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灾害中,灾害影响增长最快的是洪涝灾害。20世纪60年代,全球每年有520万人遭受洪水危害,到70年代,已跃增到1540万人。而1988年,仅东南亚国家就有4300万人饱受水患之苦,被迫离开家园。1998年,洪水肆虐全球,至少有20多个国家、3亿多人遭受洪水袭击,被迫离开家园,造成的经济损失达920亿美元,受灾人口创历史最高纪录。我国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出现的特大洪水,更是震惊全国,举世瞩目。
大气层是地球母亲的衣裳,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护,地球就会被流星撞得千疮百孔。人类很早就知道,在距地面20~25千米的高空,有一层臭氧层。臭氧是“生命的保护神”。它能吸收太阳辐射中99%的紫外线,从而使地球上的生灵万物免遭紫外线的杀伤。然而,谁又能想到,近年来大气臭氧层竟遭到了严重破坏。20世纪70年代,英国科学家发现南极上空周期性地出现臭氧空洞。1985年,美国“云雨7号”气象卫星探测到臭氧空洞的面积已相当于美国大陆的面积。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一则惊人消息:“自1969年以来,横跨西欧、东欧、俄罗斯、中国、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广阔地带上空的臭氧层已减少了3%。”由于臭氧层被破坏,“无形杀手”—紫外线便长驱直入,使皮肤癌、白内障和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增多,渔业资源遭到破坏,植物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现在,臭氧空洞仍在逐年增大。
当人们在尽情享受电冰箱藏物之便和空调消夏之乐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制冷剂正贪婪地吞噬着大气中的臭氧。经过科学家追踪、探索,现在已经查明破坏臭氧层的“元凶”正是人类自己。地球大气已经被人类严重地污染了,“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以及酸雨,已经成为深深触动人类社会的三大全球环境问题。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我们的地球母亲经受了多少磨难和痛苦啊!地球养育了人类,而人类给予地球的却是无穷无尽的烦恼。
说到底,对地球环境最大的威胁莫过于人口爆炸。1950年,全球人口不过25亿;到1987年,时隔仅37年,人口就翻了一番;现在,全球人口已超过60亿!源源不断出生的人口,使能源和粮食的消耗量急剧增长,而环境质量却日趋下降。地球上凡是能够供人类生存的空间,几乎都挤满了人。在人口快速膨胀的同时,地球上其他生物却在一天天减少,许多物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大气中的氧气是亿万年来绿色植物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远古时代,森林曾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2/3,达76亿公顷;到1862年已减少到55亿公顷;1978年时只剩下25亿公顷。目前,森林正以20公顷/分的速度消失。随着人口激增,森林面积锐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迅速增加,氧气含量相对减少。有朝一日,地球母亲一旦变得赤身裸体,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都将窒息而死。
那形形色色的自然灾害,不过是大自然一次次向人类亮出的“黄牌”。人类如果还要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就得停止对地球的蹂躏。令人欣慰的是,面对大自然的惩罚,人类已经开始反躬自问,并以冷静的眼光重新审视地球、审视自己。各国政治家也纷纷登上国际讲坛,用不同的语言,呼吁世界各国加强合作,为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而携手前进。
尽管人类面临着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但只要坚持控制人口增长,强化环境保护,发展清洁能源,逐步消除污染源,并把植树造林绿化大地作为全人类长期的战略任务,那么就一定能创造一个空气清新、水体纯净、树木苍翠、鲜花盛开、井然有序的文明世界。
为何说没有台风不行?
1970年11月12日,孟加拉国的吉大港遭受台风袭击,至少有30万人失去了生命。这是近代气象史上危害最大的一次台风灾害。台风过后,死伤者随处可见。平时热闹、忙碌、充满朝气的吉大港变成令人恐惧的死港。风暴中遇难者的尸体,有的漂浮在水中,有的被压在倒塌的建筑物下;空气中弥漫着腐败的臭味,地上到处淌着鲜红的血水;城市中几乎看不到一个衣冠整洁的人,听到的是幸存者的呻吟和呼救声;只有老鼠在废墟中跑来跑去。财产损失同样触目惊心:台风袭来时,参天大树被连根拔起,路边的水泥电杆和广告牌东倒西歪;由于台风中心气压极低,铁门紧闭的仓库因内外压力相差太大而发生爆炸;许多设施及建筑物在风暴冲击下顷刻之间被摧毁,整个城市几乎找不到一处完整无损的原物。美丽的吉大港变成了一片令人惨不忍睹的废墟。
盛夏季节,在热带海洋上常会出现一种中心附近风力在12级(风速>32.6米/秒)的强热带气旋。它是一团围绕着自己的中心做逆时针方向高速旋转、风力从外围向中心逐渐增大的空气团。这个大气涡旋与水中涡旋和地面上的旋风很相似,但在范围和强度上却要大得多。强大的热带气旋出现在西太平洋和南海上的,称为台风;出现在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称为飓风。范围较小的台风,直径在200~300千米;特别强大的,直径在1200~2000千米。
台风的源地靠近赤道,那里一年到头十分炎热,海水温度很高。夏秋季节,在阳光强烈照射下,湿热的空气膨胀变轻,急速上升;达到一定高度时,水汽遇冷凝结形成云,水汽在凝结时释放出大量潜热。台风从温暖的海洋中取得热能,又把它释放入大气之中,使空气团继续升温并上升得更快,这样就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四周较冷的空气迅速流向这个低气压中心填补。在地球由西向东自转的作用下,很容易形成强烈的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空气涡旋。这时,如果遇到两股强大的气流相互撞击:一股是来自北半球赤道以北的东北信风;另一股是自南半球越过赤道而来的西南信风,这个涡旋在这两股气流的强烈冲击下转速会加快,中心气压越来越低,结果就形成了台风。一个直径为800千米的台风,可以在几个小时内把25亿吨水携来携去!它在一天里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50万颗原子弹的能量,若将这些能量转化为电能,可以给美国连续供电3年。不过,台风一旦登陆,能量来源就会逐渐减少,台风也将逐渐减弱而变成气旋。
关岛、菲律宾以东洋面和南海是影响我国台风的主要发生地。从辽东半岛至北部湾的广大沿海地区及岛屿,夏秋季节经常遭受台风袭击。据统计,平均每年有10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侵袭我国沿海地区的台风,以7~9月最多。
台风与一般气旋相比,最大区别是台风中心有一个“眼区”。这个“眼区”直径在5~30千米。台风从形成到成熟,它的眼区逐渐增大。由于台风有一个眼区,它的天气分布也和气旋不同。当台风眼区移来时,狂风暴雨骤然停止,风停云散,气温骤然升高,显现出蔚蓝色的晴空。它四周被强烈的上升气流造成的“云墙”所包围,厚度达8~9千米。台风眼区过后,“云墙”又移动过来,狂风暴雨再次降临。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把台风看做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不过,没有台风也不行。没有台风,全球各地冷热差异会更大。赤道地区气候炎热,没有台风驱散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会更热,寒带会变得更冷,温带地区会从地球上消失。每次台风来临时,雨水能把空气中和地面上的污物冲刷得一干二净,使酷热的天气顿时变得凉爽宜人。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始终都有台风伴随。1万年前,地球结束了第四纪冰川时期,进入较为温暖的气候期。在此前后,地球上开始出现早期的人类文化,如我国汉族文化、印度文化和墨西哥文化。科学家发现,这三个主要文化发祥地附近海面上出现的台风,占全球台风总数的73%,这绝不是一种巧合。事实上,正是台风给这些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才使这些地区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草丰盛,为物种和人类的进化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万物生长靠太阳。其实,太阳的能量只有极小一部分被陆地吸收,大部分被占地球表面70%的海洋所吸收和贮藏。海洋成为全球大气运动的热量和水汽的主要来源地。每年从地球大洋表面蒸发的水汽有455万亿吨,其中90%的水汽又以雨水的形式直接返回海洋中,只有10%的水汽随气流进入大陆。所形成的降水,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台风则年复一年地把几十亿吨的淡水送到大陆上。每逢旱季来临时,许多干旱地区总是祈盼台风带来大雨。正是台风携来的暴雨,使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恒河平原、尼罗河平原等地区成为“地球的粮仓”。
台风给日本、印度、东南亚、美国东南部带来的降水,占这些地区年降水总量的25%以上,对这些地区水稻生长、水利灌溉和水力发电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台风,许多江河、湖泊、水库都会干涸,那里将成为干旱地区,全世界的水荒也会变得更加严重。
天空中的奇特现象是鬼神在作怪吗?
天空是一个无比巨大的万花筒:日月星辰交相呼应,风云雷电变幻无穷。我们在观察天空时,要像看万花筒那样痴迷。神奇的大自然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们展现出一些令人吃惊、出乎人们想象的奇特现象。你如果不了解这些现象的本质,而相信存在着什么神灵鬼怪,那么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对你来说,就将是神奇古怪的事情了。实际上,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反映着大气中不同的物理过程。这些现象的出现,既是天气变化的体现,也是气象预报的重要依据。观测天气现象不仅是为了了解当地的天气、气候情况和积累资料,更重要的是针对各种天气现象的特点,趋利避害,充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不断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天气图是在战争中诞生的产物吗?
全球风云尽收眼底,大自然的威力是无穷的。风暴袭来,房屋倒塌,树木被连根拔起;大旱之年,草木枯黄,土地龟裂,赤地千里;洪涝之年,暴雨如注,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大地汪洋一片……古往今来,恶劣的天气曾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啊!人们饱受天灾之苦,一直梦想能对未来天气的变化做出准确的、时间较长的预测,从而有效防御大自然的各种侵袭。在与自然界长期的抗争中,人们学会了通过用眼睛观测等方式,总结出风云变幻的规律,不断进行各种形式的原始预报。然而,根据群众的看天经验做出的天气预报,不仅准确率很低,而且预报的时效很短。人们期待着科学的预报方法诞生。
1853年,俄国与土耳其、英国、法国等国发生了战争。当时,土耳其建立起奥斯曼帝国,国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俄国为了控制黑海海峡,插足巴尔干半岛,一心想击败土耳其;英国和法国则竭尽全力阻止俄国势力扩张。1853年6月,俄国寻找借口,出兵占领了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10月,土耳其对俄宣战。11月,俄国舰队在黑海击溃土耳其舰队,引起英、法的干涉。1854年3月,英、法对俄宣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
1854年11月14日,英法联军在包围塞瓦斯托波尔后,海军陆战队准备在巴拉克拉瓦港湾地区登陆。这时,风暴突然袭来,黑海海面出现狂风巨浪,风力达12级。法国海军旗舰“亨利4号”沉没,英法联合舰队几乎全军覆灭。
事后,拿破仑三世命令法国作战部通知巴黎天文台台长勒威耶,让他立即调查这次风暴的活动路径。当时,法国天文学家勒威耶由于预言海王星的存在而享有盛名。在拿破仑看来,既然勒威耶能预测出一颗行星的位置,他也一定能够预测出风暴的位置。
勒威耶为了收集1854年11月12日至16日这5天的气象报告,向各国的天文、气象学家发出信函。这一行动得到各国科学家支持,250份回信迅速寄来。他依次把同一时间的各地气象情况填在一张空白地图上。经过分析,他惊奇地发现:这次风暴是从欧洲西北部向东南方向移动的,当风暴经过欧洲到达联军舰队所在地的前两天,西班牙和法国西部已先后受到它的影响。那时,电报已经投入实际业务使用。勒威耶认为:如果当时在欧洲大西洋一带设立气象观测站,并通过电报及时将这些气象情报向英法舰队报告,然后制成天气图,那么这次由风暴袭击造成的损失完全能够避免。
1855年3月19日,勒威耶在法国科学院作学术报告,他倡议:组织一个气象观测网,然后通过无线电迅速将观测到的资料集中在一起,绘制成天气图,这样就能推断出未来风暴活动的路径,及时做出天气预报。1856年,法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天气预报服务系统。1857年战争结束后,比利时、荷兰、美国、俄国、奥地利、瑞士等国也纷纷响应,相继组建了用电报传送当日气象观测记录的气象服务网,开始绘制天气图。
天气图的诞生是科学进步的产物,战争只是契机。天气图的出现成为现代气象科学的开端。它使人们从“坐井观天”的境地中走出来,开始“放眼世界”。100多年来,“天气图”一直是气象台进行天气预报的主要工具之一,沿用至今。
人类发明了人工降雨,为什么现在
还有许多地区出现严重干旱呢?
1945年冬,美国纽约通用电气公司的兰米尔博士和他的年轻助手谢菲尔工程师,为了研究飞机机翼在穿过云层时结冰的课题,一同前往新罕布什尔山区,爬上了华盛顿峰顶。冬季的华盛顿峰顶经常被云雾笼罩着。在那里,他们发现在0℃以下很低的温度环境里,云雾仍是水滴,极少发现冰晶。最使他们感到惊奇的是云中如果有冰晶存在,它们就会长大下落,形成降水。当时,一些气象学家认为水汽附着于某一种核心后,才能冻结成冰晶。冰晶通过合并它附近的微小水滴使体积不断增大,等到它的体积增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会下落;冰晶在下落过程中融化成雨滴,这就是著名的冰—水转化理论。科学家宣称:没有凝结核,雨滴就无法形成。这个理论和在华盛顿峰顶观测到的令人迷惑不解的事实,使谢菲尔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大概是冷云中缺少形成冰晶的核,才没有冰晶出现;云中没有冰晶,降水也就不会产生。因此,只要找到一种可以充当冰晶的物质,将它们播撒在云中,就能使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层产生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