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纵横兰州
5451000000049

第49章 兰州的窑

窑是烧制陶瓦和瓷器的灶。泥捏的物件放置在窑中,通过火的洗礼和锻造,促使“窑变”。待到出炉,泥捏的物件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是软嗒嗒的泥,而是有形有体有模有样有用的物,并为人们所喜欢的器皿了。

烧制陶瓦或瓷器,需要适合于制作陶瓦或瓷器的材料。世间到处是泥土,但不是所有的泥土都是能烧制陶器的好材料,世间多的是山岭,但不是所有的山岭都有可以烧制亮丽瓷器的高岭土。泥土、瓷土自身的本质和内涵,决定着其未来的发展和趋向,无论是玉碎还是瓦全,首先得看它是不是已经成了玉,或者成了瓦,否则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兰州的窑,烧过陶瓦,也烧过瓷器。不过那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烧陶瓦的兰州人,从钻木取火进化到用火烧制陶盆陶罐乃至所有日用器皿,其间经历过怎样的漫长过程实在无须考证!去博物馆看看那些绘制着波浪鱼纹的陶罐古董就会略知一二“兰州烧制瓷器的窑在窑街,窑街是永登县的一个古镇“古镇依山傍水,位于大通河下游,八堡川的南端,着名的享堂峡就在其间“古镇东南有座炭山岭,炭山岭出碳,也出陶土和瓷土。煤炭可以开采,瓷土可以烧瓷,聪明的乡民开始了新的营生。不久,山下出现了一些小煤窑。

元明时期的这些小煤窑,后来发展成为现在的红古区煤矿,煤矿直到今天还在不断出煤,只是煤炭已经没有那么光鲜明亮,小块多于大块,碎末又多于小块了。老板说:“碎就碎,没关系,反正是用来烧锅炉,老百姓取暧有暧气,做饭用煤气,早就不生火烧煤架炉子了。”

由此看来,先前的窑街,煤窑占据了大部分。一打听,果然如此。

说起窑街的来历,一些老人们滔滔不绝。有的说,早在明朝洪武年间煤窑就有了;有的说,过去哪里有什么街!那街原是煤矿民工上井下井往来背煤的通道,后来各种摊贩看煤矿有需要,就纷纷前来路上摆摊设铺,很快就成了一条街--窑街。

煤炭是地下森林的化身,沧桑巨变使它们由树木变成了深藏地下的乌黑煤炭。《山海经》上说,“孟门之山、宝闻之山多涅石”。古人把煤炭称为“涅石”,知道什么样的山蕴藏着煤炭,可见挖窑下井开掘取炭的历史久远。有了煤炭,人们用它炼铜、炼铁、烧制砖瓦、取暧、做饭,疗伤治病,成了人们重要的商品和生产生活的资源。各地也逐渐有了自己的煤业,于是出现了煤炭的官管、官卖和课税制度。采煤业也有了越发精细的分工,有专事挖煤的人,销煤的人,运煤的人,烧煤的人,储煤的人,以及用煤的大小户主。

由于民间小煤窑的开凿自古就有,长期以来就形成了一些规矩。比如’开凿要经过看窑、破土、凿井三个步骤’采煤须分砍手(采煤工)、背手(运煤工)、绞手(提升工),各业行手自有专职专责。煤窑工人尊太上老君为窑神,每年腊月十八,要杀猪宰羊敲锣打鼓放鞭炮,大祭太上老君,祈求平安吉祥。窑工们将老鼠视作窑中的神物,禁止打杀。因为老鼠反应敏捷,若遇危险,就会立即钻洞藏身,若在窑里欢快地跑窜,就是安全信号。

兰州窑街的煤窑规模不大,但这些规矩也是必须遵循的。

清代后期,窑街伴随着煤窑曾陆续出现金铜铁厂、火柴厂、水泥厂,卷烟厂等一些官民皆有的企业,也出现了两三个略有规模的商号,但主要的是日常杂货商铺。由于这里种植罂粟,自然也有一些不正当的行业掺杂其中。窑街集市上挑担推车骑马坐轿的客商来来往往熙熙攘攘,想来也曾经十分热闹。

窑街有煤,炭山岭有陶土和瓷土,烧制生产陶瓷就有了极大便利。

粗瓷用粗料,细瓷用细料,原材料至关重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料。一般说来,好材料生产好产品,孬材料虽然有时也会因为有能人调制,偶尔也会造出好产品,但毕竟不能与优良材质相提并论。

兰州由于先天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所限,炭山岭的陶土和瓷土算不上优良,生产的平瓦、青瓦,或者琉璃瓦,用来盖房是不错的,生产的粗瓷大缸和较为细致的坛坛罐罐,也能满足兰州及其周边一些客户的需要。但却没有烧制陶瓷精品的记载,更没有生产过像河南汝窑、浙江龙泉青瓷,那样名冠天下的精美瓷器。汝窑的瓷器,官窑的是香灰色,釉色卵青,民窑的是葱绿,它们的胎质非常细腻,产品种类繁多。浙江龙泉的青瓷薄胎厚釉!晶莹剔透!宁静柔和!颜色青翠!其产品无论品相和种类均为上乘“无论汝窑!还是青瓷!早已跨越了日常杂用!而成为高档的艺术品!这期间曾聚合了多少人的智慧与血汗!它本身又经受了多少火的锻造与历练!惟其如此!它们才能在烈火中获得永生!才会有陶瓷的高贵和亮丽“本质和基础永远是重要的,但是经不起考验和历练,也很难成气候。

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失败的因素却大部分取决于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