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长江传
5449300000020

第20章

张飞,蜀汉名将,河北人,遇害时在川北阆中为巴西太守,云阳乃川东之地,何以有张飞庙呢?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关羽败走麦城一命呜呼,驻守阆中的张飞悲愤不巳,下令三日之内备齐白旗白甲戴孝出征,为关羽报仇。部将范疆、张达要求宽限时日,张飞不允,捆在树上打了40军棍。两人心怀不满,商议杀张飞而投东吴请赏。是夜,张飞醉卧帐中,范、张二人人帐行刺,却见熟睡的张飞依然怒目圆睁,钢刀已经放在张飞的脖子上却不敢下手,朦胧中张飞觉得颈上似有蚊子叮咬,梦呓道:“二哥,小弟报仇来了!”拍下一巴掌,顿时身首分离。范疆、张达用麻袋装了张飞首级,星夜乘船顺嘉陵江南下赶赴东吴,到得云阳铜锣渡口,又听说东吴巳派人向刘备求和,便将张飞的首级抛人江中,远走他乡去了。是夜,铜锣渡口有老渔翁张灯打夜鱼,连下几网竟然网网皆空,再撒一网却沉甸甸地捞出一个人头来,渔翁以为不祥,将人头抛回江中,连忙调转船头想驶回渡口,哪知这人头始终围着小船打转,缠绵不肯离去,渔翁不知所措只觉得眼冒金星,却看见张飞首级满面泪痕地立于浪头求告:“我立志匡扶汉室江山,请你老人家别抛弃我的头颅,只要是蜀地,随便把我埋下可也,九泉之下垂泪相报!”渔翁惊醒,捞起张飞首级,抱于怀中回到岸上。置酒,焚香,葬于飞凤山麓。

从此,张飞死后便身在阆中,头在云阳。

倘若经过铜锣渡口的船只顺风顺水,这里的船工便说是张飞的神灵一路保佑,几声号子一喊,就是奉节了。

奉节古为夔州路,是巴族人的聚居地之一。有史学家认为,在巴国被秦最后灭亡前,这里聚集了整个巴族的幸存者,他们退却到这里后誓不投降背水一战,全部壮烈牺牲。不仅灭门而且灭族,据此推断,参加这一对巴人而言最后的民族保卫战的,是所有的男女老少,而失败之后的被屠杀更使这一英雄善战、能歌能舞的民族彻底消亡!这就是历史学家争论不休的“巴人消失之谜”的一种猜想。而考古发掘又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今奉节一带便是人类最初的家园之地,巴人是不是华夏原始先民中较早的一支一族呢?

这是一处地形奇特、风水极佳而又活跃着、交织着人类活动与神话传说的土地。

我们只能寻觅历史。

历史不会寻觅我们。

秦汉时,这里改称鱼腹县。这个奇特的地名的来历,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战国时,屈原被诬陷而怀才不遇。当秦国进犯楚国兵临郭都城下时,屈原怀石而投汨罗江自杀了,汨罗江有神鱼,目闪金光,鳞有五彩,破浪前进时,其水声如歌如吟,似《九歌》、《离骚》之声。当屈原沉入江底,神鱼便嘴衔其襟,从汨罗江游经洞庭湖进人长江,再溯江而上要把屈原的遗体送回秭归故里。先有江上渔夫发现,然后长江两岸的百姓纷纷涌到江边,为屈原哭,神鱼也不觉黯然泪下,泪水模糊了视线,过了秭归还往上游,一头撞到了瞿塘峡的滟澦堆才掉头回程。

神鱼从瞿塘峡回游之地,后来便改称为鱼腹县,或干脆简称鱼腹。

蜀汉章武二年即公元222年,刘备兵败,退守鱼腹,改名永安县,优患成疾,自知不起,便托孤于永安宫,白帝城托孤却是流传之误或小说笔法了。白帝城缘于西汉末年公孙述镇守川东峡口时在此筑城,并以白鹤井内有白龙献瑞之兆而称帝,号白帝,后为刘秀所灭,白帝城名却流传于世了。

唐贞观二十三年即公元649年,又改称奉节县,隶属夔州府,为府治所在地,后人便往往忽略了奉节县名,而称之为夔州、夔府。

四川之名得自“川峡四路”,其中一路便是夔州路,为历朝历代四川的门户,白帝城为诸多古迹之一,在县城以东7.5公里,瞿塘峡西口。

在奉节,瞿塘峡的激浪与涛声,已经相望相闻了。

这里是兵家必争、文人荟萃之地。三国吴蜀大战自不必说,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杨升庵、王士祯等等,都先后来到奉节,留下了各自的诗篇。

古城旧路,江畔小道,那些仗剑持刀者,那些踽踽独行者,脚印重叠着脚印,后来又被淅淅沥沥的雨水冲刷而去,汇入江流,将要进入三峡在岩壁上碰撞。

征战挞伐,一时胜败。

天工开物,文章万古。

源头以降,汇聚了千流百川的长江集结在四川盆地时,可谓粗壮宽阔、浩浩荡荡、气象万千了!面对长江的流动,因着风涛滚滚而生出的绿意秋兴、家园兴衰,已经使长江不仅仅是流水的长江,而且还是文化的长江、历史的长江。

长江变得沉重了,尽管浪花仍然轻盈,涛声依旧。

所有唱给长江的赞歌,对长江又有什么意义呢?它之所以仍然是有意义的,只是说明了人类曾经拥有的良心以及对江和水的敬畏感激之情。在这之后,人类活动中的贪婪自私所带给长江的苦难,却真如长江之沙了!长江依然是长江,它的流出的使命即便在因它而有的天府之国,也只是路过而已。它要穿过巫山,凿通三峡,它要为华夏大地留下一条最惊险、最壮美、最值得自豪与回味的长江三峡。

啊!长江,我们的荣耀是你赐与的,因为长江而拥有新生命的石头,也是美仑美奂的呀!关于长江以及任何流水的思考,都会指向神秘、神圣。

奉节白帝城头随长江之水东望,三峡大势尽收眼底:千川百流汇聚于四川盆地,滚滚长江奔涌向东时,遇到了巫山的阻挡。长江东流的使命是不可逆转的,山水各不相让,于是便碰撞,便击打,水乃至柔山为至坚,好像是水流万转山石动’其实长江之水似刀似斧,前仆后继,裂石劈岭,横切巫山,千百万年后,三峡出矣!这是何等漫长岁月里,流水面对着山岩的深切与撕咬啊!三峡形成的过程是人所不可思议的,因而三峡的神奇壮丽也是难以形容的。

三峡,那是天赐中华民族的、可以无穷无尽地感觉与想像的神圣峡谷!从地质学的意义上说,三峡的出现也许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当一次又一次造山运动引起的抬升与塌陷大体稳定之前,湖北西部的古长江,便开始朝着四川盆地伸长溯源了,其时巫山山脉还没有现在这样高,有天生的峡谷及断裂,但水与水之间并不连接,阻碍重重,溯源之路当然是艰难的。只是当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之后,全流域地面普遍上升,这时的地貌轮廓已经和现在相似,地形成为西高东低。往昔伸向四川盆地溯源的古长江,巳经沟通了四川盆地的水系,曾经徬徨的流水不再徬徨,因为大势已定。

从东向西流去的古长江的使命结束了。

但,我们不能据此说一条新的长江诞生了,长江里流动着的还会有当年之水,我们只能说长江的流向最后确定了,有趣的是它与古长江完全背道而驰。此外,长江源头的抬升也是有着决定意义的,没有源头的高度哪有长江的长度呢?

巫山不是石板一块的,三峡的雏形在古长江时代很可能已经形成,首先是因为地质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地质营力,是断断续续的断裂与塌陷。最终使三峡成为三峡的是古往今来的长江水,它们先是被隔断着,后来为了连接便只能凿通,这里的水与那里的水是怎样呼应的呢?连接和溯源纯属偶然还是大地的着意安排?

我们不必忙于得出结论,在现买生活中指出如下一点便足够了:关于长江以及任何流水的思考,都会指向神秘、神圣。

现在我们来看三峡。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包括大宁河宽谷与香溪宽谷,全长193公里。

三峡集中体现了长江的雄奇壮丽、鬼斧神功,也是万里长江风光最为旖旎迷人的一段。北魏鄄道元在《水经注》中传神地写道: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嫌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舟离奉节,东行5公里,叩夔门而人便是瞿塘峡了。

瞿塘峡位当三峡西首,至巫山黛溪,峡长8公里,最窄处不足百米,是三峡中距离最短、航道最窄的一峡。

三峡的自然风光各有特色,概而括之为:“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瞿塘峡,好一个“雄”字了得!地形之雄也,锁全川之水,镇巴蜀咽喉,汹涌澎湃,前呼后拥,所为何来?“瞿塘争一门”也!巍巍赫赫,锁钥一线,似封似闭,如开如合。

山势之雄也,刀切斧削,断崖欲坠,陡似城垣,岌岌可危。有道是“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水情之雄也,已出川将进峡,波重波浪叠浪,“瞿塘嘈嘈急如弦,洄流溯逆将覆船”。载浮载沉,樯倾楫摧,寻常事耳!惟涛声大响不分昼夜,“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瞿塘峡人口处有双峰欲合,如门半开,名夔门,又称瞿塘关。北岸的山叫赤甲山,是古巴人赤甲军屯扎之地。当初升的太阳照射赤甲山顶的时候,山嘴尖尖似一个红艳艳的大蟠桃,因此又称“桃子山”。南岸的山峦由石灰岩组成,日光下和月光下均会泛出明明暗暗的银辉,仿佛是由晶盐堆砌而成的,名作白盐山。赤甲白盐,隔江相望,一个盛装一个素缟。

进人峡口,旁顾左右,满目是山。那山势上悬下削,壁立对峙,就这样厮守着,谁也不会前进一步或者后退一步。抬头仰望,苍穹如线,游云缭绕中的两岸山峦只看得见利刃似的山尖,奋力向上直刺蓝天。峡谷的束放之下,坠落时船和人不知要跌往深渊何处,而怒涛狂卷又会把你举向九天银河。对于长江之浪是可上可下,上则天关下则地窟;对于踏浪之人是既不敢上也不敢下,天堂也不想去,地窟也不想去,只是人在三峡,身不由己了。

铁锁关在瞿塘峡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