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红楼劫
549000000002

第2章

刚过了新年的京城,雪花打着旋儿在天空中自如地飘舞着,寒气凛凛,但看那各省来京又返省的南来北往的人和事,却较往年热闹许多。不但皇室豪门之家兴奋异常,就是街头巷尾的百姓也是议论纷纷,你随便走进一家茶馆,就能听到这些议论的话语。

下朝后的林海看着这些兴奋的上下人等,不由自主地走进路边的一个茶馆,他想通过坐下来听听别人说点闲话来平静一下自己难抑的心跳。但他的兴奋却不是为了这些人所说的那些事情。

林海让家人、小厮都在门外等着,自己一个人走进茶馆。

小茶倌一看来人形容清俊,穿了从三品官服,知道来了贵客,忙迎着招呼了,要领他进雅间去坐。林海摇摇头说:“在这大堂找个座儿就行了。”小茶倌反应很快,知道又是一个爱闹热的主儿,忙引了林海在一临江窗边坐下来,问了喝什么茶后,很快就泡了一壶茶来,给林海倒了一杯,谦躬地请林海喝着后才又去招呼别的客人。

林海轻轻提起茶杯盖,在滚汤的茶汤面上轻轻捻了捻,又轻轻吹了吹,才浅浅的尝了一口。茶汤轻而香浓,不错,林海轻轻抿着茶汤。

林海正向窗外看着江面,想着刚才家人给他传来的喜讯,心中仍是雀跃不已。这种感觉已是很多年没有了,如果任由这样子兴奋地、跳跃着回家去,一定会被父亲训斥的。所以他为了平息心中的那种兴奋,只好途中停下来喝喝茶。

他头向着窗外正想得出神,忽听得他左边新来的一桌茶客互相寒暄了,客气一阵后才坐了下来。原来是缅甸国、朝鲜国和琉球国的三位来使,他们在早朝后回驿馆的途中一起邀约了来茶馆里坐坐。

林海听他们正说着京城中的热闹事。林海的内功修为极高,那桌人的声音虽是不高,但林海看着窗外的江面,侧耳听来却十分真切。

只听一客说道:“这两年京城还真是热闹啊,我们这些藩属国的来使也是这里还没回国,那边的使节已在路上了。”林海听这人的口音像是缅甸国的来使,他看着江面并不去看那使者,侧耳继续听了。

又听一客用熟练的京片子说道:“何常不是这样。我国也是如此。往年却没有这么多的事啊。”林海心想这应该是朝鲜国的来使吧。又听一客操着生硬的广东那边的京片子说着勉强让人能听懂的话:“真的也是太奇怪了啊。”

朝鲜使臣接着说:“去年皇上的万寿节刚过,接着不到两个月就是降生公主。接着就是派使来贺冬至节,这贺冬至的使臣还在半道上,又传来皇上又生了一位阿哥了。这不在半道上又碰上来贺诞育阿哥的使者了。这贺使刚回国,就又是派使来贺新年元旦了。这元旦刚过,还不知道会碰上什么又该来朝的事儿呢。这一年中光是备礼出使就一直是忙不迭的啊。”

缅甸使者说:“你们朝鲜国还好一点啊,离得近嘛,有事的话,很快就能来了。苦了的是我们啊。离得远不说,路还不太通,等听到消息备办了礼物赶过来,已过去了两月了。这不我国国主不得已派我来长驻京城,这一表奏今天呈上去了,还不知道能否被恩准呢。”

琉球国使者说:“这是一个好办法啊,我这一回去也向国主禀报,应该也向大清呈递一个表奏,在北京城设一个长驻点,以便处理一此常规的事情。但,困难的是,每次呈报表奏都得要有国主印鉴和表奏才行。且每次上呈的贡品也不是能在京城能备办的。好处是可以在这里有更多的信息,如皇上可能在某月有子或有女,这是可以先知道的,这样的消息传回国去,国内就可以早作准备,不致象现在这么忙乱。”朝鲜和缅甸国的使者都说很是。

林海漫不经心地将头从看向窗外转回来,轻轻地抿着茶,又提起茶壶给自己倒了一杯,慢慢喝着,不经意间抬头看了看左边几个人,果然是那几个大清的藩国使者。那三人又说了些话,就说是驿馆午膳时间了,还是都回了吧。于是三人一起互让着走出了茶馆。

这林海心中想到,岂止各藩属国忙乱,就是大清各省也是来来往往的不断派人来京送贺礼啊。他看了看这茶馆中,应该也有不少是办完了事正要返回各省的官员吧。一边想着,一边也站起身来将茶钱放在桌上走出茶馆来。他的家人们见他出来了,面色已不象先时那般泛着红晕了,已是平静如常,于是大家一起随了他向林府而去。

你道这林海是谁?原来这林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先是因满腹才学被康熙帝任为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因很有才干,现已升任了从三品的太常寺少卿。

这林如海之祖上在大清刚入关时按功封赏时是封过王的,按清制,袭王候之爵者每隔一代就减等袭爵,一般只封袭三代,因林家为当今皇帝所重,到第四代——也就是林如海的父亲时,康熙帝格外开恩,让林如海的父亲又袭了一代,封为三等男爵。到林如海已是第五世,便从科第出身。

这林家虽是钟鼎之家,却也是书香之族,这如海从小就是学贯古今,不但文治了得,因大清一直崇尚武功,所以这如海的家教中的武学也是极为渊博,当初在参加科举考试时还曾犹豫着是报文举还是武举呢。他父亲对他说:“虽说大清是马上得的江山,虽说国语(满语)和骑射是满族的根本,是不变的国策,但这只是打天下的必须。如今天下太平,治国却得文治。这大清仍是汉人居多,所以如想今后有所作为,这文举恐怕比武举更为有用吧。”林如海深以为然,就参加了文举,为此,康熙帝还很是遗憾呢,说失了一员虎将,但幸运的是又得一名文臣。

这康熙帝又是如何知道这林如海的文治武功的呢?原来康熙帝从王公大臣的年轻子弟中选取了5名聪明俊秀的,让他们与太子和阿哥们一起在皇宫中跟师学习。每天上午是学文,下午则是骑射。所以对这如海的本事,康熙帝可是一清二楚的。

康熙帝是个有心人,曾对林如海作了深入的调查,并亲自观察。康熙经过长期、仔细观察,发现这如海的记忆力是无人能及的,凡看过一次的书或听过一次的事儿都永不会忘。好的记忆加上十分的博学博闻,这如海不仅学得宽泛,还犹其精深。

康熙有时拿如海与自己的几个儿子比,虽然自己的几个儿子都是聪明出众的,但比之如海却都少了灵气。一想到此,康熙就心中充满了疑虑。但他又看到,这如海虽是如此才华横溢,却从不显摆,更是从不与人赌胜负,总是很谦逊地对人处事,尤其难得的是,他与这些皇子在宫中学习的几年中,他对太子和各位皇子都是一样的尊重,并不暗中刻意交结,互为表里。想到这些,康熙又觉得留着这林如海,就是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了一个极为有用的人才。不管将来哪一个儿子承继大统,如海都将会是被重用的臣子。留下他,也是给儿子们留下了一笔可观的遗产。他这一转念之间,如海在他的意念中算是活了下来。

而如海自己不知是不是参透了另一个玄机,所以才先了文举。那就是如果他考武举的话,考得越好,就越离杀身之祸更近。看到此,各位看官可能就不明白了,林如海武举考得好的话,康熙得一员大将,如海怎么会有杀身之祸呢。

这里有个秘密,那就是作为皇室,皇帝都是希望自己的后嗣一代比一代强,祖宗基业一代代千年万载地传下去。而历代皇帝一生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利用臣下的同时,抑制臣下的权势。从皇帝的私心来说,最不想看到的事情是大臣们的后嗣一代比一代强,更不愿他们的后代强过自己的后嗣,更是不允许大臣们一代一代积累起来强大的力量。所以皇帝就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及时剪除可能危及皇权和子孙的任何人。

而皇帝最怕的事情在林如海身上都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

林家六世清贵,从祖上起就掌着上白旗的十几万大军,林家百余年培植的明暗势力强大到皇帝有时都不敢说完全能掌握。林如海之父的能力不说了,林如海本人又是如此的文武双全,这样的人如果不杀,会不会养虎为患?康熙有时问自己,但想到这林家人丁有限,只这一根苗,只要自己愿意,任何时候都是可以把这根苗除根的。康熙把握得是这么的准确,知道这如海就是林家的最大的希望,也是林家最致命的弱点,只要把他留在自己身边,林家就不敢有任何异志。又见如海对人对事都很淡泊,常有向佛之心,所以康熙才优容于如海,想要把他作为一笔遗产留给自己的继位者。

五年前如海在殿试中的成绩本来是第一名,康熙帝考虑到如海是宫中的学生,又只有24岁,怕点了如海别人会以为皇帝有心偏向自己的亲信,所以让他屈居第三,当了探花。为这个,四阿哥胤禛后来还对康熙帝说:“皇阿玛点的这探花可是个真状元啊。”皇上被四阿哥点破也并不生气,呵呵一笑,表示承认,但皇上并不多解释什么,只说今年的状元、榜眼、探花一体对待,都任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今后看各人才干再行提拔。后来因办事干练,三人中还是林如海先升任呢。

这还不算,这康熙帝为了笼络人才,还将宫中的年轻女官指婚给当年的状元、榜眼、探花三人。因三人中只有林如海是未婚的,其他的两位均是早有妻室之人,所以康熙将宫中最出色的年轻女官贾敏指给如海为妻。而其他两位只是各指了一名二等宫女给他们为妾。

于是状元、榜眼二人均回老家奉旨成婚。林如海虽是姑苏人士,但因几代均在京任职,故林家就在京中为他风风光光办了亲事。

再说那贾敏所在的贾家本也是钟鼎之家,祖上因随太祖入关时功勋卓著,在康熙朝又随康熙爷除鳌拜、撤三番立了新功,所以也封了宁国公和荣国公两个公爵,现今都已传至第三世。宁国公爵位减等为三等威武将军由贾家的族长贾珍袭了,而荣国公爵位则减等为一等威烈将军由荣国公长孙贾赦袭了。

如海娶的这贾敏却是荣国公贾代善的长女、户部侍郎贾政的亲妹妹。这贾敏却也奇,无论才貌都是京中一等一的,在六年前的选秀中也直接选入了宫中。只吃亏在一件上,按大清宫规,上三旗的秀女可选入宫中为嫔妃,而上三旗外的在旗秀女只能选入宫中做使女子,也就是宫女。这贾家虽有封爵,但在旗却不是上三旗,所以族中女子选入宫中不能做妃嫔,只能做宫女。

看官知道,历朝历代的宫女中只有少数运气好的可能升为答应、才人甚至嫔妃或王公们的侧福晋、庶福晋等,运气次一些的有可能再升为宫中女官,而大多数人只能老老实实地做宫女,一直做到25岁左右才会被放回本家发嫁。

贾敏她们这批被选中的秀女们留在宫中观察半年后,有不少的王孙阿哥们都来求皇上指婚,都要娶贾敏为侧福晋或庶福晋,皇上看求的人、争的人太多,实在不好处理,就把其他的秀女指给这些王子王孙们为侧福晋、庶福晋,却把这贾敏留在宫中提任为太后宫中女官——专管带领公主、格格们学习的尚宫。贾敏不但才学高,还更是讨人喜欢,没多久,太后就时刻离不开这贾尚宫了。这贾敏仍一如既往地谦逊待人,所以皇后、各宫嫔妃们、公主、格格们都很喜欢她。太后也一直存了个心事,说要给聪明美丽、温柔知仪的贾敏选一个好婆家呢。因各王孙公子们几乎都是三妻四妾的了,一时还真没找着合适的人。又因贾敏年龄还不大,所以太后就慢慢品度着择。

而这林如海多年在宫中为皇子们伴读,所以太后也是见过这他的,一直非常喜欢这个年轻、英俊、有为的小伙子。这次太后听说皇帝要为状元等三人指婚,就让把贾敏指给林如海。皇帝笑着问太后:“你舍得这贾尚宫?”太后说正是因为喜欢她,就更要为她找一个好婆家才行。所以才有后来的如海奉旨成婚一桩事儿。

到现在林如海贾敏成婚已五年了,夫妻恩爱有加,誓同生死。但遗憾的是二人一直没有生儿育女。林家支庶不盛,子孙十分有限。如海父母也只单生了如海这一根苗,虽是十分的喜欢贾敏的聪明贤慧,但见如海贾敏二人成亲这么多年,仍未见喜,不由急在心里。

林夫人也提过要给如海娶妾,以续后嗣,贾敏也十分的劝他听从父母的。但如海不为所动,坚持不纳妾。

后来他父母无法,只得在侍女中选了两个直接封为姨娘,让贾敏安排。贾敏将她们安置在西厢房中,所有布置一如自己上房的陈设,又一人派了两个侍女好生侍候,每天的饮食供给也一如自己。

但林如海就是不去西厢房,每日只与贾敏同房,有几次贾敏硬将他从房中推了出来,任如海再三求告也不开门,如海无法,仍不到西厢房去,只是回了自己的书房住了。见是这样,林家父母也只得叹息,于是一心求神佛保佑贾敏早日生子。

这几年过去了,直到如今方才有了信息。

原来这日一早,贾敏侍候着林如海上朝后,就到父母处请安。这林夫人本是慈爱的人,又是最喜欢这贾敏温柔和顺的。今天林夫人见贾敏的脸色有些苍白,且有孕吐症状,就抑制住满腔的欢喜,立时让家人去请了太医来诊看。太医来一诊,就向林大人和夫人以及贾敏贺喜,说实是有了孕了。

这可把林大人和夫人高兴的,厚厚给了太医谢仪,请他开了保胎汤剂,然后林大人还亲自送太医出府。如海的小厮一听到这个信儿,连忙赶到宫门去候着,一看到下朝的如海就将这消息告诉了他。

如海甫然一听这喜讯,那心中的高兴可想而知,心中的欢喜也是难以言传的。所以才有前面所说的那一幕,他不得不中途到茶馆中坐着去平息心中的跳跃。

这里如海离开茶馆后刚到府门,就有许多门上值班的家人上来叩头贺喜,如海平静地笑着谢了他们,又让他们到帐房领赏。脚不停地向父母的正房走去,刚到院前就有许多小厮、侍女们来贺喜,如海一例谢了,也让他们到帐房领赏。

侍女向上房报“少爷回来了。”

林如海一脚跨进正房,就听到他父母的笑声,如海忙上前见过他父母,然后尊命坐在下首。

他父母笑着向他说道:“想来我儿已得到喜讯。”

如海笑道:“儿已知道了。这都是托祖宗和父母的福,才有今天。”

他父母又和他说了一些,只是吩咐他一定要照顾好贾敏,不要让她累着了。

如海一一答应了。

他母亲又说:“如今媳妇的身子不便,你今后就要多去西厢房走走。”

如海只是笑笑并不应允。

他父母知不能强,只得让他回房去看贾敏。

于是林如海躬身辞别父母,快步向自己的小院走去。

欲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