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沂是名符其实的老报人。1936年出狱后,够任上海各界救国会机关报编辑,上海《大晚报》每周影坛主。进入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后,任《新华日报》太南版社长兼尤、编。1940年到冀南、山东,先后任《冀南日报》总编,《鲁西日报》、《冀鲁豫日报》社长兼总编,《大众日报》社长,新华社山东总分社社长。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长,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宣传部长、野战政治部副主任、《自卫报》社社长。1979年复出到沪,先后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
在一次老新闻工作者的聚会上,陈沂提请老战士们,各人都写一篇回忆文章,集印成书,既总结自己的历程,也为后代留一点可供学习和借鉴之用途。他认为:上海的老新闻工作者,都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不同报纸中奋斗过,来往于枪林弹雨,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亲眼目睹旧中国的灭亡、新中国的诞生,而所依靠以之为武器者,唯手中的一支笔而已。当然,还有更贵重的新闻记者的国格和人格,义无反顾的志气和视死如归的勇气。陈沂便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陈沂的《一张报纸》尽管写于50年代,却同他提请老战士们写的一样,既总结自己的历程,也为后代留一点可供学习和借鉴之用途。
《一张报纸》记叙了作者在《大众日报》最艰难的一段生活,可歌可泣。结合《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辞条来看,陈沂的功绩是很大的。《大众日报》辞条如下:
中国共产党山东地区党组织的机关报。1939年1月1日在山东省沂水县王庄创刊。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机关报。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为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山东分局的机关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受战局影响,社址多次迁移,先后在沂蒙山区的沂南、营南、临沂、日照、五莲、益都、临朐等县的100多个村镇编辑出版。1949年4月1日迁济南出版至今,是中国共产党党报中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一家。历任负责人有刘导生、匡亚明、陈沂等。此报坚持深入实际、反映实际、指导实际的办报方针。在战争环境中坚持出版,有300余名编辑、记者、印刷工人、发行员、交通员为之献出了生命。(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第75页)
陈沂任职期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当年《大众日报》成员,后任《大众日报》负责人的朱民同志在《陈沂同志和山东〈大众日报>》一文中,全面叙说了陈沂同志领导《大众日报》的功绩:
陈沂同志从1942年至1946年,在我们山东《大众日报》整整工作、战斗了4年。他是我们报社的第5任社长和总编辑。这段时间,在陈沂同志革命一生中并不长;他在《大众日报》工作期间的成绩和功劳,同他对党和革命事业整个贡献相比较,也只不过是很少的一部分,可是,这4年对于我们报纸和山东全省文化新闻宣传工作的发展来说,却是极不平凡的4年!是大发展、大提高的4年!是永远值得我们珍惜和怀念的4年!
陈沂同志是1942年初到山东《大众日报》工作的。当时我们报社刚刚经受了五万多敌人持续进行70多天的大扫荡,跟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由鲁中区转移到滨海区。在那次反扫荡中,报社先后遭到敌人几次包围和袭击,五六十位同志牺牲。由于工作人员、机器和其他印刷物资都已疏散,报纸无法正常出版,改出油印战时版和供领导机关参考的电讯。反扫荡结束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大众日报》管理委员会主任(社长)李竹如同志,又奉令调离报社,到山东省战时行政工作执行委员会(省政府前身)任秘书长。陈沂同志到报社后,首先抓了两件事:一是迅速恢复了铅印《大众日报》的出版。当时随领导机关活动的只有编辑部,而行政管理部门和印刷厂却还留在鲁中。两地相隔一百五六十里,中间还有沂、沭两条大河,往返要通过敌人两道封锁线和大片敌占区。在这种情况下恢复报纸正常出版是很不容易的。每期报纸编好后,要派交通员步行一、两天,才能送到印刷厂。印出的报纸再由交通发行人员运到滨海区。二是改变编辑部活动方式,由过去随领导机关经常转移的游击状况改为在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住下来,有个相对稳定的工作条件。经山东分局决定,报纸编辑部离开分局和师部到莒南县农村安家,单独进行活动。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当时距离敌人据点只有几十里、一百多里,报社又没有武装部队保卫,只有个人随身带的少数几支步枪和手榴弹。而随编辑部一起活动的又有无线电收发报台,它的目标很大,只要两根天线杆子一竖,多少有点军事常识的汉奸、特务就会知道村里有一个大机关。为此,山东分局专门指示滨海区党委,要他们设法保护报社安全。
滨海区党委派组织部长孙汉卿到莒南,与报社和县委研究落实保证报社安全的措施,其主要办法之一,就是在加强报社自身战备和驻地群众保密的同时,从报社驻村到附近敌人据点的沿途几十个村庄,建立民兵联防,随时侦察监视敌人的活动。一旦敌人有什么动静,就一个村庄接一个村庄,把情报及时送到报社,使我们安全转移。千百万革命人民群众是任何敌人汀不破的真正铜墙铁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我们的报社就是这样,一直生活在人民中间,在人民群众的保护和支持下坚持出版的,敌人曾经多次企图消灭我们,都没有能够得逞。有一次,两、三千敌人长途奔袭根据地中心集镇莒南县十字路镇,从我们印刷厂驻村附近岭上经过,都不知道岭下村庄就驻有我们的印刷厂,正在印第二天的报纸。还有一次敌人扫荡我们报社驻地,印刷厂刚刚印完当天的报纸,就接到军区的紧急通知,连夜将机器拆开,还有铅宇、铜模等,埋在村边的大沙河里6敌人的骑兵来回经过那里几趟,都没有发现。可是后来下了大雨,山洪暴发,水势又急又猛,沿河一些村庄的树木和房屋都被冲塌了。敌人撤退后工厂恢复生产时,发现有两箱标题铅字铜模被大水冲走,铜模不知去向。这可怎么办?大家都急得什么似的。莒南县委、县政府知道了,向沿河两岸几十个村庄发出紧急通知,动员全体老少一齐下河帮报社找铜模。从几十岁老人到七、八岁儿童,用手抠、脚踩,在没膝深的水和沙子里,经过两天一夜的劳动,终于把这两箱铅字铜模一个一个拣回来了,经检查只少了三个。这说明人民群众的集体力量有多大,也说明了我们报社当年和群众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1942年是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处在黎明前的黑暗艰苦困难的时候,也是山东全党工作大转变和我们报社工作进行大改造的关键时刻。这年3、4月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治委员刘少奇,在由华中去延安参加党的全国第七次代表大会途中,受党中央和毛泽东委托,到山东检查指导工作。在刘少奇的指导和帮助下,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以整风的精神,检查总结了抗日战争以来山东党的工作。针对前几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决定转变领导作风,将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大力开展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上,从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困难入手,广泛深入发动和组织群众,以加强党、军队、政府和根据地各项建设的基础。这是山东全党工作的一个带有根本性质的重大转变,直接关系到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生死存亡问题。刘少奇还指示山东分局要改进与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首先办好党报和党校,以适应和推动全党工作的转变。他指出党报的性质和任务,就是要宣传党的主张和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反映和指导党的工作,要把《大众日报》办成一张名副其实的真正的共产党的报纸。
刘少奇在山东检查指导工作期间,与随行的同志一起,系统地查阅了创刊以来的全部《大众日报》,并亲自找报社负责同志谈话,听取报社情况的汇报。他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对陈沂同志说:报纸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非常严肃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党的建设和全党的斗争,因此报社同志的责任重大,工作也很辛苦和困难。但是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想办法把它办好,办成一张名副其实的真正的共产党的报纸。他指示陈沂同志,要关心报社同志的生活,更要注意培养教育干部,很好地提高大家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帮助大家学习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当陈沂同志辞别出来的时候,刘少奇亲切地送他到大门口,紧握着他的手,再三叮嘱他问候报社全体同志,并且诙谐而又风趣地说:你们把《大众日报》办好,也是对山东党、山东人民的一个了不起的大贡献厂刘少奇同志的谆谆教导,对于我们报社工作同志是一个多么大的鼓舞、激励、鞭策啊!当陈沂同志回来传达这些重要谈话和指示时,整个报社都沸腾起来了。刘少奇的这些指示不只在当时是指导和推动《大众日报》改造的一股巨大力量,而且在以后的许多年中,每当大家回忆起这段历史时,也都激起满腔热情,一直成为鼓舞和推动我们前进的巨大动力。每当我们想起刘少奇的这些指示,就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重担,不断地责问自己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责任。
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领导下,陈沂同志带领和组织报社同志反复认真地学习贯彻了刘少奇关于山东全党工作转变和办好报纸的指示。从1942年5月起对《大众日报》的宣传报道和报社各部门,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整顿和改造。通过改革,首先进一步明确了报纸的性质、任务和读者对象,确定《大众日报》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全省性的报纸,既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机关报,也是山东人民群众的报纸。这就是说,《大众日报》既要努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指导党的各项工作,成为党的耳目喉舌;又要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他们的呼声、意见和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代言人。其次,建立和健全了报社社务委员会和编辑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在社长、总编辑的领导下,集体讨论决定报纸宣传和报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改变过去分工不明和职责不清的毛病。第三,在报纸宣传和编辑工作方针上强调要面向群众,深入实际,反映和指导实际。
根据客观形势发展和党的斗争任务要求,报纸在一段时间内要有一个突出的宣传报道中心指导思想,每期报纸也要有一个宣传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宣传报道,改变过去宣传报道中轻重缓急不分和什么都宣传报道、什么都宣传不深不透的毛病。第四,从社长、总编辑到编辑、记者都要大力转变作风,深入到群众和实际斗争中去,切实克服关门办报和单纯业务观点。当时从编辑部和报社其他各部门抽调了一大批业务干部充实加强记者队伍,参加山东分局组织的减租减息群众运动试点工作团,一面参加当地实际工作,一面进行宣传报道。第五,在总编辑的直接领导下,建立了通讯联络科,大力开展通讯工作,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实行全党办报、家办报的方针第六,加强报纸评论工作,强调要集中力量首先写好具有普遍影响和指导作用的重要社论和评论,努力做到立场坚定,态度鲜明,问题选准,说理透彻,真正能够以理服人,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规定了重要社论和文章要事先进行集体讨论,反复修改,力求能够说明问题,解决问题,对实际工作起到帮助作用。第七,大力整顿和改进文风,反对党八股。强调对稿件要进行精编、改写,提倡短小、活泼、通俗,多采用群众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要求稿件要有明确的目的,中心突出,抓住重点,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有话即长,无话则短,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说,什么都没说清楚。当时曾经提出报上重要文章要使初识文字的一般读者能够看懂,不识字的人能够听懂。第八,加强报社各部门日常业务建设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定期检查总结工作,奖勤罚懒,加强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上下团结一致,齐心合力,一切为办好报纸服务。
应该说,以上这些要求在当时条件下是不算低的,但是作为一张名副其实的党报又是必须做到的。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领导下,在山东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支持下,经过陈沂同志精心策划组织和报社全体同志半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42年底胜利地完成了这次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使《大众日报》各方面工作都走上了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1943年1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同志在纪念报纸创刊四周年的时候,专门发表文章,指出最近一年来的《大众日报》、经过不断改造与变革,基本上已经走上轨道,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党报,成为山东人民的喉舌,成为指导山东抗战、指导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武器。这是党和人民对这次报纸改造工作的总的评价,也是党和人民对陈沂同志和报社同志辛勤劳动的褒奖。
陈沂同志既是这次报纸改造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这次报纸改造工作的直接参加者和执行者。为了改进报纸宣传报道的质量,及时向人民群众传达党的领导意图,使报纸宣传报道走在实际斗争的前面,他当时常驻山东分局,参加分局一些重要会议和活动。他一面参加开会,一面考虑如何通过报纸进行宣传报道。他文思敏捷,行文也很快。常常会议结束不久,他就把反映体现党的领导意图的社论和文章写出来了,经过分局领导同志审查批准后,派人送到报社发表。据粗略统计,从1942年到1946年春的4年,《大众日报》先后发表了240余篇社论,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都是由陈沂同志亲自执笔写的,或者是经他作了重大修改的。
1943年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后,山东分局宣传部与山东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合并。陈沂同志在担任《大众日报》社长的同时,还担任山东分局宣传部和山东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负责全面领导山东全省宣传文化教育工作。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山东开始只收到延安新华社播发的电稿,没有收到全文,陈沂同志就组织省文协的文艺工作者和报社的编辑、记者学习,并把《讲话》的精神和要求贯彻到工作中去。后来收到了《讲话》全文,陈沂同志即指示报社印刷厂抓紧印发全省各地,广泛组织大家认真阅读贯彻,结合检查改进党的整个文化、教育、新闻、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