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爱如玫瑰次第开:索解传媒朝代中国文学精神
5444100000007

第7章 刹那惊艳(6)

关祥与林聪的美满爱情是导演为我们精心烹制的奶油蛋糕,鲜美馨香,却有着童话的遥不可及。或许现实中的女人都在渴望着关祥式的爱人,他用勤劳和自信为所爱的人撑起一片温煦的天空。所以林聪彻底放弃考验,开启他们婚姻生活的新旅程。但是,有几个女人是林聪那样的富家女呢?平凡的工薪族女孩手捧这样的爱情,势必在幸福的同时开始极为辛苦的打拼。所以林聪的美显得有些居高临下,不染尘俗。

而导演为弱化小美的拜金女形象,故意设置金融阔少破产,让她放弃高薪职位,选择与破产的宗杨一起艰苦创业。一个最会精打细算的时尚白领也能为了爱情洗尽铅华,恐怕也只有女性能有这样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即便是叶老师,她在被丈夫遗弃后能走出悲伤。这一次,尽管遭遇骗子又意外怀孕,相信以她的勇敢坚毅,一定能再次吞咽泪水,重新开始生活。

相比较而言,男性群体集体委琐灰暗,除了会献点小殷勤,弄些温柔体贴的小花招,似乎乏善可陈。他们在女性的光环照耀下明显成了绿叶。约会中故意炫耀财富,要找一个帮助他晒钞票的美女的小儿麻痹症患者;声称喜欢古典文学,会吟诵大悲咒,自以为是宝玉的长发男人;年过六七十想娶二十四岁以下美女的富翁;对前妻和儿子漠不关心的叶老师的前夫。有的干脆可恶可耻,一肚子桃色坏水的王奔、张宋之流,游刃于各色女子之间,使之产生爱情幻觉,在爱的名义下骗财骗色。即使正面人物也不够大气,关祥被动地接受爱情,有着初恋小男孩的羞涩淳朴,但也显得不够聪明;宗杨被小美的爱情三十六计耍得团团转。

影片的缺陷

总之,影片充满了畅销元素,有相当多的抓人眼球的细节、意象,甚至人物形象的设置也是投观众所好,以求市场效益的最大化。片中明星云集,且多是深受时下青年喜欢的帅哥靓女。讲述几对男女的爱情故事也足够香艳,正好在过节期间过足眼瘾谈谈风花雪月。

除了吟诵风月,影片也隐晦批评了社会上一些不良社会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几乎是社会上女性情感问题之集大成:试婚、一夜情、老少配、大龄剩女、爱情骗子等。现代都市人的欲望都赤裸裸地摆在外面,所有的骗局都只为财与色。是缘是孽,是真情还是骗局,只能靠自己去碰,或许撞大运,或许命中劫难。无论哪种结局,都要勇敢面对并快乐生活。

但这部电影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它是一部贺岁片,本就想以其香艳的脂粉气博个头彩。其缺点也相伴而生,过于热衷讨好观众因而浮艳、浅俗。只讲述故事,描写现象,不关心人物的心灵,因而所讲的一切都浮在表层沉不下去。缺乏情感讲述片应有的深沉、细腻和感动。全剧更像是一个喜剧。葛优的假发套,梅婷的羊角辫和说得太快的南京话,范冰冰的大眼镜和丑女无敌的扮相,段奕宏的电臀舞,李晨的戏剧性晕倒等,都显得刻意且做作。剩女之所以熬成剩女,并不仅仅因为落伍于时代。更多剩女恰恰是因为太挑剔,太有品位而把时代抛弃了。而导演显然没有弄清楚状况,一味把剩女划拨到丑女一族。

此外,影片的结构也有些紊乱,几个故事的穿插随意性太强,缺乏很好的过渡和衔接。众星云集,但未能有出彩的表现或亮点。两个骗子的故事显得拖沓累赘,情节的俗套和似曾相识也是其硬伤。而且女人情感受伤决不仅仅是受骗那么简单,让女人受伤的也绝不仅仅是坏男人。人性是复杂而深邃的,显然导演不愿涉足,也似无力涉足。同时,随着这类电影的热播,也将一些庸俗的价值观人生观传递到年轻人心中,诸如嫁个有钱人,婚前同居等。虽然影片貌似批判的,但批判的力度远远不够。

六、徜徉在《色戒》的诗与思

此《色戒》非彼《色·戒》。

但如果不是李安《色·戒》被炒作的沸沸扬扬,这部《色戒》估计也不会被重新翻找出来。两部影片都是备受争议的作品,有着相似的卖点:暴露,色情,超长时段火辣辣的床戏。

《色戒》(《TheSamsara》)出自印裔法国籍导演宾·纳伦之手,拍摄于2001年,主演是性感尤物钟丽缇和古桑,导演在拍摄之前,已经对藏传佛教进行了长达七年的研究,并远赴印度与西藏接壤的喜玛拉雅山区实地拍摄。

影片中,古桑很恰如其分地演绎了一个深陷情欲挣扎的男人形象,他皮肤白皙,外形清秀。最让人难忘的是那双细长敏感的眼睛,有如惊兔却并不惹人反感。有时纯净如雨后晴空,有时迷离似烟雨濛濛的江南春色。而钟丽缇凸凹有致的身材,鲜艳欲滴的红唇,沉浸在爱欲中时妖艳风骚,成为母亲后的雍容端庄,都让人印象深刻。虽然影片中有长长的情欲戏,但并不给人下流的感觉。相反,因为哲思的深刻,宗教意味的浓厚,给人纯净优美的观感。

故事从喜马拉雅山苍凉神秘的景色开始。传说中,喜马拉雅山绝顶是诸神居住的地方。几千年后的这里,万里晴空如洗,一只雄鹰在空中盘旋,牧民在放牧羊群,忽然雄鹰搬起一块石头从天空砸下来,打在一只抬头看天的羊头上,引起牧民一阵惊慌。一群身着红衣的喇嘛正好从此地经过,他们给羊做了祈祷后离开。仅仅几分钟的镜头马上把观众带进一个古老的令人心驰神往的宗教国度,原始的自然风光,优美的画面,如同梵铃佛音的歌声始终作为在影片中流淌。

镜头继续跟随喇嘛们的身影穿行在荒凉死寂的高原上,没有一丝绿色,只有粗粝冷硬的风沙,可能只有在这种环境才最容易断绝一切尘世绮念。半山腰一间石洞的门被推开,昏暗的光线中,一个长发披肩、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的人盘坐其间。僧人们用磬声将他从定境中召回,然后小心地扶上马背。在河边,人们替他剃去蓬乱纠结的长发,剪掉长如鹰爪的指甲,沐浴更衣。仿佛重生般,他又回到了尘世间。原来是一个唇红齿白的俊美小生。他带着若有若无的微笑,软软地倚坐在马上。

这就是影片的主人公,29岁的达世。达世5岁进寺,在20多年的诵经念佛后,又在山洞里闭关苦修了3年3月3周又3天。身体的苦修使他得到活佛的称赞与表彰。一切似乎顺理成章,达世有望取得更大的修为。然而在他的内心并没有真正皈依佛门。

身为修行的僧人,他却总是挣扎在色与戒之间。他能忍受长达三年之久在枯寂的石洞中苦修,却无法抗拒性欲的诱惑。他夜夜春梦,在梦中呻吟、梦遗。哺乳妇女的硕大乳房,女人戴着银镯的娇美的手,都带给他石破天惊般的震撼。终于在遇见丰满性感的农家少女琶玛时如岩浆喷涌,一发不可收拾。他再也无法继续形如槁木的苦行僧生活。

阿普法师用尽一切方法想去挽救达世堕落的心灵。让他拿着地图去寻找一位哑巴法师。在法师那里,他看见一幅幅春宫图,对着光亮却只是骷髅。这很象《红楼梦》里的风月宝鉴镜,正面看是一具骷髅,反面则是美人招手。世间所有男欢女爱不过是虚幻,最终都将化为白骨。

然而,事与愿违,达世从中领悟到的并不是色空理论。一向沉默温驯的他极其激烈地对阿普法师说:“他(释加牟尼)在29岁前,仍过着俗世生活。但我自5岁起,便过着他遁世后的苦行生活。为什么?我们怎知他的觉悟不是直接由俗世生活引起?严守僧人戒律后,应许给我的自由在哪里?我们矢志禁欲,但应许给我的满足在哪里?他曾说过,我们必须抛开成见,才可真正学习。有些东西我们必须拥有过,才可放弃。”

听到这些离经叛道的理论,阿普并不生气,而是说:“达世,你回到村庄的梦,不是梦。”

用一只羊皮袋收拾起全部的家当,他在一个深夜告别从小修行的庙宇,告别阿普和师兄师弟。他要去拥有。一定要拥有了才知道是不是真的能够放弃。他在河边脱去僧袍,全身赤裸走入河水,如同新生的婴儿。起来后,他已经是一个平凡的农夫了。有趣的是,一直欢快地跟随在他身边的狗此刻却吠叫着离他而去。

达世终于如愿以偿。他和琵玛在林间草丛做爱,熊熊燃烧的爱从中午延续到暮色四合,长长的性爱镜头,酣畅淋漓的爱欲宣泄。这段激情戏拍得很唯美,不觉色情,只感到如梦似幻。

达世与琶玛结婚生子,尽享普通男女的幸福。转眼几年过去,达世和其他村民一样辛勤劳作,他戳穿收购谷物商人在秤上的作假,并带头到城里卖粮,多赚了几倍的钱。然而商人痛恨达世,他家的粮食被大火付诸一炬。达世找到商人理论,遭到毒打。而且达世难以抵挡美丽帮佣苏亚塔的诱惑与之偷情,但他并没有感到欢娱,而是然后陷入迷惘。甚至对妻子琶玛,对她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那种宽容、大气,那种接近佛性的精神之美,也十分困惑。

俗世的种种他都一一品尝了,欲望一次次满足了,是否就到了该放弃的时候了?达世的迷惑,也许正是俗世间众人的迷惑。

索南带来阿普圆寂的消息和留给他的信:“等你我再次相见时,你告诉我,究竟什么比较重要,是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克服一个?”

达世恍若梦醒。在一个夜里,达世依依不舍地看着熟睡的儿子和琶玛,下决心结束他的世俗生活。他再次背起那个羊皮囊,一如当年离开寺庙。还是那条奔腾的河流,达世剃去头发,脱掉衣服,又一次赤裸地走入河中。待他上岸,已是僧人打扮。破裂的镜子中,达世的脸布满沧桑和悲哀。沿途是粗粝的沙石,金黄的胡杨树。经过了这一番人世历练,他真的觉悟了吗?

如果故事到此嘎然而止,也许也算一部好影片。但是导演显然更高妙,对佛的理解更深刻。当黎明,达世以为自己已经豁然开朗时,琶玛牵马出现在前路。这个美丽智慧的女子没有哀求,她眼含晶莹的热泪对达世说佛事,她说:“释加牟尼,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佛祖,所有人都认识。耶轮陀罗,有谁听过这个名字吗?有一晚,释加牟尼离开,她和儿子路荷正熟睡,他去寻求觉悟,走时,什么也没说。耶轮陀罗关怀病人,早于释加牟尼救治他们。她早于他理解民间疾苦。也许,他的觉悟由她启发。我们怎知道耶轮陀罗在他离开后没有愤怒,没感到寂寞、悲苦?或许耶轮陀罗想过离开。但是母亲怎可在半夜撇下儿子离去?只有男人做得到。达世,若你渴求佛法,像对我的爱欲一样强烈,你可成佛,在今生,这副躯体。”

琶玛也在质疑。她质疑的是佛法和人性。人人仰慕成为佛祖的释迦牟尼,却不知道伤心妻子的痛苦,她是一位母亲,不能说走就走。俗世责任与成佛,哪个更重要?达世和琶玛比较起来,究竟谁更有慧根,更有佛性呢?

达世如醍糊灌顶,要求随琶玛回去。但是琶玛留下一个代表祝福的朱漆木盒后,像一阵风一样消失了。达世倒在地上放声哭泣,辗转嚎啕,他哭得昏了过去。等他醒来时,他看见了玛里堆上那块圣石--“如何让一滴水永远不会干涸?”当初他经过几年的闭关修行后重回人间,被驮在马背上时看到的就是这句话。一直以来,他所思索的也是这个问题。

他翻开石头的背面,竟是那个琶玛早已给过他的答案:“把它扔进大海。”达世需要进入凡世,方有机会悟道。而琶玛早已悟了。

他仰望苍穹,一只雄鹰在盘旋高飞,天籁般的吟唱再次响起来。一切似乎又回到了他刚出关的情景,他在尘世的生活就像是一个梦。

影片的前半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命题:没有拥有,何谈放弃?所以达世选择入世去体验红尘的旖旎风光。但是阿普的遗书却如同晨钟暮鼓,把他从世俗生活中唤醒。而这并不是影片最精彩的地方,最精彩的部分是琶玛的反问:若你渴求佛法,像对我的爱欲一样强烈,你今生即可成佛。活在尘世间的人也会拥有圣洁的心灵,而隐居空山中也容易被欲念左右。真的超脱,真的慈悲,是不拘泥于形式的。无法掌控自己的时候,才要以那样的形式和戒律来约束自己。这些关于人生的追问使得整个影片弥漫着人文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消解了情色场景带给观众的冲击,而使电影站在了宗教、哲思的高度,有了更为悠长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