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身边的心理学
5495300000021

第21章 经营管理心理学:以人为本,攻心术(2)

有七个住在一起的人,每天共喝一桶粥,但是,粥每天都不够分。起初,他们决定以抓阄的方式来决定分粥者,每天轮一个。但是,一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那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决定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一定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结果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后来,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他们终于想出来一个方法:那就是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也都没有什么怨言了,这样日子就继续下去了。

为什么最后一个方法是最好的呢?因为,每个人都有自私的心理,只有分粥者最后食用,才会尽可能地做到分粥平均。其实,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像“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游戏规则,让每个员工按照游戏规则自我管理。游戏规则要兼顾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责任、权利和利益是管理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缺乏责任,公司就会产生腐败,进而衰退;缺乏权利,管理者的执行就变成废纸;缺乏利益,员工就会积极性下降,消极怠工。只有管理者把“责、权、利”的平台搭建好,员工才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只有了解员工的心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地做好管理。

(四)沟通才能促进管理

一天,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后想要做什么啊?”小朋友十分天真的回答:“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假如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该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所有乘客系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所有现场的观众都哈哈大笑起来的时候,林克莱特继续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意想不到的是,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绝对不是那种单纯地逃生的想法。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那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但是,小孩的答案却表现出来一个孩子真挚而纯真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的!”。

作为一个管理者,你真的听懂了员工所表达的意思了吗?你是不是也习惯性地用自己的权威打断员工的建议?作为管理者的我们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在员工还没有来得及讲完自己的事情前,就按照我们的经验大加评论和指挥。反过头来想一下,如果你不是领导,你还会这么做吗?打断员工的建议,一方面容易做出片面的决策,另一方面使员工缺乏被尊重的感觉。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不会轻易打断员工的思维,给员工充分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握住员工的心理,这才是管理之道。

(五)以热情回报

有一次,日本歌舞伎大师勘弥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在他上场前,一个学生提醒他说:“师傅,你的草鞋带子松了。”

他回答了一声:“谢谢你呀。”然后立刻蹲下,系紧了鞋带。

当他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处时,却又蹲下,把刚才系紧的带子又弄松。

很明显,他的目的是,以草鞋的带子都已松垮,试图表现这个百姓长途旅行的疲态。演戏细腻到这样,这位大师确有其过人之处。

当时,正巧那天有位记者到后台采访,看见了这一幕。当戏演完后,记者问勘弥:“你为什么不当时指教学生呢,他不懂得这演戏的真谛呀。”

勘弥回答说:“对别人的亲切关爱与好意一定要坦然接受,要教导学生演戏的技能,以后有的是机会,在这样的场合,最重要的是要他们保持热情,要以感谢的心去接受别人的提醒,并给予相应的回报。”

勘弥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千万不要随意封住别人对你的善良之心,时时以一颗感恩的心面对周围的人。演戏如做人,管理又何尝不是如此啊!

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是提高管理水准的有效方式,学习对于提高团队执行力、增强团队凝聚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手把手的现场指导可以及时纠正员工的错误,仅仅是提高员工素质的形式之一。管理者指导员工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技巧,就像勘弥大师那样要保护员工的热情,这也是对员工的自尊心理的一种维护。管理者一定要避免教训式对员工进行指导,应当语重心长的激励员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避开员工的自尊心理。这也是作为一个管理者的一点重要的体现。

(六)给员工更广阔的天空

高山之巅的鹰巢里,一个人在抓到了一只幼鹰,他小心翼翼地将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一直一位自己是一只鸡。当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这只鹰整天和鸡混在一起,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在高空飞翔的愿望了。主人尝试了很多办法,但都没有取得好的效果,有一天主人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但是,在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每个人都希望用自己的能力来证明自身价值,员工也是如此。这就需要管理者给员工更大的空间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对他们有所尊重和支持。管理者应该懂得让员工离开自己的手心,让员工自由地在高空飞翔,而不要害怕他们失败,但是,在适当的时候对他们进行扶持和指点,。如果员工是匹马那就给他们片草原让他们自由奔腾;如果员工是条龙,那就给他们条大江大河让他们呼风唤雨。员工的成长,将为你的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贡献。员工的成长,将促使你更进一步。

优秀的管理者一定知道如何为员工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给员工一个心理成长的空间。

(七)领导的管理艺术

一位著名的民营企业家在一次演讲中,回到一位听众他最成功的做法的问题时,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但是这个圈并没有画圆满,而是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

下面听众的回答有很多,有人说零,有人说是圈,也有人说是未完成的事业,有人说是成功。

这个企业家对大家的回答都未置可否,而是深有感触地说:“其实,这只是一个没有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这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真正的管理者,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员工,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

管理者一旦事必躬亲,那就是对员工智慧的扼杀,往往事与愿违。长此以往,员工容易形成惰性,责任心大大降低,把责任全推给管理者。情况严重者,会导致员工产生腻烦心理,即便工作出现错误也不情愿向管理者提出。何况人无完人,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而且片面的。为员工画好蓝图,给员工留下空间,发挥他们的智慧,他们会画的更好,这样也是抓住了员工心理,对员工的认可心理,员工也会在这种认可心理的影响下,做出更富有创意的工作。管理者让员工参与公司的决策事务,是对员工的肯定,也是满足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赋予员工更多的责任和权利,他们会取得让你意想不到的成绩。

其实,很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认为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管理者,而那些对员工充分授权,把握住员工的主人翁心理的管理者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八)发掘员工的潜能

拿破仑一次打猎的时候,看到一个落水男孩,一边拼命挣扎,一边高呼救命。这河面并不宽,拿破仑不但没有跳水救人,反而端起猎枪,对准落水者,大声喊道:你若不自己爬上来,我就把你打死在水中。那男孩见求救无用,反而增添了一层危险,便更加拼命地奋力自救,终于游上岸。

法国的军事家拿破仑在一次打猎时,看到一个男孩落水了,一边拼命挣扎,一边大声地呼救,拿破仑看了一眼河面,并不宽,他并没有让手下下水去救人,而是,举起了猎枪,对准落水的男孩,大声喊道:“你快点爬上来,不然我就把你打死在水中。”那男孩见求救没有作用,反而增添了又一个危机,所以十分拼命地往岸上挣扎,终于到了岸上,让自己摆脱了困境。

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管理者对待自觉性比较差的员工,一味的为这类员工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去帮助他,并不一定真正能够使员工进步。但是,偶尔利用管理者的权威对他们进行威胁,会及时制止他们消极散漫的心态,激发他们发挥出自身的潜力,从而做出不凡的成绩。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强心理,激发他们的竞争心理,使他们能进行自我鞭策。任何员工,即使是自觉性强的员工也有满足、停滞、消沉的时候,也有依赖性,而这个时候,管理者适当的批评和惩罚能够帮助他们认清自我,重新激发新的工作斗志。所以说,管理者了解员工的心理,对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适当地抓住员工的好强心理,也是管理者的一种良好的管理方式。

其实,在现实的管理中工作中,有很多很好的管理方式,只是作为管理者的我们没有发现或者没有去尝试。

对管理者来说,只有了解员工的心理,才能做到使管理有的放矢,真正地做一个成功的管理者。

所以,对管理者来说,读一些心理学知识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员工心理,做到以人为本,攻心为上的心理管理,才能真正地做好管理,成为受员工拥戴的管理者、成功的管理者!

思维定式效应:不要被定势思维束缚

所谓思维定式效应,是指人们因为局限于既有的信息或认识的现象,被老眼光束缚了自己。当然,这种情况是十分可怕的。

思维定式的人,时间一长,将会内心烦躁、身心疲惫、精神沮丧。比如,现在使用电脑的人越来越多。通常的电脑操作大多是采用会话形式,只要对电脑下达指令后,电脑便会言听计从。习惯了与电脑交流的人,往往很难体谅朋友,他们对于自己的观点要么执意坚持、要么全盘放弃,陷于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之中。以至于被老眼光束缚了自己,交友时经常碰壁,最终对社交失去信心。

魔术大师胡汀尼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打开无论多么复杂的锁,从未失手。他曾为自己定下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目标:要在60分钟之内,从任何锁中挣脱出来,条件是让他穿着特制的衣服进去,并且没有人在旁边观看。

有一个英国小镇的居民,决定向伟大的胡汀尼挑战。他们特别打制了一个坚固的铁牢,配上一把看上去非常复杂的锁,请胡汀尼来看看能否从这里出去。胡汀尼自信地接受了这个挑战。他穿上特制的衣服,走进铁牢中,小镇居民关上了牢门后,就都远远走开了。胡汀尼从衣服中取出自己特制的工具,开始工作。

很快,时间过了30分钟,胡汀尼没有打开锁。45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胡汀尼头上开始冒汗,他的耳朵紧贴着锁,紧张工作着。

两个小时过去了,胡汀尼始终听不到期待中的锁簧弹开的声音。他筋疲力尽地将身体往门上一靠,沮丧地坐在地上,结果牢门却顺势而开。原来,牢门根本没有上锁,那看似很厉害的锁只是个样子。

就这样,小镇居民成功地捉弄了这位逃生专家。

在很多时候,人们都会陷入固定思维,不知道随机变化,老被自己以前的经验所误导。

在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年轻时,曾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修理工向他出了一道思考题:

“有一位既聋又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所致拳头做出敲击状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聋哑人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样做?”

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说着,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

结果汽车修理工一听后笑了:“哈哈,你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没必要做手势。”

聪明的作家,这时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傻瓜”,陷入了思维定式的泥潭。

实际上,并不是因为学的知识多了人就反而会变笨,而是因为人的知识和经验越多,就越有可能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多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会束缚人的思维,使思维按照固有的路径展开。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

前不久,有这样一组新闻:某知名大学拟破格录取38岁车夫读博士。原因是,这位38岁的车夫,多年来一直怀着对古代典籍和古文字学的真心热爱潜心自修,其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甚至是许多教授不能比的。而在新闻播出前,人们对他还只停留在老眼光中:高中毕业,严重偏科导致高考落榜,下岗后为谋生计蹬三轮车。看来,生活中潜伏着各式各样的优秀人才,我们决不能被思维定式所困。

美国心理学家迈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从天花板上悬下两根绳子,两根绳子之间的距离超过人的两臂长,如果你用一只手抓住一根绳子,那么另一只手无论如何也抓不到另外一根。在这种情况下,他要求一个人把两根绳子系在一起。不过他在离绳子不远的地方放了一个滑轮,意思是想给系绳的人以帮助。然而,尽管系绳的人早就看到了这个滑轮,却没有想到它的用处,没有想到滑轮会与系绳活动有关,结果没有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难。如果系绳的人将滑轮系到一根绳子的末端,用力使它荡起来,然后抓住另一根绳子的末端,待滑轮荡到他面前时抓住它,就能把两根绳子系到一起,问题就解决了。然而,人们被思维定式所困,如此简单的问题都没有解决。

心理学家迈尔于1930年研究过定式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认为定式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小艾与大明称得上是青梅竹马,如今两人结婚已三年。大明一直想要个小孩,无奈小艾铁定心要做丁克,一次一次地用“有了小孩好吃的就都被他吃去了”的荒唐理由囧倒众生。夫妻俩青梅竹马、关系和睦、相互尊重。谁都不想强迫对方做不愿意的事情,但是,生孩子毕竟是大事,也不能完全任由小艾说丁克就丁克。于是,两人决定用一种古来而有效的博弈方式——抓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