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千走万“最想吃的还是家乡那碗牛肉面”,这是兰州人的心里话,也是西北那些走出家门人的心里话。兰州人爱吃面,甘肃人爱吃面,陕西人也爱吃面,西北大多数产麦区的人都爱吃面。但是,只有兰州牛肉面才是兰州人的面。八十年代,我初到兰州,朋友请我吃的就是兰州牛肉面。两毛八一个牛大碗,汤清面白,挺多的牛肉碎丁,还有嫩绿的香菜蒜苗,鲜红的油泼辣椒,看上去鲜亮诱人,吃起来味道鲜美,既实惠又便捷。从此,我也和许多兰州人一样爱上了牛肉面,成了喜欢吃牛肉面的兰州人。
之后,去外地出差,吃来吃去总觉着外地的大众小吃比不上兰州的牛肉面。那年在北京,就想方设法地寻找牛肉面。可巧,还真被我找着了,而且是“正宗兰州牛肉面”。满怀欢喜地买了一碗,怎么吃也不是兰州那个味儿。面是切面,作法很简单,将有牛肉的汤浇到里面,就成了“正宗兰州牛肉面”。同事幽默地说!“我的个天,我宁愿在兰州吃不正宗的杂牌牛肉面,也不跟你跑断腿了。”在上海,我也去吃牛肉面,那是家回族师傅开的牛肉面馆,吃起来味道似乎也不那么地道。看那作法倒是一丝不苟的,只好请教师傅。
师傅说!“一方水土一方味,水土不同,做出来的东西味道也不同。”去年,我在英国伦敦,无意中看见闹市区有家“中国兰州牛肉面”,忽然有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禁不住想走过去看一看,尝一尝。可是因为种种所限,终于没能进去吃上一碗。不知用异国他乡的牛和面,做出来的牛肉面究竟是伦敦味儿,还是兰州味儿,抑或别有风味(兰州牛肉面为什么这么吸引人,为什么叫人百吃不厌(关键是独到的工艺和配方。做牛肉面的关键在“做”,做的里面学问很大。首先是熬汤炖汤,汤料主要是带骨牛肉,也有为了提鲜再加鸡同炖的。牛也有讲究,最好是白牦牛,若非白牦牛,也必须是与白牦牛类同的优等肉牛。
它们的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味道纯美,牛好、肉好、骨头好,熬炖出来的牛肉汤才好。熬牛肉汤,不但需要功夫,火候,重要的是熬汤的配方,首先生姜、草果、山萘是少不了的,但是其他的各有各的高招,就不好细说了。
总之,那汤经过熬制,必然是油而不腻,清爽可口,这汤与那柔软强劲、抻得肥瘦长短各样的长面搭配在一起,就成了面中的佳侣绝配,人造的天作之合。
其次,是拉面,拉面是功夫,也是艺术。好的拉面师,抻面就像变戏法或艺术表演。他们将面团款款地拿在手里,轻巧地抻呀甩呀,不一会儿,整个的面团就会随心所欲地变成了缕缕长丝,或长或扁,如丝如线。行家根据面形的粗细宽扁的不同,分别称之为“毛细、头细、二细”,或者“大宽、二宽、韮叶”。煮面也有讲究,要不软不硬,还要有“嚼头”。这样的面盛在鲜汤荡漾的大海碗里,再加上油泼辣子、牛肉、香菜、蒜苗、萝卜丁,形成“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色、香、味俱全的一碗牛肉面,你说香不香热呼呼香喷喷的吃下去,确实美得很,美得很。
历史上不乏牛肉面,因为有牛肉就会有放了牛肉的面条。一些史料上牵连说唐朝的西北就已有这种面食,一些史料上说源于清朝。说唐朝的是因为大唐王朝繁荣开放,与西域互通有无,相互取长补短,比如“胡服骑射”,比如烤炙食品,比如加了牛肉的面条等等。还有的说清末陕甘总督左宗棠曾亲自光顾兰州第一家清汤牛肉面馆“月阳楼”,而这开“月阳楼”牛肉面馆的就是发明清汤牛肉面的马保子师傅。
不错,发明兰州清汤牛肉面的正是马保子师傅。马保子师傅是回族,据兰州地方志专家邓明先生说,马保子师傅是民国初年的人,也就是说兰州清汤牛肉面的起源应该是民国初,而非清朝末。马保子是厨师兼老板,既经营牛肉面,又研究牛肉面,怀着虔诚之心,将清汤牛肉面做出了滋味,做出了特色,打出了品牌。品牌是什么?品牌是具有特色的工艺配方,独特的技术制作,科学的操作标准。没有品牌意识,就不能完善生产工艺,达到科学技术含量。正是因为品牌,才使兰州牛肉面出神人化,名扬四海。兰州牛肉面的工序是环环紧扣,每一步都毫不含糊,比韩国的大长今还讲究“心意”。结果顾客盈门,拜师学艺的自然是你追我赶不落人后。兰州牛肉面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火了,可是马保子师傅老了。但追随他的牛肉面馆却越来越多了,并且不声不响地延续下来了,而且生意好、质量优、信誉高。历史长久的牛肉面馆,绝大多数都是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企业。
回族,历来以“善于经商”闻名于世,也以“善于经营,兼以贸易致富”的才能在商贸经济中发挥作用“回族不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土着民族,不是自境外集体迁移定居中国的某个部族“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国外分散进人的各国伊斯兰教徒在中国经商、传教、服役期间与当地居民联姻,还有当时侨居中国的一部分人,经过漫长的历史磨合,在伊斯兰教这一共同信仰的联结下,于元代在中国大地上成长壮大起来的一个新兴的少数民族共同体“这个民族共同体,以伊斯兰教信仰为核心,在自己的民族发展史上,用鲜血和汗水记录和发展着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从元朝帝国建立,元世祖忽必烈下令“探马赤军随地人社”之后,将大批屯守要塞的官军就地转业“这些自西方各国而来,跟随元军东征西战的将士,在中国没有土地,没有家园,注定不能像汉人将士一样转业归里,荷锄莳田“要么人社编民“屯聚牧养”,要么坐地西北,经商贸易,行走天下“他们顺应历史机缘,像一粒粒种籽,在东方的土壤中默默适应,“相时居货,媒取富贵”,以商贸谋生“有的赶脚驮运长途贩卖,有的出卖劳力当脚户佣工;有的自家出资,或与亲友合资做些小本生意,诸如开饭馆、做拉面、卖大饼,以及其他一些大众饮食“从这个历史渊源上看,兰州牛肉拉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史载,明初已有回族定居兰州“但,那时并没有诞生兰州牛肉面“因为任何品牌都需要一定的历史机遇和社会条件“为了长期营业,他们谨守伊斯兰教训导,做“凭自己的财产和生命而奋斗的人”,靠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发家致富,同时信守契约规则,坚持货真价实,公平交易,体现的是商业道德和原则,而不是“一锤子买卖”。惟其如此,兰州牛肉面才能昌盛不衰,让小吃食有了大世界,鲜香滋味飘扬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