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举起这杯葡萄酒
5488900000010

第10章 乌云密布的日子(2)

小河在朱留的村东流过,村民们就按照方位命名,村北的叫北河,村东面的就叫东河,南面的叫下河。小河流到朱留村时,已经是常年水流潺潺,河床里长满了青苔,白飘、泥鳅、鲇鱼、穗鱼等鱼虾在小河里嬉戏,很容易就可以捉到。春天的时候,拿着一个小笊篱,找一个河湾,就可以捞出很多的桃花虾,来家一炒,红艳艳的,是上等的美味。

鲁祥云少年时,就在这小河里捉鱼摸虾,还给他同村的小舅父捉蛇扒蛇皮,捉青蛙、蛤蟆扒皮做胡琴蒙子,姥姥给他煎个鸡蛋,就是对他的奖励了;夏天这里也是他和小朋友们洗澡的好去处;这些都是他永远忘不了的童趣。小河是条季节性河流,夏天发大水的时候,把碗口粗甚至合抱粗的枰柳树也能连根拔起,河里的浪头卷着它们还有浮材一同轰隆而下,咆哮奔腾,声音能传到一两公里之外。村民们会聚在村东头看发大水,鲁祥云也会杂在人群中看热闹。

洪水过后,青蛙、蛤蟆整夜地叫个不停。山清水绿,一眼望去,能看到几里外的炊烟袅袅,杨柳堆烟,风景如画。这里当然算是栖霞的富庶之地,鱼米之乡。

鲁氏的传承教育

朱留村是一个大门户的村,一个大村除了几家杂姓之外,全都是姓鲁的。鲁姓如此集中的村落,好像在全烟台市几千个村庄中也是惟一的。

鲁家重教养礼仪,崇尚氏族文化。鲁祥云从小就受到一些家族名人的传承教育,从古时候的能匠祖师鲁班,到自己三叔二大爷的当年,谁家老爷爷的那时候是多么风光,给鲁姓争得了什么荣耀,都在传承当中,当然其中也不乏鼓励后辈光宗耀祖的训词。

作为一个氏族,历朝历代都会名人辈出,不仅独鲁氏而言,其他氏族亦是如斯。正如我们中华民族一样,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氏族如果没有其优秀的代表人物,这个氏族必定衰微。

整体通观,历史上,鲁姓人济济多才,多为文人雅士,纵有武将,亦为儒将,与其姓氏截然相反。可能由于国人重官员而轻富豪的关系,鲁氏的历史当中并无富可敌国的如红顶商人胡雪岩、乔家大院的乔致庸之类的大商巨贾之类的记载。

朱留村鲁家的这种氏族“骄傲”式的文化传承,可以说是这个村庄鲁姓氏族DNA的特色。实际上,在朱留建村几百年的历史上,朱留鲁家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除了保存祖谱以维持身份之外,没有做出在社会上构成名门望族的业绩,与史上鲁家的名人比起来,真是显得渺而小之。只是因为鲁姓当年占了这个好地方,且慢,好像说当初鲁姓不是占山户,而是从姓朱的手里接过来的。

据说,朱留村的命名十分简单:朱姓人家想让更多的同姓留在村庄同住,以此命名,期冀八方朱姓前来汇聚。后来,时世更替,姓朱的未兴盛起来,倒是鲁姓成了大户,到鲁祥云小时候,全村只有一户朱姓人家。

鲁姓得了这方天然宝地,自然人丁兴旺,生活富足,竟成栖霞南乡有名的大村庄。鲁祥云的祖上,就在这方土地上耕种桑农,勤俭持家,日子渐富,到他曾祖父那一辈,已是朱留村屈指可数的富户了。

鲁祥云的家庭背景

鲁祥云家中的老住宅,是前后两套的四合院。东西两厢外加两进的街过道。从朱留的中心大街上,经过这两进的过道向南走,就看见南泊了,那上百亩的肥沃好地,不少是鲁祥云爷爷家的。

鲁祥云的爷爷在村里算是个有学问的人,在村里是上过私塾的,一直跟着全村的一位贡生念书,后来到了县衙当差。民国时期,他被派回朱留镇当镇长,后来他辞官为民;抗日战争时期,他当了八路军的情报员,也算是一个革命者。

爷爷崇尚祖先的英雄气概,则凡事刚强好胜,仗义护弱,又加上自己懂得中医,悬壶济世的营生他也为之,且不收费,自然人气集聚,有威有信,日子就过得龙登凤响。

鲁祥云不仅听过爷爷讲老爷爷和他自己脸上有光的事,也听父亲讲自己当兵的故事。这一切,从小就印在他的脑海中,成为他人生奋斗向上的“核燃料”。鲁祥云下面的自述,就很能说明鲁家传统教育的成功:

“我出生在一个富农家庭,从出生到记事,就是十来岁吧,家境比较优越。我爷爷、老爷爷的财富占半个村。土改时,家里的东西全部都给拿去了。我父亲弟兄三个全都去当了兵。”

“俺爸当兵后,在部队里当了卫生员。不长时间就负了伤。养好伤后就到部队的医学大队学习。解放战争打蚌埠时又负了伤。伤好了后,就上了朝鲜战场。在朝鲜战场上,他立过功,因为抢救伤员,被坑道的枕木砸坏了腰,‘文革’后,评了三等甲级残废军人。”

“我的奶奶因为三个儿子都去当兵了,特别是我爸去了朝鲜,连个音信也不见,那是揪她的心啊。俺爸最小,她最疼俺爸,就整天跑到村东大道上,去喊着俺爸的小名叫:‘儿啊,你快回来吧,你快来家吧!’一边叫一边哭,天天这样,后来把眼都哭瞎了。”

“当时大伯二伯都在部队上提了干。我爸从朝鲜回国后,在济南集结时,看到俺二伯喊着号令在集合他的队伍,高兴得一蹦老高。弟兄两个相见,也是泪流满面。俺爸对俺二伯说,他在朝鲜战场上,看到一个飞跑的战友好像俺二伯,被飞机扔炸弹当场炸飞了,当时看着以为再也见不到二伯了。没想到他还活着。”

“弟兄俩见面后,就说起家里的事。二伯说:‘我提干了,你没提干,赶快回家吧,妈妈想你把眼都哭瞎了。’当时我爸是护士排长。就转业到了栖霞城镇卫生院。后来被派到卫生院设在一个村里的卫生所当所长。1957年12月27日生了我,生下三天就是阳历年,三天长了两岁。1958年大跃进,再后来就是三年自然灾害,俺爸实在养活不了俺娘俩了,就叫俺妈回了朱留老家自己去弄口吃的活命。”

“俺爸告诉我,1962年那阵,正是饥饿年代,吃草根,啃树皮度日,俺爸领着我在那个山村卫生所里又当爹又当娘。所里几个医生都要下乡去出诊弄口饭吃,有时候,我爸就把我锁在门外。有一天,他到外村去,跑了一天,也没弄到口饭。后来,碰到一个老太太问,鲁医生,你吃饭了?俺爸说没有。她说,你到俺家去,把俺家的磨盘扛起来,打扫打扫里面的面,我晃碗汤给你喝吧。”

“就这样,俺爸吃了饭才有了点劲往回走,心里惦记着我一天也不知道怎么样了。正在这时候,碰到了一个所里的同事,他挺高兴地说,今天我弄了个菜饼子带回家去给老婆。俺爸说,你快把它给我吧,我的孩子小。那位同事眼含着泪,直勾勾地盯着饼子。俺爸接过饼子,往怀里一揣,转身就跑。跑到卫生所门前,看见我已经饿昏在门口的石头台上。他赶紧抱起我来,给我喂饼子,慢慢地,我才缓过气来,把我救活了。就这样,我从小就种下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苦难与幸福的时空连线

鲁祥云叙述到这里的时候,我看到,他的脸上显出一种复杂的表情,是怜悯,是坚定,是不平,抑或是怨嗟,是迷茫,是对人生的追问还是对历史的无奈,我不能准确地看出来。但我知道他这种思维的跳跃,是在石火电光中的瞬间,焊接了他苦难和幸福的不同经历的呐喊:

“爷爷是富农--父亲弟兄三个当兵--父亲养不了家--自己差点被饿死--自己摊上了盛世--感谢邓小平--比当年的爷爷财富多多了--想想还有穷的人--甘心帮他们--不愿让他们像当年自己那样挨饿--别以为我的钱是海水潮来的--它是我的心血积攒起来的--就如当年俺爷爷--省吃俭用一点点攒起来的财富--财富不是那么容易就得来--但我仍然慷慨助人--因为我受过苦--我助人是幸福……”

不知道这样的思维连接是不是他的所想,如果不是相当的痛苦和不服气,他不会从一个话题猛然间跳到另一个话题。人心里面有什么,嘴里就必说出什么来。不平的苦、艰辛的泪、怜悯的心、慷慨的手、真诚的笑,在他的心里搅拌成混凝土,浇筑起西夫拉姆酒堡的坚强与稳固。心里的故事便如活水涌流,脱口而出--谈起为远方的小学捐款时,他动情地说:“我到那里,看看那个穷啊,一个个小孩子,穿的衣裳都有补钉,瞪着个大眼睛看着我,我就心里酸溜溜的,想起自己小时候……”

鲁祥云现在正在台上讲得意气风发,而我们在他讲话的时候,讲了他在讲话中不能说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哲学家来说,每一个事实都是一个故事,而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说,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份人生的答卷。

如果我们用心把这些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故事进行连线拼接并加以内在逻辑的因果探究,我们就不难找寻到西夫拉姆酒业在回报社会上的情感源头。如果我们把当年他父辈前去参军的背影作为遥远的历史风烟,以饿昏在街头的鲁祥云作为一个背景的影像,我们可以这样叠化出鲜活的生命动画:

举着红红的小手的希望小学的小朋友,正在向鲁祥云行少年队礼;北京豪华的宾馆大厅里,群星耀眼,鲁祥云宣布为残疾儿童义卖,顿时,掌声一片;“5·12”震灾捐款箱前,鲁祥云带领职工郑重地献上自己的爱心……

当这一切叠化幻化如水乳交融的刹那间,我们会清晰地感觉到鲁祥云情感流动的脉搏是如何的跳动,感到爱的旋律是如何在他心中鸣奏,生活弹拨出的生命春天的美丽琴音是如何在他心弦上滑过……他的脸上显着幸福的光泽,他感觉自己当时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的确,每个人的童年的故事会给自己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它的每一个触角都是“锐角”,即使是最钝的心灵,都会被它的情感穿透,直到成年和老年。它甚至一直会审视着你人生的坐标系,会像GPS定位仪一样,决定着人生的道路与方向,决定着人生的每一个步幅及跨度,决定着人生的成功与失败。

所不同的是,并不是人人都能把自己童年的经历变为韧钢,加在一生的锻造中而成为百折不挠的质素。而西夫拉姆和鲁祥云所表现出来的“大爱之心”,正是展阔了他们独特的生命意义。

从这个立体的三维形象上,我们可以看到,那美丽如画、半山半泊的鱼米之乡朱留的山川河流、风云际会,是怎样为鲁祥云的人生打上了深深的社会烙印;而他的童年和后面将要叙述的青少年的际遇,则因为西夫拉姆酒堡的出世而具有了特殊的社会价值。

哲学上说,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鲁祥云和西夫拉姆作为一个“爱的奉献者”,把暖世的话语寓于自己的行动,使“一片祥云从齐鲁大地上飘来”,为渴望的人们带来甘霖。

人们不禁会问,这片祥云是怎样在齐鲁大地上集聚形成的呢?原初的时光里,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风霜雨雪抑或景和晴明是如何地颠倒着他人生的故事?星光的变幻、无定的命运是怎样无情地抛掷着他的幸福与无助?

因为成功感恩时代,施予社会;施予让他感到幸福,而事业更成功;而这种施予最早的精神感源却在他那遥远的童年……

现在,就让我们慢慢地打开鲁祥云那尘封的岁月窗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