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之杀死聪明人
5462800000029

第29章 陆 逊(4)

陆逊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诸葛瑾,二人决定几天后采取行动。

当天,诸葛瑾率水军,陆逊率陆军,二人仍按原计划向襄阳进发。陆逊和诸葛瑾一路上虚张声势,再加上魏军向来忌惮陆逊,使得魏军不敢进攻。

他们到了白围(今湖北白河口)后,扬言要狩猎,其实是暗中让将军周峻、张梁等人攻打江夏、新市、安陆和石阳等地。

吴军所经过的地方,魏人皆弃物入城,结果吴军斩俘1千余人,随后安全撤回。

陆逊善待被俘之人,此举得到魏人的感怀,随后江夏功曹赵濯、弋阳备将裴生及夷王梅颐等人都来归附陆逊。

就这样,陆逊扭转了看似已定的败局。

明哲未必保身

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十月,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彭旦得知孙权调集重兵镇压庐陵李桓、罗厉的起义后,趁机率众起义。

次年二月,孙权让年过五十的陆逊派兵征讨。陆逊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仍然是吴国的支柱。可以说,只要陆逊出马,基本上没有摆不平的事情。

尽管义军顽强抵抗,但是最终还是被陆逊所平。

同年,吴中郎将周祗赶赴鄱阳郡(今江西波阳)征兵,陆逊认为鄱阳郡的百姓不容易管理,最好不要招募。

周祗没有听劝,结果激起了民变,周祗被起义者杀死。

随后,豫章(今南昌)、庐陵(今江西吉安西南)二郡的民众也群起响应。

孙权派陆逊督师征讨,陆逊招安了起义领袖吴遽,并收编精兵8千余人。

可见,陆逊虽然年岁已高,仍是一位沙场猛将,可谓是老当益壮。

再说孙权,他生性多疑,到了晚年疑心更重。

他设立中书校事监察各级官吏,宠幸奸臣,许多忠臣被奸臣所害。大臣们人人自危,敢怒而不敢言。就连陆逊也不敢尽言直谏,只能与几个挚友窃窃私议。

赤乌七年(公元244年)正月,孙权在丞相顾雍死后,任命陆逊为丞相。

陆逊一向有先见之明。当初孙权为了奖励他立下战功,准备为陆逊大造营府,但是陆逊多次对其进行劝解,使得他避免遭此一劫。

不久,陆逊卷入了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斗争之中,陆逊选择支持太子。

孙权听信谗言,打算将太子废黜。

陆逊非常看重嫡庶之分。为此,他多次上疏说:“太子是正统,他的地位是不能轻易改变的,鲁王属于藩臣,这样的顺序不能乱,否则会引来一些流血事件啊。”

而且,他要求到建业面述自己的观点,使得孙权非常生气。

太子太傅吾粲、太常顾谭等大臣也非常支持陆逊的观点,他们很多次上疏陈述嫡庶的利害关系,反对废嫡立庶。

然而,孙权并没有听取他们的意见,他既不许陆逊还都,又以亲附太子的罪名将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姚信等人流放。

太傅吾粲因为多次与陆逊通信,最终被孙权处死。

陆逊同太傅吾粲同朝为官多年,得知他的死讯后,非常悲痛。

此时,陆逊的日子也不好过,孙权多次派中使前去责骂他,陆逊做为一代名臣,曾经立过无数战功,受人尊敬和敬仰多年,怎能受此大辱!他看到了孙权晚年的昏晕,以及吴国在孙权统治下的黑暗,无比伤心。

赤乌八年(公元245年)二月,陆逊终因伤心过度,含恨而亡,那年,陆逊六十三岁。

陆逊死后,家里一贫如洗。

出色的政治才能

陆逊二十一岁才入孙权的幕府,作为江东四杰之一,论资历他是最年轻的。

他的军事才能无可非议,初露锋芒是在代替吕蒙夺取荆州的时候。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都能看到陆逊非凡的军事才能。

此外,陆逊也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有一套自己的治国安民谋略,是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才干甚至比前三杰更为突出。

陆逊不畏强权,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当年,孙权曾经做出过一些错误的决定,比如,渡海开拓惠州(台湾)、亲伐辽东、以及立嗣等,陆逊都能犯颜直谏给以匡正。

东汉末年,孙权割据江东,想要得到足够的粮食,用来满足百姓和军队的需要,不得不重视农桑生产。

对于这一点,在《晋书》中有所记载:“吴国‘务农重谷’,使得太湖流域农业的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东汉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陆逊任海昌屯田都尉,管理当地的所有事宜,带领屯田部曲2千多人,在海盐县境屯田,据说现在的海宁路仲秋水庵就是当年陆逊屯田的营址。陆逊政绩非常明显,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深切拥戴。

他从当地土地贫瘠并且连年干旱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考虑到开仓赈济贫民,又考虑到“劝课农桑,鼓励生产”,使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多亏了又陆逊,海宁一带才得到开发。

陆逊在当地设县,百姓非常信任并且依赖他,将他看成是衣食父母,称他为“神君”。

他曾经上疏孙权,对国家的严法苛刑提出批评,他说:“峻法严刑,非常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

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陆逊曾经做过吴国的丞相。任职期间,他董督军国,进贤斥佞,扶正祛邪,很得大体,有社谡大臣之风。

一次,他上疏孙权说:“您应该像西汉刘邦那样轻刑便民,用黄老之法治理国家,要尽量少动干戈,一定要做到养本保民,只有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才能富国强兵,统一天下。”孙权认为陆逊的话很有道理,他赞赏了陆逊的建议,于是举行受田仪式,驾八牛四耦亲耕,以作示范。

据《三国志·华传》记载:由于“广开农桑之法,积不货之储”,吴国成为了“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的国家。

后人总喜欢把周瑜和诸葛亮相比,事实上陆逊和蜀国的丞相诸葛亮更为相似。

陆逊和诸葛亮虽然属于不同的国家,为不同的君主效力,但是他们都是各自皇帝的股肱之臣,都在治国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

陆逊是在东吴后期才得到孙权的重用,慢慢登上了东吴的政治舞台,使东吴走向顶峰。

陆逊是周瑜之后又一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三军统帅,他的政治军事才能绝不输给周瑜。

他给人的感觉是“善守而难与天下群雄争天下”。

纵观陆逊上台之后吴国的战事,他数次化解魏蜀两国的大举进攻,把自己的防守功力发挥到了极致。

他与孙权可以说是绝配,两人完美的配合,不仅保证了国家的内部稳定,还能在战事上防守的尽善尽美。

从整体上来看,陆逊是不可多得的一位既能主外,又能主内的股肱之臣。他的事迹足以说明陆逊并非“一介武夫”,还是一个文武兼备的政治家。

陆逊之死

陆逊跟随孙权出生入死数十年,是吴国的功臣和主要支柱。然而,孙权虽然在军事上重用陆逊,但是孙权由于疑心重,始终没有将军政大权真正交给陆逊。

史学家通过对史料考证,认为孙权之所以将陆逊逼死,不仅仅是因为陆逊维护太子,更多的是孙权认为陆逊的存在已经对他的统治构成了威胁。

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1)陆逊的家族属于江东大族,家族中有很多人在朝廷为官,并且在朝廷中身肩重职。比如,陆逊的族人子凯,被任命为建武校尉;他的弟弟子胤,被任命为交州刺史;顾邵的儿子陆谭是陆逊的外甥,被任命为左节度,加奉车都尉;陆逊外甥姚信,被任命为太常等等。由此可见,陆逊的家族地位在吴国是非常显赫的,可以说这是孙权嫉妒陆逊的原因之一。

(2)吕蒙死后,陆逊一直镇守武昌,在当地非常有声望。此外,陆逊与吴国权要交好,上自太子登,下至步骘、诸葛瑾、潘浚、朱据等将相功臣。

(3)孙权怀疑陆逊极力拥护太子的目的不纯,担心自己去世后,陆逊会谋权篡位,到时自己的江山就要易主了。对于这一点,从孙权以后为太子挑选辅佐大臣的这件事情上就能看出来。孙权立了幼子亮为太子,出于对社稷江山的考虑,他选择的首辅是资望较浅、社会关系比较单薄的侨居大族诸葛恪。

(4)当年由孙权做主,陆逊娶了孙策的女儿作为妻子,当时孙权认为这样可以加强君臣之间的关系,然而,以后陆逊连立战功,在孙权看来,似乎还有些功高震主的意味。所以,后来孙权认为自己的初衷已经被改变了,这门亲事已经转化为双方关系的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