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的变革,是这些年改革开放的重要战场,在表现农村真实改革生活的报告文学作品中,首推乔迈的《三门李轶闻》,这齒作品不回避生活中的尖锐矛盾,把发生在二门李村党员干部与群众关系对立疏远,以致于出现在群众自愿组建生产承包小组时无人乐意吸收党员干部参加的严峻局面真实地描述出来,一下子让人看到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勇气和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上存在的严重问题。李延国的《中国农民大趋势》在历史和现实的交叉比照中对山东农村改革年月的深刻变化进行了十分深入动情的描写,充满了泥土的气息,流溢着时代的信息与激情。李存葆、王光明的《沂蒙九章》对于沂蒙山区的人门借助改革之风,打开山门,重整河山,借山致富,日渐脱贫现象的报告,也给人以很大的抚慰和鼓舞。张锲的《热流》、王兆军的《原野在呼唤》、李准的《一个“精灵”的出现》对于发生在河南大地上的改革人物,改革新气象所作的富有气势却又具体的报告也十分引人注目。王立新的《毛泽东以后的岁月》对安徽凤阳县农民当年冒险实行承包制活动的追踪报告,尽管多年之后再读,仍然令人感慨颇多。卢跃刚等人的《寻找中国农民的真理》对于农村历史现实的描写与反思,无疑是农村生活的沉重之声。作者们的投入和思辩也从一个新的视角为农村的改革生活提供了参照。
着眼于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改革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出现过不少。杨守松的((昆山之路》、《苏州“老乡”》在这方面就十分突出。昆山县(后改为市)地处江苏省东沿,紧邻上海。多年来,上海不投资,江苏怕投资,成了个有地利而都不光顾的地方。改革开放之后,昆山人再也不等待了,自办科技开发区。他们态度坚定,方法灵活,服务到家。很快就吸引来大量海内外资金,闯出了一条内地搞开发开放的“昆山之路”。昆山的作法,得到国务院的认定,也影响到整个苏南地区。苏州“老乡”纷纷跳出水田,也跳出长久以来固定的生产方式,办工业、办乡镇企业,一下子四处开花,各方收获,一派兴旺发达景象。“昆山之路”是开放改革之路,是致富之路,这条路因有了杨守松的报告而名扬天下。报告文学如此深入透彻地追踪改革步伐:为现实生活的发展迸行张扬似乎少见。它是作家的自觉,是作家的良知,也是报告文学的责任所在。贾宏图的《解冻》,在多视角地扫视下,报告中苏关系冻结多年之后“解冻”的声息渐强,黑龙江开放边防口岸,大力做好中苏边境贸易,使北方冻土上显示出改革开放春潮的生活。作者写到黑河、哈尔滨、绥芬河等地如何利用当地口岸做活贸易文章,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许多生动故事和智慧人物,读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像用一船西瓜换回一船化肥的故事;像黑河市在江心岛开办自由易货贸易市场的事等,都是有趣且动人的。在报告改革生活方面,陈祖芬的《挑战与机会》有着待殊的风格,作品把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人民如何抓住机会,迎接国际上新知识与技术的挑战,以缩小与世界的差距作为主要内容。作者把现实采访描写和联想充分发挥出来,信息量大,放射力强,思维活跃。它不在一个定止的地方论改革,可时时处处都在对改革表示着理解和促进。这是一个系列作品,主要有《经济和人》、《论观念之变革》、《理论狂人》等。至于以一个更小的地区或从单一方面对象进行报告的作品,那就更多了。
中国改革的深化,同样在相对稳定的军营内也展开着,书写军营内的重要改革生活内容,是一批部队作家多年来的责任和义务。钱钢、江永红的《“蓝军司令”》和《奔涌的潮头》是较早传出军队改革生活信息的作品。此后,徐志耕、程童一、陶正明三人合作的《“两用人才”的开发者们》、袁厚春的《百万大裁军》、杜守林的《瘦虎雄风X中夙的《侨乡步兵师》、《大势》、大鹰的《谁来保卫0年的中国》、曹岩的《世纪之约》等,更是从较深的层面,较大的范围上对军队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结合自身特点所进行的多方面改革所进行的报告,让人了解到在军营里面,一种更加稳定切实的改革活动同样是热浪滚滚,成绩巨大。
另外像周纲的《西天一柱》、汤世杰的《鲁布革阵痛之秘》、罗来勇、陈志斌的《前门外的新大亨》、贾鲁生的《亚西亚怪橱》、邪军纪、曹岩的《商战在郑州》、李存谋的《大王魂》等,都是有其特点和丰富内容的作品。这狴从不同社会生产侧面报告改革现实生活的作品,是文学加入并促进社会改革的实际步骤,它为报告文学自身的发展和显示其特殊的社会作用提供了许多好的经验。有的作品因为与生活的深入联系可能会使它具有文学和历史的双重价值。
描写社会精英人物的报告
对于社会生活中杰出人物事迹给予热情的颂扬报告,这是我们报告文学的优秀传统。在近十多年的报告文学创作中,这个传统同样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理由的《中年颂》,报告北京清河毛纺厂中年女工索桂清的事迹。索桂清娘家在天津,三年中她先后为娘家、婆家的两位老人送终,孩子要自己管,自己身体又不好,可她出满勤,出满力,干满活,以自己柔弱的肩膀,为家庭、为国家挑起了重担。理由动情地说:中年人是社会的中坚,国家的脊梁,应当给予热烈的称颂。《中年颂》出现在谌容的小说《人到中年》之先,在湛容同样也表现了这样的主题内容后,立即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柯岩的《船长》,用诗一般的激情和个性化的语言报告了中国远洋货轮“汉川号”船长贝汉廷历经风浪,稳操航船的事迹。作者写了贝汉廷的航海生活,表现了他从一个船长到一个“主人”的人生飞跃。他专业精通,“在海里像一块冲不动的礁石”,在岸上“像一场千锤百炼的钢铁”,外国人称他是“邓小平式的船长”。他不是外交官却办“外交”,他搞航运,却在世界各地广交朋友。他是一位合格的船长,也是一个社会的精英人物。穆青、陆佛为、廖由滨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非常生动地报告了农民植棉专家吴吉昌为了完成周总理让他设法解决棉花脱蕾落桃问题的嘱托,在“文化大革命”中那十分艰难的日子里,顶着挨斗、批判、被打成残疾、克扣工分口粮等许多压力打击,千难万苦地在家中、田间进行着反复钻研和试验的事迹。可是,待吴吉昌解决了问题,周总理却已逝世,这令他非常的痛苦。作者把文章做在完成的目的和过程上。目的表现了主人公承诺的庄重和信用,过程表现了主人公矢志不移的决心和战胜困难的精神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写人、写情,用细小的情节叙述表现人的性格,也表现人的智慧。这是作者在《县委书记的榜样一一焦裕禄》之后的又一篇精彩之作,很为读者欢迎。鲁光的《中国姑娘》是报告中国女排队员突出成绩和动人事迹的群雕式作品。他把女排的活动置于中国体育、排球历史的过程中来认识,既写出过去的希望,又写出排球队在几经苦打苦拼,用心巧练,为民族争气的情景。鲁光的报告并非完全看重结果的那种体育报道,他十分重视对运动员教练员精神、性格乃至心理的挖掘和描写。所以,他作品中的袁伟民、孙晋芳、郎平等人都以真实的人而具备了相当的文学形象,给人留下较明晰的印象。《中国姑娘》堪称成功报告体育运动的优秀作品。钱钢的《核火》把多少年默默无命地奉献于祖国核武器研制事业,却英年早逝的邓稼先的事迹公开报告给读者。邓稼先为了祖国科学事业,从不计个人得失,常年工作生活在有害物质和艰苦的环境中,最后身患疾病不治而亡的事迹非常令人感动。钱钢很好地表现了邓稼先的人品、才学、道德的统一,把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和人生高度用他的经历行为作了生动形象的表现。黄宗英的《小木屋》裉告自愿赴西藏从事林学研究的女科家徐凤翔的事迹也很为人们称赞。徐凤翔本可以有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但她为了填补国家林学研究的空白,更好地掌握西藏的森林资源,她长期与家人分居,自己在西藏高原那充满危险,遍地是困难的地方搞研究。然而,她对事业宗教般虔诚的行为却不尽为人所理解,为了一个高原上的小小研究站,她呼吁多时,求助过许多部门和人物却不能解决。黄宗英为徐凤翔的精神行为所感动,以报告文学的形式也加入呼号的行列,使她的文学式呼号更见动人和富有力量。
在报告精英人物方面还有魏钢焰的(忆铁人》、李延国的(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在这片国土上》、袁厚春的《省委第一书记》、孟晓云的《胡杨泪》、肖复兴的《生当做人杰》、和谷的《市长张铁民》、李荃的《中华之门》、杨景民的《黎鳌)、长江的《走出古老的寓言》、王宗仁的《青藏高原之脊)、卢跃刚的(长江三峡一中国的史诗》、邢军纪的(雪山之子》、张延隆的《血情》、胡世宗的《最后十九小时》、石言、爱民的《天地人心》、乔迈的《中国之约)等。这些作品或颂扬一种高尚无私的品格,或赞美一种坚定的行为意志,或推崇一种纯洁的情感,本意都在宣传和倡导精神的亮丽和行为的文明进步,为人们树立起效仿的榜样。报告文学作家们在报告这些社会精英人物的同时,也把报告文学本身纳入到了促进和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进程中去了,并使自己的社会形象得到了有力的塑造。
对“社会问题”的审视报告
报告文学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历来肩负着两方面的责任:这就是赞美文明和进步,揭露愚卞和丑陋。因此,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应是报告文学的题中应有之意。过去,因为多种复的原因,报告文学的批判功能长期不被认识和运用,或者是在运用时受到了不应有的限制。刘宾雁五千年代就试图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但却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之后,这方面的作品几乎就再也没有出现了。
到了1986年后,报告文学创作伴随着拨乱反正,反思历史,倡导改革开放的社会生活走到此时,面对许多矛盾和困难时,突然发现,要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困难,必须首先要敢于面对矛盾和问题,对所存在的社会生活环境,生活状况必须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于是,许多以观察审视各类社会生活问题的报告文学出现了。这种创作现象的作品,被人称为“社会问题报告文学”。这种概念脱胎于茅盾早年有关报告文学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立即报告给读者大众”,“报告作家的主要任务是将刻刻在变化,刻刻在发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问题立邵有正确尖锐的批评和反映”的观点。
:报告文学反映社会问题,刘宾雁是较早的实践者他五十年代写的《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就是这样的作品。1979年,刘宾雁再度获得创作权利之后所写的《人妖之间》,直接面对的是王守信贪污案件,但作者的目的却不仅佴是把这个案件的过程如实地告诉给读者就完事6他要寻根问底,他要弄淸楚为什么王守信从个不识几个字的煤厂女步埤上升为宾县燃料公司的经理,并与省里、国务院的;部里及少救外地省份的人都联系上,最后大有权倾宾县之势,贪污56万元人民币(在当时,56万元是介书分惊人的数字在沿着案件的踪迹考察之后,作者认为:为数不少的干部思想作风变坏,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使王守信借以结成十个严密的关系、金钱网络,然后:谋私谋利,这是个非常值得人们重视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甚至超过了王守信贪污56万元钱事件本身。作者提出;管理好党的干部,纠疋不旺之风,逸是当財一个十分重要的,党的建设和社会问题。《人妖之间》发表之后,引起社会各方的强烈反响,人们为报告文学可以如此地面对社会重大矛盾事件和问题感到欣慰。
但是,表现“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概念在更多的作者读者头脑中清晰起来,是1986年较为集中地出现了一批视角相近、手法相近的作品之后。这些作品是:赵瑜的《中国的要害》、涵逸的《中国的小“皇帝”》、沙青的《北京失去平衡》、苏晓康的《阴阳大裂变》、孟晓云的《多思的年华》、贾鲁生的《丐帮漂流记》、麦天枢的《爱河横流》、理由的《倾斜的足球场》、张桦的《京华建筑沉思录》、陈冠柏的《黑色的七月》等作品。这些作品明显地摆脱了此前那种多就一人一事而展开报告的表邊方式,而是把在社会生活中感觉到,发现到的某一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作为思考的核心点,然后围绕这个点再把观察描写的对象扩大到更大的范围中去,最后依据众多真实、具体的社会人生现象对问题进行一种比较认真深入的全景宏观思考表现。这样的作品,看似对象分散,但它内容丰富,问题单一集中,对社会的覆盖面较大,所一般都具备相当明显的普遍性和典型性。“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一经出现,很快就受到了读者的重视和欢迎。
像涵逸的《中国的小“皇帝”》抓住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不少家长及社会忽视对他们进行正常严格的教育,不少人家自觉或不自觉地都采取了放任溺爱的作这样的社会问题,通过广泛调查后,用大量精彩生动的故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文学性的报告,指出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这样对待独生子女,不只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利,对国家民族的未来也是堪忧的。赵瑜的《中国的要害》,通过对太行山区交通严重不畅,公路时常堵塞,有时一堵就是一个星期、十天的‘时间,给当地的经济造成的妨碍,人民生活改善存在的困难进而意识到交通“要害”,不只对太行山区,对于整个中国也是个重要的问题。像贾鲁生的《丐帮漂流记》更是为人们打开了一道神秘之门。作者亲身混入丐帮,与他们同吃同游荡,看他们偷抢,看他们私下的组织网络,从中了解了许多孩子之所以流入丐帮的原因,了解了丐帮中同样存在着森严的等级的内情等,为人们认识了解丐帮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同时也为社会有关方面重视和解决这些人的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像麦天枢的《爱河横流》、苏晓康的《阴阳大裂变》、孟晓云的《多思的年华》就以年轻人的感情生活,爱情生活为对象,把许多为了爱或不爱而去追求幸福,摆脱痛苦的行为报告给读者,让人看到了感情种子在中国新一代人心灵中的萌动,也让人看到这种萌动对于老一辈人,对于传统的社会道德,社会规范带来的压力和挑战。自然在想爱和求爱的过程中,因人而异地还存在着许多复杂的问题,有些人的行为也许不容于传统,但也不容于文明。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人们对于感情的要求已不再是羞于谈及、感情的把握,已不再交于他人的自觉和要求终究是合理的。“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的初发阶段,多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为对象,它确实对人们了解自身有着启蒙的作用。它以其对社会生活的巧妙切入诱发出读者对它的空前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