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大全集
5495600000035

第35章 功高震主 兔死狗烹(4)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革秦法,使得秦国日益富强.惠文王虽然杀了商鞅,也并没有把法令再改变回来,此后的秦国就沿着商鞅所设定的道路逐步走向富强。这说明,要说秦人皆恨商鞅,那是不对的,痛恨商鞅的只是公子虔等旧贵族而已。然而商鞅极大地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甚至残害公子虔、公孙贾等人的肉体,却依旧饶过他们一命,除恶不尽,这才会反受所害。照理说,他应该想到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孝公去世,太子驷登基,很可能听信公子虔等人的谗言谋害自己,别人且不去说,这些围绕在太子身边的旧贵族,必须尽数铲除,才能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和新法的不被倾覆呀!

以史为鉴

商鞅的新法固然有强国的一面,却也有愚民的一面,老百姓从此就被限定在“耕”、“战”这两个字上,除了种地和打仗,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管,只要老老实实在新法的条条框框里生存而非生活就行了。在这种情况下,统治阶级再闹什么纷争,谁死谁活,和老百姓全都没有关系,所以商鞅之死,秦人并不哀伤,这对于商鞅本人来说,就更增添了浓厚的悲剧色彩。商鞅之死,虽是悲剧,却也是活该。

死不瞑目的大将军

强权者总是以夺取权力和保持权力为目的,为了达到目的,他们总是可以不择手段。必须要记住,那些强权者都是“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共享乐”的,为了维护自己的最高权力,他们可以不顾手足之情、朋友之义。他们展示“仁义”的时候,也是他们举起屠刀的时候。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孙琳给孙休奉献牛酒,可不知孙休是不满孙琳专权,或是有什么其他想法,竟然拒绝不收,孙琳无奈,只得顺便命人将牛酒携至左将军张布家。

张布见孙琳郁郁不快,忙命人速备酒菜,二人便在客厅对饮起来。几巡酒过之后,孙琳酒酣耳热,说话也渐渐没有遮拦了。他对张布大发牢骚说:“当初废黜孙亮时,许多人劝我自立为帝,可我以为陛下贤明,所以迎立他为君。没有我,陛下如何能当上皇帝?可今天我奉献礼物,陛下竟然拒不接收,这岂不把我看成凡臣俗子了吗?这口气实在难以下咽!以后有机会,我定要改立新君。”

张布一听,心中大惊,表面却不露声色,随便附和了几句,见孙琳已大醉,便命人将他送回去。张布见孙琳等人走远,火速奔入宫中,将孙琳之意报告孙休。

孙休一听,也大为恐慌,可转念一想,又哭丧着脸,无可奈何地对张布说:“孙琳权势逼人,我早已不安,现在他又明露反意,实在罪该万死,可现在我一无权,二无人,张将军,您说怎么办呢?”

张布答道:“陛下所言极是,依臣愚见,为了避免激起孙琳早日谋反,不如对他继续优待赏赐,使其不备,陛下也好做些准备。”

孙休点头道:“张将军见解不差,还请张将军以后多加留意,并为我做些准备。”张布答应。

于是孙休对孙琳像往常一样,继续委大任于他,并不断加以赏赐。

这时,有人告发孙琳,说他心怀不满,侮辱君上,企图谋反。孙休为了进一步麻痹孙琳,就吩咐有司将告发者送给孙琳发落,孙琳杀了告发者,但心中惊慌不安,唯恐朝廷中再有人与他作对,更担心孙休听信他人之言,联合朝臣整治自己。于是,孙琳便请求至武昌(今武汉市)屯守,孙休答应,并敕命有司,允许孙琳将所率精兵万人全部带走,并允许他的军队将士任其所需,武器兵具,装备粮食等物,随意装载,不加限制。

于是,孙琳军中上下,都忙着打点行装,搬运物资,整个兵营里装备、粮食堆积如山,简直像仓库一样。孙琳又请求带两名书郎,以协助掌管军政诸事,有司上奏,孙休下诏特许,并满足孙琳的其他全部要求。孙琳等人大喜过望,以为孙休仍然信任自己,便无忧无虑地整日饮酒作乐,专等吉日良辰起程开拔了。

这时,将军魏邈来见孙休,说:“孙琳手握重兵,居住在外,早晚必然生变。”

孙休认为时机已到,此时适逢卫士施朔又进入宫中,报告孙休说孙琳等人正整装待发。于是,孙休立即派人急赴孙琳家中请孙琳来宫中做客,说是要为他饯行。只可惜,孙琳毫无防范,信以为真。很快,孙琳就到了。就在宴会上,孙琳稀里糊涂地就被皇帝杀了。

以史为鉴

强权者是以夺取权力和保持权力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可以不择手段。不要为假仁假义所蒙骗,当他们向你展示“仁义”的时候,也是他们举起屠刀的时候。所以,在社交处世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心机的人,不要被他人的假仁假义所蒙骗,要做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

不论忠奸,格杀勿论

杨坚是在刘防、郑译等人拥戴下控制朝政并取周自代的,但这些人并不具备治理国家的才能,况且在杨坚称帝后,这些人大多恃功自傲,总想得到更多的财富和权力。杨坚要真正治理国家,就必须彻底摆脱这些人的干扰,以免他们以后再跟自己捣乱。在建立新的领导核心时,这些人逐步被疏远、罢免或杀头。

杨坚做皇帝,使用了阴谋诡计,由独揽朝政发展为取周自代。他的经验就是成功地利用了周静帝年龄幼小、宇文氏又没有有效地控制大权的机会。由此,杨坚也把它作为教训,在使宗亲、亲信把持大权的同时,极力加强自己的专制统治,对朝廷百官,特别是功勋卓著的文武大臣,时时保持高度的警惕,对他们的言行密切注意,唯恐他们也走自己的道路,颠覆杨家的天下。

杨坚在建国初期成功地排除了曾为他做皇帝立下汗马功劳,但实际上没有治国能力的刘防、郑译等人,使用了高颖、苏威、李德林等一批真正能帮他治理国家的人才。在他巩固统治的同时,他所使用的文臣武将都获得了高官勋爵,但他们又引起了杨坚的猜疑。

至杨坚晚年,开国功臣、平定三方武装反抗的地方将领、南平北抚的文武大将、帮他在中央主持一系列改革的重臣,已所剩无几,或遭杀戮,或被废弃,大部分都没有明显的恶迹,只是充当了杨坚猜疑的牺牲品。

梁睿本是北周旧臣,在征讨王谦时有大功,出任益州总管。只因他在益州颇得人心,杨坚便怀疑他有发展地方割据之意。梁睿也深知杨坚怀疑自己,便主动辞去益州总管的职务,到长安去做京官,接受杨坚的直接监督。终因遭致非议,被免官。

王世积也是北周官僚,在平尉迟迥和灭陈时,数有大功,进位上柱国。王世积亲眼看到许多功臣被杀,从此嗜酒如命,不参与任何政事。

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杨坚征辽东,以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回师后被任命为凉州总管。这时,王世积的一个亲信皇甫孝谐犯罪,被官府缉捕,投奔王世积,王世积没有接受。皇甫孝谐被捕,判以发配,为报复王世积不肯包庇,便诬陷王世积谋反,杨坚明知并无任何根据,‘仍下令处死王世积。

虞庆则也是北周旧官,因在安抚突厥和灭齐中曾立大功,颇受杨坚赏识,位至尚书右仆射,成为除皇帝外的第二号实权人物。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李贤叛乱,杨坚指名要虞庆则为行军总管。在回师途中,虞庆则曾指着一个地方说:“若在这里有一个合适的人驻守,只要有足够的粮食,便难以攻破。”杨坚便以谋反罪杀死虞庆则。

高颖是杨坚作为治国之才拉为心腹较早的一个。高颖原本是独孤信的部下,被赐姓独孤。杨坚的妻子是独孤信的女儿,故杨坚和高颖的关系一直很融洽。杨坚代周,高颖是高参;杨坚做皇帝,高颖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是掌实权协助杨坚治国的第一号人物。政治、经济改革的许多重大决策,杨坚都得之于高颖。

高颖是杨坚长期依赖的亲信,也是最得力的助手。杨坚对高颖也非常信任,常把高颖比作镜子,说他可以矫正自己的过失;有人说高颖的坏话,一律不听,甚至治告状者的罪;封官职、爵位都到极限,赏赐的财物更是无数。

至开皇末年,杨坚对长子杨勇越来越不满意,准备把帝位传给次子杨广。高颖并未领会杨坚的意图,反对废杨勇而立杨广。杨坚为削弱杨勇的力量,要从东宫挑选卫士,高颖不同意。因为杨勇的女儿是高颖的儿媳妇,若杨勇继位,高颖则是地位显赫的皇亲国戚。

杨坚是以外戚身份谋取帝位的,故对此非常敏感,认为高颖坚持让杨勇做皇帝并为其着想实是想步自己的后尘。后以王世积之事株连高颖,便罢免了他的左仆射职务和上柱国勋衔。

有人告高颖有谋反迹象,杨坚没做任何核实,就信以为真,只是不愿落个连续杀戮功臣的名声,才没有杀死高颖,而是剥夺了他的全部官职,贬为平民。

为树立自己的权威,杨坚在宫廷中长期放着杖棒,稍不如意,则当场施以杖刑,有时一天就要打好几个人。杨坚还常嫌持杖者下手过轻,怀疑他们手下留情,便要推出杀头。故宫廷中常有人死于杖下。

以史为鉴

对于那些强权者来说,权势就意味着一切。在封建社会的权力斗争中,权欲与人性时时交锋,往往是权欲胜,人性败。当我们捡起失败者的头颅审视的时候,也许可以发现一点点的人性:当我们仰视胜利者的微笑时,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有权欲。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不做那个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一定要从中学会做人的心机。