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长江传
5449300000032

第32章

从洞庭湖到鄱阳湖,两湖之间约600公里河段内,长江将要接纳10条大的支流,得到的水量补给达4000多亿立方米,长江之水猛然增加一倍以上。在中国,再也没有一条大河的中游,如长江中游那样丰富多姿,尤其是两岸湖泊之多,似众星拱卫,也似瓜藤相连。而江湖的相依相通,除了继续显现长江的源头活水源远流长之外,又使流域内的田野、乡村、城市得以沟通和浸润。众湖之中,洞庭湖与鄱阳湖是最蔚为壮观的,一如两只巨掌,筋脉相连于长江,诸水支流似手指,构成了两大网络似的水系,又似掌上纹脉纵横交错,却又无一不指向浩淼长江。

中游的丰盈,是为了接续上游,倾注下游;中游是继往开来的过渡。所有的过渡都是繁忙而喧嚷的。对长江而言江流不息过渡不止,过渡是没完没了的。

过渡之水,同是源出之水。上游之水,也是下游之水、入海之水。过渡是长江流出的一部分,更多属于地理形态,因而虽有水文变化,却并无流水本色的异同。

《水经注》:江水左径百人山(今汉阳县纱帽山,笔者注)南,右径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处所也。

世人皆说赤壁之战,赤壁在今何地?

《水经注》所指为一说,另一说是今湖北蒲圻西北赤壁山,北对洪湖县龙口乌林矶,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八十里,一名石头关。北临大江,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操舟船败走处。”另有人认为,应在湖北黄州西北江滨,有赤鼻矶,山色如赤山形似壁,苏东坡游此以为是赤壁大战之地,并作有前后《赤壁赋》及流传不衰的《赤壁怀古念奴娇》。

今天中国大多数相关学者认为,赤壁之战的赤壁应是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所指的湖北蒲圻赤壁,它的确切位置是:今蒲圻县西北36公里,长江南岸的赤壁山,与乌林隔江相望,又名石头关、石头山。相传赤壁大战时孙权、刘备联军以火攻破曹操战船,火焰熊熊冲天而起,江岸山壁为之彤红丹赤,赤壁因而得名扬名。前人吟咏赤壁之作自唐李白起,元吴师道止,仅此四代有记载的就有14人之多,诗、词、曲、赋均有且不乏名篇传世。但,他们对赤壁古战场究竟在哪里,却也不甚了然,可称之为大赤壁之作,杜牧的《赤壁》绝句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不管如何纷争,看来与当年赤壁之战中风云人物瓜葛最多的确是蒲圻赤壁;而因诗因人名气最大的却是黄州赤壁。古人为便于区别,称黄州赤壁为文赤壁、东坡赤壁;而呼蒲圻赤壁为武赤壁或周郎赤壁。

大战之时,“火烧乌林映赤壁”,站在山上指挥战斗的周瑜见此情景,壮怀激烈,乘兴挥就“赤壁”二字,后勒石于临江之崖,《蒲圻乡土志》载,赤壁大战后,周瑜的楼船泊于石头山之侧,摆庆功宴,舞剑吟诗,酒酣,周瑜拔剑于山石上刻“赤壁”二字,苍古有力,长150厘米宽140厘米,至今犹存。不过,考证者说此二字为唐人所刻,其上有唐代道教符文。

谁去考证考证者?

赤壁之战的主帅如《三国演义》所写似是诸葛亮,其实应是周瑜,当文学的虚构加工、文字的叙述偏向指向历史的时候,历史往往会在笔下走样。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人,24岁拜将,32岁于赤壁大败曹操,与孙权的哥哥孙策少小时即为莫逆,后来又成为连襟,两人都娶乔玄之女为妻,孙策娶大乔,周瑜娶小乔。周瑜不仅有将帅之才,且深谙音乐之道,当时吴地有谚语:“曲有误,周郎顾。”周瑜气度恢宏,老将程普自恃年长功高,多次凌辱周瑜,而周瑜“折节容下,终不与较”。程普感而言之:与周瑜相处,如饮美酒,不知不觉中被陶醉了(裴松之引《江表传》赤壁山顶有翼江亭,为东吴军队的一个哨所,周瑜登临亲察大江水势、曹营军情,那是决战前夕,在周瑜听来,风声涛声都是号角连营军鼓雷鸣了。

翼江亭亭柱上有这样一副对联:

江水无情红,凭吊当年,谁能识子布卮言,兴霸良策;湖山一望碧,遗留胜迹,犹怀想周郎身价,陆弟风徽。

苏轼于1080年2月被贬黄州,名义上是“水部员外郎团练副使”,实际上不过是挂名差使,宋神宗明确规定“不得签书公事”,主要是“思过而自新”,类似“停职反省”之类。行同罪人,几近流放,不过这倒也成全了苏东坡,有的是时间读书写诗,其山水履踪从鄂东而江南,不比做那鸟官逍遥自在?

1082年某日,苏轼同客人泛舟长江,酒醉醒来已是夜半,归去,敲门不应,家童睡着了,不得其门而人,又回到长江边上,“倚杖听江声”。有《临江仙‘夜归临皋》记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巳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一首词传开后,又有消息说苏轼写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便将衣帽挂在江边一棵柳树枝头,驾小船而隐没于长江波涛,不知去向。黄州太守徐君猷不仅负有看管苏轼之责,且与苏轼交好,急急赶往苏轼住处追寻,但听鼾声如雷,大喜,知道苏轼还在。黄州赤壁临江,泛舟夜饮,当是乐事,但经济窘迫也让苏轼发愁,他在《给秦太虚书》中说,月初收薪俸4500钱,分30串挂于梁上,每天挑下一串作柴米之用,节余的装入一竹筒,用以沽酒待客。天天饮酒自然不可能,但大江南北到访的朋友那么多,而无酒待客于苏轼简直不可想像,所以也颇费酒钱。每每依依挥手好友登船而去,回到住处便是四壁徒然穷愁潦倒。在《寒食雨二首》里,他写道:“小屋如渔舟,濛懞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从诗里看,苏轼的住房还是漏雨的,否则柴苇何以湿?

后来为贴补家用维持生计便垦出几亩荒地,苏轼率童仆耕作其上。总是读书做官,时年45岁了,苏轼深感“垦辟之劳”,当地农民却教他耕种,苏轼甚感激之,曰“农夫人不乐,我独与之游”,并宣称“我是识字耕田人”(《赠王庆源诗》1082年农历七月十六日夜,苏轼与友人夜游赤壁,写《赤壁赋》,描述赤壁之夜,浩叹造物无穷,议论明月,言说江水,奇文美文实在不可多得,长江之可以骄傲者也!录于后: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三个月后,苏轼再游赤壁,万木飘零,江寒水瘦,月影清冷,又写《后赤壁赋》,一样才情,两种景致,其“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句,幽深萧瑟,仙风道骨,绝唱也。

《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前后《赤壁赋》同一年所写。黄州谪居,安知非福,苏轼在这四年零两个月的时间中,写诗214首’填词37首’文赋小品370篇,书法、绘画若干。其画多为枯石竹木,枝干盘跟虬曲。在黄州尤喜画墨竹,并有心得,谓“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云云,“成竹在胸”后来成为成语,创语者苏东坡,创语地黄州也。

1084年春,苏轼离开黄州,有诗词道别。《满庭芳》词中称:“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哦。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传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翦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苏轼奉调离黄州而去汝州(今河南临汝遂有吾归何处,家在岷峨之慨。岷峨,长江之上游,岷山雪,哦眉月,大江东去赋赤壁,已经是长江中游了。

因为颠沛流离,因为有家难归,因为悲凉孤寂,苏轼才能大写长江,成为一代文豪。而于江涛月色间体会诗人的岷蛾情愫,其危乎高哉,其大气磅礴,其忧郁苍凉,便有源可寻了。

能不能这样说呢?因为长江,因为故乡的流出和寄托,使苏东坡的人生如梦把酒酹江,融汇于涛声、不朽于清风明月之间了。

《满庭芳》词中“坐见黄州再闰”,是指苏轼贬谪期间元丰三年“080年)闰九月,元丰六年闰六月,再闰所指即此,也算一奇。

江水又东……

长江与汉水的交汇处,是武汉。江河相交相汇必有神奇出,武汉只是更独特,它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地处中国中腹,华中最大都市。

长江奔腾而至,从武汉斜穿而过,发源于陕西汉中的汉水,历尽曲折之旅,也在武汉终于有所归而注人长江。东岸为武昌,西岸的汉口、汉阳又被汉水从中分隔,是有二水分三镇的少见格局。依长江、临汉水,武汉又有“江城”之称,名副其实。历史上,它以战略要地著称,是长江中游的咽喉之地,西可经三峡临巴蜀,东能下皖赣接吴越,北连豫鲁而达燕晋,南越洞庭而至两广,水陆枢纽,九省通衢。

说武汉为二水分三镇,是现代的通常提法。如更求确切,应是三镇依二水。二水交汇之后才有洲渚河滩,芦苇丛生,才有人迹脚印,渔港渡口。农人和渔民的居所,是武汉三镇最初的奠基,然后是商埠,贩夫走卒,商贾云集。再后来就是你争我夺你死我活的战争了。长江、汉水既是天然防线,有防则有攻,有了中国战争史上规模可观的最初的水战一一赤壁之战。

三镇依二水之外,武汉的发展还有赖于商机与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