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说路是走出来的,世间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有了路“路是人走出来的,人人都得走路“人只要活着,一生都在走路,走自己的路,走别人的路,走前人走过的路,走自己熟悉与陌生的路“然而,人生的路并不都是走出来的,而是被逼出来和闯出来的。人生天地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路,人世间的道路万千条,都是人开出来,造出来,修出来的。无论古今中外,修路架桥都是积德行善造福一方的善举。因为大自然千姿百态,山重水复,层恋叠嶂,充满艰险,人们谁都不希望行路难。
可是,人世间行路难,多歧路,是客观存在。唐玄奘西天取经,漫漫长途,历经千难万险,一路单打独斗,降妖伏魔,实在是顶天立地的千古一僧。他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自长安出发,经陇西、河西、穿越沙漠戈壁火焰山,途经西域各地,前往印度研修佛教,历时17年,带回佛经627部,译作74部。他以自己崇高的佛教精神理念,为后人开辟了一条国际文化交流之路“传说,兰州崎岖古老的山路上曾经留下玄奘的足迹“据有关史料记载,年轻的玄奘自长安出发以后,半路上遇见秦州(今天水)的一个和尚,二人便结伴而行。秦州分手之后,恰巧又碰到一个去兰州的人,两人又结伴同行,抵达兰州“玄奘在兰州住了一夜,得知有一队西去凉州运送官马的人,就跟随他们到达凉州“凉州是前秦高僧鸠摩罗什的所在地,玄奘在此讲经月余,引起极大轰动,以至于声名远播西域“传说总是富于幻想和理想的,但不是史实“事实是玄奘从没来过兰州,也没路过兰州“古代兰州的路是驿路,驿路是关隘的路,也是官路,相当于现在的“国道”。当时的西部地广人稀,惟有丝绸之路纵横中西,驰名中外,沿途设在丝绸之路上的驿站也是星罗棋布。史载“出西京(今西安)安远门,西至凉州(今武威),至西域诸属国,凡一万二千里,沿途设驿,供行人酒肉。”那时的“行人”多是公务、军务在身,远行西域边塞过往的人,绝非休闲消遣的寻常百姓,所以“行人”抵达驿站才有酒肉食物供应。
驿路的状况怎样?请看唐朝诗人岑参的描绘,“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沙尘扑汗马,雾露凝貂裘。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土路山路石路沙路,就是当时兰州的路况,甘肃的路况。
元朝,疆域扩大,交通有所畅达,“薄海内外,人迹所及。”兰州主要的官道驿路大规模的有两条,即长安至兰州南道和长安至兰州北道。
明清官道驿站增加,制度严明,管理有序。至晚清,内忧外患,社会衰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加剧了封建经济的衰亡,也使得西部道路交通的状况越发脆弱恶化。
辛亥革命的胜利,带来了新的活力,激发了人们奋发强国的决心。
政府计划在西北以兰州为中心,修筑重点经纬交通要道九条,分设国道、省道和县道,全面推动这一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同时,还对部分传统的驿路、驼道、大车道进行了一定的维修。但是,一贯经济欠发达的甘肃,道路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也没有公路。没有公路的甘肃,自然行路难,陆路运输货物靠的是“脚户客”“骆驼客”,或是木轮大车,毛驴马牛车辘轳。他们酷暑严寒风餐露宿,行走在漫漫长途,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1921年,意大利西皮奥尔·博尔盖塞亲王一行3人,驾驶一辆小型汽车,由北京前往新疆,途经陕西,路过甘肃,行走在这片没有公路的地方。所到之处,甘肃百姓无不震惊。因为这是他们从古到今亲眼看到的第一辆汽车,一辆由金发碧眼高鼻的洋人开路前往的汽车。他们远远望着这个“屁股冒烟”的家伙横冲直撞一路西行,过后才知道这玩意叫“汽车”,功能本事跟马车一样。
于是有人便新奇地打听:“这玩意儿,一天得吃多少草料,喝多少水才能养活?”
看样子也想来他一辆,开开洋荤哩。
1927年,民国甘肃省政府成立,省会依旧设在兰州。出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需要,政府采取“以工代赈”的形式,在大车道的基础上整修了兰州至平凉、兰州至酒泉、兰州至西宁的汽车路8条。1934年,西北成立了公路机构,开始按公路标准修筑西安--兰州的首条标准长途公路。由是,先后又开筑了兰州至新疆、至西宁、至四川、至银川等省内外公路干线六条,初步形成了以兰州为中心的公路辐射网络。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30年来的中国改革开放!为兰州的路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要致富!先修路”的思想观念日益深人人心。现在已经形成以国道312、109、212%213、211、310等干线!以陇东、陇中、陇南、甘南、河西为地区性公路的交通网络!兰州通往东南西北的道路可说是四通八达。
至于省城都市兰州的路,大街小巷已经没有了“死胡同”、“泥水路”,现在是路路通,柏油路,水泥路。兰州的大小道路纵横交错,确实便捷了许多。如今“修路致富”,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城乡到处可见修路起楼的建筑工地,道路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自不待言。
往事越千年,弹指一挥间。但愿兰州的路越来越好,但愿每个人的人生之路也越来越顺畅,越来越合心,越来越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