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的盛期
一九一一年,德莱塞写完了《珍妮姑娘》,并在当年十月出版。这部小说同《嘉莉妹妹》一样,也是以一个出身贫苦的青年女子的命运为题材的,所不同的是,作者采用了更加成熟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女主人公的描写比前一部真实得多、深刻得多了。
珍妮·葛兰哈特是美国俄亥俄州科伦坡市一个穷困的玻璃匠的女儿。为使一大家子人能够吃上饭,十八岁的珍妮同母亲来到市内一家大旅馆,做擦洗地板的粗活。一次偶然的机会,珍妮认识了住在旅馆里的参议员白兰德。
白兰德看上了珍妮,当面答应要娶她为妻,就在一天晚上他占有了她。可是过了不久,白兰德突然死去,而珍妮已有了身孕。对女儿的不轨行为,父亲大为恼火,母亲流下痛心的泪水。
珍妮生下一个女儿以后,只身来到克利夫兰谋生,她在桥联夫人的公馆里当女仆。在那里,又遇到了一个爱上她的洋场阔少--雷斯脱·甘。这位辛辛那堤甘氏车辆制造公司的二少爷,看来是真心地爱上了这个年轻美貌的女仆了,他死命地缠住珍妮不放,并且公然违背家庭和父亲的旨意与珍妮同居了。在一段时间里,珍妮好像很幸福,她与雷斯脱一起过着舒适、愉快的日子。然而,雷斯脱却始终不肯与珍妮正式结婚。最后,雷斯脱到底经不起阶级地位、名誉、金钱的诱惑和约束,终于抛弃了珍妮而与一位有钱的小姐结了婚。珍妮只好带着女儿隐居到乡村去,可是一场伤寒病又夺去了女儿的生命。珍妮的一切希望和幸福都丧失殆尽,她在极度悲痛中变得麻木了。后来她从孤儿院里领来一名养女作为晚年的惟一安慰。这时候,雷斯脱已经是一位身兼九个大公司经理的豪富了。
珍妮的命运和她一生的遭遇说明了什么呢?德莱塞在这里揭露和谴责的就是白兰德和雷斯脱之流的伪君子。尽管白兰德和雷斯脱似乎都曾真心地爱过珍妮,只是一个因为暴卒,另一个出于无可奈何的原因才抛弃了珍妮。
但是,他们表面上的热情和一时的冲动并不能掩饰他们内心的阶级意识和丑恶的本质。
从德莱塞创作的里程来说,《嘉莉妹妹》无疑是有重要地位,因为它代表了一个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崛起。但是,从作品本身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来说,《珍妮姑娘》则获得了更大的成功。《珍妮姑娘》以更加强烈的批判态度,通过一个灵与肉的悲剧,表达了对一个劳动妇女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资产阶级卑劣品质的谴责,从而反映出作者对当时美国社会的严肃的批判态度。
《珍妮姑娘》出版之后,社会上的反映不错,这对德莱塞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他刚刚放下《珍妮姑娘》的稿子,就开始酝酿写一部反映野心家如何依靠巧取豪夺而成为百万富翁的史诗性长篇巨著,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欲望三部曲》。
早在芝加哥报社工作期间,德莱塞就已经十分熟悉芝加哥实业界和金融界的内幕,特别是有一个名叫加利斯·约克斯的铁路大王,他从一个一文莫名的穷光蛋最后成为铁路托拉斯的巨头的冒险经历,给予德莱塞很大的启发,从约克斯身上他醒悟到:这不正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发展的缩影吗!
一九一二年,德莱塞完成了三部曲的第一部:《金融家》。在这部书里,作者描写了法兰克·柯帕乌--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从一个中学毕业生到成为芝加哥一家大公司老板的过程。接着,德莱塞又在两年后完成了三部曲的第二部:《巨人》。《巨人》记叙了柯帕乌从芝加哥投机发财后又转到纽约做更大的投机生意,成为全纽约首屈一指的豪富的情景。
德莱塞连续写了三部小说之后,正是春风得意之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公正的赞誉,他的精神十分振奋。一九一五年,德莱塞的又一部小说《“天才”》问世了。这部小说通过对青年画家尤金·威特拉从艺术的萌芽、发展到毁灭的经历的描绘,控诉了美国社会对艺术家的腐蚀和推残。
在二十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德莱塞如同一艘鼓满了风的帆船,冲破迎面扑来的惊涛骇浪,向着茫茫无际的文学海洋的中心驶去。他决心以出色的成就去回击那些鄙视他、讥笑他的势利小人,同时也说服那些不了解他的人。
为捍卫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为继续马克·吐温、法兰克·诺利斯所开创的光荣传统,德莱塞顽强地奋斗着。尽管有不少资产阶级的文学家、批评家和出版家不喜欢德莱塞,然而就连那些德莱塞的顽固反对派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这个印第安纳州穷苦出身的作家身上,有一股不可战胜的坚韧的精神,他的作品中无懈可击的现实主义的细节描写,深厚的人道主义主题,以及粗犷、尖锐的艺术风格,放射出引人注目的光彩。
在斗争中求生存
德莱塞坚持不懈的创作,丰富了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宝库。当时他每年除了有一万美元的收入之外,也开始在文学界占据了一席不可轻视的地位。
然而,生活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何况是像德莱塞这样一位美国社会的叛逆者。《“天才”》出版之后,又使那些伪善的道德家们十分恐慌,他们又像当年围攻《嘉莉妹妹》那样,大喊大叫要对作者进行审判。《“天才”》
出版的第二年,纽约“消灭罪恶协会”向法院起诉,诬告《“天才”》是一部宣扬淫猥的坏书,而那个标榜法律至上的法院居然判决小说禁止出售,并宣称要对德莱塞今后的作品进行严格的检查。德莱塞对这一不公正的判决提出抗议,他的一位文学界的挚友H.L.门肯和他一道进行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
德莱塞面对这一次新的打击,已经不像《嘉莉妹妹》遭受厄运那时候感到惊慌失措了,他像一个有经验的猎手,避开了猛兽迎面而来的袭击,采取了迂回的战术。他和当时文学界的一些著名的反叛者:诗人埃德加·李·马斯特兹,小说家福络特·代尔,雷华特·安德逊,谢洛格·简·内森以及波伊斯兄弟,莱威林,约翰·西等人来往密切,他们共同发出对美国社会的诅咒和反抗的呼声。
《“天才”》被禁之后,德莱塞暂时放弃了长篇小说的创作,而致力于其他形式的写作。早在一九一三年,他从欧洲旅行归来,出版了《四十岁的旅行者》。一九一六年又写了第二本游记《胡塞的假日》。两年以后,他又出版了描写陶瓷工人悲惨命运的多幕剧《陶工的手》和短篇小说集《自由及其他的故事》。一九一九年又出版了散文特写集《十二个人》。在这一段时间里,德莱塞还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政论文章,直接地表达他追求进步和力图变革现实的政治观点。一九二零年,他将这些论文选编成集,以《嘿,鼓声咚咚》为书题出版问世。一九二二年出版了他的自传《关于我的书》。一九二三年发表了叙事散文集《一个伟大的城市的面目》。
德莱塞暂时放弃长篇小说的创作,在一些人眼里仿佛他是因《“天才”》的被禁而转移了创作目标,然而这些人的判断是多么眼光短浅,因为其后不久,一个惊人的创作“爆炸”震惊了整个美国。
轰动美国的《美国的悲剧》
一九二五年十月,三卷本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出版了。这是德莱塞经过两年时间的艰苦写作和认真修改的巨大成果。由于这部不寻常的作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手法,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社会一切弊病的根源,充分反映了劳动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愤怒的感情,因而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美国的悲剧》一出版,立即轰动了美国文坛,小说主人公克莱特·格里菲斯这一艺术形象一时间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报刊杂志纷纷发表评论,就连那些向来没把德莱塞放在眼里的贵族化的资产阶级杂志,如《大西洋月刊》、《哈泼流氏杂志》等也来参加这场热烈的评论。著名评论家约瑟夫·华特·克拉西称誉《美国的悲剧》是“我们这一代的最伟大的美国小说”。
作为一个长篇小说家,德莱塞已经沉默了整整十年,从《“天才”》被禁之后,他一直期待着新的成功,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德莱塞的形象在美国文坛放出了奇光异彩。著名作家迈克尔·高尔德曾经在《我所知道的德莱塞》
一文中有过这样的描写:
有一天早晨,我在格林威治村碰见德莱塞匆匆忙忙地走着,不知要往什么地方去。他脸上焕发着一片孩子气的天真的光彩,看他那快乐的样子,真像一个坐在大百货公司里的圣诞老人膝上的孩子。
“我的书销路好极了!”他极高兴地天真地说。“我已经过了五十岁了,而这是我的第一本畅销书!我说不出心里有多么高兴。”
我热情地和他握手,向他祝贺。他的小说《美国的悲剧》那时刚刚出版,正轰动着全国?
从《嘉莉妹妹》问世以来,德莱塞一直处于被人所争议的地位。他的作品常常受到粗鲁的攻击,他的思想观点不断地被渲染成为前后矛盾和简单化的产物。他的创作被某些理论家丑化成自然主义与美国生活的私生子?由于二十几年来一直受到种种攻击和非难,德莱塞被许多人认为是文坛上的倒楣鬼。然而这一切当然不是由于德莱塞的无能和过错,而恰恰证明了他是一个正直的、有良心的作家。他宁愿受到资产阶级的嘲笑和攻击,也决不为金钱而出卖自己的艺术。
《美国的悲剧》一出版,使那些资产阶级的评论家们不得不对德莱塞刮目相看,他们感到:这个有着大脑袋和深邃目光的印第安纳人,不仅有坚强的毅力,而且有创作的天才。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他现在已经成为在美国人人皆知的大小说家了!毫无疑问,《美国的悲剧》之所以震动了整个美国,是因为作品锐不可当的锋芒击中了美国社会的致命伤。用德莱塞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小说的成功并非因为“它是悲剧”,而是因为“它是美国的悲剧的缘故,“这本书整个来讲是对美国社会制度的一个控诉”。
经过整整二十五年的奋斗,德莱塞终于以胜利者的姿态登上了美国文坛,当年他立下的誓与资产阶级的偏见和不公正的舆论战斗到底的宿愿实现了。为了庆祝这一扬眉吐气的胜利,德莱塞在纽约公园附近的一所公寓里举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宴会,他以向资产阶级示威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然而他的这番举动,并不表明他要从此踏入资产阶级的行列。事实证明,德莱塞没有忘记自己苦难的童年和艰苦的历程,他决不能因资产阶级的捧场而忘记过去,他永远是属于人民的作家。
盛誉之下,德莱塞再次陷入沉思和回忆之中,他不禁想起自己是怎样创作《美国的悲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