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天地间,有河就有桥“桥是架在河水上空的建筑物,是方便人畜车马通行的道路和途径“桥的历史悠久,因为人要过河就需要桥“大河需要大桥,小河小溪需要小桥,小溪小沟可以大步跨越,所谓横流飞渡的事,也需要依赖桥台铁索缆绳才能完成“元朝马致远《天净沙》里描绘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荒凉孤寂,辽远朴素而优雅,那桥靠近人家,水细河窄流水潺潺,每个人脑海里都会有一幅不同的景象或图画(诗经》里的柏舟顺水而流,飘飘荡荡随波逐流,那水面似乎没有架设什么桥梁,汪汪的河水乘一叶扁舟,就是通往彼岸的脚力,既是现实又是诗意。
最初的桥梁非常简单,一二原木横担两岸,人能安全过河就大功告成,完全讲究实用’关于审美技术什么的,是人逐渐“能起来”“富起来”才越来越“拽起来”和“豪华起来”的。
兰州,黄河分隔南北,河水自西向东汹涌流去“远古的黄河,巨龙一般的黄河,性情腾跃狂暴,桀骜不驯,迸发着原始的冲动和野性,要想在它的身上凌空造桥谈何容易!有道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历代英雄哪能克制造桥过河的强烈欲望。于是浩荡的黄河大小支流就有了许多的桥。木桥’石桥’板桥’土桥’旱桥’栏桥’吊桥’浮桥’卧桥铁桥’飞桥,等等,等等,可谓创意新颖,品种多多,犹如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各自尽职尽责地发挥自己的桥梁作用“自然,有关桥的样子也就千姿百态,层出不穷“兰州的桥,最具历史意义和地方人文色彩的有两座,一座是西津卧桥,一座是金城关浮桥“卧桥,也叫握桥,学名是伸臂木梁桥。它的特点是桥下无柱,木拱如虹,桥体阔大,结实耐用。浮桥,是在河岸两边码头,选用铁索和粗壮麻绳连贯着大量船只,下垂相当于铁锚的石鳌,用以固定船只,形成浮支于黄河水面的桥体,供往来于黄河南北的人畜车马通行。甘肃境内的浮桥大多是以船只相连接,浮于大河水面,有的浮桥船只可达几十只,有的浮桥不过几只或十几只,浮桥的规模多由河水的深浅宽窄和当地的条件来决定。甘肃黄河流经的一些地方,有的浮桥不用船只,而是将牛羊皮筏子和木船连接在一起,构成浮桥,如临夏和刘家峡的一些码头,就是使用这样的浮桥。
西津卧桥,位于阿干河上,据说始建于唐朝,志书上说“西津桥有三,一在西园西南,俗称上桥,一在西园西北,俗称下桥,一在西园以东,即卧桥。”当时是否阿干河水滚滚流淌,小桥人家,鸡鸭牛羊,河流经处,五谷丰登,油菜花香,坎烟袅袅,一派田园风光(其实,史料中记载的西津卧桥,建于明朝。清朝曾经几次维修扩建,最后的桥梁长达27米,宽4.6米。桥上有桥屋,有支柱,可为行人遮风避雨,歇脚休息“整座大桥,造型美观大方,美感强烈,画栋雕梁格外华丽,深得兰州人的喜爱和自豪。可惜,此桥在1952年的城建中被拆除毁去。建设,首先是破坏。先是破坏大自然的原生态,再是破坏初创初建的物质文化载体。有时候,一动不如一静,一味跟风也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每项建设应该慎思追远,富于远见卓识。
金城关浮桥,也叫镇远桥,即今兰州黄河铁桥的前身。有资料说,甘肃浮桥始建于宋朝,传承于明清和民国。宋朝,注重边关武备,曾两次重修金城关,依托黄河天险在关隘安置浮桥,御敌护国。明太祖洪武年间,大将军冯胜驻防兰州,先后两次在城西建造浮桥,桥名叫“镇远桥”。由于初建镇远桥过于匆忙,桥址所在的水流迅猛湍急,浮桥颠簸不稳,后移址在今黄河铁桥所在地。清末,世界风起云涌,各国都在谋求发展,进行科学技术革命,近代中国也沸沸扬扬地兴起了洋务运动,甘肃也深受影响,决定废除浮桥,并引进和应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浮桥的原址处起造了一座经久耐用的铁桥,这就是黄河铁桥,也叫中山桥。
中山桥是国民政府于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的,与之相适应的还有中山路。中山路北起中山桥南端,蜿蜒伸向南关、西关,是一条街市主干的分支,现在的中山林仍然保持了这一历史称谓。因为城在河谷山地,与黄河紧密相连,市区和市区所辖的县区大桥小桥自然不少。
如市区的闵家桥、月牙桥、七里河的黄河大桥、西固区的西河大桥、柴家台的吊桥、河口的庄浪河桥,榆中的金崖大桥、永登的武胜驿大桥、皋兰什川的黄河吊桥,等等。这些桥的桥名大多名副其实,惟独位居中央广场的月牙桥,因为旧社会桥旁边有乞丐寄身的两孔窑洞,在兰州流传着贬词“月牙桥下的讨吃,没出息”,故而不能“美其名曰”。
兰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兰州的现代化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现代化的桥梁也越来越多!既美观实用!又简洁大方“东西黄河新桥、旧桥、银滩、雁滩大桥!桥桥飞架南北!市内疏导交通的立交桥!地下的过街桥!处处通畅“兰州的脚步走在桥上!留在桥上!飞跃在桥上!桥上那灯火!那诗意!也韵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