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举起这杯葡萄酒
5488900000046

第46章 尾声(2)

酒的文化说起来真是有意思,白酒是“玉碗盛来琥珀光”,红酒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所有美酒又称琼浆玉液,可见酒与美是分不开的。更进一步,是与美好的生活、美丽的景色、美艳的女人、美妙的佳意等等诸多的人生追求之美分不开的。

有人评《凉州词》说,葡萄美酒,美女如玉:

“美女如玉,立在马前。墨玉色的杯,浑浊的酒,酒的温度穿透了寒冷的空气,在暮色里升腾成一缕轻飘飘的烟气,她就立在那里,酒杯高举过头,她就那么低着头,相思就这样深藏。

“她不抬头,于是就看不到马上的人那种复杂的眼神,那种欲走还留的挣扎,那种充满真情的目光。她就这么举着杯,听着缰绳勒过马的身体的一声闷响,在暮色里,轻轻的,清晰的,她还听到马蹄踏在坚实的黄土地上的闷响,哒哒两声,马打了个响鼻,她知道他要走了。

“可是她坚持不抬头。酒冷在那里,她站在那里,他走了。这样的情景,这样的画面,在我的臆想里,才关乎爱情,才是爱情。”

看,这样一首边塞诗,竟然被人解成一首美女送情人征战的爱情诗,并且赋予自己理解的美。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战争、生活、爱情,当然也看到了葡萄酒。

哦,原来,这里的葡萄酒不再是红莹莹紫莹莹半透明的如蝉翼般的,如流雾轻纱般的,而是“浑浊的”,而盛酒的杯,好像也不是夜光杯了……这才是战士的酒,这才是战场的酒,这才是美得醉人的葡萄美酒……

至此,我们才知道,葡萄酒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美酒品种之一,只是自古至今多少年代流传下来,并没有像白酒、黄酒一样形成产业化,直到百多年前,我们才有了一家民族葡萄酒厂,但整体上,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绝大部分的葡萄酒仍是甜酒。

的确,在我们传统的酒文化中,葡萄酒几千年下来就是一个“甜”字为主旋律,而除白酒、黄酒之外,所有的果酒都不在正宗行列。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们中华民族就将西方葡萄酒的“干”文化糅进了中国酒文化的大家族中,而且迅速地发展成为一种产业主流,改变了中国酒类的传统格局。这在中国酒的历史上是一个翻天覆地的突出变化。

葡萄酒的“干”文化的兴起,不能不说是中国酒文化中的一个奇观。这种短短几十年来就完成了几千年传统酒类格局解构与重分,使得中国的葡萄酒产业如朝阳初露,冉冉升起,光芒耀眼,前途无限。

好了,您现在喝一杯葡萄酒吧。您喝一杯,我考考您: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葡萄酒,在烟台这里,不论是何等的婚宴,没有葡萄酒,就不算上档次的婚宴。如果您不是在西夫拉姆喝葡萄酒,而是自己去挑选葡萄酒,您知道现代葡萄酒的分类吗?

您不用回答,还是我来继续解说吧。

现代葡萄酒的分类

一个“干”字,说出了现代化工业生产的葡萄酒的特色,或者说是市场认可的葡萄酒的主流。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认识的葡萄酒,主要是以含糖量的多少来分类的。

当然也有按色泽、制作方法分类的。比如,按色泽分的有白、红、桃红三色,南非有黑葡萄酒也是一种。按不含二氧化碳分类的有静态和气体的。按酿造方法分类,又可分为天然的、加强的、加香的、蒸馏的。

主要的分类,是按葡萄汁含量分为全汁葡萄酒和半汁葡萄酒,全汁葡萄是百分之百葡萄汁酿制而成,以干红和干白为代表是百分之百的纯葡萄酒,半汁葡萄酒是葡萄汁加添加剂、酒精和水勾兑而成。而按葡萄来源可分为家葡萄酒和山葡萄酒,顾名思义,家为驯养者,山为野生者。也许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起作用,我们国内葡萄酒生产厂家大都以生产家葡萄酒为主。就连我说的自酿葡萄酒,也属此行列。由此可见,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多么强的生命力。

如果放眼世界葡萄酒的分类,除上述之外,还有因国家不同而建立的不同的分类标准,如:

法国葡萄酒分为普通日用餐酒、乡村酒和地区餐酒、优良品质餐酒和管制餐酒,德国葡萄酒中分日常饮用餐酒、优质酒、高级优质酒等等,美国葡萄酒有附属类、专属品牌酒、葡萄品名牌酒。法国的勃艮第酒分级又别具一格,如,区域酒,只标示产区;庄级酒,在酒标上会标示村庄名;一级酒,酒标上会标示村庄及葡萄园名等;特级酒,此类酒不会标示村庄名字,通常只会标示葡萄园的名字。而意大利葡萄酒的等级划分为一般日常酒、原产地区域管制酒、原产地区域保证酒。

当然,根据《国际葡萄酿酒法规》对葡萄酒含糖量分类作出的规定的分级制度中,有最低的、最高的等等的管制,不一而足;最高等级,严格地规定了产区和葡萄酿制过程等等。

虽然葡萄酒的分类如此众多,但一般情况下,我们只须懂得按含糖量分类就足够了。按这种分类法,葡萄酒可分“干”、“甜”两大系列:

干葡萄酒的含糖量低于每公升四克,品尝不出甜味,喝到嘴里感觉洁净、优雅、果香酒香的香气和谐;

半干葡萄酒的含糖量在每公升四到十二克,喝起来感到略微有点甜,除了跟“干”酒的口味相似之外,味觉更加圆润一些。半甜葡萄酒的含糖量每公升十二到五十克,可以尝到甘甜、爽顺、舒愉的果香和酒香;

含糖量超过了半甜最高值,也就是每公升大于五十克,就是甜葡萄酒了,喝一口,那甘甜、醇厚、舒适、爽顺的口味让人感觉跟吃甜果子一样香甜。而这些葡萄酒,都是现代化酿酒工业的产物,在葡萄酒的原始状态是不可能有的。

既然作为自荐的讲解员,就当把义务进行到底,您一边喝西夫拉姆葡萄酒,我再跟您讲一点怎么喝酒的事情。我相信这一点会对您更有用。

葡萄酒餐桌文化

就大体的葡萄酒餐桌礼仪文化来说,因为葡萄酒是健康长寿之源,既富有浪漫情调,又能起到美容养颜、预防各类疾病的效果,同时又是情人浪漫和爱情的象征,也是时尚弄潮儿们品位和情调的见证。因此,喝起来很有讲究。如:

红葡萄酒,在室温18℃-20℃开瓶后,得等待十五到三十分钟之醒酒时间,再斟酒才会圆润柔顺易入口。宜搭配肉类、洋葱、奶酪。适用广口直立厚杯型。

白葡萄酒在室温10℃-12℃开瓶前先于冰桶内冰凉。斟酒量不超过杯容1/2,宜搭配海鲜食物。适用郁金香型高脚杯。

至于喝白兰地,对室温的要求随意些,但斟酒量不超过杯容的1/5,饮用时以手掌捧握杯底,使掌心温度将白兰地渐渐升温,适用口小腹圆矮脚杯。

葡萄酒的配菜:“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是葡萄酒配菜最基本的常识。将柔腻顺滑的鱼翅,鲜美饱满的鲍鱼,配以上了年份、单宁柔和、酒体丰满的红酒,滋味绝妙;虾更宜配红酒,但龙虾刺身一定要配白葡萄酒。

菜品切忌加醋,若需要酸味,可以柠檬水代之。葡萄酒宜配甜食,但巧克力例外;最好不要用葡萄酒配辛辣食物。总之,口味浓重的菜,要配丰厚的酒;清淡的菜则要配清淡的酒,免得破坏细腻的味道,要让菜和酒的滋味相映生辉而非互相掩盖。

如果不是在酒堡里人家请客,如果是我们做东请人家客,那么,就要讲究葡萄酒的餐桌礼仪了,大体上有这样几条:

1.先点菜,再根据菜的需要点酒。

2.开瓶前先阅读酒标,确认种类、年份等,再看瓶盖封口处有无漏酒的痕迹,酒标是否干净。

3.开瓶打开软木塞,看看软木塞是否潮湿,闻闻软木塞有无异味,或进行试喝,进一步确认酒的品质。

4.确认无误后正式倒酒。喝酒前应用餐巾抹去嘴角上的油渍,以免影响对酒香味的感觉。

5.上酒的品种,按先轻后重、先甜后干、先白后红的顺序;品酒则遵循越饮越高档的规律,先上普通酒,再上高级酒。换酒时,一定要换用另一杯具。

当然,这些只是一般的常识,具体到实际当中,我们可以活化这些知识,比如,一位葡萄酒品酒大师,就对葡萄酒与食物的搭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位品酒大师说:“食物与葡萄酒如何搭配,是相当主观、因人而异的。没有对错之分。”

品酒大师说,葡萄酒配餐的目的在于让用餐时的口感味道更和谐,让酒、菜互相配衬为彼此增色。搭配原则是酒与菜的风格互相压过或掩盖了对方,餐和酒中有对方的味道。这样既令饮酒的同时不失菜本身的味道,又可以让彼此引起深深的共鸣。

我们前面说的葡萄酒配餐的原则是“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但这位品酒家认为,这个搭配原则主要是对西餐来说的。对中国菜而言,除了要看原料外,还需要看作料和烹调方法。比如清蒸鱼可以配淡爽的轻型酒体干白葡萄酒和起泡葡萄酒;但如果是酱烧鱼或干烧鱼的话,菜的口味就会由鲜嫩转为鲜咸或咸鲜,所配的葡萄酒就得换成醇和的中型酒体的干白葡萄酒或干红葡萄酒了。

以鲁菜为例,品酒大师也给出了搭配的建议:

鲁菜讲究调味纯正,内在以感鲜为主,沿海以感鲜为特色,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善于以葱香调味,在烹制海鲜方面有独到之处。在与葡萄酒搭配时,就要视不同的菜式而定。

烧菜类如“九转大肠”、“红烧海参”等,可选用陈酿型中型酒体干白或干红葡萄酒;如果是浓汤菜类,可以搭配陈酿型中型酒体干白及陈酿型干红葡萄酒;若是海鲜类的鲜嫩菜肴,可以与新鲜轻爽型干白及半干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起泡葡萄酒和轻型干红葡萄酒搭配。

葡萄酒作为舶来品,似乎更适宜出现在西餐餐桌上,而对配中餐,这位葡萄酒品酒大师,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葡萄酒最适合搭配中国菜了。因为中餐是各种风味的菜一起端上来,你吃完一道菜后,喝一口葡萄酒,特别是白葡萄酒,嘴里会感到清爽;再吃另一道菜时,就能够隔离上道菜的味道。”同对满桌不同口味的中国菜,建议在桌上放两个酒杯,分别盛红白两种葡萄酒,吃哪种菜,就喝哪种酒。

是啊,美酒如人生,各有各不同。在西夫拉姆成功酒杯中,我们在彩虹桥下,看到了鲁祥云成就壮美人生的一系列典型性元素,值得我们品味把玩。

有人对鲁祥云的葡萄人生,打了这样一个带有哲思性的比喻:信心,就是酿成鲁祥云壮美人生葡萄酒的原料;创新,就是酿成鲁祥云壮美人生葡萄酒的工艺;精益求精,就是鲁祥云壮美人生葡萄酒的品牌。

朋友,如果你认可西夫拉姆这杯美酒,你的人生也可以变得与鲁祥云一样厚重壮美,也可以变得像西夫拉姆一样灿烂辉煌!

哈,朋友,

举起西夫拉姆这杯人生的美酒,

碰杯,豪迈

祝酒歌声响起,美酒飘香

人生的成功幸福之路,从此

不再一样,西夫拉姆,好酒

朋友,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