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卿惑无疆
545000000081

第81章

七月,骄阳流火,炙烤大地。近两个月来,南国西南方大部分郡县均是滴雨未下,土地龟裂,庄稼无收,民怨载道,旱情严重。皇帝急拨烨都一批官员前去辅助治理,居端作为令尹与戴侍郎以及庞御史一同前往。

七月底,北国向南国宣战,攻打两国交界的阳城。阳城四面环山,林深叶密,荒草丛生,向来是少有人认真治理的“荒芜区”,北国正是摸清这一点,从南国边疆的薄弱环节下手,企图一击即断,再肆全面扩张。

南有旱灾,北有战乱,南国一时两顾不暇。皇帝派步秦、燕青,孙彪奔赴边疆抗敌,而居延、步扬信留守烨都。

阳城盗贼猖獗,占山为王,各守一方。北军抢先攻下各大山寨,灭了数以千计的山贼强盗,盘踞山头,夺得有利地势。待得步秦领军赶到,已是失了先机。两军对垒,北国四大将军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有两位将军打头阵,可见北国新帝的野心与势在必得。

要守阳城,唯有攻山夺峰,否则退守,阳城必失无疑。然北军占据各大山头,呈俯瞰凌驾之势,这一仗,还没有打,南军便输了一半。更糟者,南国西南旱灾,粮草输运接济难民,本就供不应求,此时军用粮草也是极为紧张。除此之外,南部流民向北逃生,有些逃得早的,已经接近边境各大小村庄,人员混杂,局面混乱,若有奸细混入,也是防不胜防。

这是一场硬仗,没有退路。步秦下令,凡逃兵者,杀无赦!然而局面显然是对南国大大的不利,一个月下来,南军已经死伤三分之一以上,且粮食供应不足,士气低落。

这一日夕阳刚落,阳城上空铅云密布,压城欲催,刺眼的闪电若长长的银龙划破天际,一下霹焦了最高山头的那颗雪松。干旱至今,滴雨未下,草木干燥,一下子便燃了起来。风重云浓,炽焰燎原,不一会儿,整个山头便成了一片火海。

北军慌忙撤山,躲避火势。步秦看准时机,旌旗扬起,率军攻山。

整个山头都在燃烧,冲天的火光映红了傍晚的西天,明亮得如同白昼。在燃烧的山头之间,因为马匹入山不便,两军几乎就是激烈的肉搏厮杀。

映着火光,密密麻麻的树起的无数锋利的银刀长枪和盾牌,闪着冷兵器独有的冷光,在昏暗与烈焰的交融边缘,幽冥残酷地让人毛骨悚然。

铅云更低,几乎就要压到山顶。又一道银龙般的闪电当空划破,刹那银光四射,刺目一片。接着,豆大的雨点如石砾掉落,在尘土扬起的山间砸开粒粒泥坑。只是片刻,雨帘携着狂风倾盆而下,山头的火已被浇灭,散发出烧焦了的草木与尸体的恶臭。山间的泥土浑水而下,泥泞不堪。两军就在这恶臭泥浆中厮杀。

一片混乱,震耳欲聋的喊叫拼杀声、惨叫声,攻山掉落的士兵活活摔死,受伤的士兵倒在地上被凌乱践踏而死,血液混着泥浆,暗黑污秽,让所有的士兵都杀红了眼。地面满是尸骸,如同活生生的地狱修罗场。

杀戮仍在继续,天空乌云已经散去,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一丝曙光,曙光渐渐扩散,东方亮了起来,步秦看清了全军的情势。一望无垠的山头,遍地残肢断臂,混着泥浆焦草,已经分不清是敌兵我兵。燕青攻打的北部山头,因为最高最陡,南军已经死伤过半,而燕青也不慎受伤,从肩头到腰际,可怖的长伤口混着泥浆,泛着暗黑的青灰惨白。孙彪那部,更是惨败,几乎看不到一个完人。

大势已去,步秦不得不承认,阳城是守不住了。哀吼一声,下令撤军。

消息传到烨都皇帝耳中,龙颜大怒。而更怒者,是北国少年皇帝的挑衅书。萧烬澜扬言,要在这年年底攻下南国边境四城——阳城,晋城,磴城和交城。若不攻下,誓不退兵。

北方战乱,南方旱灾。

居端一行人前去西南各郡协助治理灾情。一路流民不断,饿殍四野,随处可见。到达旱情最严重的鄂郡,广袤的田野荒芜干裂,颗粒无收。因为当地官员贪污赈灾饷银,灾民无法得到安置,甚至发生吃人事件。

天气炎热,死尸遍地,很快,大规模的瘟疫爆发。由于人员流动没有得到及时控制,灾民暴动,瘟疫扩散,人心惶惶,谣言四起。这样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让烨都前去的官员简直瞠目结舌。

居端果断决定,治理灾情,首要要安定民心。将那几个当地贪污赈灾饷银的官员处以重邢,然后开始着手一系列流民安置举措。组织当地所有大夫,将患瘟疫的病人隔离,分类进行治理。然而这每一项举措,都要国库拨款。

南北皆乱,让南国皇帝相顾无暇。南方的灾情流民要治理,否则国内的恶劣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定然会爆发内乱。北方的战争,北军一路势如破竹,到了八月初,已经攻下了阳城,晋城。而南军士气疲软,且粮草得不到充足供给,已是身心俱疲。

晃眼已是八月底,南军大败,伤亡惨重。皇帝不得不重新考虑对北国的政策,现今局势,趋利避害的最好选择,唯有一条,那就是谈判求和。

通报传至北国,萧烬澜握着南国飞来的求和信,嘴角勾起深深的弧度。握着信的手一用力,那纸片就如纷飞的白蝶,惨淡落地。

南国皇室,最耀眼的两位皇子——三皇子与七皇子,无疑是前去谈判的最好人选。然在八月下旬,七皇子洛玄翼骑马不慎落地,左腿摔伤,至月底仍未痊愈。皇帝考虑再三,任命三皇子洛靖晚为谈判使臣,十驸马林居朗为谈判副使,一同前往。

九月初,南国的谈判队伍从烨都出发,除了随行的几个文臣,其余数十皆是保卫的侍卫。九月十一,求和谈判的使臣队伍到达北国桓城,北国驻南国边境军队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