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纵横兰州
5451000000014

第14章 兰州的鼓

鼓在古代!不仅是种打击乐器,还是都城报告时辰的器具“鼓楼和钟楼!一般是东西安置!钟楼在东!

鼓楼在西!现在有些城市依然完好保留!比如西安、南京、酒泉、银川等地的钟鼓楼!都位居于繁华的市区“鼓的历史很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最初的鼓!边框是陶土!由于陶框易碎!后来改为木框!鼓面是兽皮或蟒皮“单面蒙皮的叫单面鼓!如板鼓、八角鼓、定音鼓。双面蒙皮的叫双面鼓!比如县府衙门的堂鼓!

说书唱戏的书鼓!跳舞用的长鼓。兰州的太平鼓、陕北安塞的腰鼓!都是两面鼓。

古代的鼓!作用很多。它既是帝王出行的重要仪仗之一!又是古代军队的军械和器具!报时发令!击鼓为号!进攻防守!鼓舞士气!庆祝胜利!都离不开鼓。正所谓“鼓之于雷霆!润之于风雨”,少不了“鼓钟钦钦”。历史上着名的“曹刿论战”,就是以鼓为号来指挥作战!取得胜利的“在鼓的运用中!夜间击鼓报更!更次各不相同!如三更鼓、五更鼓什么的。至于军队的一通鼓、二通鼓!就更讲究更复杂了!不但鼓槌的次数不同!擂鼓的时间也有区别。

此外,在云贵川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鼓还是部族群落的标志和图腾,比如苗族、侗族的铜鼓。汉族地区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和寺院也有钟鼓楼,比如兰州的白云观,依旧东钟西鼓分立观内。

鼓在民间百姓的娱乐生活中占有较大成分,说书唱戏跳舞社火都不能没有鼓。俗话说“没有锣鼓不成戏”,敲起锣,打起鼓,气氛才热烈,好戏方开场。戏班子里的鼓师、琴师都是演员们敬重的乐师,他们是乐池里的“大拿”。

古话说“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语”。甘肃自然地理形貌差异很大,各个地方的民风民俗也是形式多样,各不相同,戏曲舞蹈中的鼓也很有些差别。比如,武威地区的“攻鼓子”,是古代军旅出征的鼓角和乐舞的遗存。陇南一带的“锣鼓草”是一种民间歌谣乐器,每年锄草时节,“歌郎”在田头地边敲锣打鼓,边说边唱,用以鼓舞人心,激发干劲。天水地区的旋鼓,则是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群鼓舞,少则几十人,多则千百人,类似兰州的太平鼓,阵容庞大,粗矿奔放,具有鲜明的西部特色。

兰州的鼓是太平鼓。太平鼓不同于“兰州鼓子”。“兰州鼓子”简称“鼓子”,或“鼓子词”,是种民间说唱曲艺。这种曲艺,其实是三弦、小乐鼓和说唱的联袂。史载,“鼓子”是由宋词元曲演变而来的,它与经文、变文也有些粘连和渊源。传统的兰州鼓子曲牌多达百种,演唱的段子也逾上千。鼓子词取材广泛,内容贴近百姓生活,演唱时小乐鼓领头,三弦为主,扬琴、月琴、二胡、萧、笛等事伴奏。这种以清唱为主的民间曲艺,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和改进,逐步成为内容新颖,可登大雅之堂的一种新的艺术表演形式,正在不断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其中的小乐鼓与太平鼓万万不能混为一谈。

兰州太平鼓,源于社火中的一种群鼓表演。社火也叫闹春,是民间自发的一种古老的文体娱乐活动,一切群策群力,自筹自办,从腊月到正月都是社火表演的好日子。村民们粉墨登场,锣鼓开道,跑旱船,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扭秧歌,各显其能,热闹非凡。兰州的社火,最耍人逗人的是“疯婆子”。他男扮女装,涂脂抹粉,扮相丑陋,白脸、大嘴、红脸蛋,头挽长赞,耳挂红辣椒,手舞长烟袋,有的腰里还别着一把大蒲扇,或者小笤帚,竭尽夸张地与相邻一旁的雨师或观众眉来眼去,说笑逗乐,扭扭搭搭,放任张扬。他们出言诙谐,哗众取宠,无所忌讳,越是夸张,越是受人欢迎。

兰州的太平鼓是双面鼓,鼓身长约七八十厘米,直径约四五十厘米,鼓身一色大红,上面是龙狮彩绘,羊皮鼓面也绘有太极八卦图,鼓槌是牛筋麻绳拧成,上裹五色彩绸穗缨。鼓手头戴武松帽,身着对襟白褂,黑灯笼裤,脚蹬双梁青布鞋,扎裹腿,英气勃勃,威风凛凛。队长手持卷旗领头指挥,鼓手以队长节奏起舞打鼓,动作开阔,气势雄伟。

老人们说,咱这兰州太平鼓年程久远,元朝以前是乡村普通的社火鼓队,元朝以后才叫了太平鼓。老人们说,元末,兰州的守城将军是扩廓帖木耳,他的乳名叫王保保。王保保是位忠心元朝帝国的猛将,他固守兰州,舍死与夺取兰州城的明朝大军抗争,致使兵强马壮的明军久攻不下,徐达十分烦恼。情急之中,忽然心生一计,时逢闹春时节,偶见村社锣鼓,徐达便挑选了一些机灵的军卒,装扮成鼓手,鼓内暗藏兵器,混人社火队中,潜人城内,然后以鼓点为号,里应外合,一举拿下了兰州城。伴随元末兰州最后一位将军的彻底失败,赢来了大明王朝的太平,徐达十分高兴!从此就将兰州社火大鼓命名为“兰州太平鼓”。

改革开放,带来了兰州太平鼓的春天,活跃在兰州的群众艺术工作者,主动深人基层下农村,积极抢救和改编这门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

1991年,为了迎接中国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的演出,兰州以杨玉兰%许齐为代表的群艺工作者,在省市区各级组织的领导下,以皋兰县西岔乡铧子村为基地,选取了八十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组成太平鼓队,其中年龄最大的66岁,最小的17岁。他们针对以往太平鼓动作幅度小,舞蹈语言变化少的不足,摈弃了一些单调重复的小动作,大刀阔斧地引进秦腔中的“杆花子”“打旋子”,同时揉进印度舞中的大甩大跳,现代舞中的腾挪滑跳,充分的扬长避短,大胆地将旧式的慢敲慢打,改编成24节奏明快的大甩大打,让太平鼓高打低擂,千变万化,充分展现兰州太平鼓的大气磅礴,雄壮豪迈,在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从此,兰州农民太平鼓名扬天下,步人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