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华西纪事2006:回望吴仁宝
5472900000016

第16章

社会改革,包括农村的改革,乃是一场实验,有不足,也是难免的。正确的态度,是经过认真的调査研究,帮助其逐步完善,而不应当听到什么反映便撰文予以否定。

我想,之所以这样,恐怕还是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包括农村所有制形式)缺乏了解,习惯于用“一刀切”的眼光来看事物,在积累与分配上搞一种模式。

吴仁宝说广最好不去研究模式,搞一种模式,就变成一刀切,变成一个样了。凡是一刀切的,一个模式的,是死的,就不能从实际出发。要根据各地情况去做,不要固定模式,这个就是创新。”经验之谈,说得好极了,很精辟!华西的做法,说到底,生产关系适应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的农民兄弟,千百年来“脸朝黄土背朝天”,穷够了,如今,能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过上自己满意的幸福生天仁宝带领党委一班人奔小康四、“大才小用”与“小才大用”。

“我伲华西发展富裕,全靠老书记的领导。”村民说。

“靠我?我没啥能耐。”吴仁宝回应,“靠的是全体村民,靠的是各类人才。”话,都对。吴仁宝的作用是明摆着的,而村民,尤其是各类专业人才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也是不句忽略的,当然,吴仁宝与人才又是密不可分的。

上面讲要使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人才,后“三化”好懂,“革命化”不太好理解。吴仁宝将“四化”简化为“德才兼备”。

“德”是什么?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守法、守约、守信八活,我们真的应该拍手欢迎!“才”呢?具有政策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

这样,农民好懂,便于对照、实行。此处,怎么不见文化、年龄呢?吴仁宝认为农村有自身的特定条件,农民只要懂政策、技术和管理,哪怕年龄大一点,只要身体好,也可以,也要用。这不等于说华西忽视文化(文凭八而是注重水平,兼顾文凭。体现在分配上,第一年,对文凭倾斜;第二年,一半看文凭,一半看水平;第三年,便一视同仁了,真正看重的还是真本领。

他对人说广要改变‘家有两行,必有一荒’的旧观念,农村今天办这个厂,如果明天不办了,怎么办?干部要一专多能,只要懂政策、技术和管理,这个厂不干了,到别的厂照干。经营人才不一定有文凭才行,没有文凭也可以成为经营人才。”这不是说,华西不需要或没有高级人才。如今,村里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有从德国、日本留学归来的硕士、专家,还有来此安家的大学副教授……外贸公司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员工都是大学以上学历,他们未必,也不可能因为是“大才”个个成为厂长、主管,但都“人尽其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不能说是“小用”。

吴仁宝的观点是:小才大用,基本有用;大才小用,一般无用;外才我用,关键在用。“大才”,从数量上讲,任何时候都相对要少一些,大批的则是“小才”,“小才大用”,是一种激励机制,给他们压担子,使其经受锻炼,迅速成长为“大才”。

第八章!特色思维华西寘甲天下的秘笈说说吴荷芬吧!华西有个线材厂,骨干企业,年产值达十个亿,因银而老书记与女工在一起要,吴仁宝点将,让吴荷芬去挑大,当厂长,建这个。

“不行,不行,我只念到初中,水平太差。

“我看你行。”吴仁宝不改初衷,“之前,你干农业生产队长、小厂厂长,不都干得挺好吗?又不是单枪匹马,你身边有技术人员,有骨干,你要做的是将他们捏到一起,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准能办好。”吴荷芬知道推卸不掉,便故意这样说。试不试,反正你是一厂之长,不能按期建成投产,我找你。

吴荷芬知道老书记的决定是难以改变的,遂走马上任。她虚心学习,刻苦钻研,热情服务,放下身架,到职工中间去嘘寒问暖,解决实际问题结果,只花了十一个月就建成投产了“不简单,不简单。”与线材厂协作的上海市冶金局领导来华西考察,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如果叫我们的国有企业干部搞,可能要花两年半时间才能建成投产。”吴仁宝对此也很感慨,他说广吴荷芬只用了十一个月。假如叫一个副县长来干,他会说,怎么让我当个厂长呀?那他很可能两个月报到,三个月论证,十一个月才刚破土动工,建成投产还不知什么时候呢。这就是大才小用,不一定有用。”此外,围绕人才问题,吴仁宝还主张并实行“量才录用”、“外才我用”、“育才待用”。这些方面也都有成套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大批管理人才、经营人才、销售人才、技术人才的集中,为华西今后更大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五、“一村两制”与“一家两制”。

看得出,这个“特色思维”,是受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提法而产生的。让我们来看看其内容。

在华西,可以搞“一村两制”,即村民可以搞集体,也可以从事个体。但干部不得搞“一家两制”,更不允许“一人两制”。

为什么?

其实道理很简单。试想,如果丈夫在企业当厂长,妻子开个饭馆,与丈夫厂长有经营交往的客户自然要被引进这个饭馆用餐。这样,集体的“肥水”便不声不响地流进个人的“田”里。再比如,父亲在厂里搞供销,儿子却搞个体加工,父亲联系到好的业务,很可能给儿子做,结果必定是“富了和尚穷了庙”。不搞“一家两制”、“一人两制”,就从运行机制上防止了集体资产流失的发生。

这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有过这方面的教训。吴仁宝的这个“特色思维”管用,受到了村民的普遍欢迎。

六、名村、名人与名牌。

华西村的产品,烟、酒、服装、羊绒衫等等,分别注册了华辰牌、华西村牌、仁宝牌。

吴仁宝检查“华西村牌”面料、服装啥意思?想出名?华西、吴仁宝早就名满天下了,各种荣誉头衔车装船载,数都数不清。那为啥要这样做?一句话,利用名村、名人这无形资产,创自己的品牌,让华西的产品也名满天下,人人争购。

可为哈非得用村名、人名呢?用村名、地名作牌子,有。可用人名,用吴仁宝作牌子,全国似乎还找不出第二个。这是不是张扬?

听吴仁宝本人的解释。他说这叫自加压力!搞不好两纪事2006:回望吴仁宝就要毁坏华西村和我的名声,对生产厂的厂长、职工,也是极大的压力与鞭策,时时提醒他们只能搞好,不能搞坏。”华西的名牌产品早已做到三真说真话、售真货、定真价和三公认专家公认、用户公认、主管部门鉴定公认,颇受中低层消费者的欢迎,销售业绩一直不错。

七、“一分五统”。

“一分五统”是五年前吴仁宝基于共同富裕的理想和追求提出来的,是以此新机制带动周边十六个村庄共同发展致富。

具体地诠释一下。

“一分”,即与华西合并后的十六个村的原村委会仍由本村村民选举,实行自治。

“五统”,即联合起来的“大华西”由华西集闭实行经济上的统一管理,并实行干部使用上的统一、人员使用统一、村民福利发放统一1、村建规划统一1。

这样一来,大华西面积达到三十平方公里,人口三万(两万外来务工者不算在内众合并后的周边村村民收入虽然与华西中心村(即原华西村)有差别,“一分五统”’周边村并入“大华西”但老百姓生活安暴定,老年人按月领取养老金,青年人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二二〇〇五年上半年,即有一千多户村民入住华西为他们新建的三十七点六二五万平方米的人式上式别墅和公寓。二〇〇五年,华西还给周边村村民送股五千三百六十八万元,使他们的口袋也慢慢地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