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饭局人脉学:跟谁吃怎么吃吃什么
5492000000011

第11章 饭局是一场关系利益博弈之局(3)

丁能通却不是有钩就上的人,他提出了这样一个交换方案:这个忙可以帮,钱却不能要。他让陈富忠推荐几位对投资酒店感兴趣的港商给自己认识。

陈富忠立即就明白了丁能通这是要招商引资,进行一次大运作。于是,他答应将正与自己公司合作的港商-东南亚一带有名的大投资家黄翰晨介绍给丁能通,结果这顿饭吃得皆大欢喜。

丁能通是明白人,对于有些烫手的钱,他从来都不会动心。他认为,赚钱靠的是智慧,不靠受贿。而且,再多的钱也有花尽的一天,而从“关系”里可以创造的财富却是不可估量的。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自己所用,拉动东州的经济发展,增加自己的事业筹码,这才是他的追求。

“关系”是一种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虽不能像珠宝店里的黄金珠宝一样明码标价,但黄金珠宝却与“关系”的含金量不可相提并论。不要金钱要“关系”,绝对是一种既安全又聪明的抉择。善于与别人交换人脉资源,可以帮助人们拥有更加丰富、完善的人脉关系网络。

要想创业成功,不是引“无源之水”,栽“无本之木”。创业者所必需的资源,可分为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两个部分:内部资源即是创业者的个人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和知识技能,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不过这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都属于个人;外部资源则是指人际关系资源的创立,也是创业者构建人际网络和社会网络的一个能力。当一个创业者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全都齐备时,他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一个人充实内部资源,靠的是自己的积累与修炼;充实外部资源,考验的是他的定力、耐力和借风行船的能力。

吃喝小恩惠,回报大实惠

中国自古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究“情”字是中国人的一大特点,而这一特点也恰巧是国人最大的弱点。自古以来就有“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这些说法都验证了这一特点。因此,聪明的人会利用感情去投资,这对提高自己的人气指数有明显的效果。

刘敏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她就是一个懂得用小恩小惠来聚拢人心的管理者。她的公司有一个司机,经常胃痛。刘敏知道之后,就嘱咐他多注意饮食,而且每次公司让他出车时,刘敏都要给他带上一包饼干,以防他半路上因饥饿而犯胃病。

刘敏在公司总是笑脸迎人。偶尔看到有些职员因手头紧,饭食差,就会自掏腰包让他们出去吃好的。有一次由于公司的午餐大家不太爱吃,所以,她干脆专门派人去饭店点菜带回来,大家一起在会议室里聚餐。遇到因为忙于发货而耽误了吃饭的员工,刘敏都会请他们出去吃饭,额外还发给他们一些补贴。她的这种小恩小惠让公司上下关系非常融洽,公司的效益也节节高升。

人都是有感情的,人人都难逃脱一个“情”字。但要想获得别人的感情,首先自己要多付出。尽管在当今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之以前稍显淡漠,但是“人情生意”却从未间断过。要想办事顺利,就要提前准备筹划,为自己储备人情。

略施小惠是以点滴的施惠,用在同一个人身上,并且依不同时候给予好处。等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再运用“流水的启示”,也就是利用当水涨到溢满的程度时,就会冲出一条新沟道的原理,让对方依我们的意志而主动配合,以达到预设的目的。一次又一次地施予对方以小小好处,当有需求时,对方通常是不会,也无法拒绝的。

著名的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曾说过:“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能拖到哪里。”这句话形象地将互惠原则的作用描述得淋漓尽致。的确,人类富有感情的心理以及道德因素的影响,使人们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常会产生亏欠感,进而在试图寻求内心平衡时,成为施恩者的拥随者。

应当注意的是,施予小惠不能急功近利,要着眼未来,从长计议。略施小惠是一种要平时点滴积累的工作,如果一下子给予对方很大的好处,对方一定会疑惧你可能要求更大的回报而回避。所以施小惠时,要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不要让人感觉到有丝毫做作。因为平时的恩惠,会让别人觉得你这个人就是这样,没有故意拉拢人心之嫌。如果你平时不注意对别人小施恩惠,只在关键时候想要拉拢别人,别人会对你不屑一顾。

在与人交往中,并不是只有那些倾囊相助的义举才能让人对你产生信任和感动。有些时候,平时的小恩小惠更能拢住别人的心,让别人心甘情愿地为你付出。

给交易穿上感情的外衣

交易是让人鄙视的,而交情却一向让人推崇,同样是互通有无的交换。

在推杯换盏、气氛融洽的酒桌上完成,就突出了朋友的情分,淡化了交易的实质,无论哪一方都很容易接受。

能捧场的时候,不要煞风景在现代饭局中,与其说我们吃的是“饭”,不如说吃的是“场子”,“场子”里的气氛热烈,饭局的成功也就有了一层保障,所以说要把饭局做好,捧场的学问必不可少。

在人际交往中,“工作干得不错啊!”、“你挺好啊!”这种应付的捧场方式不但不会赢得他人的喜爱,有的时候还会适得其反。当对方把你认定为虚伪之人的时候,你就很难在他的印象中翻身了。所以,见机行事是当务之急,谁能把握好时机,谁就会占尽先机。

人生需要掌声,不管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因此,我们不妨就把赞许别人的表情挂在脸上,多给别人“捧场”。

有些人没有场合意识,不管什么场合,他都习惯从主观意识出发,以为心里怎么想,嘴上就该怎么说,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往往会冒犯别人。你若想受人欢迎,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否则就会破坏交际效果。

比如:在寿宴上对着寿公寿婆大谈人寿保险的好处;对着孕妇说,这年头养孩子没什么好处,翅膀长硬了就飞了;对新郎新娘说今天喜宴的菜好吃极啦!下回别忘了再请我,我一定捧场;别人就要出远门旅行了,却对他大谈今年发生了多少飞机失事的意外事件……你应该不想成为这样的冒失鬼吧?那就不要排斥“捧场”这个绝对有用的技巧。

苏山有很多朋友,甚至与朋友的全家都相处得很好,为什么呢?这就得益于他善于捧场。一次,他和一个朋友约了饭局,朋友将他的妻子也带来了。因为他和朋友的妻子是第一次见面,没有适当的话题,但是他眼睛一亮,发现朋友妻子佩戴的那款胸针非常独特,于是他称赞道:“这款胸针真是精致独特,好像市面上没看到过这款式啊。”

朋友的妻子立即来了兴致。原来这枚胸针真的很独特,市面上确实没有。那是她自己设计并定制的。苏山一听,立即称赞道:“难怪这么特别,你很厉害啊,设计出这么漂亮的东西,改天也帮我设计一个吧!”于是,两人的话匣子就这么打开了,还成了很好的朋友。

在这个社会上,懂得捧场的人似乎比较吃香。当一个人听到别人赞美的话时,难免会觉得高兴、自豪,因此,多为别人捧场,也会使你变得更有魅力!具有场合意识,懂得经常为他人捧场的人,收获的是别人发自内心的感激。而为他人捧场实际上也是为自己捧场。

在交际法则中,要做一个处世高手、一个受人欢迎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时,要注意场合,增强场合意识,懂得在不同场合对说话内容和方式的特定限制和要求,并时时不忘看场合说话。

在喜庆的场合应讲一些轻松、明快、诙谐、幽默的话语;在悲痛的场合应讲一些与场合的氛围和谐的话语,这是起码的要求。如果不注意这一点,说话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去别人家做客,要谢谢主人的邀请,盛赞菜肴的精美丰盛可口,并根据实际情况称赞主人的室内布置,小孩的乖巧聪明……

赴宴时,要称赞主人选择的餐厅和菜色。当然感谢主人的邀请这—点绝不能免。

参加酒会,要称赞酒会的成功以及你如何有“宾至如归”的感受。

参加会议,如有机会发言,要称赞会议准备得周详。

参加婚礼,除了菜色之外,一定要记得称赞新郎新娘的“郎才女貌”。

到什么场合说什么话,需要相当的经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场合,面对各样的人物,一个处世高手一定要能分清场合,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说话,使自己的谈吐既符合场合要求,又考虑到谈话对象的接受心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与交际对象的沟通,使你参加的每一个交际之“局”,都发挥出它应有的效果。

人情可以不做,做了就不要以“施恩者”自居

“请客送礼”听起来是很简单的事儿,其实里面大有学问。常常会有人把这事儿办砸了,这是因为他们送了礼之后,在饭局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提示对方,唯恐人家忘了。这就有些小家子气了,这种人在社交场上永远也混不出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