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大全集
5495600000015

第15章 祸从口出 谨言慎行(2)

晋公宇文护听了以后,十分震怒,于是把他从中州刺史的现任职位上调回来,迫使他自杀。他知道这都是因为他没有管住自己的舌头,所以才落了个今日的下场。于是,临死之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是因为这舌头把命都丢了,这个教训你不能不记住呀!”说完了,便拿起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血的教训。

光阴似箭,斗转星移,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贺若弼也做了隋朝的右领大将军。但是,他终究没有记住父亲临死的教诲,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声不断,总认为自己当个宰相也是应该的。过了不久,他一直认为不如他的杨素却做了尚书右仆射,而他仍为将军,未被提拔。于是,他气不打一处来,不满的情绪和怨言便时常流露出来。

后来这些话便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贺若弼被逮捕下狱。皇帝杨坚责备他说:“你这个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为是,自以为别人不是的心太猛;随口胡说目无长官的心太猛。”由于他以往的功绩,没过多久,便被放了出来。但他还是没有吸取教训,又对其他人夸耀他和皇太子之间的关系,说:“皇太子杨勇跟我之间,情谊亲切,连高度的机密,也都对我附耳相告,言无不尽。”

后来,杨勇在隋文帝那里失势,杨广取而代之为皇太子,贺若弼的处境可想而知。

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里大放厥词,就把他召来说:“我用高颖、杨素为宰相,你多次在众人面前放肆地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什么也不会干,’这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我这个皇帝也是废物不成?”

这时,由于贺若弼素来言语不慎,所以在言语间也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受株连,于是都开始揭发他过去说的那些对朝廷不满的话,并声称他罪当处死。隋文帝见了,对贺若弼说:“大臣们对你都十分的厌烦,要求严格执行法度,你自己寻思可有活命的道理?”贺若弼辩解说:“我曾凭陛下神威,率八千兵马渡长江活捉了陈叔宝。希望能看在过去的功劳的分上,给我留条活命吧!”隋文帝说:“你将出征陈国时,对高频说:‘陈叔宝被削平,问题是我们这些功臣会不会飞鸟尽,良弓藏?’高频对你说:‘我向你保证,皇上绝对不会这样。’是吧?等到消灭了陈叔宝,你就要求当内史,又要求当仆射。这一切功劳过去我已格外重赏了,何必再提呢?”贺若弼说:“我确实蒙受陛下格外的重赏,今天还希望格外的赏我活命。”此时,他再也不敢攻击别人了。隋文帝又念他劳苦功高,只把他的官职撤销了。

父子两代人,同样是因言多而坏事,实在叫人慨叹和惋惜。所以,我们有时一定要学会忍住那些不该讲的话,以免招致不必要的祸端。

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见一些说话盛气凌人的人。虽然这些人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非要做出什么坏事或过头的事,但是他们的气势却往往让人无法忍受,因此这些人也常常会由于言语过激或过满而招致始料不及的后果,给自己带来伤害。到最后,只能留下一生的悔恨。为此,我们每一个人一定要记住:何时都不要把话说得太满,太过激,而应多用一些缓和的、留有余地的词语。

以史为鉴

在日常生活中,即使自己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或者有了一些特殊的优势,也千万不要傲气十足,牛气冲天。自以为高人一等,处处唱高调,时时摆身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图自己痛快,不顾别人感受,这样迟早会因失语于人而殃及己身。

互给“台阶”都“面子”

在茫茫人海中,如果我们不想被孤立,那么就要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不要求你喜欢所有的人,但要懂得互相给台阶,大家留面子。

为人处世应和和气气,有损别人面子的事情,一定不要做,有损别人面子的话,一定不要说。这样,以保全别人面子为交换条件,当请别人给你办事时,别人才不至于拒绝。不给人面子带来的后果有时是很严重的。

三国名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擂鼓三通斩蔡阳。“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耳”。然而,这位叱咤风云、威震三军的一世之雄,下场却很悲惨,居然被吕蒙一个奇袭,兵败地失,被人割了脑袋。

关羽兵败被斩的最根本原因是蜀吴联盟破裂,吴主兴兵奇袭荆州。吴蜀联盟的破裂,原因很复杂,但与关羽其人的骄傲有着密切的关系。

诸葛亮离开荆州之前,曾反复叮嘱过关羽,要东联孙吴,北拒曹操。但他对这一战略方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瞧不起东吴,也瞧不起孙权,致使吴蜀关系紧张起来。关羽驻守荆州期间,孙权派诸葛瑾到他那里,替孙权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求结两家之好”,“并力破曹”。这本来是件好事,用婚姻关系来维系补充政治联盟,历史上多有先例。如果放下高傲的架子,认真考虑一番,利用这一良机,进一步巩固蜀吴的联盟,将是很有益处的。但是,关羽竟然狂傲地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不嫁就不嫁嘛,又为何如此出口伤人?试想这话传到孙权那里,孙权的面子如何挂得住?又怎能不使双方关系破裂?关羽的骄傲,使自己吃了一个大大的苦果,被自己的盟友结束了生命。

以史为鉴

俗话说: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以尖酸刻薄之言讽刺别人,只图自己嘴巴一时痛快,殊不知会引来意想不到的灾祸。人与人之间原本没有那么多的矛盾纠葛,往往只是因为有时逞一时之快,说话不加考虑,只言片语伤害了别人的自尊,让人下不来台,别人心中怎能不燃起一股邪火?有了机会,反咬一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为他人着想,给自己铺路。为人做事难免与人有口舌之争,然而聪明的人以和为贵,尽量避免争论,以赢得别人的好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被孤立。

一杯酒丧命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会忽视许多小的环节,其实细节在人际交往中很重要,也许你不经意的一个细节,便让你的朋友成为你的敌人。

战国时代有个名叫中山的小国。有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的名士。当时正巧羊肉羹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没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马子期,此人怀恨在心,于是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当时,楚国是个强国,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国很快地被攻破,国王逃到国外。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手拿武器跟随他,便问:“你们来干什么?”两个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获得您赐予的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就是他的儿子。父亲临死前嘱咐我们,中山有任何事变,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来报效国王。”

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而失国矣。”即给与不在乎数量多少,而在于别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他因为一杯羊羹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勇士。

中山国君当初设宴款待国内名士的初衷,一定是为了笼络士人,保全国家,谁知仅仅因为一杯羊肉羹,反而弄得国破家亡;而当初仅仅出于一时仁慈,赐给一个濒临饿死的人一壶食物,却最终得以保存性命。这个故事道出了人际关系的微妙,可见,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忽视小节。

从前齐国有一名叫夷射的大臣,有一次他受齐王之邀参加酒宴。由于过量饮了些,不胜酒力,便想到宫门后吹吹风。守门人是曾受过刖刑的男子,一个人无聊,欲向夷射讨杯酒吃,夷射对守门人很是鄙夷,便大声斥责道:“什么?滚到一边去!像你这种下贱的囚犯,竟然向我讨酒吃?”

守门人还想分辩时,夷射已悻悻离去。守门人非常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