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的清凉,自然不是那块清凉石的魔力,实因地势高,暑气很难爬上它的山腰。它的五个台顶都在3000米左右,其中北台高达3058米,是华北的最高峰。我们游完台怀镇各处后,乘上一部轻车,在这几个台顶之间飞驰,感到两肋生风,通体透凉。路是极险的,左曲右弯,常常将碰壁而猛折,似落沟又身下,成了山的围裙。坡上有五光十色的山花,山顶有朵朵飘浮的白云,有的云朵飞过来,拦住车的去路,闯进车厢缠住我们的胳膊和腿脚,脸上也给抹了一层轻轻的湿意。坐过飞机的人,在那个封闭的空间里,哪能体验到这种神仙般的滋味。这时从车窗里看出去,尽是一座座连绵平缓的山头,要知每个台顶都有上百亩油绿绿的平滩,这是绝好的高山牧场。附近几省的骡马牛羊,每年盛夏都要赶来这里避暑放牧和进行交易,人称“骡马大会”。这里既有山地起伏的旋律,又有草原辽阔的情感,如果在山头上静坐一会儿,看山下的庙、眼前的云,听林间的泉,沐浴那习习的风,就会得到一种特殊的、美的享受。从这数千米高的台顶到那飞鸟盘旋的谷底,从台怀镇这一点圆心,到周围300平方公里的山川,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清凉世界啊。
自然除了好山好水之外,在这个清凉世界里还有好看的,那便是庙宇。到底是在佛家的圣地,这里的庙不但多,而且大得惊人,无论哪座寺院,动辄左右连院,前后数殿。一座显通寺,竟占地一百二十亩,有殿堂四百余间。塔院寺有一座大白砖塔,高达二十一丈。还有一座木塔是放经书的,能转动,专有一座殿将它裹在其中,取高处的书时,要在二层殿上伸手去拿,金阁寺里有一尊菩萨,高277米,他一人就占了两层殿,要看他的脸面也得上二层楼去。而这里许多寺又都修在半山,凿坡为级凡一百零八个台阶,披云掩绿,形若天梯。第二个可看的,便是这庙宇内外的奇景。台怀镇最高处的菩萨顶上有一座殿,名滴殿,它那琉璃瓦的屋檐,别说阴雨天,就是晴天,也淅淅沥沥地往下滴着水珠。显通寺里有座铜殿,是用五十吨铜铸成的。又如无梁殿,殿无-木,全砖到顶;明月泉,泉如碗口,可鉴星月;写字崖,崖本无字,水流则见;千佛洞,洞内怪石,如人脏腑,等等。在台外,还有两件国宝,就是如今全国仅存的四座唐代建筑中的两座,日佛光寺、南禅寺。在这两座寺庙里,你可以欣赏到距今一千二百年前的庙宇建筑和佛像彩塑。当盛暑难熬时,来这个清凉世界里,参观古建筑群,游览好山好水,增长历史文化知识,听取美丽的传说故事,实在是一件快事。
去五台山,有南北两路。南路从太原市转五台县城至台怀镇凡70公里,一路山势较缓,是在不知不觉中渐渐登山的。北路从山西省繁峙县的砂河镇,经鸿门崖天险,只46公里,坡陡路险,天气亦变化无常。我们登五台山是在2001年8月里,从南路上山北路下山的,当我们沿着急速下降的公路,落到砂河镇时,便又浑身汗津津的,我们从清凉世界又回到了炎热人寰。
(原载《五台山》2002年第6期)
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的秦晋峡谷之中,它西临陕西省宜川县(距宜川县城东约51公里),东临山西省吉县(距吉县城西约47公里),是黄河上惟一的巨型瀑布,也是罕见的“金黄色”大瀑布,素有“中华第二瀑”的美称。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壶口瀑布又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40佳”,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黄河流经宜川县与吉县的峡谷地带,河床宽度为300~400米,在龙王山附近渐渐束窄。到达壶口时,数百米宽的河床急剧收缩到50米以下,聚拢的河水注人下游的深槽,远看宛若茶壶注水,故名壶口。浪涛滚滚的黄河水,从龙王山一带奔涌而来,到壶口被两岸的山从30余高的河床狂泻而下,形成了“暴怒”型的巨瀑,数里之外就能听见闷雷般的轰鸣之声。每一个站在附近山岩上的游客,都会感到壶口瀑布怒吼而引起的大地颜动。
壶口瀑布的下面是“十里龙槽”,它深深地镶嵌在河床的底部。龙槽宽约30~40米,深30余米,长约5000米。当黄河水流人蜿蜒曲折的龙槽后,便隐然缓行,状如长龙,因此当地人称它为龙槽。龙槽内被瀑水冲刷过的层层岩石赫然在目,是罕见的地质景观,它可以唤起人们对亿万年沧桑巨变的无限感慨。
由于地处暖温带,壶口瀑布的风光随季节变化十分明显。
春季,每当上游冰雪消融、桃汛来岩逼拢后流速猛增,以排山倒海的气势临之际,两岸正值桃红柳绿,黄河中却是另一番光景:宛若小丘的冰凌漂浮而下,时而前后相随,井然有序;时而壅堵碰撞,垒积成山。到壶口处,“冰山”崩塌跌落,訇然如山崩地裂,激起的冰晶玉屑,四处抛洒;在阳光的照射下,瀑布下龙槽中的流凌,冰晶和水雾,常常折射出七色交织、美丽祥和的彩虹。
夏季,洪水期的黄河狂澜奔涌,浊浪排空。壶口一带,尽管龙槽中水位的抬高减速低了瀑布的原有落差(这一现象与一般瀑布在洪水期的物性不尽相同),然而,主副瀑布连成一片,咆哮怒吼,声闻数十里之外;雨雾飘飞,数十米外扑面沾衣;几里外即可见到瀑布激起的水烟如云涛般涌动。当此时,即此景,才能真正体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九转黄河一壶收”的气韵和无穷意境。
金秋季节,风和日丽,天高云淡,壶口瀑布的来形去势一目了然。此时,白云、蓝天、峭石、红叶、金浪、彩练尽收眼底。极目远眺,似乎会觉得白云缥渺自海天之外,河山萌生于混沌之中。其时方可领略到“天高地迥”、“宇宙无穷”的博大,对盂浩然所说“江山留圣迹,我辈复登临”也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冬季,顿失滔滔的万里黄河,冰封雪冻,素裹银装,犹如长龙安卧。然而,壶口瀑布却仍然不肯就范,依然喷吐着冰烟雪雾。枯水季节龙槽中水位的下降,加大了瀑布的落差。此时的壶口瀑布,银雾金涛,在北国一片肃杀的严冬氛围中,显得格外生机盎然--这便是壶口瀑布独有的“水底冒烟”胜景。
河床状况、流量、高度和宽度,是决瀑布气势的基本要素。一个瀑布,只要水量非常充沛,即时落差和宽度并不很大,也可能具有非凡的恢宏气势。壶口瀑布就职是这样的一个瀑布,以宽度和高度而论,它在中国众多的瀑布中,并非名列前茅。然而,壶口瀑布位于黄河干流之上,水量巨大,远非我国其他瀑布(包括着名的黄果树瀑布)所能比拟。因此,仅就瀑布的水量而言,黄河壶口瀑布可称得上是我国第一大瀑布。通过壶口瀑布与黄果树瀑布的对比,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壶口瀑布的特征。
瀑布的形成和发育,与其所在河流的发育、演化紧密相关。壶口瀑布也不例外。早在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壶口之下的龙门地区产生了东西走向的断层。自北而来的黄河流经断层时,因为差异侵蚀作用,河床逐渐产生了陡坎,形成了瀑布急流。具体地说,瀑下河床由三叠纪砂岩夹薄层页岩组成,质地并不十分坚硬,不断地冲蚀形成了深槽。另一方面,砂岩的倾角较缓,几乎近于水平,也是形成壶口瀑布的重要条件之一。瀑布形成后,它的强烈冲击加速了其下深槽的发育过程,同时,在溯源侵蚀的作用下,瀑崖又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不断向上游后退。壶口瀑布、十里龙槽等自然景观,都是由黄河凭它自身的动力,长期差异侵蚀形成的地貌奇观,充分显示了“水非石凿而能切石”的大自然神功。
在壶口瀑布往下3000米的河道中,屹立着两块巨石,人们称它为“孟门山”。大的一块长300余米,宽约40余米,高10余米,S下使是在洪水期,也从未被淹没,古称“九河之蹬”。巨石上镌刻着“卧镇狂流”四个一丈见方的大字,为北魏宜川郡守徐亘瀛所题。在远古的传说中,这里是大禹治水,劈山导流的遗迹。“孟门夜月”是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的胜景之一。每当农历月半,夜临孟门,可见河底明月高悬。立北南观,水中明月分为两排飞舞而下;位南北望,水里明月合二为一迎面而来。过了孟门,奔腾的黄河又直冲龙门(禹门口)、韩城,出峡而去。
享有“黄河之魂”赞誉的壶口瀑布,号称“九河之蹬”的孟门,以及久享“禹门三尺浪,平地一声雷”盛名的龙门,合称“黄河三绝”。它们共同构成了以黄河为轴线,方圆60多平方公里的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区内,黄河干流河谷长约60多公里,是秦晋峡谷中最为险要的河段。除了“十里龙槽”、“孟门夜月”、“壶口秋色”、“禹帽夕照”、“石窝宝镜”、“石窝宝镜”、“营头红叶”、“斗法龟牛”、“睡女峰”等众多的自然景观,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还因其深远而丰厚的文化历史积淀,拥有清代长城、明时码头、四铭碑寺、民国石刻、牛马王庙、“狐仙作合”、“千年大龟”等大量的人文景观与民间传说。自然与人文景观相互衬托,相映生辉。
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的区位优势,在文化地理方面得更为突出。通过地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壶口瀑布恰恰位于几个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旅游区域之间:由壶口瀑布出发,西行进人陕西省,就是西安,可以饱览众多的历史古迹;东行进人山西省,立足临汾市,可以体味汾河两岸的古朴又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民俗风情;南行进人河南省,立足洛阳市,可以领略白马寺、龙门石窟、中岳嵩山的宗教文化所独具的那种撼人心弦的玄奥伟力。
“摇篮”的时候,壶口瀑布则被看成是“摇篮之魂”,是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民族精神的象征。1938年9月,正当抗日战争极具艰苦,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候,着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壶口。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就在这里,他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回到延安,冼星海为这首诗谱了曲,《黄河大合唱》就此儿女奔赴抗日战场,浴血奋战。正是因为壶口瀑布的不凡气势,中国人民银行才选定它为50元人民币的背面图案。因此壶口瀑布不仅是一处旅游景区,同时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好场所。也许,这正是当今许多描写黄河的电影、电视剧的编导们,多钟情于壶口瀑布的道理所在吧。
(原载《地图》杂志2002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