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落在胸口的玫瑰:20世界中国女性写作
5444200000011

第11章 出走的困境(9)

就像天赐领悟到的在国外的经验一样,教会之所以称赞他为“模范中国青年”,介绍他给会众,是因为想展示他们的教育之功,“这不是像耍猴的艺人,介绍他们练过的孩子给观众一样么?我敢说,倘然我有一丝一毫的可取的地方,也决不是这般人训练出来的!”这段话同样适用于施女士和淑贞之间,她们之间太多怜悯与被怜悯的关系,是一种施恩的关系,故而施女士有一种独霸的爱,为着自己安慰的独霸,而缺乏对那位孤女真正的关怀。而天赐对于淑贞,并不仅仅是爱情的萌芽,更多的是两颗同样孤独、有思想有感情的心灵的撞击,他们对生活有相似的认识,对未来有热烈的憧憬,因而有着默契的爱,和天赐相处,使淑贞渐渐回归到一个青春期女孩应有的风采。将这份青春的美直接展示在一张相片上,相片上“笑的神情是施女士十年来所绝未见过的。”正是这张照片使施女士又想带淑贞离开。人心的微妙和人性深处的自私,以及施恩者与被施恩者之间近乎奴役的情感被作家尖锐地点画出来。中国传统伦理中有这样一句话:“施恩不图报,图报不施恩。”又说“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实际上是对施恩者和受惠者的伦理规范,但是施女士以自己的施恩来控制甚至操纵淑贞的人生时,冰心认为则是人性中的黑暗了。

《西风》中一个投身事业的女子秋心在船上偶遇十年前追求过自己的已婚男人远,而出现的细腻的内心变化。当年的秋心一心追求自己的事业,“想到自己远大的前途,似乎不甘心把自己多年来的教育和培训抛弃了,来做一个温柔的妻子。”然而十年后的重逢却让秋心对当年的选择发生了怀疑。秋心看见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的远依然很年轻,而自己“发上的尘土,眼边的黑晕,和脸上困乏憔悴的神情。”因此萌生出心酸悲戚,她也明白,这种悲伤落寞心情的产生并不是因为后悔。“在决定了婚姻与事业之先,我原已理会到这一切的,这不是远,是这一年以来的劳瘁,在休息中蠢动了起来,是海行,是明月,是这浪漫的环境,是我自己脆弱的心情……”小说中秋心在思考她的演讲题目:妇女两大问题--职业与婚姻,实际上也正是小说思考的主题。这是冰心在很多小说中所思考的问题,关于家庭、婚姻。冰心认为职业与婚姻是决不相容的两条道路,选择其一必要抛弃另一个。

结了婚的远是一个体贴的顾家的好男人,在船靠岸的间隙,他上岸去给妻子买花边,给孩子们买葡萄,他的妻子年轻美丽,当然是不用工作的。他的家庭幸福美满,对比起来,秋心十年劳碌,为工作奔忙,却只有日渐衰老的容颜和落寞枯涩的心情。两相对照,褒贬不言而喻。冰心让秋心感叹道:“什么是光明之路?走着真的光明之路也和这凌波微步一样不可能,昨天看去是走向远大快乐的光明之路,今天也许是引你走向幻灭与黑暗……十年前看去是光明之路,十年后……”而小说结尾处的萧瑟西风和秋心呆然的脸又与远的妻子欢迎的热闹亲密的场面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让人想起作者隐含的感叹:假如十年前秋心答应了远的追求,那么这温馨美好的一幕不就属于她了吗?

冰心作为问题小说的开创者之一,她也一直以敏锐的目光在观察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给予了犀利的揭示与批判,比如对社会的腐败,人性中的虚伪等。《去国》以一个留学美国八年的青年英士的视角展开叙述,对社会腐败的批判是其写作的主要目的。英士去国八年,满怀报国理想回到国内,期望能以所学回报祖国,一回国,先在父亲那里被泼了冷水,父亲说国内忙着打仗,应酬,早已国库空虚,所有建设都处于停滞状态。到北京去的路上,大风扬尘,草木萎黄,乞丐无数。父亲旧友某总长说:“现在部里人浮于事,我手里的名条还有几百,实在难以安插。外人不知道这些苦处,还说我不照顾戚友,真是太难了。”写出官场之腐败,走后门托人情。没有人情的都在裁撤之内。借助父亲关系好不容易才谋到一个虚职,却是无事可做,看到许多同为留学生的青年在虚度时日,每天在公寓里打牌、闹酒、发牢骚、批判社会,将曾冲天的志向和才学都消磨殆尽,渐渐将自己变成所批评的腐坏社会的一部分。这使英士十分苦闷,“半年之中,百般忍耐,不肯随波逐流,卷入这恶社会的漩涡里去。不想如今却要把真才实学撇在一边,拿着昂藏七尺之躯,去学那奴颜婢膝的行为,壮志雄心,消磨殆尽,咳!我何不幸是一个中国的少年,又何不幸生在今日的中国……”“祖国呀!不是我英士弃绝了你,乃是你弃绝了我英士啊!”于是他决定去国离乡,因为与其在国内虚度光阴,沾染上坏习惯,还不如去外国做一点实事。“我盼望等你回去时候的那个中国,不是我现在所遇见的这个中国,那就好了。”是小说留下的一点希望。小说同时还有一个隐含视角,英士的父亲朱衡原是一位激进的革命分子,他散尽家财,将生命抛之度外投入共和革命,却对现实的黑暗无能为力,发出绝望之叹。“当年的辛苦,都成了虚空。”

二、温厚的杨降

杨降一落笔知识分子和女性题材,杨降立刻如鱼得水,那种俏皮幽默,老辣犀利与钱钟书比起来也是不逊色的。《小阳春》里四十岁的俞斌博士不满意家庭的沉滞,被一位俏丽的胡小姐所吸引,来了一段婚外恋,借以讨论中年夫妻如何相处的问题。“惠芬是好太太,头等好太太,可是一个女人,怎么做了太太便把其他都忘了?太太便不复是情人,不复是朋友,多没趣!她这样就满足了。做个好太太,称心如意的发了胖,准备老了!俞斌觉得自己的发胖,全是太太传染给他的。难道胖不会传染吗?她心平气和,感情懒怠,影响了自己,便也发胖了。”这一段议论真是精彩,写活了中年夫妻的病症之所在。在平稳安适的生活中失掉了激情,忘记了爱的保鲜。在俞先生心中涌着阳春的激情时,妻子还在为日常琐事忙碌。因此他迷上黑里俏的胡若蕖。“白是没有感情的颜色。黑,表示含蕴着太阳的热--或者--像一朵乌云,饱含着电。”这样的比喻精妙动人,充满智慧。她对胡小姐的描写:“她黑得静,软,暖和,像一朵堆绒的墨红洋玫瑰花苞。”简简单单一句话就传神地捕捉到了她的神采风貌,用感觉来激发读者的感官。而俞先生与胡小姐之间,把胡小姐比作“饱含着电的乌云”,而俞先生“话像一支颤巅的铜丝,等候着触电”,令人哑然失笑的同时不能不佩服写作者敏锐的感觉。因而他看来看去,只看见妻子冰冻的眼,充满杀气的眼,呆滞黯淡得无光无色的脸,毫无趣味的行为举止。与之对比的,胡小姐处处时时都显得情趣盎然,她的活泼伶俐的脸,时不时扇下的浓长睫毛,一笑一亮的乌黑眼珠,半含羞半撒娇式的说话,俏皮的饱含双关语的情书,都含着危险的诱惑,“美人才调太玲珑”。她有本事只一封短短的信就拨弄得俞先生半夜无眠“他闭上眼睛,抓住这个字,嵌下那个字,把半个恬静的夜,涂抹成一幅字迹模糊的诗稿。”这样的语言近似于诗。

俞先生的挣扎和对春天的渴望,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对生命的渴望,而俞太太未能配合他这渴望,胡小姐对他的引诱使这股激情淌出去了。他的迷惑和挣扎是生命的迷惑,人生苦短,欢乐日稀,为着生存、前途、事业苦苦打拼,将原本属于春天的日子过成了苦行僧似的挣扎,等终于站稳脚跟,有了闲心和闲暇时,又走向中年。所以他的思考又切向另一个主题: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有声望有成就的俞博士没有深思这些累人的哲学问题,而是希望在俏丽活泼的胡小姐那里揪住春天的尾巴,在即将逝去的青春里找到些活力和激情。

俞先生渴望生活中有新鲜的刺激,一再被胡小姐诱惑,却又害怕妻子多心,时时处处在妻子面前小心翼翼,又常常怀疑这份感情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俞斌对于恋爱,恰像老年人对于生命,只企求安逸的享受,懒得再赔上苦恼挣扎。我亦阳符满腹中,可是要他再运用机智,太麻烦些。”况且妻子分明是好妻子,也是从恋爱而结婚的,给他生了两个活泼生动的孩子,虽说少些情趣,但也是不肯太对不起她的。这正是中年俞斌的矛盾之处。爱情于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快乐,而是一个需要反复权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