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师亚里士多德的一生说不上坎坷曲折,但也不是一帆风顺。关于他的生平材料,主要来自古希腊哲学史料《名哲言行录》的编纂者、思想文化史作家第欧根尼·拉尔修(约公元200—250年)的记载。《名哲言行录》用的多半是间接材料。近代西方学者对这些材料进行校正,重新收集,但终因年代久远,古代印刷条件差,很多直接材料没有流传下来,其中有些细节免不了是出于推断,互有矛盾。根据多数人的看法,亚里士多德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1.幼年时期,从他出生于斯塔吉拉到离开故乡到雅典去求学,约17年时间;2.求学时期,从公元前367年进阿加德米学习到离开学园,约20年时间;3.游历时期,从公元前347年到前335年,共12年,这12年间他从雅典到小亚细亚,从小亚细亚到马其顿,再重返雅典;4.教学时期,从公元前335年回雅典办学,到前323年再次离开雅典计12年,次年病故。
1幼年时期
按古希腊纪年法,亚里士多德生于第99届奥林比亚赛会的第一年,即公元前384年。出生地是位于爱琴海北部卡尔西乃西半岛东岸的斯塔吉拉城。斯塔吉拉是希腊的殖民地,它的居民大多数来自南方的安德罗斯岛和优卑亚岛。亚里士多德的父亲尼各马科就是安德罗斯的移民,他出身于爱奥尼亚以医务为业的世家,母亲菲斯蒂斯是优卑亚岛人。尼各马科曾是腓力二世(公元前382—前336年)的父亲马其顿王阿明塔斯的御医。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从小就喜爱生物学和医学,而且自幼养成了专注事实、尊重经验的品格和作风。医学向他显示了生命的奥秘,激发了他强烈的好奇心。父亲生活在宫廷中,亚里士多德幼年有随父进宫,与宫廷接触的机会。据说幼时曾与腓力普一起玩耍过。
国王阿明塔斯于公元前369年死去,宫廷内爆发了夺位之争。叔侄间相互斫杀,历时10年。公元前359年,阿明塔斯第三子腓力普除掉年幼的侄子,夺得王位。在此争斗之初,老尼各马科就离开了斗争惨烈的王宫,回到故乡。不久,老夫妇双亡。这时,亚里士多德尚未成年。
父母早亡,幼年的亚里士多德由姐姐阿里木奈丝苔和姐夫普洛克塞诺斯抚养,二人对弟弟的教育十分关心。亚里士多德对姐姐、姐夫感激不尽,终生以最大的敬意怀念他们,后来立像纪念姐夫,要女儿嫁给普氏之子尼加诺尔,并立尼加诺尔为遗产继承人,以报答姐姐、姐夫抚养教育之恩。
亚里士多德姐弟三人,除姐姐外,还有一个弟弟,名叫阿里木奈斯托斯,不幸早亡。对幼弟的夭殇,亚里士多德一直不忘,在遗嘱里嘱人为之立像以纪念。
2求学时期
求学时期是指从亚里士多德17岁远游雅典入阿加德米(柏拉图学园)学习起,到柏拉图去世为止的期间,也就是从公元前367年至前347年为止的20年间。
公元前367年,刚刚17岁,求知欲极旺的亚里士多德告别姐姐、姐夫,离开故乡,负笈游学,到了当时的文化中心雅典,投入正处在鼎盛时期的阿加德米学园,师事柏拉图。当时的雅典,虽然在政治、经济方面已不是繁荣地区,但在文化上仍然是全希腊的中心。这是每一个期望受到最高文化熏陶,以期在政治上一鸣惊人的希腊青年所向往的地方。
亚里士多德到来之时,雅典有两所著名的学校,一所是由著名演说家伊苏格拉底所创办的修辞学校,另一所是柏拉图所创办的哲学学校。这两所学校相互竞争着,但它们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全希腊各个城邦培养从事社会政治活动、管理国家的人才。只不过两个学校的教育方法不一样。伊苏格拉底偏重实用,向学生讲授修辞方法,训练论辩技术;柏拉图则注重理论培养,他全部哲学的核心,孜孜以求的目标,就是想“使哲学家成为君主,或者使这个世界上的君主王公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但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阿加德米也开设修辞、论辩之类的课程。不过柏拉图更重视的还是理论问题的探讨,培养人们自我反思的素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辨能力。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的学生。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辞典》和英国1985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都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列入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中。柏拉图出身于贵族世系、经济富裕的家庭。富裕的生活没使他沦入纨袴子弟追逐声色犬马的恶行之中。在少年时,就表现出了聪颖的禀赋和多方面的才能。他风流倜傥,气度不凡,严肃深思,勤于探索,才学兼优。哲学问题、政治伦理、科学进展、战争风云,无一不是他深感兴趣的领域。因受苏格拉底的影响,后来成了哲学家。他的名言是“哲学家是那些喜欢洞见真理的人”,“哲学家在任何时候都热爱真理”。他本想从事政治活动,但看到雅典贵族政治堕落为寡头政治,民主政治也是江河日下,特别是他所敬重的老师苏格拉底被处死,这使他痛心疾首,感到政治生活里到处都充斥着不义、罪恶和丑行,于是他重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放弃了仕途,走上学者之路,要用哲学理想来改造社会。
柏拉图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创立学园,开办教育;二是弘扬理性,推崇哲学。柏拉图有如中国的孔子,二人有某些相似之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柏拉图是西方历史上首创学园教育的教育家;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柏拉图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发展上占有崇高地位。
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了学园。他办的这所学园位于雅典城外西北方,取名为“阿加德米”(意为学园)。这所学园历经沧桑,久盛不衰,直到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为止,前后持续长达916年之久。这所学园可以称得上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固定的学校,为晚期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文化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抚育了不少在西方文化史上占有卓越地位的学者,甚至对近代欧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院和大学都有影响。当年,这所学园主要是讲授哲学,对数学也很重视,据说在讲堂的门前写着这样的话:“未学几何学者不得入内”。学园没有教学大纲和课程表留下来,亚里士多德说,他的老师讲课从来没有准备好的讲稿,他从来没有写过一本教科书,也一再拒绝为他的哲学建立一个体系。他认为,整个世界太复杂了,难以压缩到一个预先想好的书本模式里面去。所以学生们在学园学习了哪些课程,后人无从知晓。如果把柏拉图在《国家篇》第7卷中提出的培养哲学王的教学规划看作是学园所实施的课程的话,可以推断,学生们要学习算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声学等(按柏拉图的说法,数学由于其抽象性和普遍性,能把人的心灵拖离可感世界去思考永恒存在),此外还要学习社会、政治、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当然,这些课程只是为学习辩证法奠定基础,是学习哲学的前奏曲。在柏拉里看来,最高深、最高尚、最根本的学科是哲学。
亚里士多德初入学园时,柏拉图正在西西里岛访问。据传,柏拉图返园后,见到这位文雅、英俊的青年,已有几分喜爱,攀谈后就更加喜欢了。亚里士多德衣冠楚楚,举止文雅,风度翩翩,长于口才,头脑清晰,思维敏捷,喜好争论,谈话时富于说服力,机智锋利,妙趣横生,来学园不久就显示出惊人的多方面的才能。大约在公元前360年,学园与伊苏格拉底学校进行了一场论战。伊苏格拉底学派批评柏拉图学园崇尚虚谈,徒托空言,无益于政治和法律这类实际事务。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学园的代表,在论战中崭露头角,有力地批驳了伊苏格拉底学校过分注重实用的观念,指出对方在理论上思想贫乏,强词夺理,以唇舌争一时之胜负,难登学术大雅之堂,从而为柏拉图学园争得了荣誉。他勤奋好学,学业精湛,才华横溢,超群拔萃,是一个思想深刻、抽象思维能力极强的人。他的头脑容纳了让人难以置信的知识,对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逻辑学、历史、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医学、天文学、自然史、戏剧、诗歌等都有研究,且有成就。有一次柏拉图曾幽默地说,他的学园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其他学生的身体,一部分是亚里士多德的头脑。柏拉图很赏识亚里士多德的才学,誉为“学园之精英”,并在他的住处题上“读书人之屋”,后来提他为学园的教师,讲授修辞学。不过对他奔放不羁的思想也不放心,对其要用“缰绳”加以驯服。
学园里,亚里士多德与同学们在探讨着学问,思索着真理;学园外,政治形势在迅速地变化着。腓力普的马其顿方阵,改变了力量的对比,显示出马其顿是一股不可遏止的新兴力量。如何对待这一力量,在雅典分成相互对立的两派。以伊苏格拉底为代表的亲马其顿派,主张联合马其顿,依靠马其顿,希望腓力普能够把相互厮杀、自我消耗的希腊城邦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掠夺东方。他们的口号是:把希腊的战争带到亚洲去,把亚洲的幸福带回希腊来。反马其顿派的领袖是德摩斯梯尼,他以青年的政治敏锐性,看到野心勃勃的腓力普最终要成为雅典的大患,于公元前351年在公民大会上发表了反腓力普的演说。他认为马其顿不仅不能拯救希腊,反而要摧毁希腊的独立,扼杀希腊的自由,消灭希腊的文化。对这场斗争,亚里士多德不很关心,直到今天,人们也没发现他有什么政治倾向,未见他与马其顿宫廷来往的材料,在他的著作中也找不到具体的亲马其顿的言论。相反,在教学上,他却一直维护阿加德米的原则,与伊苏格拉底格格不入。
德摩斯梯尼雄辩的演说,阻止不了腓力普的进军。公元前348年秋,雅典北方重镇奥林索斯陷落,这引起了雅典反马其顿的怒潮,次年春反马其顿派在雅典当权。在这种局势之下,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个外邦人,马其顿宫廷御医的儿子,处境是不佳的。恰在这年,80岁高龄的柏拉图与世长辞。临终时柏拉图指定斯彪西波为学园继承人。于是,亚里士多德结束了学园的求学生活,与同学克赛诺克拉提东渡小亚细亚,回到希腊哲学的发源地。
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学园生活了20年,在那里,他异常勤奋,学习有成。亚里士多德的见解,到后来,与柏拉图学说有出入,但在求学时期,对师说态度极为忠实,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也极看重,誉他为学园的讲师。这一点,在亚里士多德早期著作中有明显的反映,这一时期的著作,可以说是“柏拉图的模仿”。尽管此时亚里士多德也有独到见解,有创造,但毕竟不多。这是就哲学而言,对哲学之外,柏拉图不太看重的自然科学,而亚里士多德却有着独自的研究。
3游历时期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斯彪西波继任院长;亚里士多德与同学克赛诺克拉提离开雅典,接受同学——阿塔内斯的统治者赫尔米亚的邀请,去了那里。
对亚里士多德此时离开雅典的原因,后人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说是因为斯彪西波被定为学园继承人,两人理论观点不同;也有人说是因为亚里士多德不是雅典居民,没有购置地产和房屋的权利;更多的说法是当时的政治形势所致,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