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仅是亚里士多德富于创造性研究的一例。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也能看到他科学研究的严肃认真。他的确是把求知看作是人的本性,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科学成就,完全是他把求知看作人的本性所致,是他艰苦研究的结果,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治学方法也有直接关系。
亚里士多德研究的特点,在于细致地探讨所考察的各种问题的历史,尽可能详尽地揭示在研究这些问题时所遇到的一切困难,并且为了进行比较和概括而引用大量的事实材料。正因为他注重实际,尽一切办法收集第一手资料,所以尽管他的学说中有不少思想、观点已被新的科学所否定、代替,或成为历史的陈迹,但他探索自然、社会的方法和角度,他所提出的问题仍然是有价值的,他的研究方法对今人是有借鉴意义的。
具体地说,他采取了向实践学,向历史(前人成果)学的方法。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科学研究专家,他把大量时间奉献给了开创性的、第一手的研究工作。他记录了自己的观察并亲自动手进行解剖。但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而要做的事情很多,既不能事事自己动手,又不能不休息地工作,他同一切研究者一样,要借用他人的力量,找助手,用前人的资料。他的学生们为他收集了不少资料,很多成果由师生合作而成。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利用了更多人的劳动成果,向社会广泛收集资料。前文说亚历山大为他的研究提供了方便,命令人们为他提供资料。有人对这种传说表示怀疑,认为亚历山大不一定这么做过。传说是否可信,我们不必去考证。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那么多的资料、标本不会完全是他自己和学生收集来的,前人的记载也不会那么多,所以不是亚历山大命人提供,也是有人帮助提供。史载,亚里士多德注重实际,亲自动手解剖,亲自去向养蜂人、渔夫、猎人、牧人、农民和动物饲养人去请教,是这些人帮了他的忙。养蜂人对蜜蜂了如指掌,如蜂群飞舞,姿态多种,路径不同,时快时慢,看上去很有趣,但一般人并不知其中的奥妙,而养蜂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知道这是蜜蜂社会的一种“通讯”,这一系列的不同,是侦察蜂在向蜂群报告蜜源的远近、方向、质量等信息。渔夫能见到没出过海的人永远见不到的东西。亚里士多德从这些人那里获得了许多书本上没有、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和资料。对调查来的资料,他不是照抄照录,他认为实际操作人说的话也不一定都符合科学,亲眼所见也不见得都那么准确无误。亚里士多德对一切材料都要重新分析、研究、证实,然后利用。
关于亲眼所见也不一定完全确切,这是很多人都有的体会。这里不妨用两则小故事来说明。
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走到陈国与蔡国交界处,人烟稀少,炊烟不见,几天没见到粮食了。一天,得意门生颜回从过路人那里讨到一点米,立即架火煮饭。孔子在一旁看书,忽然看到颜回伸手到锅里抓了一把吃掉。孔子装作没看见,但很生气,心想,平时很有教养的颜回竟也背着自己搞小动作,很是不舒服。饭好了,颜回请老师吃饭。孔子眉头一皱,朝天一拜说:“刚才我梦见亡逝了的父亲,他要我们把最干净的饭送给他。”颜回明白了老师的意思,说:“刚才有灰尘掉进锅里,把饭弄脏了一点,这口饭丢了可惜,给老师吃又不好,我就自己抓起来吃了。”孔子听后,恍然大悟,知道方才错怪了颜回。后来,孔子执鞭从教,有弟子三千。弟子们常有不睦,请老师给以评判,孔子叹息道:“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也有靠不住的时候;我依靠判断,但判断也常有误。你们要记住,了解一个人真是不容易。”孔子的反省,对我们很有启发,对亲眼所见也要分析。亲眼所见,比道听途说自然要好,然而,不能认为亲眼所见就一定靠得住。孔子确实亲眼见到颜回抓饭吃,这不是虚构。可是仅靠这一点就认为颜回背后搞鬼,那就太武断了。可贵的是,孔子了解了真相后,没坚持己见,并在以后不断反省自己,这很可贵。是的,亲眼所见,加上科学分析,才能更准确。
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的实验。70年代末,40名素有观察力的心理学家在德国哥廷根开会。会议刚一开始,突然有两个人破门而入,一个黑人持枪追赶一个白人,两人厮打起来,一声枪响,一声惨叫,随后两人追逐而去。全场的科学家被方才的场面惊呆了。正在惊慌之际,会议主席轻轻摇摇铃铛,然后宣布说:“女士们,先生们,请不必惊慌,方才的场面是我们事先安排的一个实验。现在请大家拿出纸来描述一下刚刚发生的耳闻目睹之事。”要大家回答的问题十分简单,比如,刚才进来几个人,是黑人追白人,还是白人追黑人,是穿长裤,还是穿短裤?是什么颜色?等等。全部过程只有20秒,并且被高速摄像机全部记录下来。测验的结果是40名素有洞察力的心理学家,竟没有一人全部答对。只有1人错误率在10%以下,14人错误为20%—40%,12人错误为40%—50%,13人错误在50%以上。有的答卷是驴唇不对马嘴,纯属胡扯。这个实验说明,即使是目睹者的言论也不能全部可靠,对目睹者的言论也要通过科学的考察方可置信。人的大脑有“瞬时畸变”现象,常使人发生错觉。亲眼所见而发生错觉是常见现象。有一个医生为了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判断、细心观察,搞了一个实验:他把手指伸进装有糖尿病人尿液的试管,尝一尝这种尿是否是甜的,然后让学生们都尝试一下,学生们实在不愿意品味这滋味,为欺骗老师,他们无一例外地说“是甜的”。老师笑着说:“同学们!你们上当了。我刚才伸进试管的是拇指,而舔的却是食指。我这样做,是为了教育你们注意实验中的细节,不要造成错觉。因此,你们刚才的回答是假的。”又一例亲眼所见造成的不真实。所以,还是孔老夫子说的对:“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也有靠不住的时候。”
亚里士多德没听到过孔子的反省,更没进行过上述实验,但科学的头脑,使他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使用别人提供的资料时,十分谨慎。他说,有些人否认鱼能交配,但他们错了,“他们的错误不难理解,因为鱼的交配过程进行得非常迅速,即使是渔夫也难以观察到它,何况他们没有一个人为了获得知识而去观察这类事情。”这里也不是说对什么都怀疑,什么也不信就用不着去观察去请教了。问题是要善于分析。亚里士多德的许多材料来自有实践经验的人的提供,都经过分析、证实,这正是他善于向实践学习的特点。
除了向实践学习外,还向历史学,向他人学,向前人的成果学。希腊医生曾对人体解剖作过一些研究,亚里士多德在论述人的各个构成部分时借鉴了他们的成果。“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包括相当广泛的阅读工程,他工作得如此努力……以至于他的宿舍被称作‘读书人之室’”。他拥有大量藏书,“他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个搜罗书籍的人,他的榜样使埃及国王知道应该怎样建立图书馆。”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在柏拉图学园时,那里的藏书比较多,他读了当时能见到的各种书,而且做了相当详细的笔记,并且作了分门别类的整理。他说:“一个人应当从书本中多作摘录,并按各个题目——例如善、动物等——分别编类。”在讨论每一个问题时,他总是先从历史的角度对前人的有关观点加以阐述、概括,他的著作中,总是列举和分析前人的思想。对前人,他不是盲从,而是研究、鉴别,像簸谷一样吹掉谷壳,留下真理的颗粒。
向实践学,向前人学,包括了研究。对独创者来说,有些学问是要靠自己来钻研的。亚里士多德的成就,就有相当大的部分是自己的独创,如逻辑学,在当时可供利用的资料非常有限,只能依靠自己的勤奋去开拓,如他自己所说:“只有我们自已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艰苦的探索。”(《辨谬篇》)
我们肯定亚里士多德的学术成就,并不意味着肯定他的全部学说。实际上,他的很多思想都已被新的科学所否定,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更如此。因此,相当一部分科学家把他看成是近代科学进步的障碍。如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又不能全盘否定他,因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修正错误、发现真理的过程。去掉他的错误,从科学史的角度看问题,人们仍承认他在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史上作出的巨大贡献,他的许多著作仍是今人必读的经典著作。近代欧洲哲学无论是经验派还是理性派,直到康德和黑格尔,也都是各自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吸取了对他们有用的东西。黑格尔说:“假使一个人真想从事哲学工作,那就没有什么比讲述亚里士多德这件事更值得去做了。”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许多现代物理学原理建立并创立者、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海森堡说:“一个人没有希腊自然哲学的知识,就很难在现代原子物理学中取得进展。”亚里士多德的学术成就是希腊自然哲学知识的重要部分。所以,在回顾人类思维的历程时,人们不能否认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文化的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