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宽心就会开心舍得就能获得
5495400000014

第14章 淡泊名利,知足者常乐(3)

小男孩站在那里不知所措,甚至也哭不出来,只是睁大了眼睛看着一地的冰淇淋。这时有个老太太走过来,对小男孩说: “既然你碰到这样不好的遭遇,那么就脱下鞋子,我教你看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于是,小男孩把鞋脱下。老太太说:“用脚踩冰淇淋,重重地踩,看冰淇淋从你脚趾缝隙中冒出来。”小男孩照着老太太的话做了。老太太高兴地笑道:“我敢打赌,这里没有一个孩子尝过脚踩冰淇淋的乐趣。现在跑回家去,把这有趣的经验告诉你的妈妈,”她接着说,“要记住,不管遭遇什么不幸的事情,你总可以在其中找到乐趣。”

由此可见,影响一个人快乐的,有时并不是困境及磨难,而是一个人的心态。如果把自己浸泡在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中,快乐必然会占据你的每一天。

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需要我们有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碰到非常令人兴奋的事情,也同样会碰到令人消极的、悲观的坏事,这本来应属正常。如果我们的思维总是围绕着那些不如意的事情的话,就会像我们走在悬崖边不时往下看,那么,我们终究会摔下去的。

因此,如果我们要恢复信心,我们就应该尽量做到脑海里想的、眼睛里看的以及口中说的都是光明的、乐观的、积极的话题,发扬往上看的精神才能在我们的事业中实现成功。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成功卓越的人少,失败平庸的人多。成功卓越的人活得充实、自在、潇洒;失败平庸的人过得空虚、艰难、猥琐。

成功人的首要标志在于他们懂得宽心处世。一个人如果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要心怀必胜,有积极的想法。对自己的内心有完全支配能力的人,对他自己有权获得的任何东西也会有支配的能力。

从人生的角度说,与其局上相争,不如退而观之。

《菜根谭》曰:“世事如棋局,不着得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见真空。”能宠辱不惊,正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对一个东西过于看重,容易患得患失,心态失常。有时,看淡了事物,反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平淡生活,洒脱人生

孙子在《军争篇》中指出: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在《九地篇》里也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这两句话意思是说,军队争取先机之利最困难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把不利变成有利:把士卒投入危地,才能转危为安;陷士卒于死地,才能转死为生:军队陷入危境,然后才能夺取胜利。历史上不少名君良将正是运用孙子这一用兵思想,导演了一幕幕转败为胜、转死为生、转患为利的活剧。我国古代著名战将韩信井陉背水之战就是以患为利的著名战例。人生竞争如同战场竞争。逆境可以激励弱者,造就强者;逆境可以磨练意志,笑对人生。

北宋名将曹玮有一次率军与吐蕃军队作战,初战告胜,敌军狼狈溃逃。曹玮命令士兵驱赶着缴获的一大群牛羊往回走。牛羊走得很慢,落在了大部队后面。有人看了觉得不得了,这万一敌军突然杀个回马枪,自己不是死得很惨?于是跑去向曹玮建议:“牛羊用处不大,又会影响行军速度,不如将它们扔下,我们也能安全、迅速赶回营地。”曹玮不接受这一建议,也不作任何解释,只是不断派人去侦察吐蕃军队的动静。吐蕃军队的大将军狼狈逃窜了几十里,听探子报告说,曹玮舍不得扔下牛羊,致使部队乱哄哄地不成队形。大将军暗喜,还以为这个曹玮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连几头牛羊都舍不得放弃,鼠目寸光,真是没有大气候。如此一想,便掉头赶回来,准备袭击曹玮的部队。

曹玮得到这一情报,便让队伍走得更慢,到达一个有利地形时,便整顿人马,列阵迎敌。当吐蕃军队赶到时,曹玮派人传话给对方大将军说:“你们远道赶来,一定很累吧。我们不想趁别人劳累时占便宜,请你让兵马好好休息,过一会儿再决战。”吐蕃将士正苦于这百十里地跑得太累,很乐意地接受了曹玮的建议。等吐蕃军队歇了一会儿,曹玮又派人对其统帅说,“现在你们休息得差不多了吧?可以上阵打一仗啦!”于是双方列队开战,只一个回合,就把吐蕃军队打得大败。

后来,曹玮才告诉部下:“我扔下牛羊,吐蕃军队就不会杀回马枪而消耗体力,这一去一来的,毕竟有百里之遥啊!我如下令与远道杀来的吐蕃军队立刻交战,他们会挟奔袭而来的一股锐气拼死一战,双方胜负难定;只有让他们在长途行军疲劳后稍微休息,腿脚麻痹、锐气尽失后再开战,才能一举将其消灭。”

生活中,不好的境遇有时会不期而至,使得我们猝不及防,这时我们更要学会放弃。放弃焦躁性急的心理,安然地等候生活的转机。

生就像是我们在列车上的一次长途旅行,到了站点,你就必须下车。沉迷于过往的人将永远生活在痛苦和遗憾之中。

一只倒霉的狐狸被猎人套住了一只爪子,它毫不迟疑地咬断了那只小腿,然后逃命。放弃一只腿而保全一条生命,这是狐狸的哲学。人生亦应如此,当生活强迫我们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时,主动放弃局部利益而保全整体利益是最明智的选择。智者云:“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趋利避害,这也正是放弃的实质。

对生活对人生要有一种超然的关照,即使我们达不到这种境界,我们也要在学会放弃中,争取活得洒脱一些。

放下欲望,提高幸福指数

在很多人看来,只有实现的“欲望”越多,才会更幸福。但是,事实上是这样吗?为什么有的有钱人的幸福指数甚至还没有一个街头乞丐高?为什么国王的幸福指数低于一个厨师?

幸福,并不是你拥有多少东西。反而过多的东西,甚至会成你阻碍你走向幸福的路障。因为人的欲望是很难得到满足的,拥有了一样东西,还会渴望拥有下一样,反复无穷。而想让自己多一份幸福感,只能是克制自己一些不必要的欲望,比如,现在房价飞涨,而你不满足于自己的小蜗居,明知道要花很多冤枉钱,但是还是狠下心来贷款买房,为自己平添很多烦恼,还做了冤大头,得不偿失,更不要说有什么幸福感了。

张辉打算买辆新车,找了一个朋友陪他去车市选购。

张辉是工薪族,收入有限,所以主动给自己设了一道底线:包括上牌,买汽车不能超出六万元。张辉早就看中了一款车,于是,带着朋友直接去4S店。迎面来的导购小姐,职业化的微笑、优雅的手势熟练地介绍这款车的性能、特点和价格,张辉一脸满意的样子。对张辉来说,这确实是一款不错的车,完全符合他的选择标准。

再对车了解得差不多的时候,张辉准备去签合同。但是,在张辉和朋友走到玻璃桌的当头,导购小姐冲我们一笑,看似不经意间说了一句:“其实,这辆车是前两年的老款了,最近公司推出了新款,外观更漂亮,设计更合理,价钱也就是多了几千块钱,您要是感兴趣可以看一看。”冲着这设计更合理,张辉有些心动了,价钱区别不大。

新款的外观,确实漂亮多了,张辉显然动心了,准备放弃买老款,买新款车了。这个时候,导购小姐转而向张辉推荐别的系列,她说:“其实,这一系列的车安全性稍弱一些,你不如考虑一下××系列的车,价格比您选中的这辆车只高出6000元。”

当张辉载着朋友坐上新车时,张辉自我解嘲道:“没想到,我就这么一点点地掉进导购小姐设置的圈套里面了,原本只打算花6万买车,开回家的却是12万元。我房屋按揭刚刚还清,现在又得按揭汽车了。”

有人说,痛苦是轮回的,依笔者看来,这是欲望的不断升级的结果。人的不满足,人的欲望,人的苛求完美,让本来可以接近的幸福走远了。就像故事中的张辉那样,他本来是想买个6万的车,结果在欲望的不断诱惑下,居然买了12万的车。不得不说,过多的欲望,带给我们的是不满足,是不断降低的幸福指数。

一位女同事,买手机时总是挑最时尚的买。但没用几个月,市场上就出现了更流行的款式。她就接着买新的,把不用的手机拿到二手市场便宜卖掉。对时尚的追求令她欲罢不能,几年里换了很多手机。有一次她感慨万千地说,不断地换手机使她损失了上万元,但她现在用的手机还不是最新的款式。

一位朋友在结婚前买了一套新房,房子面积不大,只有80多平方米,装修也很简单,没花多少钱。朋友说,对于他的收入来说,这样的面积和装修是合理的。如果买流行的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并进行豪华的装修,那在以后的几年里,他必须有节制地消费有计划地还房款,生活将不再从容。朋友说住进新房后他感到很满足,他不会羡慕别人面积更大装修更漂亮的房子,更不会羡慕有钱人的豪华别墅,因为那样会使他一辈子都不快乐。

朋友真是一个聪明的人,他懂得对欲望说“不”。故事中的地主无法拒绝诱惑,最终成为走不回来的人。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被欲望牵引着越走越远,越走越找不到快乐啊!

这就像我们的欲望,你别指望完全消除。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观。放任欲望,它就会像疯长的灌木,丑恶不堪。但是,经常修剪,就能成为一道悦目的风景。对于名利,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利己惠人,它就不应该被看作是心灵的枷锁。

不要忘记“洗涤”自己,净化自己

不要随着外在事物的流转而变动,不要忘记“洗涤”自己、净化自己。把心放在可以安定的位置,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你且静看那莲花初绽,出于淤泥,却依旧心净气洁,不染尘丝。

一个人心情的好坏受很多条件的影响。曾经有人这样说:“你不能左右天气,那你就改变心情。”所以,无论是悲痛时,还是幸福时,注重自己心灵的体验很重要。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

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里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 “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香花供佛,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天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被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我这样一个人,如何在喧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礼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就不易吸收了,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的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修养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养分。”

信徒听后,欢喜地作揖,并且感激地说:“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是啊,热闹场合亦可做道场;只要自己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哪里不可宁静呢?如果不具有清净的心,即使住在深山古寺,一样无法修行。

正如六祖慧能所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人心动。心才是无法宁静的本源。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像那被情感、家庭、社会所缠绕的信徒一样,找不到安心之所;唯有像佛祖一样讲觉悟,好好地在自己的身上下工夫,从内心去修正自己的一言一行,才不至于觉得生活中有无休止的劳苦。

外在的纠葛、昏庸的忙碌,心就没有办法安宁,更无法净化;我们在闲暇的时候,应该抬起头来,看看屋外的松林,听听松涛的呼唤,眺望远处的大海以及鼓起风帆的航船,我们的心会对生命重新认识,得到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