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饭局人脉学:跟谁吃怎么吃吃什么
5492000000001

第1章 前言

“饭局”这一词汇起源于宋代,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局”是下棋术语,引申出“情势、处境”的意思,后来再引申出“赌博、聚会、圈套”的意思。“饭”与“局”的组合,是宋代文人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因为饭局上的圈套实在太多了。

春秋时代的齐相晏子,在饭局上“二桃杀三士”,蔺相如渑池会上屈秦王,开赵国数十年之太平。此外,如“鸿门宴”、“青梅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火烧庆功楼”等历代著名饭局已是耳熟能详、妇孺皆知。因此,这些“饭局”二字才有了青史留名的机会。

易中天解析饭局:“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并不是中国人好吃一场饭局,而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使然。”“政治即吃饭,会不会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处理饮食问题,就关系到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官,会不会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足以点破中国人“吃”的玄妙。当然,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中国人做事情得有场,最好的场就是饭局,喝开了说开了才好办事。人家答应你吃饭,事情就成了一半。香港"大食家"蔡澜说过:“吃的文化,是交朋友的最好武器,你和宁波人谈起鳝糊、黄泥螺、臭冬瓜,他们大为兴奋。你和香港人讲到云吞面,他们一定知道哪一家做得好吃。”

的确,一场恰到好处的饭局,于私能增添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于公能成为生意对手间的交锋谈判。饭局的精妙之处,并不在吃什么“饭”,而在这个“局”上,正所谓饭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

在日常生活中,饭局是聚会时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门艺术。简简单单的一顿饭,里面就有很多学问和讲究。古代人的生活节奏是从一顿饭到另一顿饭,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是从一个饭局到另一个饭局。

中国人一向注重吃,无论是逢年过节、孩子升学、参军入伍、婚丧嫁娶、升官升职、还是送行、团聚、求人办事,都少不了一顿丰盛的酒宴。可以说,社交就是请客吃饭,人在这个社会上不能孤立的存在,所以只要你生存在这个社会上,就离不开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饭局。所谓的人脉圈子、社会关系、资源信息、交情交易,统统融入在饭局中。换句话来说,中国的饮食之道,也是人情的融合之道。

一顿饭关系着一个人的温饱和生活质量,而一个“局”则关系着一个人的前途发展。如果设好一个完美的“局”,就有机会给自己带来一个莫大的发展前景。

一场完美的饭局,于私可以起到亲朋好友之间的沟通交流的作用,增进感情,增大交际圈子,而这个圈子就会在你将来的某个时候发挥巨大的作用;于公又可以给交际关系套上一层亲密的外衣,从而在生意、业务往来中起到一种神奇的促成作用。透过饭局,反映出的是潜移默化的政治利益、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中国人的饭局讲究最多,这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比肩。比如从落座到上菜的顺序,谁先夹第一口菜,什么时候离席等等都有很多的讲究,可谓“繁文缛节”。通过这些讲究也似乎把“中国是礼仪之邦”诠释的淋漓尽致。据说“饭局”这一词汇最早始于宋代,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饭局”本是宋代文人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他将“饭”与“局”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说到“局”这个字让人不禁联想到“圈套、阴谋、利益”,“饭”与“局”的组合,充分体现了饭桌上的“艺术”。

中国人喜欢请客,是有些社会和历史渊源的。原本吃饭只是个人行为,单纯的为了填饱肚子。而如今吃饭却演变成了一种通用社交的艺术。大多数国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是离不开网络的交际,想要获得成功,必须要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人情场”之中。自古,就有被公式化了的“五伦”观念: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现在,又衍生出领导、同事、群众、对手、密友。一个人如果不能融于这个强大的“人情场”,甚至不能游刃有余的话,那么他的成功可能会多出许多不必要的坎坷,即使会获得成功,也避免不了被孤立,被排挤。而饭局则是将人与人关系拉近的最有效的方式。

在很多的饭局中,吃饭有了双重意义,吃饱不再是吃饭的实际意义,而背后的目的才是其核心内容。请客的人一般抱着以下几种心态:一种是通过“饭局”讨好领导,进而达到升官晋职的目的;一种是以“饭局”为手段来拉拢下属,以便于达到施予小恩小惠,让此人为己所用,日后得到大实惠的目的;另一种看起来无所图,尽显自身的豪爽大方,把自己勾勒成一种不怕吃亏、重义气的形象,让自己受到朋友们的拥护,在交际圈子中吃得开;还有一种则是为了拉近与陌生人、甚至对立者的距离,在饭桌上通过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在推杯换盏间,化解了矛盾与误会,拉近了距离,拉拢了人心。

总的来说,经常请客的人,虽然不是每次都能达到其预想的目的,但是却能推动舆论和拉拢人心,至少给人以亲和、容易接近的感觉。如果说以上对下,设一场饭局意在凝聚人心,那么,以下对上,饭局则是一种方式,更侧重于表达。这不仅仅是要表达你的感激和敬爱之情,更重要的在于通过餐桌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能力给人看,让人了解你的想法,看到你有能力、有潜力、有思想、知进取的一面,进而达到请客的最终目的。

古时候,有一位秀才,家境贫寒的他只有一位老仆人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一天,秀才外出遇暴雨不得已在一大户的房檐下避雨,好心的主人邀请这秀才到屋内避雨。秀才与主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很快便成了朋友。

几日后,朋友来家中拜访,秀才想留朋友在家中饮酒以答谢朋友。但家中只有酒,没有下酒菜。待搜遍囊中,才发现只有八文钱。老仆人觉察到主人的难处后,笑着接过八文钱说:“主人不必担心,这事交给老奴去办,保证让客人高兴。”

不大一会儿,老仆人买菜回来,简单的弄了几道菜。第一道菜:翠绿的韭菜平铺于盘子里,上面是两个煎蛋黄。秀才刚要对客人说些抱歉的话,老仆人抢着说:第一道菜——‘两个黄鹂鸣翠柳’。”客人看看盘中金灿灿的淡黄和翠绿的韭菜叶,不禁叫了声:“好!不知老人家下一道菜是什么?”“客人请饮酒,老奴马上给您奉上。”

老奴说完转身从厨房端上第二道菜,宾主一看,却是韭菜根平铺于盘子里,蛋白切成小块,排列其上。客人问道:“此菜可有名?”老仆人笑着答道:“这叫做‘一行白露上青天’。”

客人击掌说道:“实在是妙啊!”老仆人又端上第三道菜,乃是一盘清炒豆腐渣。仆人说道;‘客人请品尝,这道菜也有名字,我叫它‘窗寒西岭千秋雪’。”客人频频点头赞道:“妙,妙啊!”

老仆人鞠躬说:“客人勿笑,老奴还有一道汤奉上。”说着有从厨房端来一道汤,细看,原来是清汤之上浮蛋壳。老仆人劝酒说道:“请客人多饮酒。这最后一道菜,名为‘门泊东吴万里船’。老奴很喜欢杜甫这首绝句,今天酒菜简陋,勉强凑成诗意,请客人不要见笑。”客人站起来拍手叹道:“太好了,太好了,老人家真是语出不凡。”友人不禁对这位老仆人挑起了大拇指,心中暗想:“这位秀才家的仆人都这么有文采,那这秀才一定更是了得!”

席间两人喝酒、对诗,秀才的文采让这位朋友更是欣赏,两人都兴致极高。

没过多久,在这位朋友的帮助下,秀才成了知县家公子的老师。这一顿8文钱的粗茶淡饭,不但成了秀才大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更为他谋到了一份不错的差事。

老仆人的几句妙语将这桌粗茶淡饭调色成宾主皆欢的喜宴,而秀才靠这一桌简单的饭菜上的出众表现得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足见饭局布得好,布得妙,做起事来自然要轻松许多。

吾庐孺《京华慷慨竹枝词》有《饭局》一首:“自笑平生为口忙,朝朝事业总荒唐。许多世上辛酸味,都在车尘马足旁。”就形象真实客观地道出饭局中的“味道”。“饭局”这一词,在此后的若干年依然广为流行,甚至频繁地出现在老舍的著作里,《骆驼祥子》中就有这么一句:“遇上交际多、饭局多的主儿,平均一月有上十来个饭局,他就可以白落两三块的车饭钱。”;《四世同堂·偷生》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这样的言辞:“今儿又有四个饭局!”直至今日,“饭局”依然没有衰败,反而愈发地盛兴。

一个人生存在这个社会上,就要有人际关系,有人脉圈子。饭局恰恰就是一个扩大人脉圈子的平台,现代人在繁杂的公事、私事之外,很多人还要赶着一个又一个的饭局,用请客这种形式来收买人心,对于被传统文化熏陶千年的国人来说,一颗裹着糖衣的炮弹,威力着实巨大。可以说现代社会,饭局也许并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饭局却是万万不能的。

本书针对饭局一些人们话题及应对饭局技巧进行了全面的介绍,让读者更加得心应手地应付各种饭局,懂得如何塑造应酬时的形象,如何在应酬时说话做事,如何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看透饭局中的“潜规则”。学会灵活机智地接人待事,应对人情世故更加得心应手。帮您利用饭局建立起良好的人脉关系,坐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