无私奉献,因此,理当为整个社会所尊重;身为学生,应当更加尊敬自己的老师。

1.行动上尊敬教师

中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必须要在自己的日常行动上有所表现。

第一,对待老师要用尊称。

老师的教学工作往往非常辛苦,作为学生,要学会尊重老师的劳动,遇见老师要问好。不仅是对待自己的任课老师,对待学校里的其他老师、行政人员、打扫卫生人员、食堂工作人员以及保安人员等,都应表示尊重。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第二,维护老师的尊严。

这一要求,应具体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其一,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或者同老师交谈时,尽量采取站立姿势。特别当老师站立时,此点尤需注意。

其二,一同外出行走时,学生应当主动请老师行走在前,或使之居于内侧。与老师一同就座时,首先请老师就座,并使之居于上座。离开座位时,一般不宜抢行在前。

其三,学生进入老师的办公室前,应当先喊“报告”或者先敲门。得到老师许可后,再进入。

其四,出入房门、上下楼梯、乘坐车辆时,学生亦须做到对老师予以礼让。

其五,当老师到学生家进行家访时,学生应该有礼貌地请老师进入家门,并主动把老师介绍给家人;老师告别时,要礼貌地把老师送出家门,并向老师致谢。

2.态度上尊敬老师

对老师在态度上的恭敬,主要体现在语言与行动上。

第一,向老师主动问候,或欠身施礼。

路遇自己的老师时,不论双方置身于校内还是校外,学生均应该主动问候老师,并向对方欠身施礼。

其一,在称呼老师时,务必使用正式的尊称。如称呼其为:“王老师”、“李校长”。

其二,学生应该尊重老师的生活习惯,不能对老师评头论足。

第二,对老师毕恭毕敬。

在课堂上或者在老师的办公室,学生都应当对老师毕恭毕敬。

其一,老师走上讲台时,学生应该向其行注目礼。开始上课和下课时,学生应当全体起立,对老师表示欢迎或者欢送。

其二,在课堂上心存疑问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举手发言,但是一定要在获得老师的准许之后,才可以正式提出问题。回答老师的提问时,应该井然有序,不允许抢答或者拒不回答。

其三,课间前往老师的休息室或者办公室时,进门前要喊“报告”,或者事先敲门。不要在老师休息室或者办公室久留,以免影响老师的工作或者休息。

第三,不允许乱动、乱翻、乱用老师的个人物品。

学生不能因为和老师关系比较亲近,就私自乱动老师的个人物品。切记老师是长辈,无论老师和自己除了师生关系之外,是不是朋友,都要时刻尊重老师。

当然,学生们对老师的尊敬,不仅应当体现在具体行动和具体态度上,更要发自内心。形式体现内容,内容依托于形式。唯有从内心深处尊敬老师,才会使自己一如既往地在具体行动和具体态度上做到这一点。

此外,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担任何种工作职务,遇到自己的老师都要表示尊敬,并以礼相待。

二、认真学习

勤奋学习、早日成才、服务社会,始终都是老师对学生所寄予的最大期望;而好学上进、刻苦读书,则是学生对老师的最好回报。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认真学习也是对老师的一种尊重。

1.专心听讲

作为学生,不论从学习知识的角度还是从尊重老师的角度来讲,在课堂上都应该专心听讲。当老师进行课堂讲授、辅导或者在大会讲话时,学生不应当交头接耳、看课外书、翻阅报纸、收听音乐、拨打手机、收发短信、做其他作业,或随意走动。

2.积极求教

在校期间,每一名学生都应该养成刻苦学习、勤于思考、拥有独立见解的好习惯,并要善于向老师积极求教。

第一,向老师求教时要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不能不懂装懂。如果自己有不同意见,也要等老师讲解完毕后,再向老师提出自己的意见,并要态度诚恳。

第二,不能故意刁难老师,刻意用一些偏题、怪题来戏弄老师。

第三,要勤于独立思考。

3.完成学业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每一位老师,必定都会因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而感到欣慰。因此,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就是对老师的最好回报。

三、听从教诲

教育学生,是每一名教师的天职。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与帮助,既是其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使然,同时也是其关心、爱护学生的一种十分具体的表现。面对教师的批评,学生理当端正认识、听从教诲。

1.虚心接受指教

一般而言,教师对学生所进行的批评、教诲,无一不是出于善意。仅仅就此而论,学生就应该虚心接受,并对教师给予自己的关怀表示感谢。

当老师对自己进行批评帮助时,应当起身站立、恭敬倾听。不应当对老师的教育表现得鄙夷嘲弄、不屑一顾,尤其不应当对其加以拒绝,甚至扬长而去。

2.耐心听从教导

当老师对自己进行批评帮助时,无论老师本人的态度如何,都应该表现出应有的耐心。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并采取正确的态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自己和老师之间存在的某种误会,以及老师对自己的判断失误,可以在适当时心平气和地向老师作出解释,以求得对方的谅解。

3.充分理解老师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老师与学生进行接触的具体过程中,老师在教学与其他方面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例如,记不清楚学生的名字,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口误、笔误或者操作失误,等等。

对于这些方面的问题,学生一定要予以理解,并且不应以此作为拒绝听从老师教诲的借口。如果遇到此类情况,学生的正确表现应当是若无其事,千万不要哄堂大笑、起哄闹事,不可公然嘲笑老师,不可令其难堪。

4.切勿顶撞老师

由于种种原因,老师对于学生所进行的批评、指责显然不可能一贯正确。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难免会有误会,所以老师了解的情况也不总是全面和十分准确的。此外,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难免会“爱之深,责之切”,有可能说一些偏激的话。

遇到这种情况时,学生一定要冷静地加以对待。要注意维护老师的个人威信,无论如何不要直接与老师发生正面冲突。不能因此说出对老师不尊重的话语,不能做出不尊重老师的行为。

(第二节)同学礼仪

所谓同学,一般是指师从于同一位老师,或者是在同一班级、同一学校学习的人。在校园内所产生的同学之间的情谊,通常既纯洁又长久,被视为人类所拥有的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对于每一位学生而言,处理好同学关系,珍视同学之间的友谊,将对自己的学习与成长产生极大的帮助。

如何与同学相处,保持良好的友谊关系,是中学生讲礼仪、懂文明的重要一环。

一、和睦相处

同学之间,一定要和睦相处、以礼待人。不论学习成绩、家庭背景、五官面貌、性格特征如何,同学之间都要互相尊重。同学之间切忌攀比,而应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友好相处。在校园生活中,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四点:

1.以礼待人

对同学以礼相待,既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为了尊重自己。同学之间交谈的时候,应当注意语言文明。作为有文化、有知识、有教养的现代人,在交谈中一定要使用文明、优雅的语言。下述几种语言,切不可使用:

第一,不讲脏话。

这是文明礼貌的基本要求。讲脏话,即口带脏字,讲起话来骂骂咧咧,出口成“脏”。讲脏话的人,非但不文明,而且也是自我贬低。

第二,不讲黑话。

黑话,即流行于黑社会的行话。有的中学生受到一些低俗影视作品的影响,开口闭口都是“出来混如何如何”,或以“大哥”、“小弟”互相称呼,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气。中学生应当学会甄别是非,认清黑社会违法乱纪、危害社会的本质,从心理上、语言上与其划清界限、拉开距离。

第三,不讲粗话。

不能把父母称为“老爷子”、“欧巴桑”,也不能称女同学为“小妞儿”。这类说法,都不符合学生的身份。

第四,不讲荤话。

荤话,即说话者时刻把艳事、绯闻、色情、男女关系之事挂在口头。中学生应当认清:它们都属于低俗趣味,不应当是中学生关注的主题。说荤话并不能证明自己的“成熟”,反而表明自己品位不高,而且也对交谈对象缺乏应有的尊重。

第五,不讲怪话。

有些人说起话来怪里怪气,或讥讽嘲弄,或怨天尤人,或耸人听闻,存心以自己谈吐之“怪”而令人刮目相看、一鸣惊人。这就是所谓说怪话。爱说怪话的人,往往难以令人产生好感。

第六,不讲废话。

废话,一般是指无用之言、多余之语,或在没话找话时所讲的话。学生应该牢记,在与人交往中,不宜主动去攀谈与实际交谈无关的题外话,尤其是不宜主动询问对方的个人隐私问题。

除此之外,与人交谈时,语言内容要文明,语言形式要文明,语言行为要文明。只有三者并重,才能够真正地使自己做到用语文明、文明用语。

2.真诚友善

与同学交往时,一定要注意以诚待人、与人为善。以诚待人,就是要求自己心口如一、言行一致,而不可以充当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伪君子”。与人为善,则是要求自己在待人接物方面心存善意。善待他人,是一种教养。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3.谦虚随和

在同学之中要想拥有好的人缘,就要时时处处以谦虚随和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同学。为人谦虚,就不可以故步自封、狂傲自满、夸夸其谈、卖弄所长、自以为是;为人随和,则是要善于和别人相处、善于向别人学习、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它既非拒人于千里之外,亦非一味地对别人随声附和。

4.理解宽容

同学之间,理解和宽容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难能可贵。同学之间误会、矛盾的产生,通常不是因为双方缺乏理解所致,就是因为其中的一方或者双方待人不够宽容。

提倡理解,就是要求同学之间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上思考,感受对方的态度和心情;提倡宽容,就是要求同学之间能够宽以待人、善于容人,特别是能够原谅别人的错误和过失。所谓“有容乃大”,古今中外能够成就大事之人,通常都拥有容人的雅量。

二、团结友爱

与同学加强团结友爱,不仅是对一名中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其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需要兼顾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加强团结

在校园生活中,由于每一名学生的性格、经历、习惯各不相同,同学之间难免会有一些小摩擦。作为一名合格的学生,应该拥有开阔的胸襟,不要计较同学之间的小是小非,尤其不要无事生非。

在日常生活中,要主动团结同学,特别是要团结本班级的每一位同学。同学之间的团结,必定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制造分歧、挑拨离间,破坏同学之间的相互团结。应当强调的是,团结同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之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而并非是要拉帮结派、称王称霸,甚至欺负其他同学。

2.相互帮助

从根本上说,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既是大家互相爱护、互相关心、互相体谅、互相照顾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时代精神的基本要求。在许多时候,只有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才能够战胜困难。

遇到困难时,能够获得同学的帮助,对受助者来说,是莫大的慰藉,而助人者也会因此而受到对方的感激与尊敬。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有四点应予以注意:一是帮助别人应当量力而行;二是对同学的帮助应当涉及思想、生活、学业等方方面面;三是对同学所进行的帮助应当不图回报;四是同学之间的帮助应当有来有往。

3.尊重异性

男女同学在日常交往的时候,既要反对“重男轻女”、“重女轻男”、鄙视异性的错误观念,又要注意尊重异性,提倡把握好男女同学交往的具体分寸。

第一,从总体上讲,要坚持男女平等,鼓励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

第二,从具体上讲,则要求中学生能够尊重异性、尊重自己。

第三,在与女同学进行交往时,男同学应该心胸开阔、光明磊落,注意体贴和保护对方。

第四,与男同学进行交往时,女同学则应当文雅端庄、落落大方、善解人意,给予对方应有的关心与帮助。

三、遵时守信

遵时守信,是现代社会对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在学校期间,每一名中学生都要自觉养成遵时守信的良好习惯。在处理同学关系时,对此也不能疏忽大意。

1.遵守时间

在现代人看来,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金钱。有鉴于此,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具有良好的时间观念。对于交往双方有关时间方面的约定,务必言出必行。不到万不得已,切勿随意更改,或是在与对方约定的时间里迟到、失约。与同学相处时,一定要对遵守时间的问题高度重视。

2.信守承诺

在人际交往中,包括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在内,信守承诺向来都是一条基本的礼仪规范。古人在谈及做人之道时,曾有“一诺千金”之说。现代人在其人际交往中更是讲究遵守承诺,“言必信,行必果”。在社会上,出尔反尔、言而无信,被视为严重有损于个人形象的恶习。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引以为戒。具体而言,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许诺必须谨慎。

大凡许诺之人,均应该经过深思熟虑,并且要考虑后果,切勿草率行事,承诺“满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