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长江传
5449300000022

第22章

大宁河仿佛是个隐居者,在名扬天下的三峡一侧,多少年来鲜为人知地流动着、存在着,人们知道它流进长江了,却很少有人一睹它流进长江之前的风采。简言之,被称为“峭壁走廊”的大宁河航道更险、更窄、更为曲狭,舟行其上,山壁似擦肩而过,出峡又人峡,大峡套小峡,其中七峡最为当地人称道:罗门峡、铁棺峡、滴翠峡、庙峡、剪刀峡、七蟒峡、野猪峡。大宁河的水四季碧绿澄清,游鱼、苔藓、卵石历历在目。当地人称为“神驳子”的柳叶舟,直到本世纪80年代仍然是大宁河的一种交通工具,此种古舟吃水较浅,航速甚快,两头尖翘,船身修长,状如柳叶沉浮水面。船头架有一柄长舵,与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相似,用以劈浪及拨转航向。

清澈的大宁河水就这样源源不断地流进长江了。清不嫌浊,浊不拒清。一条堪称伟大的大江总是清浊相融相济的,一定程度上的浑浊,可以使人联想起浑厚、流出的久远以及不可避免的泥沙倶下。

但,这与我们后面会写到的人为的大量水土流失完全不是一回事情,在超出了某种限度以后,长江同样也会失去耐心。

巫山古城的历史是如此遥远而丰富!战国有名叫巫咸的草头郎中曾给楚王治过病,楚王封给巫咸这块风水宝地,并设巫郡。巫咸死后葬于巫郡对面的山上,远看那山很像“巫”字,以后便称巫山,秦时改郡为县,晋时称建平郡,唐代诗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深入山野采集民歌,“岁正月余来建坪”,“建坪”即建平也。

巫山古文化可谓比比皆是,在扩建县城时屡次发现汉墓和新石器时代的人头骨化石。当洪峰过去,洪水冲洗过的河谷两岸,常常有古代的石斧、石磅、石杵,散落在河滩上,陌生地面对着这个世界。它们只是偶然地由流水不知从哪一个古墓葬中挟裹而来,如果说有所提醒那也只是不期而遇,这是一块多么值得珍惜并且需要我们呵护的土地。

巫山城西的高邱山顶有战国时代的楚王行宫,高邱山又称楚阳台,楚阳台上又修了一座庙叫高唐观。宋玉写有《高唐赋》、《神女赋》,全文收录在《巫山县志》中,巫山人以此为自豪。宋玉写道:“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醉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宋玉又写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就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组,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有考证认为,“高唐”即楚阳台上高唐观。

自宋玉的作品问世以后,巫山的晨云暮雨便成为巫山神女的踪迹和身影了。

巫山有神话,巫山还多民歌,一个在天上的远处,一个在地上的近处,都是三峡环境与人类和谐相处的产物。

刘禹锡做夔州刺史时写的《竹枝词》流传至今:“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象在三峡时有所见,而在这之前,诗人早已为建坪民间的流行山歌调《竹枝歌》所陶醉。《竹枝歌》的作者与歌者均是当地山民,所谓“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写三峡女骑牛唱歌而归,河塘里藕丝菱叶缠结之时的情景。刘禹锡写《竹枝词》同时还学民间的吟唱,唱得如何?白居易在《忆梦得》的自注中说:“梦得(刘禹锡的字)能唱竹枝,听者愁绝。”录刘禹锡《竹枝词》三首如下: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曰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巫峡,西起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湖北巴东县官渡口,全长四十多公里。

束缚在瞿塘峡中的长江之水经过大宁河宽谷时,可以说“稍得宽余”,可是这样的过渡是如此短暂,巫峡西口,两岸山势又开始收紧、靠拢,万千悬崖重新错列,江水层累叠加咆哮于峭壁间,奔突在夹缝中。总以为会“山塞疑无路”,那船一头就要撞到山岩上去了,粉身碎骨已在所难免,却不料“湾回别有天”。

巫峡的山岩由石灰岩堆积而成,由于江流的长期侵蚀、溶蚀作用,岩体上便切割出了无数沟壑,深刻陡峭。沟愈深,山愈美;峰愈高,沟愈幽。“云雨巫山十二峰”,便是这奇秀峰峦中的姣姣者。清代诗人许汝龙在《巫峡》诗中写道:

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

云山互亏蔽,苍翠殊形容。

初见如展旗,稍进或张篷。

狮象有形似,楼观皆玲珑。

美人绾高髻,对面青笑蓉。

谁掷金剪刀,锦绣裁空;蒙。

其余各巧匿,半面难相逢。

巫山何处不是峰?十二峰是由人拣选出来的,在百万峰间,是一个整体的若干部位,更多地叠印着骚人墨客的目光与想像而千古流传,仍不妨作一番指认。

巫山港东下15公里北岸,有一条小溪横向流人长江,名叫横石溪,溪东有横石镇,溪的西边即是登龙峰,山形似一条昂首登天的巨龙之首,龙首之后有蜿蜒的5个山谷,烟云过处山影摇移,犹如龙之腾空遨游。

船离横石镇,一阵风便吹到了圣泉峰下。圣泉峰在长江三峡北岸的最高处,那高低错落的群峰中一峰突起,并有一股长流清泉,流至翘峰化作瀑布倾泻,泉在绝顶乃为圣者,因泉得名,故名圣泉峰。

下行,拐一弯,南岸有青石镇,是奇峰群聚之地,北岸有四峰,南岸有三峰,集仙峰在江北,山形酷似一把张开的剪刀,也称剪刀峰。相传每年八月十五日中秋明月之夜,峰上有群仙之会,舀长江之水至山顶顷刻就成为千年陈酿,摘山间荒草树叶至盘中,顿时变作人间佳肴,饮酒赋诗,一吐红尘情怀。有一年的中秋节酒至半酣,却有天上雨云乌浓,铁拐李以为扫兴,把手中铁拐往山顶轻轻一放便人石三尺,并扶摇直上伸向空中,又分两叉成为剪刀把乌云剪碎。聚会毕,铁拐李大醉而去,把这铁拐剪刀留在山头了。

集仙峰西面,依次是松峦、望霞、朝云三峰。

隔江相对的南岸,则是翠屏峰、聚鹤峰、飞凤峰。

陆游曾有“十二巫山见九峰”之叹,余下的三峰从青石镇出发,买舟沿小溪而下便可一一得见了。

净坛峰是一座岩石层层相叠的大山峦,山顶有平台,山脚有龙潭。

-起云峰彻上彻下弥漫着蒸腾不息的水气,峡风时大时小,风向忽西忽东,云山扑朔,雾岭迷离。

上升峰为一座翘向长天的大山角,状若展翅,扑击飞升。

追寻云雨巫山十二峰之说的种种来历,笔者在巫山县城那一家多少有点潮湿、光线黯淡的招待所里,又记录下一个美丽的传说。

话说大禹治水来到长江三峡,那时三峡河道还没有贯通,洪水泛滥是经常的事情,大禹决心开峡导水。

三峡的牛鬼蛇神听说大禹将至,便加紧兴风作浪。大禹察看三峡以定导洪之策,却总是被大浪围困,眼前白茫茫一片,山势水情一概朦胧。大禹被困巫山七天七夜,计无所出,只有连声长叹!三峡有风,把大禹的叹息送进了瑶池宫,王母娘娘的12个女儿正在做女红,这叹息之声先是卷动了瑶池水声,然后又撞击着仙女们的心,尤其是瑶姬顿时银针落地,问黄雀:何以有这般教人肝肠寸断的愁苦叹息?黄雀会唱竹枝歌,颇得三峡人的欢心,常常来去于瑶池和三峡之间,便如实相告:三峡巳成泽国,人为鱼鳖,民不聊生,有治水者名大禹被困巫山,是为人间浩叹!瑶姬和众仙女听罢,便决定飞奔人间,降服妖魔,帮助大禹治水。

是夜天昏地黑,在雷鸣闪电的掩护之下,12仙女飞离瑶池来到巫山,先给大禹一卷治水图经,再一一降服三峡中兴风作浪的鬼怪。顿时云开日出,洪水渐渐平息。大禹便和当地百姓一起,凿通危岩,整治河道。仙女们本可以悄悄地回到瑶池,可是瑶姬发现那些被降服的妖魔,如蛇蟒等辈均变成了三峡中的暗礁,使得险滩密布、漩涡万转,便以击掌神功一路粉碎过去,大禹及民众在后清扫。航道初具规模时,玉皇大帝已经得报瑶姬姊妹12人私奔人间的消息,急令天兵天将下界捉拿。12仙女被12根铁索神链锁押,返回天庭的路上,她们一步一回头,看见有木船触礁,妇孺落水,岸畔万人呼救之声催人泪下。12仙女挣脱锁链,在巫峡两岸落地生根成为十二峰,如苍松,如翠屏,若飞凤,若圣泉,为来往行船导航,与三峡民众作伴。望霞峰便是瑶姬的化身,又称神女峰、美人峰。

川江船工告诉笔者,当他们自巫峡拉起纤绳迈步向前时,瑶姬总会吐气顺风以助一臂之力,过了一滩又一滩,滩滩无阻拦,上得滩头,船工们总要回过头去,喊一声号子:

望霞蜂,美人峰!纤绳抖着神女的风,三声号子到巴东。

过巫峡官渡口,山势渐渐开阔,却又迟迟不肯平缓,无论南岸还是北岸均缺少一块可以筑城垒屋的台地。这儿是湖北进出四川的门户,便只好在南岸的陡坡用掘高填低的办法,垒起一道高坎,修建了巴东县城。因为“锁钥荆襄,咽喉巴蜀”,巴东因而也称“锁钥港”。

巴东县城的街道临江排列,成为一条长线,傍江的一排楼房底层悬空、高柱擎立,俗称“吊脚楼”。傍山的那一排则又层层后退,迭迭升高,在层楼之间用石梯或吊桥相连。沿江的码头成一字按蛇状,街有多长,码头就有多长。每一个码头均有一条纵向的石梯伸向城内,互为连接、沟通。

巴东古城初属夔子国,后为楚国所辖,秦代又划归巫山县,以后一时属楚一时隶蜀,隋朝时改称巴东。宋朝宰相寇准19岁时做过巴东县令。

巴东县域看似艰难的建筑和存在,告诉人们:在一切依山傍水之地,乘势利导而造就的所有人类家园,都会得到地理环境的厚爱与照拂。

山情水势,莫不天意!巴东之后,香溪宽谷的另一座傍江古城便是屈原故里秭归。秭归在长江北岸,四周城墙环绕,保持着浓厚的古典建筑风格。县城前面的滩地上礁石丛生,水浅流急,惟县城之东有香溪镇水深而江阔,天生良港。

秭归的名字及其闻名天下,均与屈原相关。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8年〕,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留有赋25篇,而以《离骚》、《九歌》、《九章》为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诗人。屈原的光辉不仅照耀着中国,也照耀着世界。1852年,维也纳皇家学院便翻译出版了《离骚》与《九歌》,译者费兹曼。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官至左徒,深得楚怀王信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他“博文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后被贬为三闾大夫。屈原曾两次被放逐,在第二次放逐中投湖南汨罗江而死。

传说屈原有姐名女窭,屈原失意后曾回故乡省亲,女嬰已出嫁,闻讯赶回苦苦相劝,说是仕途凶险,不如稼穑,家国不可弃也而王可弃。乡人敬重这位贤良的姐姐,取“姊姊归来”之意而改地名为“姊归”,以后“姊”字演易成为“秭”字,然古音古意未曾有变。屈原还有一个妹妹,名屈幺姑,屈原投江的噩耗传来后,不分昼夜守在江畔痛哭,呼唤着:“我哥回!我哥回!”后有神鱼将屈原遗体送到屈幺姑站立呼唤的沙滩上,沙滩的位置在秭归与香溪之间,以后就被称作屈原沱。屈么姑与乡人跪谢神鱼后,便在屈原沱后面的山上安葬屈原,并建屈原祠。

秭归县城东门外有高大牌坊,上书“屈原故里”四字,旁立古碑,碑文为“三闾大夫屈原故里”,县城后面的山上有屈原纪念馆,此外尚有女嬰庙、屈姑庙的遗址可寻。

秭归城东北乐平里,是屈原诞生地,现称三闾乡,是个小集镇。从小镇的游家渡口过香溪进人七里峡,七里峡正好是七里路程,两岸山峰夹峙,峡中流淌小溪,弯弯曲曲的山道沿着小溪穿梭游走,如果弃舟登岸,漫步山道,可以听林壑、看山色、品尝源出深山肺腑的甘泉。

出七里峡山势豁然开朗,一马平川,山花盛开,乐平里就在眼前了。

屈原的乡人说,屈原少小离家时,曾在这平川之地稍事休息,当地称休息为歇脚、落座,所以这块平川便有了一个叫落脚坪的名字。

回头一望后便是迢迺长途了。

所有的离乡都是心灵的流亡。

屈原的伟大是后来终于被放逐,他在放逐路上重新捡拾神圣,浸泡在心血中,研而为墨落笔有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落脚坪之西一里许,有个状若圈椅的山坳,即是乐平里。

乐平里是气度不凡而又寻常素朴的。山坳背上有小溪从高处流下,连连跌落,汩汩不绝,流入七里峡,是为响鼓溪。七里峡是香溪的支流吗?响鼓溪是七里峡的支流吗?从山坳的右边上去,是香炉坪,2300多年前屈原诞生在这山间小坪的一幢瓦屋里。和所有伟大人物的降生一样,据说屈原出生时也有吉兆,半空中有丝竹之声飘来。屈原的父亲设炉焚香朝天叩拜,从此这里就叫“香炉坪”了。不用据说而可以肯定的是,屈原坠地时发出的最初的声音却跟所有人的降生一样,也是哭声。谁也说不清楚,他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来到人间。屈原生日是农历正月初七,按照其时楚国的风俗这一天为“人日”,家里人因为添男丁而高兴,取名叫“平”,取字叫“原”。在古代,“平”的意思是指如天一样平而无私;“原”的意思是像地一样生生不息。

天地之间有一人,屈原也。

“香炉坪”对面有一洞,青藤野花盘绕编织,名读书洞,据说是少年屈原的读书处。

“读书洞”前有照面井,古树两枝不时抖落古风傍井而立,井壁用青石镶砌,井水清凉甘甜。井畔还有一碑,为清咸丰十年所立。古井水清如镜,屈原读书之余每每来到井边看一眼,理理自己的长发。

井旁是“玉米三丘”。屈原离乡后从郢都带回一些优良稻种,在这里播种三丘,大获丰收,脱壳以后米粒圆润晶莹,故有“玉米三丘”之誉。又有传说称,屈原被贬放逐,曾有回乡之旅,“香炉坪”上徘徊许久不忍离去,然王命在身,不得不泪洒三丘而别。从此这三丘稻田所产之稻米便晶莹如泪、洁白似玉。

这一切,也许都是传说,但可以肯定均渗透着至爱真情。

古人就这样飘逝了。

历史就这样鲜活了。

同在香溪之滨,从三闾乡小镇搭车行两小时,便是王昭君的故里兴山县烟墩坪,现称宝坪乡。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汉元帝时被选人宫中,为避司马昭的昭字,改昭君为明君也称明妃。王昭君生活的年代,是汉王朝与匈奴从敌对转而修好的时期,因而有“昭君出塞”的史实与故事,又有杜甫诗句: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西陵峡西起秭归香溪口,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75公里,单线航道或称控制河段有20多处。《归州志》记载:清乾隆五十六年谕令刊刻的险滩有“水大至险者”8处,“水小至险者”18处,“常水至险者”8处,计34处。归州境内航道还只是西陵峡全程的一半,其险象环生可想而知。真是:“巴蜀雪消春潮发,何人敢放东吴船?”又有民谣唱道:“出了南津关,两眼泪不干。要想回四川,难于上青天!”西陵峡是极险之地,也是极美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