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运用气象知识防范生活风险
5453700000021

第21章 气象与生活(6)

另一方面,城市每天都要排放大量微粒废气污染物,这就为水汽凝结提供了大量的凝结核。只要有云团移至城市上空,强烈的对流和丰富的凝结核就会使云团加剧发展,产生较大范围的降水,甚至形成暴雨。在城区内,即使天气晴好,如果空气中水汽含量较为丰富,午后或傍晚也会形成范围不大但降水强度较大的热雷雨天气。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规模宏大。由于城市过度开发,绿地面积减小,加上城区在改造、扩建过程中将大面积农田和灌溉网变成不透水的建筑物和柏油路面,而且在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中未考虑到这些因素,因此到了雨季很容易发生河水泛滥;许多地段会因下水管道排水不畅,造成大范围积水,使位于地势较低的房屋被淹,城市交通中断,甚至绐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威胁。

城市化进程加快,正在改变着地球气候。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界的普遍关注。

何时才能从“黄色恐怖”

的阴影下走出来呢?2000年,当人们还沉浸在欢庆新春到来的喜悦之中的时候,突然,刺骨的西北风携带着漫天飞旋的黄沙铺天盖地而来。阳光明媚、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顷刻被遮天蔽日的沙尘罩上一层厚厚的土黄色。太阳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像一只灰色盘子悬挂在天空。

繁华而有序的国际大都会—北京,在风沙中完全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到处是一片混沌;路灯、车灯在烟雾中发出微弱的亮光;大风使广告牌坠落、古树折断、电杆倾倒,车辆被砸,火灾四起,交通事故频发;一工地施工现场3人死亡,多人受伤;大风倒灌,引起40多人煤气中毒,呼救电话铃声不断;眼疾患者、呼吸道病人和外伤患者,在医院里排起了长龙,住院部人满为患;首都机场多架次航班延误或被取消,3000多旅客滞留机场候机室;仪器仪表厂被迫停产关闭;街上行人戴着口罩,用围巾捂着鼻子,灰头土脸,行色匆匆;许多人打喷嚏,弄不清是感冒了还是被尘土呛的;居民家里尽管门窗紧闭,但室内还是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尘,就连书柜、大衣柜内也不例外。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西北地区出现黑风暴的现象呈逐年增长趋势,全国有近1/3的国土面积遭受风沙灾害;沙漠扩张和土壤沙化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至今仍处于“沙进人退”的局面。

我们不是有三北防护林吗?不是年年都在植树吗?可是和过去比,我国北方地区风沙天气出现的次数不是逐年减少,而是逐年增多。这说明我国在防沙治沙、保护生态平衡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如果让居住在半沙漠地区、草原地区的农牧民不再从事农牧业生产,而让他们经过学习培训都变成园林工人,组成一支治沙兵团,那里的自然景观肯定会逐渐发生改变。

沙漠只是沙尘暴天气的沙源之一。乱垦滥牧引起退化的草地、缺少植被覆盖的秃地以及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也都是沙尘的来源。长期以来,许多在建工地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刮风时很容易形成扬尘。实际上,扬尘天气卷起的沙土大多是本地产生的。这说明在执行环境保护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另外,现在不少人还习惯于用“杂草丛生”来形容较差的环境,因此每次打扫清洁时除了扫地就是铲草。把除草也说成是讲究环境卫生,这种观念应该彻底改变。铲除“杂草”,实际上是破坏植被,破坏环境。现在杂草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如果到处都是“杂草丛生”,沙尘就不会这么多了。

对于沙漠改造,除了植树造林、绿化大地、保护环境外,如果能找到阻挡夏季风西进的地理因素,设法为夏季风开辟一条通道,使夏季风能够深入到荒漠地区,让大自然进行自我修复,荒漠地区就会有一个大的改观。

进入21世纪后,每当春季来临,人们一提到沙尘暴便会忧心忡忡。沙尘暴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同时也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压抑感和恐惧感。何时才能从“黄色恐怖”的阴影下走出来呢?人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为什么说避雷针能避祸也能惹祸?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在所有高大建筑物上都无一例外地安装有避雷针。这使建筑物能够避免被雷电击毁。然而,置于室内的各种电子设备被雷电击毁的报道,却时有所闻。

1992年4月27日,位于南昌市的江西医科大学内160门程控电话因感应雷击,120门被毁;江西财经管理学院的200门程控电话全部被毁。

1992年5月1日,位于长沙市的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内200门程控电话、6台计算机、多部彩电因感应雷击被毁,损失人民币100多万元。许多单位的程控电话,刚刚投入使用不久,就因遭受雷击而毁于一旦。“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以后,一听到隆隆雷声,值班人员就格外紧张。为了防止雷电袭击,不少单位只好在出现强烈的雷雨天气时,干脆切断电源停止使用程控电话。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新技术有了飞速发展,城市高层、超高层建筑不断增多,导致雷电活动也逐年加剧。随着建筑物内现代化通信设备、计算机等抗干扰能力较弱的电子设备的普及,以及易燃易爆场所迅速增多,雷电灾害变得更加频繁。1997年,仅在广东省就发生雷击事故1465宗,起火爆炸20起。多数雷击事故发生在城市高层建筑物中,导致大量电子设备被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元。奇怪的是这些雷击事件都是在有避雷针保护的情况下发生的。看来,避雷针能保护建筑物,却不能保护室内的电子设备。

闪电在放电的路径上,通过的电流约为1万安,有的甚至可达10万安以上;强大的电流使通道上的空气温度猛增到1万℃以上;放电时还会使附近物体感应出很高的电压。这种感应雷击虽然看不到,但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危害同样很大。

雷击事故,就是避雷针惹的祸。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雷击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雷击,另一种是感应雷击。避雷针只能防直接雷击,不能防感应雷击。雷电在通过避雷针完成放电的过程中会产生感应雷击,使附近的电器设备、线路因感应出过高电压而遭到损坏。现在,计算机、电视机、无线电通信设备、雷达等电子产品得到广泛应用,这个矛盾也就暴露出来。看来,避雷针的确存在着令人担忧的副作用。

用避雷针避雷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尖端面积太小,大量电荷拥挤在一起不容易迅速通过。这就像电影院散场时,如果门很大或门很多,人群会很快散去;如果只有一个小门,人流就会拥挤甚至出事。因此,避雷针应该做成球形,体积大一些,能给电荷提供一个较大的通道。现在楼房上一般不安避雷针,而是用金属带沿建筑物四周绕一圈,然后在多处与钢筋相接入地。安装这种避雷带后,至今还没有发现建筑物因雷击而遭到破坏。

避雷针本身并不能避免雷击,在发生雷击时它使强大的电流通过避雷针流入地下,从而避免了雷击时强电流对建筑物的破坏。避雷针都是安置在建筑物的最顶点处伸向天空,实际上不是避雷而是引雷。建筑物安了避雷针还遭雷击,可能是避雷针失灵。避雷针用的时间长了,会严重锈蚀甚至断裂而不能导电,因此应该定期进行检查。

雷电已经成为高科技的天敌。要想使室内的电子设备避免感应雷击,最好的办法是在大楼设计施工过程中,将大楼周墙内或机房四壁(包括地面)装上薄金属板,形成一个完整的金属屏蔽罩,使感应电荷通过薄金属板迅速入地。同时,在所有电线、电缆入户处加装合适的避雷装置,使得沿导线传来的、由闪电引发的高电压在避雷装置处分流入地,这样就不但能避免直接雷击,而且能有效地避免感应雷击。

为什么北方变得比南方还热呢?

2002年7月上中旬,我国出现了近50年罕见的大范围高温天气。成都市日最高气温一连数日达到35℃以上。持续的高温酷暑天气,使成都空调市场空前火暴,日销售量超过l万台。不过,成都和川东的达川、南充、广安等地比起来,应该说还算是“凉爽”了。川东许多地区最高气温早已达到或超过40℃。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夏季大面积最炎热的地区,这里有许许多多的“火炉”。但令人不解的是,2002年最热的城市并不是长江流域的“三大火炉”—重庆、武汉、南京,而是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城市。7月份,华北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持续高温天气。北京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河北石家庄等城市日最高气温达43℃以上。不少地方的医院人满为患,甚至还出现了热死人的现象。

为什么北方变得比南方还热呢?

从纬度上讲,南方广大地区纬度较低,夏季阳光近乎直射,太阳辐射强烈,空气温度也高。地处纬度相对较高的我国北方地区,阳光是斜射,太阳辐射被减弱,故地面获得的热量相对较少,气温自然应该低一些。但是,北方的夏季,白天时间比南方长,日照总时数比南方多;阳光照射的时间长,地面获得的热量也相应要增多。由于北方晴天多,气温比南方高一些也是正常的。

南方地区水田、江河、湖泊星罗棋布,水分蒸发量远比北方多;南方森林多,植被厚,空气湿润。水在蒸发时要吸收热量,能使空气温度降低。因此,南方夏季温度有时比北方低也是正常的。不过,北方空气干燥,白天虽然热不可耐,但夜晚降温较快,早晚要凉爽一些。南方空气湿度大,夜晚不易退凉,潮湿闷热的天气更让人难以忍受。

南方地区常出现浓云密雾,使日照时间大为减少,太阳辐射减弱,天气往往是晴几天后就会下点雨。特别是午后雷阵雨,雨滴温度很低,在下降过程中和到达地面后都要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使降雨的地方气温急剧下降。随着我国南方地区绿化面积逐年增大,南方夏季气温比北方夏季气温低的现象还会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